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介紹了林業科普工作概況,包括搭建林業科普平臺,開展科普教育和宣傳,集中開展科普活動,大力推廣林業科學技術;分析了林業科普工作中在工作經費、專業人才和工作形式與手段3個方面存在的短板,并提出解決措施和建議,為進一步做好林業科普工作提供參考。
關鍵詞 林業科普;科普教育和宣傳;林業科學技術
中圖分類號 S7-0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23)23-24-0097-03
科學普及,簡稱科普,又稱大眾科學或者普及科學,是指利用各種傳媒以淺顯的、通俗易懂的方式,讓公眾接受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知識,推廣科學技術的應用,倡導科學方法,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的活動。
本文介紹了林業科普工作概況,包括搭建林業科普平臺,開展科普教育和宣傳,集中開展科普活動,大力推廣林業科學技術;分析了林業科普工作中在工作經費、專業人才和工作形式與手段3個方面存在的短板,并提出解決措施和建議,為進一步做好林業科普工作提供參考。
1 林業科普工作概況
近年來,林業科普工作者充分利用每年的植樹節、科普日、防治荒漠化日、生物多樣性日、防災減災日和科技周等節日,選擇不同的主題,組織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且社會參與程度較高的林業科學普及和宣傳工作。林業科學普及工作成果顯著,全社會對林業科學知識的了解和掌握程度明顯提升[1-2]。林業科普基地建設成效顯著且逐漸標準化,截至目前,認定的全國林業科普基地總數達到171家。一年一度的梁希林業獎還專門設立科普獎,重點支持原創性的林業科普圖書、譯著和科普文章,鼓勵科研人員、科普工作者和專業編輯聯合開展林業科普圖書創作和推廣,鼓勵科研人員針對社會熱點和公眾疑惑及時撰寫林業科普文章。以競賽促科普,先后舉辦了林業和草原科普微視頻大賽、林業和草原科普講解大賽、“憧憬·美麗中國”藝術設計大賽等高質量專業賽事,推動了林業科學知識的普及,培養了一批高素質的林業科普專業人員。林業科普工作進一步向基層延伸,連續3年評選出林草鄉土專家400多名,緩解了基層林業技術人員短缺的現狀,讓先進的林業專業技術在林業生產一線、在田間地頭得到廣泛的推廣和應用。
開展了首批國家林業科普基地申報認定和林草科技推廣轉化基地遴選工作。雙“基地”的建設將為更好地開展林草科普教育、宣傳和林草科技推廣工作提供科技含量更高、科技水平更現代、科研手段更先進和科學成果更豐富的林草科技推廣和科普平臺。
2 林業科普工作成效
近年來,林業科學普及工作緊緊圍繞生態文明建設大局,立足需求,強化應用,在林業科學知識普及、科技服務以及自身隊伍建設等方面取得較好成效,為林長制改革等林業中心工作做出了積極貢獻。和有關高校、科研機構以及地方各級林業主管部門廣泛合作,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自然教育、科普教育活動,有效利用各種社會資源,多形式、多層次、多渠道地開展自然教育和科普教育宣傳,推進林業科普工作社會化、群眾化和經常化,不斷提升社會大眾科學文化素養和增強林業生態保護意識。經過多年的發展和鞏固,已經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林業科普工作模式。
2.1 搭建林業科普平臺,促進科技成果交流分享
一年一度的苗木花卉交易大會(簡稱“苗交會”)辦展規模不斷擴大,展會內容不斷豐富創新,已成為立足安徽、服務中東部、輻射全國、融入國際的全國苗木花卉行業會展知名品牌。該展會既是一個苗木花卉交易平臺,也是一個展示林業先進技術和成果的科普平臺。通過展示發布優質苗木花卉品種、林特產品直播銷售、園林和苗圃機械示范推介等活動,結合線上線下融合辦展、新聞媒體廣泛宣傳,廣大公眾可以最大限度地了解苗木花卉產業現狀、苗木花卉育種及栽培先進技術。經過20年的發展,“苗交會”已成為林業科學普及工作的一個重要平臺。
2.2 開展科普教育和宣傳,增強科普工作社會關注度
林業科研機構和基地眾多,科普資源豐富,為開展全民林業科普教育工作提供了堅實的基礎保障。許多科研單位和機構都積極開展了類型多樣、內容豐富、社會公眾廣泛參與的林業科普活動,不斷提高林業科學知識在社會的普及程度。
2.3 集中開展科普活動,提高社會科普覆蓋程度
近年來,十分重視在固定節日開展林業科普工作,每年2月有世界濕地日,3月有世界野生動植物日,4月有愛鳥周,8月有林業科技活動周,11月有濕地日,形成了貫穿全年的主題林業科普和宣傳工作模式。組織中小學生到林業生產一線參加林業科研和生產實踐,通過體驗式的現場教學,讓孩子更好地融入自然環境,調動視、聽、嗅、味和觸等感官,喚起他們愛上自然、熱愛生活、尊重生命的行動自覺;制作野生動植物保護視頻、編制特色課程,利用學校和班級的多媒體設備向廣大中小學生普及林業科學知識,把孩子們帶入神秘的動植物世界,讓青少年在潛移默化之中更加熱愛自然,呼喚他們自覺投入保護森林、建設生態的行動中;制作圖文展板、科普動畫,結合現場解說、手工活動等豐富的教育形式,走進社區,使人們了解動植物知識、森林生態知識及與動植物保護有關的熱點問題,讓保護自然成為一種自覺行為,幫助公眾樹立正確的環保理念和生態價值觀。
2.4 大力推廣林業科學技術,提高林農林業科技水平
高度重視林業先進科研成果和科學生產技術在林業生產一線的普及工作。將先進的林業生產技術推廣到生產一線。每年通過林業科技推廣人員技術培訓、技術扶貧培訓、送科技下鄉、科技推廣項目成效監測與服務、重點經濟林樹種豐產栽培技術研修和“我為群眾辦實事”等一系列的林業科技推廣和科技服務普及活動開展針對普通林農的林業實用技能培訓工作,通過現場教學、現場指導和現場答疑,解決了廣大林農在生產過程中遇到的眾多問題和困難,為林農增收、提高林業生產熱情奠定了堅實的科技基礎。
3 林業科普工作發展建議
3.1 工作經費籌集方面
目前專門用于林業科普工作的專項資金投入有限,用于林業科普工作的經費多來源于林業科技推廣項目轉移支付資金。一些科研機構和單位在組織開展林業科普工作時,不容易爭取到社會資本的參與,利用自有資金從事林業科普工作,經費籌集存在短板。建議出臺相應的資金支持政策,采取稅收優惠、財政補貼等扶持政策,使資金向林業科普工作傾斜,加大對農村和林業生產一線科普基礎設施與科普傳媒的投入與建設,不斷完善林業科普工作的軟、硬件條件。與此同時,拓展籌集資金的渠道,爭取更多的社會資本投入林業科普工作中,構建以資金為主導,林業企業和科研機構并重,全社會共同參與支持的全方位林業科普結構體系[3]。
3.2 專業人才方面
目前,專門從事林業科普工作的人員數量不足,大多是由各級林業科技管理部門和高校科研院所從事科技工作的人員兼任,科普工作主要依托其他林業重點工作開展,科普人員工作形式和內容固定。此外,針對林業科普工作的專項培訓較少,從事科普工作的人員專業知識儲備和工作技能有待進一步提高。建議設立全職科普工作崗位,建立專兼職結合的科普隊伍,并向全社會吸納林業科普工作志愿者,讓更多人參與到林業科普工作中,最大限度地提升林業科普工作人員的積極性[4-6]。基于林業科普工作的中心在林業生產一線,建議通過基層尤其是鄉鎮、村從事林業工作的專業技術人員開展林業科普工作,加強對廣大的生態護林員、科技推廣員、森林資源調查員、應急事件處置員和政策法律宣傳員等專業人員的林業科普工作培訓,通過他們隨時隨地開展林業科普工作。充分利用鄉土專家的技術優勢和示范帶動作用,進一步規范林業鄉土專家的遴選和管理,充分發揮林草鄉土人才的“頭雁”作用。
3.3 工作形式與手段方面
林業科普工作實踐中,因林業知識不足而產生的安全問題頻發,如蘑菇中毒、醫藥保健品欺騙、傷害野生動植物等事件[7-8]。林業科普工作除充分利用紙媒、廣播、電視等傳統方式,還應進一步創新和豐富科普工作的形式和載體[9-10],積極采用網絡直播、VR體驗、公眾號和微信小程序等多種方式宣傳和普及林業科學知識。加強科普資源的開發、整合和共享,制作林業科普微視頻、公益廣告,編制林業知識教材和圖書,充分利用中小學生課余時間和科學教育課程,向學生普及林業科學知識,使其從小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享的生態意識,激發他們了解科學、參與科學、從事科學的興趣。在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建設中,將科普設施建設納入重點建設內容,讓公眾在國家公園、森林公園、濕地公園等自然保護地中享受大自然,充分了解林業科學知識,喚起人們熱愛自然、保護自然的主觀能動性。積極做好林草科技推廣轉化基地和科普基地建設工作,構建科普教育宣傳、技術指導服務和林農教育培訓的高效平臺,打造林業先進科學技術和成果展示窗口,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自然教育和生態體驗活動,傳播林業科學知識和生態文化,在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增強全民生態意識和科學素質的科普實踐中發揮示范引領作用。
4 結語
本文介紹了林業科普工作概況,包括搭建林業科普平臺,開展科普教育和宣傳,集中開展科普活動,大力推廣林業科學技術;分析了林業科普工作中在工作經費、專業人才和工作形式與手段3個方面存在的短板,并提出解決措施和建議,為進一步做好林業科普工作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 孔令娜.沂水國家濕地公園科普宣教體系建設探索[J].現代園藝,2021,44(19):191-192.
[2] 袁冬萍.試論農業科普在農村小康建設中的作用[J].江西農業學報,2002,14(4):66-68.
[3] 張立舒,葉希,黃靜.梅州市農業科普產業發展現狀、問題及對策建議[J].安徽農學通報,2015,21(9):26-27.
[4] 王雯慧,王付剛.聚焦農業科普推動科技轉化做農業科技和農業生產的橋梁[J].中國農村科技,2019(10):12-15.
[5] 吳潤博,夏蕓,吳立峰,等.淺談上海市農業科普宣傳工作的主要做法及推進建議[J].上海農業科技,2018(6):5-7,10.
[6] 辛文春.建立農業科普傳播的長效機制初探[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6(8):91.
[7] 鄧郁,郭紅娟,劉麗,等.河北農業科普工作現狀分析[J].廣東農業科學,2010,37(6):289-292.
[8] 陳焰.大眾媒體農業科普的特點及改進對策[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7,28(23):240-242.
[9] 李慧.農業科普宣傳的有效途徑探討[J].農業技術與裝備,2018,347(11):68-69.
[10] 陳妹,杜麗清,陳佳瑛,等.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業科普新模式探析[J].農業與技術,2020,40(18):154-156.
(責編:楊 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