賀永泰 張芳芳


摘 要:1941年5月1日,具有重要政治意義和歷史意義的《陜甘寧邊區施政綱領》在《新中華報》發表。7月11日,英文報紙《字林西報》撰文加以介紹,該文又在次日的《申報》《新聞報》加以轉譯。8月8日,《解放日報》發表題為“外報深贊施政綱領”的報道并全文轉載了《申報》的譯文。《字林西報》對《陜甘寧邊區施政綱領》關注最多的是團結抗戰、“三三制”選舉、人權財權保障、民族宗教和外國人等方面的政策,并盛贊中共矢忠“國家第一”觀念,推行民治主義和議會民治制。《字林西報》《申報》對《陜甘寧邊區施政綱領》的宣介,表明它們對中共政策的認可,客觀上對該綱領在外界的傳播起到了積極作用,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關鍵詞:陜甘寧邊區施政綱領;新中華報;字林西報;申報;解放日報
在百年中共黨史上,《陜甘寧邊區施政綱領》(以下簡稱施政綱領)是中國共產黨在延安執政時期具有重要政治意義和歷史意義的綱領性文獻和憲法性文件,已被收入《中共中央文件選集》《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毛澤東文集》等黨的文獻中。延安時期,《陜甘寧邊區施政綱領》不僅被中共中央機關報《新中華報》發表、《解放日報》宣傳報道,而且曾被翻譯成英文、日文等文字,特別是被英文報紙《字林西報》撰文介紹,繼而被上海《申報》《新聞報》轉譯傳播,影響很大。學界對施政綱領已有關注和論述,但未涉及其傳播問題。本文以《字林西報》《申報》的兩則史料為文本,對施政綱領在外界的傳播扼要加以述析。
一、中共中央高度重視施政綱領的起草、發表和傳播
1941年5月1日,《新中華報》頭版頭條發表了由中共陜甘寧邊區中央局發布的施政綱領。此綱領內容極為重要,可概括為一個總方針和若干條政策。一個總方針即團結抗戰之總方針;若干條政策包括軍事政策,優抗政策,“三三制”政策,人權保障政策,司法政策,廉潔政策,農業政策,土地政策,工商政策,勞動政策,稅收政策,文化政策,婦女政策,民族政策,華僑政策,游民政策,俘虜政策及外國人政策等。中共中央認為,施政綱領“不僅陜甘寧邊區可以施行,而且在華北、華中各抗日根據地均可以施行,即在全國范圍內說來,亦必有甚大之影響云。”[1]
施政綱領初稿由專門成立的“起草委員會”[2]起草,后經任弼時等中央有關領導修改補充,最后由毛澤東親自改寫審定。對此,楊尚昆、胡喬木兩人有過重要的記述。據楊尚昆回憶:它由邊區政府的同志提供初稿,再經弼時、博古、凱豐、王若飛和我修改補充,最后毛主席又作了大量修改,提交政治局通過。[3]胡喬木也說:“那個綱領最初不是毛主席寫的,但他作了大量的修改,費的心血比較多,同他寫的差不多”[4]。他還說:“這個《施政綱領》實際上是毛主席寫的,全部由他修改定稿的。”[5]據《毛澤東年譜》:毛澤東對施政綱領作過多次修改。綱領共二十一條,第七、第八、第十、第十二、第十三、第十四、第十九、第二十條是毛澤東起草的,對其他一些條他也作了重要修改。[6]
中共中央不僅重視施政綱領的起草與發表,而且重視其在外界的傳播,以引起廣泛關注,擴大影響。早在綱領發表前幾天,中共中央就指示:除令邊區黨以此加重教育并且切實遵照實施外,在國民黨統治區域、日本占領區域及海外僑胞中,須廣泛散布此綱領,在重慶、香港、上海,國外菲律賓、新加坡、紐約等地須召集座談會,征求各界意見與批評,在其他壓迫嚴重地方則秘密散布。[7]毛澤東也指示:施政綱領在邊區刊物上發表,并印多張廣為散布于邊區境內及境外。[8]之后,上海的英文報紙《字林西報》首先對施政綱領撰文加以介紹。
二、《字林西報》撰文介紹施政綱領
施政綱領發表兩個多月后,7月11日,被譽為近代中國“泰晤士報”的《字林西報》在接到施政綱領的英譯文后于第三版撰文介紹。全文如下:
Chinese Reds Back Chungking
Chinese communists in border provinces of this country are preparing for their general election and developing the idea of “my country first” by achieving unity among all classes and parties against aggression, in keeping with the policy of resistance, contrary to recent rumours. They are so faithful to this idea that they are introducing democratic principles into their system of government and they are not carrying out the principles of communism.They are giving protection to even private property and ownership and welcoming outsiders to participate in their affairs. Even foreign missionaries are welcome.
This communist programme is revealed in a document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and sent to the editorial office of this journal. It is the “Political Platform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in the Shensi—Kansu—Ninhsia Border Regions”, published in preparation for the general election in the above mentioned areas. The document,which is said to be accessible to few outsiders, contains a 21 point communist programme to be carried out to the fullest extent in the three provinces. The platform is said to have been “ratified” by the Central Political Council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on May 1,1941.
Unity Emphasised
“To unite all classes and parties that avow loyalty to national resistance so as to mobilize and utilize all manpower, all capital, and all natural resources for the defence of the Border Regions,the north—west, and China proper, and for the abdication of Japanese imperialism.” This is the exact wording of the first point mentioned the statement. Point 11 deals with protection of private property and investments by outsiders, freedom of trade and development of industries.
A “co—operative system of election with all parties and people's organizations” is emphasized and it is pointed out that “if members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were elected to be heads of government organs, the party would guarantee that two—thirds of the officials of the organ employed would be other than Communists and that the strictest rules of parliamentary democracy would be applied.” Religions and customs among the Mohammedan races are to be respected.The Communists have enforced “Regulations for the Protection of Property Rights in Hsiens East of the Tientsin—Pukow Railway”, indicating, it is argued, that they are carrying out the Three Peoples’ Principles so as to present a “united front of anti—Japanese resistance.”[9]
《字林西報》的這篇文章字數不多,共計388個字,四個段落,兩個小標題。第一個小標題譯為“中國紅軍重回重慶”,意即在第二次國共合作的背景下,中共實行民治主義而不是共產主義。第二個小標題可譯為“強調團結”,意即中共團結各階級各黨派以抗侵略、保衛中國。
由上文可知,《字林西報》編輯部先接到施政綱領的英譯文,但未加發表,而是另文宣介;施政綱領是中共為準備陜甘寧邊區的大選而刊發的,外界獲得此綱領的并不多。文章重點闡發了中共在陜甘寧邊區的施政理念和原則,及綱領發表的背景、時間、施行區域和批準機關等,并援引了施政綱領第一條原文,簡述了施政綱領第十一條之要義,即保護私有財產和外來投資、貿易自由和工業發展等。文章最后指出中共在陜甘寧邊區實行“三三制”選舉和議會民主制,推行三民主義,且已實行“津浦路東各縣產權保護條例”。概言之,《字林西報》對施政綱領關注最多的是團結抗戰、“三三制”選舉、人權財權保障、民族宗教和外國人等方面的政策。
三、《申報》轉譯《字林西報》對施政綱領的宣介
《字林西報》撰文介紹施政綱領的第二天,被譽為“中國近現代史的百科全書”的《申報》將《字林西報》的英文稿轉譯成中文,刊登在第十版上。全文如下:
字林報云,中國邊省中共黨員,刻正準備大選,并遵作戰政策,團結各階級各黨派,以抗侵略,而發展“國家第一”之觀念,外傳相反之謠言,不攻自破。中共矢忠于“國家第一”觀念至誠,故在行政系統中實行民治主義,而不施共產主義,對于私人財產與所有權,予以保護,并歡迎外界參與其事,而外籍教士也極歡迎。上述之中共程序,載于字林報編輯部所接英譯文告中,該文告名為“陜甘寧邊區中共政綱”,乃該邊區準備大選而刊行者,聞外界獲此文告者,寥寥無幾。
團結各黨保衛中國。內載將在陜甘寧三省竭力實行中共二十一點程序,而此政綱,已于本年五月一日經中共中政會“批準”,其第一點為“團結矢忠全國作戰之各階級各黨派,俾動員與利用全部人力、資金,及天然富源,以保衛中國本部,西北與邊區,逐出侵略者之暴力”。
保護私產厲行民治。第二點述及保護私人財產與外界投資,及貿易之自由與實業之發展。文稿中又切言“與各黨派及民眾團體推行選舉合作制度”,謂“中共黨員若被選出任行政機關中要職,則中共保證該行政機關人員必有三分之二為非中共黨員,并當施行極嚴格之議會民治制條規”。
確實推行三民主義。此外,回族宗教與習慣必予尊重,且已實行“津浦路東各縣產權保護條例”,足證中共確推行三民主義,而維護聯合陣線。[10]
《申報》中譯稿全文共515個字,將《字林西報》稱為“字林報”“西報”,并在《字林西報》原文前加了一個題目:“西報載中共文告,實行民治主義,矢忠于‘國家第一’觀念,團結各黨各派抵抗侵略”,以概括文章的主旨。《申報》轉譯時未按《字林西報》原文直譯,而是將原文第一、二段合并后意譯,另加了三個小標題,即團結各黨保衛中國、保護私產厲行民治、確實推行三民主義,分置于第二、第三和第四段段首,作為主題句概括文章大意。另外,《申報》將《字林西報》原文中英文單詞“democracy”“democratic”一詞譯為“民治”“民治的”,而不是“民主”“民主的”,如“民治主義”“厲行民治”“議會民治制”。這同林肯釋民主的含義之一為“民治”相同。
四、《解放日報》報道“外報深贊施政綱領”
《字林西報》《申報》對施政綱領的傳播,被《解放日報》所關注并全文轉載。8月8日,《解放日報》第二版發表了題為“外報深贊施政綱領”的報道,稱施政綱領傳至上海后,不但為各階層群眾所歡迎,即在僑華外人中亦引起深刻的同情和重視,不僅英文報紙《字林西報》撰文介紹,上海《申報》《新聞報》皆加以轉譯,影響甚大。
但《解放日報》在轉載時對個別話語作了增刪和修改。如《申報》將陜甘寧邊區譯為“邊省”,《解放日報》轉載時改為“邊區”。《字林西報》原文提及“聞外界獲此文告者,寥寥無幾”,《解放日報》將此句刪除了。《申報》將施政綱領譯為中共二十一點“程序”,并說此政綱經中共“中政會”批準;《解放日報》轉載時改為中共二十一條“綱領”,經“中共中央政治局”批準。《申報》原文二、三、四段開頭所加小標題,《解放日報》轉載時刪除了。特別是《字林西報》《申報》最后一句寫道:且已實行“津浦路東各縣產權保護條例”,《解放日報》轉載時改為:又中共在蘇皖邊區之新四軍區域,亦已實行“津浦路東各縣產權保護條例”。需要指出的是,施政綱領原文二十一條中并無這句話。這句話是《字林西報》加上去的。那么,這句話從何而來,《解放日報》轉載時為什么沒有刪除,而是修改后保留呢?由相關資料可知,全民族抗戰時期中共在華中地區津浦路東建立了路東抗日民主根據地。該根據地受中共中央中原局領導,既有新四軍與地方武裝,又有抗日民主政權,即津浦路東各縣聯防辦事處。辦事處主任鄧子恢曾報告中原局書記劉少奇:路東聯防參議會定1月5日舉行,會議上擬通過人權保障法令。[11]1941年1月13日至18日,津浦路東第一屆臨時參議會召開,鄧子恢作了《抗日民主政府一年來施政工作總報告》,提出了今后施政方針,強調“保證各階層人民所有權與合法權益,糾正過左行動”;“政府應代表各階層利益,調劑各階層利益”。[12]會議制定了《津浦路東各縣聯防辦事處抗戰時期施政綱領》。因該地區施政綱領的出臺先于陜甘寧邊區,并通過了《人權保障法》等6項法令,所以《字林西報》一文在文末加寫了一句話:且已實行“津浦路東各縣產權保護條例”。這句話與史實相合,表明《字林西報》編輯部不僅對陜甘寧邊區施政綱領予以關注,而且對先此發布的津浦路東抗日根據地施政綱領及相關條例也有所關注,故而《解放日報》在轉載時予以確認并在修改后加以保留。
五、結語
綜上所述,施政綱領首先發表于《新中華報》,然后《字林西報》撰文介紹。該文旋由《申報》轉譯為中文發表,最后《解放日報》對此加以報道并全文轉載。一個地方性的施政綱領,在三個多月的時間里,經由四份報紙,其中兩份為中共中央機關報,兩份為外報,從發表到譯介、轉譯再到轉載,足見該施政綱領的重要和中共中央對其在外界傳播的重視。眾所周知,《字林西報》是中國近代史上出刊時間最長、最具影響力的英文報紙,以“公正而非中立”的報訓而著稱;《申報》是近代中國發行時間最久、具有廣泛社會影響的報紙,以“不偏不倚”的辦報宗旨而著稱。此二者對施政綱領的宣傳報道,表明它們對中共政策的認可,客觀上對施政綱領在外界的傳播起到了積極作用,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注釋:
[1]《陜甘寧邊區施政綱領》,《新中華報》1941年5月1日第一版。
[2]參見《邊區中央局關于徹底實行“三三制”的選舉運動給各級黨委的指示信》(1941年1月30日),邊區中央局中央檔案館、陜西省檔案館:《中共陜甘寧邊區黨委文件匯集》(內部本)甲2,1994年,第305頁、306頁。
[3]參見楊尚昆:《楊尚昆回憶錄》,中央文獻出版社2007年版,第203頁、204頁。
[4]《胡喬木傳》編寫組編《胡喬木談中共黨史》(修訂本),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364頁。
[5]胡喬木:《胡喬木回憶毛澤東》(增訂本),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29頁。
[6][8]參見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年譜(1893—1949)》(中卷),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版,第292頁。
[7]參見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檔案館:《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1921—1949)》(第18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年版,第231頁。
[9]The North—China Daily News, Friday, Luly 11,1941,(3).
[10]《西報載中共文告,實行民治主義 矢忠于“國家第一”觀念,團結各黨各派抵抗侵略》,《申報》1941年7月12日第十版。
[11]參見《劉少奇轉鄧子恢關于皖東津浦路東黨政工作情況報告致中共中央電》(1941年1月9日),中共滁州市委黨史研究室、安徽省新四軍歷史研究會:《中共中央中原局(1938·11—1941·5)》(上卷),中共黨史出版社2013年版,第555頁、556頁。
[12]《鄧子恢文集》,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76頁、77頁。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中共中央西北局體制機制研究(1941—1954)”(項目編號:18FDJ005)
作者 賀永泰:延安大學政法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法學博士
張芳芳:延安大學政法與公共管理學院2021級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