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中國經濟持續發展的核心特征及歷史機遇

2023-05-08 06:34:32姚樹潔
人民論壇·學術前沿 2023年7期
關鍵詞:民族復興

【摘要】中國改革開放40多年來,盡管經歷了多次全球性和區域性的經濟危機和重大歷史事件,卻能夠保持連續的經濟增長,從一個貧窮落后的農業大國演變成為一個欣欣向榮的工業化經濟體,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連續三年超過一萬美元,不僅達到了全球平均水平,還在全國范圍歷史性地消滅了絕對貧困,正朝著世界高收入經濟體和發達國家的方向持續發展。中國所創造的偉大經濟奇跡,是在全球最大的人口大國和落后的農業國家基礎上所取得的,不僅具備堅持中國共產黨正確領導的重要政治特征,還具備人口眾多、幅員遼闊、優秀傳統文化等大國經濟的核心特征,也擁有世界科學技術發展和全球人類文明共同進步給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帶來的重要歷史機遇。當前,為應對國內外的各種風險和挑戰,奮力實現中國式現代化,中國必須堅定“四個自信”,以更加開放包容的態度應對單邊主義挑戰,不斷深化國內經濟和政治改革,努力轉變生產方式,穩定政治和社會環境,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維持經濟社會持續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大國經濟? 中國經濟? 經濟發展史? 民族復興

【中圖分類號】F124?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3.07.004

大國經濟的不同定義

從世界經濟發展史視角分析各個國家社會經濟發展規律,把握大國經濟發展核心特征,對一個大國經濟體的可持續高質量發展有著重要的理論及實踐意義。近代全球經濟體的大小和強弱可以按人口規模、經濟規模和發展程度來劃分。

截至2021年5月,全球得到公認的國家共有197個,其中193個為聯合國成員國。2022年,全球人口突破80億人,人口超過一億人的國家有14個,包括中國、印度、美國、印度尼西亞、巴西、巴基斯坦、尼日利亞、孟加拉國、俄羅斯、墨西哥、日本、菲律賓、埃塞俄比亞和埃及。人口介于五千萬至一億之間的國家有14個,包括越南、剛果(金)、德國、伊朗、土耳其、法國、泰國、英國、意大利、南非、坦桑尼亞、緬甸、韓國和肯尼亞。

按國內生產總值(GDP)計算,2021年,全球前十大經濟體按GDP總量依次排列如下:美國、中國、日本、德國、英國、印度、法國、意大利、加拿大和韓國;GDP總量全球排名第11位至第20位的經濟體依次為俄羅斯、巴西、澳大利亞、西班牙、墨西哥、印度尼西亞、伊朗、荷蘭、沙特阿拉伯和瑞士。GDP總量全球排名第20位的瑞士,GDP是0.81萬億美元。全球排名第10位的韓國,GDP是1.82萬億美元。美國是全球最大的經濟體,2021年GDP總量為23.32萬億美元,2022年為25.46萬億美元。中國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2021年GDP總量為17.73萬億美元,2022年為18.10萬億美元(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數據庫,IMF)。

如果按照人均GNI(國民收入總值=GDP±本國對外凈收入)計算,全球經濟體可以分為高收入經濟體、中高收入經濟體、中低收入經濟體和低收入經濟體。2022年7月,世界銀行的最新劃分標準如下:人均GNI低于1086美元為低收入經濟體,人均GNI介于1086~4255美元之間為中低收入經濟體,人均GNI介于4256~13205美元之間為中高收入經濟體,人均GNI大于13205美元為高收入經濟體。進入21世紀20年代以來,我國人均GDP和人均GNI連續3年超過1萬美元,屬于中高收入經濟體,尚未達到高收入經濟體的標準。例如,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數據,2022年我國人均GNI為1.26萬美元,與高收入經濟體的最低水平還相差約600美元。

按照上述2022年世界銀行最新的劃分標準,全球共有69個國家屬于高收入經濟體,人均GNI最高的是瑞士,超過9萬美元。高收入經濟體主要集中在歐洲(33個國家),除保加利亞以外的所有歐盟成員國都是高收入經濟體。其他高收入國家包括美國、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亞、韓國等。高收入國家的數量已超過全球197個國家的三分之一,但這些國家的人口總量卻只占世界總人口的18%左右(World Bank, 2022)。

除了按照人均GNI劃分國家收入等級之外,還可以按照國家發達程度來劃分,主要依據是人均GDP(GNI)、國際化程度、國家運行管理能力,或者用人類發展指數(HDI)來衡量。2021年,全球一共有33個發達國家(World Bank, 2022),主要包括西方七國集團(G7),即美國、加拿大、德國、英國、法國、意大利和日本,G7以外的歐盟及其他歐洲經濟聯盟成員國,大洋洲的澳大利亞、新西蘭,亞洲的韓國、新加坡和以色列。這些發達國家都是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成員國,這些國家的GDP總量占全球的一半以上,人口總量占全球的16%左右(OECD數據)。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劃分以及GDP和人口在兩類國家的不均衡分布,凸顯世界經濟發展高度不平衡。

回顧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70多年的世界發展歷程,世界經濟總體走向日益廣泛而深刻的全球化、工業化和數字化。但是,大國經濟發展不平衡,人口分布及社會發展不平衡,導致世界兩極分化日趨嚴重。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的人均收入水平差距持續擴大,不僅絕對貧困問題沒有因為世界經濟及科技的快速發展而得到根本解決,有些國家還經常受到饑餓和營養不良的威脅。世界經濟發展不平衡,導致區域軍事、政治、社會、種族沖突層出不窮,甚至激發國家內部戰爭或跨國侵略戰爭,一些國家數十年的發展努力,可能因為一次社會動亂或戰爭而被打回原來的發展起點,以至失去改變國運、改變經濟落后面貌和貧困的機會。

從1945年到2022年的77年間,全球有100多個國家或地區曾經成功進入中高收入或高收入經濟體行列,但最終能夠長期穩定成為高收入經濟體的國家只有13個,其中,一半是中東地區的富油國,一些是歐洲國家,只有日本和“亞洲四小龍”(韓國、新加坡、中國臺灣和中國香港)來自亞洲,另外近90%的國家長期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華民,2018;姚樹潔,2018)。

世界銀行《東亞經濟發展報告(2006)》首次提出了“中等收入陷阱”(middle-income trap)的概念,在發展經濟學文獻中,“中等收入陷阱”主要用于解釋為什么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等許多早期經濟發展勢頭很好的國家,后來因為各種經濟、社會、政治、軍事的原因而出現經濟發展跌宕起伏,長期無法實現從中等收入經濟體向高收入經濟體轉變、從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轉變的經濟發展現象。世界銀行的發展報告對比這些國家及“亞洲四小龍”的發展路徑,指出經濟政策、社會政治環境和歷史文化等因素,對一個國家能否保持穩定的經濟增長,化解發展過程中的各種風險,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皝喼匏男↓垺辈皇琴Y源型經濟體,但是,因為產業政策具有前瞻性,人才科技政策與時俱進、不斷升級,社會政治穩定,擁有優秀傳統文化,堅持對外開放,盡管在發展過程中經歷了各種地區性和全球性經濟危機,卻能夠在危機中尋找新機、轉危為機,持續推動經濟社會不斷發展,從而穩定地處于高收入經濟體行列。其中,韓國和新加坡已成功躋身發達國家行列。

在全球69個高收入國家以及33個發達國家中,超過一億人口的國家只有美國和日本,人口規模介于五千萬至一億之間的國家只有德國、英國、法國、意大利和韓國,其他高收入經濟體或發達國家都是人口規模小于五千萬、甚至小于一千萬的中小國家,所有發達國家的人口總和比中國或印度的人口都少。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兩個國家,中國屬于中高收入經濟體,印度屬于中低收入經濟體,中印兩國人口總和約占全球總人口的35%,兩國GDP總量占全球GDP總量不到四分之一。在全球所有發展中國家中,真正能夠改變過去70多年所形成的貧富國家之間的高度不平衡結構的國家就是中國和印度,中國和印度的人口總和是當前所有發達國家總人口的兩倍多,最近20年的經濟發展速度卻高于全球經濟的發展速度。在全球前十大經濟體GDP排名中,中國排行第二,印度在2022年超過英國,排行第五,其經濟增長速度超過前十大經濟體的所有其他國家。

近代大國經濟發展的核心特征及經驗

研究世界經濟大國發展的基本特征、發展經驗和效果,離不開對美國、日本、德國、英國、法國、意大利、韓國、中國和印度的研究。其中前七個國家是發達國家,人口都超過五千萬,都屬全球前十大經濟體,后兩個國家也位列前十大經濟體,但是他們的人口規模都已經超過14億。

上述七大發達經濟體和人口大國,經歷了不同的發展階段,也擁有不同的政治、社會、文化、歷史背景。但是,他們先后進入發達經濟體行列卻都具有一些相似的特征和經驗。英國經濟發展比美國早得多,是第一次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發源地,經過蒸汽機、內燃機、石油、火車、電力、現代化交通設施、現代工業制造的發展,英國在世界近代史上成為最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加上長期武力和文化擴張,英國迅速崛起成為“日不落帝國”,曾經統治或者控制全球6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包括當今世界經濟和人口大國的美國、印度、加拿大、澳大利亞等。英國作為世界經濟第一大國的地位延續到了19世紀末期和20世紀初期,英國最大的殖民地印度(包括現在的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和緬甸)于1947年獨立。美國早在1776年就宣布獨立,結束了長達177年的英國殖民地歷史,盡管英國在19世紀初發動了第二次殖民入侵戰爭,但是經過兩年多的斗爭,美國取得了勝利。從19世紀80年代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30多年間,美國推進工業化和城市化建設,成功從一個農業大國變成了工業化大國,其經濟總量首次超過英國,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并保持這一地位到今天,長達一百多年,跨越了三個世紀。

美國經濟崛起的原因在于:一是有巨大的天然優勢,包括廣闊的土地和豐富的自然資源,為工業化和城市化提供豐富的物質基礎和資本保證;二是英國工業革命的技術被順利復制到美國并獲得進一步創新;三是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引領了以計算機、互聯網、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為基本特征的世界第三次和第四次工業革命。

20世紀初期和中期爆發的兩次世界大戰,本質上是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和俄羅斯等歐洲大國爭奪霸權的戰爭,實際上卻導致了這些國家之間的互相摧殘,盡管美國也加入了兩次世界大戰,但是,美國在這兩次大戰中不斷發展壯大自己的工業、科技、軍事,最終完全替代了英國,成為全球最富有、最發達的超級大國。二戰以后出現的另一個超級大國是蘇聯。蘇聯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發展,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之后通過國有化集中資源和力量,快速實現了工業化,在世界經濟發展史上成就了“蘇聯模式”的超常規發展。

然而,美國和蘇聯的長期軍事競賽弱化了蘇聯國內民生工業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得不到持續提高,加上對外封閉及政府官員腐敗墮落,許多成員國開始三心二意,最終導致蘇聯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分崩離析,一個聯盟國家解體為十多個共和國。盡管俄羅斯是蘇聯最大的共和國,其獨立之后歷屆領導人也在不斷努力,但是俄羅斯始終無法擺脫地緣政治、經濟轉型艱難等各種制約,加上西方發達國家對其長期的意識形態斗爭、經濟制裁和孤立,使得俄羅斯經濟發展舉步維艱。2022年,烏克蘭危機更是給俄羅斯經濟的發展增添了更大的不確定性和風險。

日本在明治維新以前的經濟發展狀況與中國晚清時期沒有太大差別,明治維新使日本開始走向工業化和現代化的道路,其工業和商業、社會與法治得到了實質性的變革與發展,在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日本的經濟、軍事和科技實力已經遠遠超過中國和亞洲所有其他國家。戰敗之后,日本的國民經濟被打回原形,但是在美國的支持之下,日本重新走上了開放和科技發展的道路,特別是在20世紀后半葉,日本經濟發展速度飛快,在電子、汽車、制造、化工、造船、交通運輸等領域甚至超過了美國。1995年,日本的GDP總量達到美國的75%(現行價格計算),人均GDP大幅超過美國。日本的成功可以歸因于科技發展、對外開放、人力資源積累、科學的企業管理和自由的科技創新環境。但是,當日本GDP達到頂峰(占美國GDP比重最高值)之后,其經濟發展卻因為種種原因而放慢了步伐,在現有文獻研究中,日本經濟的相對“衰弱”(與美國和日本自己的過去相比較),主要的原因就是人口老齡化、對外開放的相對保守及資本的所謂裙帶關系。但是,更深層次的原因應該是日本沒有及時轉換科技發展方向。原本經濟發展遠落后于日本的“亞洲四小龍”,從模仿日本技術,作為日本主要工業企業的附屬與衍生,發展到不斷超越日本的程度,主要原因是“亞洲四小龍”,特別是韓國和中國臺灣地區,在新的工業革命浪潮中,悄然走到了世界前列,特別是在電子、芯片、互聯網技術、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方面,利用比較優勢,發展高精特尖產業,構建自由競爭和全面開放的新格局,對日本進行多方面的趕超。不過,“亞洲四小龍”的人口少,盡管人均產出高,其世界影響力到目前為止,還無法與日本抗衡。

僅僅考慮大國經濟的發展,在上述國家中,美國、俄羅斯(蘇聯)、日本是真正的人口、經濟和科技大國,美國和俄羅斯(蘇聯)不僅是經濟和科技大國,更是軍事大國。對世界局勢和發展影響最大的國家是美國,其次是俄羅斯(蘇聯)。日本、德國、英國、法國和意大利都可以稱為經濟大國、科技強國和軍事大國。除了俄羅斯(蘇聯)的發展道路不同之外,其他國家都是典型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其成功經驗在于堅持市場經濟、堅持對外開放、堅持科技創新和人力資本積累。政治法律的規范化、標準化、社會化等是這些國家維持社會穩定的重要特色,是保證其經濟可持續發展和應對各種危機的重要基礎。

蘇聯走的是計劃經濟和政府干預的發展道路,蘇聯的快速工業化和現代化創造了社會主義國家的第一個經濟奇跡。但是,因為蘇聯僵化的計劃經濟體制缺乏與時俱進精神,其在快速工業化以后很難進行轉型升級,確保社會經濟可持續高質量發展。蘇聯領導人簡單粗暴的“一刀切”休克療法,從全面計劃經濟突然轉向全面否定計劃經濟和國有經濟,徹底模仿西方資本主義經濟的市場法則,盡管充分享受了資源豐富所帶來的巨大紅利,但俄羅斯經過30年的“新經濟”發展,至今還無法進入高收入經濟體行列。從俄羅斯的發展經驗來看,不能簡單地認為西方自由市場體系和資本主義民主的政治體制,是大國經濟持續發展的唯一或必然的路徑。上述發達經濟大國和超級大國,在過去不到一百年的發展史上,都經歷了數次重大的經濟危機,許多中等收入國家也是走了西方“華盛頓共識”的市場經濟道路,選擇“盎格魯-撒克遜”的民主治理體系,卻長期無法擺脫“中等收入陷阱”魔咒。英國、日本、法國、意大利等西方發達國家,在經歷了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2010年歐洲債務危機、2016年脫歐危機、2022年烏克蘭危機、新冠疫情后,都正在陷入“高收入陷阱”之中(姚樹潔,2021b)。這些國家債臺高筑,通貨膨脹嚴重,受美國霸權擠壓,人民收入水平長期停滯不前,社會福利水平實質性持續下降,社會服務質量也不斷弱化。

美國的崛起主要得益于豐富的農業土地和其他自然資源(包括21世紀新發現的頁巖氣資源),得益于新的工業革命,特別是互聯網、計算機技術、人工智能、大數據、智能制造、現代醫藥、教育和科學研究等領域的規模經濟、范圍經濟優勢,得益于美元作為全球最大的儲備和結算貨幣的地位。強大的全球金融服務系統、超級強大的軍事實力和有效的結盟手段,使其能夠成功遏制主要競爭對手(包括日本和蘇聯)的發展,從而在經濟、科技、軍事、外交等領域享受人類發展史上前所未有的巨大外部紅利和壟斷優勢,這種“新殖民”優勢是歐洲主要經濟大國通過殖民地掠奪推動本國經濟強勁發展所無法比擬的。

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核心特征及優勢

世界大國經濟發展的核心特征和經驗,對中國經濟持續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借鑒作用。但是,中國推進經濟可持續高質量發展,卻有著自身特有的核心特征和優勢。

中國是擁有數千年輝煌文明發展史的人口大國。在漫長的歷史演變過程中,中國歷經無數次戰爭和磨難依然屹立于世界大國之列,這是當代許多經濟大國或強國所沒有的歷史文化優勢。鴉片戰爭之前,中國擁有全球最大的人口規模和經濟體量。歷史上,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主要依靠精細的農業生產和小規模的工商業及貿易。當時中國人的生活水平與歐洲人并沒有明顯差異。

清朝中后期的腐敗和衰落,英國工業革命和軍事的飛速發展及其對外擴張的強大力量,是兩次鴉片戰爭爆發的重要內外部因素。接下來的太平天國運動、中日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辛亥革命、民國時期的軍閥混戰和國民黨腐敗、日本入侵及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經歷了長達百余年的戰爭和混亂,從全球第一大經濟體衰落成為貧弱的人口大國,經濟總量從占全球三分之一變成只占全球的百分之一,人均GDP只有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國家的三分之一。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中國共產黨與時俱進、不斷發展壯大。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團結帶領全黨和全國人民,徹底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使四萬萬同胞從長期的戰亂中解放出來,使中國人民站起來成為國家主人,重新走上了民族偉大復興之路,這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是毛澤東思想的偉大勝利,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成就。

《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將1949~1978年這段時間界定為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這一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重要措施包括土地改革、城市工商業國有化、消除文盲、普及小學教育、推動中學教育全面發展、普及農村合作醫療、開展愛國衛生運動以提高全民健康素質等。土地改革真正做到了“耕者有其田”,激發了數億農民的勞動熱情和生產潛能,解放了農業及土地生產力。通過工商業國有化快速推進城市工業化發展,奠定了作為經濟大國走向工業化和現代化的重要基礎。在這一時期,盡管遭受過三年自然災害和文化大革命等挫折,但整個國家的社會經濟發展,特別是廣大農村的水利及其他農田基礎設施建設、農村教育和合作醫療系統建設、城市國有工商業快速發展,使中國的經濟實力、人民生活水平、教育和健康水平大幅提升,為后來改革開放時期的經濟快速發展,奠定了重要的體制機制和農業發展基礎。在這一時期,中國經濟建設始終堅持黨的領導,以解放生產力和提高廣大人民生活、教育、健康水平為根本動力的制度改革為重要抓手,國家牢牢把握土地和其他生產資源,集中力量搞工業化、城市化和農業現代化建設,這與世界其他大國經濟的發展有著本質區別。

這一時期的另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工商業的全面國有化和農村集體化發展,盡管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自由市場、個體經濟受到全面限制,導致農民、工人及其他勞動者的個人勞動積極性和創造能力無法得到充分發揮。與此同時,當時的經濟發展過多強調進口替代,忽略了出口帶動和國際貿易對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因此,這一時期的社會經濟效益沒有得到持續發展,人民物質生活水平沒有隨著社會發展而得到根本性提高。

堅持改革開放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不斷推進。為了解決經濟發展效率問題,以鄧小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原有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成就的基礎上,開始推動改革開放。這一時期社會經濟發展主要是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改革開放堅持“摸著石頭過河”和“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多個領域、多個方面進行長期的實踐探索,循序漸進,以點帶面,從易到難,從實體經濟改革到金融服務業改革,從國內改革到全面國際化,不斷推進。

在土地公有制基礎上推行的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是最適合中國農村、農業和農民(簡稱“三農”)實際情況的重要經濟體制改革。安徽省小崗村的經驗在全國全面推廣取得了驚人的經濟效果,不僅使中國在不到八年(1978~1985年)的時間里把糧食產量提高了百分之三十,還讓農民的實際純收入以每年百分之十五的速度增長,吃不飽、穿不暖的問題得到了根本性解決,農村體制機制改革堪稱中國大國經濟發展、克服貧困問題的偉大奇跡,是中國共產黨與時俱進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取得的偉大成就。

農村改革的巨大成功為中國城市工業改革和發展提供了重要經驗,也為后期高速發展的城市化和工業化提供了強大的物質基礎和人力資源支撐。工業化、城市化需要大量的資本和勞動力,農業生產效率不斷提升,農業總產出呈井噴式增長,為大量農民工進城、推動城市工業發展提供了勞動力和必須的糧食及其他農產品。城市改革效仿了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做法,通過獎金和靈活的報酬制度,將工人的個人收入與貢獻進行直接或間接地掛鉤,極大地激發了城市產業工人和管理人員的勞動積極性。通過市場改革,利用市場價格調節機制,刺激勞動和其他要素生產率提高,促進產業優化和區域布局優化,有效發揮各種生產要素和資源的發展潛能。

以出口帶動開放,以開放帶動出口,先從制造業和沿海地區入手,再擴展到服務業、金融業和內陸地區,中國全面融入全球化,充分發揮人口眾多、產業鏈條齊全、市場廣闊的獨特優勢,取得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重大經濟社會發展成效,全國GDP總量40年實際增長了約40倍(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歷年統計資料推算),進入21世紀以來,國家經濟實力不斷向世界最前沿推進??萍寂c教育持續發展為中國經濟全面開放和持續增長,提供了最重要、最基礎的人力資本支撐,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比重從1982年的0.4%提高到2020年的15.4%(中國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中國的發明專利和科學論文發表數量躋身世界第一。在新的工業革命浪潮中,中國在多個領域正引領世界潮流,特別是在高速鐵路等現代化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移動互聯網和移動支付、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技術、太空技術等方面,中國在全球發揮著重大的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效應。2022年,中國的汽車產量比美國、日本和德國的汽車產量總和還多。中國的移動通信終端(智能手機)數量已經達到12億之多,超過了美國、英國、歐盟和日本的數量總和。中國的高速鐵路總里程是全球總里程的百分之七十。全球地鐵里程最長的10個城市中,有9座在中國,中國以外的城市只有莫斯科進入前10位,倫敦和紐約的地鐵長度已經被擠到了第10位之外。全球吞吐量最大的10個港口有7個在中國,吞吐量最大的前5個港口都在中國。中國制造業所創造的增加值是美國、德國和日本的總和,商品出口量是美國的1.5倍以上,發電量是美國的2倍(作者根據世界銀行和中國國家統計局數據計算)。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的飛躍。21世紀以來,國內外形勢發生復雜變化,使中國經濟持續發展遇到許多困難和挑戰。特別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中美貿易摩擦、烏克蘭危機、新冠疫情,加上國內人口紅利不斷縮小,人口老齡化、環境污染、產業轉型升級壓力不斷上升,迫使中國在新的歷史時期不斷調整經濟增長方式和全球化戰略,從以速度為主轉變為以質量為主,從以對外開放促進經濟高速增長為主,到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從以遵循世界貿易組織(WTO)規則為主促進貿易發展,到以區域性(如《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和戰略性(如“一帶一路”倡議)為重要補充途徑推動高水平、高安全性對外開放,從“區域經濟非均衡增長、以點帶面”促進全國經濟高速發展,到以“區域協調發展、板鏈拉動”實現全域性均衡可持續高質量發展(姚樹潔,2018)。這些戰略性重大轉變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的飛躍,也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涵。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主導作用,讓政府的計劃和市場調節作用更加科學有效,堅定不移推動國內改革和對外開放,堅定不移發展壯大國有經濟,堅定不移引導、鼓勵和支持私營經濟發展,這是當前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理論指南和戰略選擇。

世界科技革命以及中國教育與科技的同步發展。1949年以前,中國錯過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工業革命在本國的全面推進,但是,改革開放之后,中國通過“引進外資—促進出口”拉動產業發展,培養出一大批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企業、產業工人隊伍和科技人才隊伍,通過合資或全資引進外國企業在中國辦廠,讓國內企業能夠在“看中學、做中學”,讓科技人員能夠走出國門學習外國技術和先進管理經驗,讓先進國家培養人才的方式方法能夠進入國內大學課堂,中國用40年的時間走完了許多發達國家需要百年以上才能走完的工業化、現代化和科學化的發展道路,科技進步和全要素生產力發展貢獻了中國經濟增長的近三分之一(Yao and Wei, 2007),其他的增長部分依靠數億農民工進城和中國人民勤儉節約所積累下來的大量資本,科技使資本、勞動和技術找到了一個共同促進、增效互補的經濟發展大平臺,中國每年的經濟增長貢獻了全球三分之一的經濟增量。中國GDP占全球GDP的比重,從1949年的1%、1978年的2%、2000年的4%,增長到目前的18%以上(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歷年數據和世界銀行歷年全球主要經濟指標數據計算)。

中國改革開放以后的經濟發展成就,主要是因為在中國共產黨的有力領導之下,建立起穩定的國內政治環境,確保經濟有計劃、高速度、不間斷發展,確保中國有定力應對國內外各種挑戰,有效避免了其他國家很難避免、甚至無法避免的“繁榮—蕭條—衰退—復蘇”經濟周期對社會經濟和生產力所帶來的巨大破壞作用。特別是21世紀以來,中國應對全球金融危機、汶川地震、新冠疫情、美國對華貿易戰和科技封鎖、烏克蘭危機等,避免了其他主要經濟體無法避免的經濟衰退或負增長,總體經濟實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保持44年連續不間斷高速度提升。中國經濟增長奇跡在世界大國的發展史上是從來沒有過的,充分展現了中國發展道路、理論、制度和文化的自信及優勢。

計劃和市場的有效平衡,政府動態調整的產業政策,國有經濟與民營經濟的相互競爭和互補關系,不僅避免了自然壟斷部門受到少數民營企業家的控制而影響消費者權益,也能夠充分調動民營企業的積極性,特別是民營中小微企業創造就業和推動市場效率最大化的動能和優勢。勞動人民吃苦耐勞、勤儉節約的優秀文化習慣等,在正確的領導和政治體制中得到充分發揮。中國人口眾多、幅員遼闊,隨著技術進步和教育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當代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智能制造等新工業革命的最大優勢能夠在供需兩側得到充分發揮,這種規模和范圍經濟效益是絕大多數中小型國家,甚至包括印度等人口規模較大的國家所無法比擬的。以上這些都是中國作為大國經濟體能夠持續發展的核心特征和天然優勢。

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歷史機遇及實踐成果

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從一個一窮二白的農業大國變成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世界第一制造業大國和出口大國,人均GDP從改革開放初期不到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國家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到如今超過全球人均GDP水平,正在以穩健有力的發展態勢朝著高收入經濟體和發達國家方向發展,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也就是說,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對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把中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已經具備了足夠的信心、定力和能力。

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原因是40多年來社會經濟科技高速發展所奠定的巨大物質基礎和行之有效的體制機制。中國集中力量辦大事,中國共產黨有力正確的領導,中國人民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精神,使中國形成了一個全球最大、最齊全的工業制造體系,中國有220多種主要工農業產品的產量位居世界第一,其他國家有的產品,中國基本都能制造,其他國家沒有的產品,中國也能制造。中國的消費能力也在逐年提高,巨大的消費市場是吸引外國投資和技術的前提條件。

經過40多年的不懈努力,中國已經建成全球最長、最復雜的高速公路、高速鐵路、內河及海上運輸、航空、通信和網絡系統。這些有形及無形的系統把分布廣闊、經濟發展水平不同、人口分布不均的300多個地級及以上城市、20多個區域城市群和廣大鄉村聯系在一起,形成了一個高效統一的大市場、大空間,促進全國范圍內的所有資源和生產要素的發展潛能得到釋放,推動全國區域經濟均衡可持續發展。

從經濟地理學視角出發,現代化交通基礎設施和通信系統發展,不僅成為我國GDP增長的重要組成部分,還產生了巨大的社會經濟發展的外部效應,使昔日分散在廣闊土地上的城市和鄉村之間的交通時間和貿易成本大幅下降,促成內陸地區城市發展壯大,形成多個以中心城市為主要經濟發展引擎的城市集群,這些城市群與沿海地區發達城市群通過各種現代交通鏈條和互聯網,構成生產要素、商品、信息快速流通的巨大空間體系,這個體系可以形成“板鏈”,拉動整個國家經濟持續發展,即讓某一區域發展強勁的中心城市(如重慶、成都)去拉動一個人口眾多的區域(如川渝地區),實現均衡持續發展。這里的“板”指的是城市群,“鏈”指的就是現代化交通、通信和網絡系統。這些“鏈”可以壓縮城市之間、城市板塊之間物品和要素的流通時間及空間,從而讓發達地區的溢出作用發揮到極致,推動全國性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構成大國經濟可持續發展取之不盡的動力源泉。

中國的土地國有化,土地產權、使用權和經營權的合理分配及制度改革,使全國現代化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房地產開發、工農業發展及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成本和效率大大高于其他類似的發展中大國。例如,一條上千公里的高速公路,或是一個占地面積數千公頃的大型國際機場,在中國從規劃到交付使用,僅需幾年時間就能完成,而在其他國家如印度或美國,這么大的基礎設施項目則可能需要花費十余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才能完成。農村的土地制度安排,不僅可以避免廣大農民因為失去土地而陷入極度貧困,還可以讓土地的單位面積生產力得到充分發揮,再加上農業技術的長期發展,中國的農業生產基本能夠為全國人民提供種類豐富、價格相對穩定的糧食、蔬菜、魚、肉、蛋、奶、水果等農產品。豐富的農產品,既是城市化和工業化發展的重要支撐,也是中國人民高品質生活和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石。

科學技術發展和人力資本積累,為中國經濟轉型升級提供重要的動力源泉。無數產品和技術的突破,是中國一貫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的發展理論和實踐的偉大成效。不斷積累的科技發展能力和人力資本也是中國能夠推動社會經濟可持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保障。2018年以后,美國挑起對華貿易摩擦和技術脫鉤,但是,2022年中美雙邊貿易還是創造了歷史最高水平,美國對中國產品的進口依賴程度還是遠高于中國對美國的依賴程度,具體體現為雙邊的貿易順差依然向中國的方向傾斜。強大的國內市場需要強大的科技力量和人力資源作支撐,中國舉國上下重視教育和科技發展,不僅可以應對外部不友好的技術脫鉤和封鎖,也使國內經濟持續高質量發展,持續改變和提升大國經濟對外開放和競爭的比較優勢。

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堅持多元包容的人類文明價值觀,走大國開放型經濟發展道路,主動融入全球經濟一體化體系,是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成功的重要秘訣,也是中國在新發展階段應對國內外挑戰和困難的重要優勢。中國自2013年起就倡導并持續推進共建“一帶一路”,與沿線60多個國家和地區發展良好的合作關系,涵蓋貿易、投資、科技、旅游和人員交流。最近推動的《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以及長期以來積極與東盟國家發展多邊關系等,使中國外貿及跨境投資更加多元,大大提高了中國全球化的發展韌勁,為中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奠定了良好的國際關系基礎。過去五年,中美貿易摩擦的背景下,中歐班列、西部陸海新通道等對外開放大動脈和國際貿易大通道,對中國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東盟成員國的雙邊及多邊關系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也是中國應對美國及其盟友單邊主義的重大戰略部署,為中國大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重要的戰略選擇和回旋空間。

中國社會經濟持續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優勢不僅體現為以上各種“硬實力”因素,更體現為中國共產黨堅定有力領導下的中國人民團結一致向前看的“軟實力”及政治體制和社會穩定的重大優勢。回顧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世界各國的發展經驗,許多國家本來擁有很好的自然資源和經濟發展基礎,非常有利于社會經濟發展,但是,因為這些國家缺乏穩定的政治管理體制,缺乏堅定一致的領導力量,加上政府腐敗和社會分配差距不斷拉大,所以貧困問題長期存在,并成為阻礙社會進步的消極因素,甚至出現政權更替、內部戰爭,或是外部勢力入侵,使原本很有希望進入高收入經濟體行列的國家長期處于跌宕起伏、社會混亂狀態。典型的國家包括敘利亞、委內瑞拉、巴西、阿根廷、菲律賓、泰國等。中國共產黨敢于自我革命,治理腐敗,堅持人民至上的執政理念,不僅能夠贏得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而且能夠更加有力地領導中國人民克服一切困難,在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中,朝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方向穩步前行,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集中全國力量全面克服絕對貧困問題,讓全體人民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引領鄉村全面振興,為中國社會穩定和經濟持續發展奠定牢固的國家治理基礎,堅定全國人民一心一意跟著中國共產黨持續前行的信心和決心。

當前中國經濟面臨的主要挑戰及戰略對策

中國過去七十多年的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后的經濟快速增長,堪稱世界文明發展史上的偉大奇跡。然而,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中國也遇到了很多困難和挑戰。

改革開放之前,因為缺乏可供借鑒的大國經濟發展的成功經驗,加上西方國家對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采取孤立態度,中國以進口替代發展國內工業的效果不佳,社會分配制度過于強調“平等”而忽略了個人勞動的主觀積極性,社會主義按勞分配制度被簡單理解為“一大二公”,全面國有化和集體化發展,忽略了個體經濟的重要性,全面規劃和統購統銷政策,忽略了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嚴重抑制了社會經濟效益的提升。

經過4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利用龐大的人力資源紅利,激發個人勞動積極性和創新性,使社會經濟發展不斷躍上新的臺階。當我國人均國民收入超過一萬美元、國家整體實力不斷接近美國經濟水平的時候,世界地緣政治格局正在發生新的情況和新的變化,中國社會經濟持續發展面臨著國內產業轉型升級、環境治理壓力提高、老百姓生活品質需求提高、人口老齡化、社會收入分配差異拉大等一系列嚴峻挑戰;此外,世界經濟外部環境風險加大,中美兩國作為世界超級經濟大國的利益摩擦,美國及其西方盟友為了維持西方七國集團(G7)半個世紀以來所構建起來的固有治理格局,維護西方發達國家壟斷世界經濟利益而對新興工業化經濟體,特別是中國采取孤立和封鎖的行動。

收入分配差距擴大,城鄉二元戶籍制度長期存在導致城鄉差距長期無法消除,農村土地流轉制度和農民生活安全保障,都是社會經濟發展的產物。過去幾十年的改革開放過程,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快速城市化和工業化,有利于提高勞動生產率和人民生活水平。但是,從長遠視角看,人民生活幸福程度的提高與社會公平和各種復雜因素密切相關,對城鄉資源的充分利用也產生了明顯的制約作用。中國城鄉人均收入差距最高達到三倍以上,盡管最近幾年有所下降,2022年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仍高達2.45(王潔菲、姚樹潔,2022)。中國城市居民人均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收入仍存在明顯的區域差別,全國300多個地級及地級以上城市的人均GDP相差近10倍。根據最新研究,中國和美國都存在一種所謂的“伊斯特林”(Easterlin)現象(魯元平,2022;王潔菲、姚樹潔,2022),該現象是指人均收入的提高并沒有帶來人民幸福指數的提高,相反,人民幸福指數還可能因為人均收入提高而下降,使得“收入-幸福感”呈現一種倒U型態勢,對這種現象的主要解釋是人們的幸福感不完全取決于自己的收入水平,還取決于社會的收入分配差異和財富差異。中國社會經濟各個層次的收入及財富差異,正在影響廣大人民群眾的相對幸福感,如何在社會經濟持續發展中不斷縮小城鄉、地區、人群之間的收入差距,是中國經濟高質量、可持續發展面對的重要挑戰。

如何實現產業轉型升級,自然環境優化,降低污染和碳排放,是實現社會經濟持續發展面臨的另一個重要挑戰。經濟快速增長,需要大量的能源和電力投入。一段時間內,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工業品制造國,GDP單位產出的能源強度明顯高于美國及其他發達經濟體。降低碳排放,實現“雙碳”目標(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時間緊迫,任務艱巨,不僅需要嚴格控制污染強度高的工業產品,大量發展可再生能源,提高現有工業的碳排放效率等,還要轉變發展方式,在大力提高生產效率的同時,努力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提高高端服務業產值在中國GDP中的比重,降低GDP增長對傳統高污染產業的過多依賴。然而,新舊動能的轉換,迫切需要科技創新和突破,需要應對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的技術封鎖,破解“卡脖子”難題。

國際地緣政治斗爭和矛盾,是經濟大國發展的重大命題和挑戰。2018年之后,中美貿易摩擦不斷升級,發展到技術封鎖和全面競爭的地步,不僅阻礙中國科技事業的高質量發展,還導致中國許多高科技企業的發展嚴重受阻。一場大國之間的經濟、科技競爭正在發生,還必將帶來軍事和國家安全方面的挑戰。中國在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同時,遇到了美國的阻礙,不僅是因為兩國的意識形態和價值取向存在很大分歧,更是因為美國為了保持其大國壟斷地位所產生的“修昔底德陷阱”思維范式。美國制造業回歸、技術封鎖和脫鉤、意識形態宣傳和扭曲、局部或區域戰爭爆發和升級,已經對中國經濟持續發展造成消極影響,也對中國國家安全、糧食安全、能源安全等方面形成了巨大的挑戰和不確定性。盡管中國巨大的市場和內生發展韌性使美國及其盟友不可能徹底遏制中國經濟持續發展,但逆全球化、單邊主義、技術封鎖、戰爭威脅,已經成為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巨大挑戰。

為應對國內外的各種風險和挑戰,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國需要堅定“四個自信”,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以更加開放包容的態度應對單邊主義挑戰,加大科研投入和科技體制改革力度,激發科技創新活力,在關鍵領域敢于實現零的突破,擺脫技術封鎖,把握科技與經濟的發展方向和主動權。我們應以區域均衡發展構建穩定而富有韌勁的空間經濟地理架構,以“板鏈拉動”激發全域、全要素發展潛能,以構建強大城市集群和國內超大市場作為國際博弈的重要砝碼和手段,穩住國內經濟大盤,確保國內經濟穩定增長;在此基礎上,還應積極主動融入全球化和國際化,把握世界經濟發展的主動權,化解一切惡意打壓所造成的困難,弱化美國在經濟、科技、軍事、外交等領域的世界壟斷地位,力爭與美國以外的工業化國家精誠合作,確?;ダ糙A,力爭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東盟國家緊密合作,形成中國與這些國家的優勢互補關系,穩定和發展中國的外部優勢,使之成為國內經濟的重要補充。加強國防軍事建設、空間技術發展,以強大的國防軍事優勢,確保中國經濟穩定發展和中國人民生命安全,維護國家主權不遭受任何形式的侵犯。

結論

21世紀超過五千萬人口的經濟大國共有9個,其中7個是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只有中國和印度是人口規模超大的發展中國家。這些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核心特征就是自由資本主義制度,他們擁有發達的工業、科技、教育和社會服務體系,相對穩定的政治環境,較高的對外開放水平和化解各種危機風險的治理能力。然而,這些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經濟、科技、軍事發展水平和國際影響力方面存在很大差距。歷史經驗證明,這些國家都無法擺脫馬克思所預言的自由資本主義“繁榮—蕭條—衰退—復蘇”周而復始的經濟發展周期魔咒,有些國家受到經濟周期和各種危機的影響,已經陷入了所謂“高收入陷阱”,很難維持以往比較高的生活及社會福利水平。

21世紀以來,經過20多年的政治經濟地緣博弈,美國已經演變成為“一支獨大”的超級大國,不僅人口和經濟規模巨大,其在科技教育、軍事國防、貨幣金融、政治外交等方面也都占據了世界最領先、最壟斷的地位,其他主要資本主義經濟大國幾乎成為美國的“附庸”,沒有與之抗衡的實力。這些國家最大的弱點在于缺乏足夠大的人口和經濟規模,缺乏足夠強大的軍事、科技和金融能力。中國和印度人口規模超大,但是,科技和軍事能力與美國還存在差距,還需要長時間的持續經濟增長和科技進步,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存在很多不確定因素和挑戰。

中國是全球人口最大國之一、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主要軍事強國。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全球其他大國經濟的共同核心特征,包括全球化發展,以及比較完善和發達的產業、教育和科技創新體系,穩定的社會政治環境和應對各種內外風險的國家治理能力。

中國作為世界大國的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后所創造的一個個經濟奇跡,也具有中國獨特的核心特征。政治上,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進行艱苦斗爭,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通過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使中國人民富了起來,在新發展階段通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國人民正在朝著從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方向發展。

中國歷史悠久,擁有優秀的傳統文化,特別是全國人民勤勞勇敢、艱苦樸素,重視科技教育,勇于創新,這是中國經濟長期持續高速發展的重要原因。中國市場廣闊,改革開放40多年來所積累的巨大物質基礎、產業基礎、技術基礎和豐富的人才資源,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開放包容的世界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時代化的歷史飛躍,是中國經濟持續發展、應對一切風險和挑戰的前提條件。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是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的飛躍,為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中國以更加開放和包容的姿態應對西方工業強國制造的各種摩擦,積極構建和發展新的多邊貿易、投資、科技和人員交流新格局,促進國內產業轉型升級、應對氣候變化、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是中國新發展階段社會經濟和科技持續穩定發展的理論指導和戰略選擇。

中美兩國經濟占全球經濟總量的比重超過40%,成為本世紀真正的人口和經濟超級大國(World Bank, 2022)。中國人口和經濟體量巨大,發展潛力巨大,在軍事國防和科技教育等方面也已經躋身世界前列,與美國及其他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發展差距不斷縮小,是所有發展中國家中表現最好的大國經濟體。美國的一些政客和社會精英為了維持本國優先和壟斷地位,把中國當成美國最大的競爭對手,并產生了一種嚴重的“修昔底德陷阱”恐懼癥。自2017年以來,美國不顧已有的國際規則,開始對中國外貿、科技、外交、區域安全和國家主權等方面進行打壓,對中國社會經濟發展和國家安全產生較大影響,成為中國作為一個經濟大國持續穩定發展所面臨的最大的外部挑戰。

在應對美國及其盟友的“脫鉤”和“霸凌”挑戰中,中國必須增強“四個自信”,以更加開放包容的戰略定力應對單邊主義和美國脫鉤威脅,不斷深化國內經濟和政治改革,努力轉變發展方式,克服官僚主義和消除腐敗,穩定政治和社會環境,奮力擺脫“中等收入陷阱”魔咒,維持社會經濟持續高質量發展。堅持自立自強,加速科技創新和軍事國防建設,奮力擺脫科技封鎖,突破發展瓶頸,提高國際競爭比較優勢和地緣政治博弈能力,確保國家安全,把握大國經濟持續發展主動權。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充分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確保國家長治久安,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構建穩固的社會政治環境,創造一個能夠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美好生活需要的民主、法治、文明、廉潔的政治生態。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的理論和實證基礎及精準扶貧效果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18ZDA005)

參考文獻

華民,2018,《如何才能跨越經濟增長的陷阱》,《國際經濟評論》,2018年第1期。

魯元平,2022,《伊斯特林、萊亞德、奧斯瓦爾德對幸福經濟學的貢獻——科睿唯安“引文桂冠”經濟學獎得主學術貢獻評介》,《經濟學動態》,第12期。

沈坤榮、呂冰洋、張連城等,2019,《基于大國發展道路的中國經濟》,《經濟學動態》,第6期。

孫浦陽、張甜甜、姚樹潔,2019,《關稅傳導、國內運輸成本與零售價格——基于高鐵建設的理論與實證研究》,《經濟研究》,第3期。

王潔菲、姚樹潔,2022,《收入差距、努力指數與居民主觀幸福感》,《南開經濟研究》,第4期。

習近平,2022,《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

習近平,2023,《在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人民日報》,3月14日,第2版。

姚樹潔,2018,《中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理論及戰略》,《國際經濟評論》,第1期。

姚樹潔,2019,《“摸著石頭過河”與頂層設計有效結合——中國40多年改革開放偉大奇跡的關鍵》,《人民論壇》,第19期。

姚樹潔、王潔菲,2019,《不對稱信息條件下精準扶貧效果偏離的內在機理及實證分析》,《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第5期。

姚樹潔,2021a,《西方世界的社會主義因素及其內在規律》,《人民論壇·學術前沿》,4月下。

姚樹潔,2021b,《中國共產黨精準脫貧的偉大理論及實踐》,《經濟研究》,第6期。

姚樹潔,2022a,《中國高水平對外開放的內在邏輯及戰略路徑》,《人民論壇·學術前沿》,1月上。

姚樹潔,2022b,《持續推動新時代區域協調發展》,《中國社會科學報》,3月9日,第3版。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2021,《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11月11日,http://www.gov.cn/zhengce/2021-11/16/content_5651269.htm。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 https://www.rlibrary.imf.org.

S. Yao, and K. Wei, 2007, "Economic Growth in the Present of FDI: The Perspective of Newly Industrialising Economies,"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35(1).

S. Yao; S. Zhang; X. Zhang, 2021, "Energy Mix,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Carbon Emissions in China: A Directed Technical Change Perspective," Environment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28(44).

World Bank, 2000-2022, "World Development Report (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 .

責 編∕陳璐穎

猜你喜歡
民族復興
淺析中國共產黨人的民族復興思想
學理論·下(2017年1期)2017-02-18 15:59:59
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特”在何處
人民論壇(2016年37期)2016-12-28 11:06:19
做好青少年人生扣子的“五道題”
亞太教育(2016年35期)2016-12-21 20:08:17
傳統射箭復興中的民族主義
武術研究(2016年9期)2016-12-15 22:20:42
人文信仰的建構是民族復興的關鍵
人民論壇(2016年22期)2016-12-13 11:11:53
供電企業如何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中國市場(2016年35期)2016-10-19 02:13:32
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面臨的挑戰與對策
鄧小平對民族復興的歷史功績及其現實啟示
世紀橋(2015年3期)2015-04-03 16:08:25
論“中國夢”的理論架構與意義
中國夢學習研究情況述評
西部學刊(2014年2期)2014-03-19 08:40:46
主站蜘蛛池模板: 激情综合网激情综合| 国禁国产you女视频网站| 九九久久精品免费观看| 国产真实乱子伦精品视手机观看| 99在线视频网站| 色成人亚洲| 国产福利小视频高清在线观看| 免费一级成人毛片| 婷婷色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 在线视频无码| 欧美在线网|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A级毛片无码久久精品免费| 日本一区高清| 中文无码日韩精品| 喷潮白浆直流在线播放| 第一页亚洲| 美女免费黄网站| 国产精品视频久| 午夜久久影院| 精品人妻无码中字系列| 情侣午夜国产在线一区无码| 一区二区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成a人片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成熟视频在线多多|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古装片| 国产毛片高清一级国语| 亚洲无码高清免费视频亚洲| 亚洲欧洲日产无码AV| 奇米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国产系列在线| 欧美精品伊人久久| 青青操国产| 国产美女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日韩精品伊甸| a毛片免费观看| 久久成人国产精品免费软件 | 午夜高清国产拍精品| 九九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一本久道久久综合多人| 中文字幕欧美成人免费| 热99re99首页精品亚洲五月天| 国产激情第一页| 久久特级毛片| 国产后式a一视频| 久久99热66这里只有精品一| 色久综合在线|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伊一|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88| 五月婷婷导航| 日韩黄色大片免费看| 又爽又黄又无遮挡网站| 国产美女丝袜高潮| 亚洲色无码专线精品观看| 亚洲国产av无码综合原创国产|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乱码中文| www.99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开心婷婷中文字幕| 国产在线自乱拍播放| 欧美日韩亚洲国产主播第一区| V一区无码内射国产| 中美日韩在线网免费毛片视频| 日韩毛片在线视频| 曰韩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a网站| 亚洲欧美日本国产综合在线 | 一级香蕉视频在线观看| 波多野结衣视频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不卡的视频| 在线观看精品自拍视频| 亚洲 日韩 激情 无码 中出| 国产福利免费视频| 日韩欧美国产另类| 69视频国产| 一边摸一边做爽的视频17国产 | 国产网站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极品粉嫩小泬免费看| 日韩亚洲综合在线|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忘忧草18| 国产精品视频白浆免费视频| 日本人妻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影院| 波多野结衣中文字幕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