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據新課程標準要求,培養學生口語交際能力已經成為小學英語教學的核心目標之一。學生只有在具備良好口語交際能力的前提下才能不斷提升自身的綜合素養,實現全面發展。故而小學英語教師應該分析英語教學中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現狀,找出存在的問題,并通過話題導入、圖片引導、游戲教學、進行互動、多媒體輔助的方式完成新式課堂的構建,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為學生提供優質的語言環境,在推動學生能力發展的同時促進他們的個性化成長。
【關鍵詞】新課標;小學英語;口語交際能力;培養策略
作者簡介:韋婷婷(1992—),女,江蘇省南通市海安市城南實驗小學。
英語不是我國小學生的母語,故而在小學階段這一啟蒙教育階段,學生可能會遇到一些學習上的困難。在此過程中,如果教師未能主動為學生創造一個生動、形象的語言交流環境,他們將很難真正理解所學知識的內涵,實踐應用能力也很難提升,這阻礙了他們口語交際能力的發展。新課程標準下,小學英語教師需要進行自我反思,明確傳統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再借助先進教學手段為學生提供思考、交流、實踐的機會,從而在潛移默化中使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得到提升。
一、小學英語口語交際能力培養現狀
(一)培養模式單一化
雖然在新課標下,多數小學英語教師都能積極地對教學模式進行優化與創新,但是部分教師始終未能擺脫傳統的應試教育觀念的影響,而強調反復訓練和記憶,采用單一的培養模式。在這樣的模式下,有的學生缺乏對英語知識深度學習以及探索的興趣,僅僅將英語語言視為普通的符號,而沒有產生應用英語語言的欲望,對知識的理解比較片面,難以明確英語學習的真正意義,并且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也未被充分調動起來。一些教師處于課堂的主導地位,這與新課改下“以生為本”的理念相悖,會降低整體的教學效果,為小學生英語口語交際能力的發展和英語綜合素養的提升設置阻礙[1]。
(二)師資力量較薄弱
當前,部分小學的英語師資力量相對薄弱,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教師未具備較強的專業能力。有的從事小學英語教學工作的教師未經過系統訓練,之前甚至從事的是其他學科的教學工作,這使得他們的教學效率無法達到新課改的要求。二是教師資源配置不合理。筆者根據調查發現,有的小學的英語教師人數較少,這些教師通常要承擔起多個班級的教學任務,這使得他們往往會感覺力不從心,并且在英語教學中,口語教學容易被他們忽視,導致出現“啞巴英語”的現象。
(三)缺少口語交際環境
語言類學科的教學對語言環境有較高的要求。只有讓學生真正置身于所學主題的情境之中,他們才容易形成語感,產生情感共鳴,他們的理解能力、實踐應用能力才能得到提升。但是,部分小學英語教師的教學中存在“重知識、輕實踐”的問題,在課內缺少與學生的交流互動,在課后也未能提供讓學生運用英語知識的機會。如果學生缺少口語交際的環境和自由交流的空間,那么將會給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增加難度。想要達成教育目標,就需要探索出解決上述問題的有效方法。
二、新課標下小學英語口語交際能力培養策略
針對小學英語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現狀,教師要進行反思,分析相關問題產生的原因,并從教育實踐中尋找合適的策略。
(一)話題導入,拉近距離,激發表達欲望
在真正意義上的高質量課堂中,教師要能夠保證學生始終處于積極、主動的狀態,并且與學生進行交流互動,培養他們的綜合素養。課程導入是小學英語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而良好的導入有利于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教師可以通過設置趣味性話題的方式,拉近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英語語言知識之間的距離,打造優質的口語交際環境,讓學生激發表達的欲望,進而明確英語學習的意義,促進他們發展。為了達到這一目標,話題的選擇尤為關鍵。在課前準備階段,教師需要對學生的興趣愛好、個性特征進行全方位調查,以激發興趣為核心目標來設計話題,在課上從交流逐漸過渡到對課程基礎知識的講解,在提高學生口語交際水平的同時夯實他們的英語基礎[2]。
(二)圖片引導,生動教學,產生沉浸式體驗
小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對一些色彩鮮明、生動形象的圖片或畫面容易產生好奇心,并且激發學習相關知識的興趣,這有利于他們配合教師完成各項任務,實現核心素養的發展。小學階段的教材的話題內容一般具有生活性、故事性強的特點,教師可以借助生動形象的圖片進行引導性教學,并且在尊重學生的前提下為他們創造出良好的聽、說環境。這樣,學生能夠真正融入課堂,將自己從圖片中獲取的信息分享給教師、同伴,同時充分表達自己在沉浸式體驗中獲得的感受,在口語交際中理解新知識,在表達互動中鍛煉語用能力,養成良好的英語表達習慣,實現“教、學、做”一體化的目標。
例如,在教授譯林版四年級上冊“I can play basketball”的單元時,教師可以為學生展示playing basketball、 playing football、jumping、swimming、climbing、skating等運動項目的圖片,借此來提出“Do you like...?”的互動交流的問題。在學生表達出自己的主觀想法后,教師可以提出“What can you do? Do you do it well?”的問題,讓學生展開討論。學生在圖片的引導下,會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思考,也會積極地展示自己在運動方面的特長,分享自己在之前的運動中經歷過的印象深刻的或者有趣的事,形成運動意識,還會在與教師的交流互動中明白“生命在于運動”的道理。教師可以基于此分析相關短語之間的差異,在交流互動中達成教學目標,同時培養學生的自信心,激活學生勇敢嘗試的精神,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
(三)游戲教學,改善氛圍,鍛煉交際能力
一般來說,小學階段的學生喜歡玩游戲,不少學生在對所學內容不感興趣的前提下很難長時間集中注意力。為構建高效課堂,提升教學的有效性,教師要努力改善課堂氛圍,轉變學生的學習態度,以鍛煉他們的口語交際能力、聽力為基礎目標,組織多元化的游戲活動,包括“小火車”“打地鼠”“種植蘋果樹”“你畫我猜”等。這樣,一方面可以豐富課程教學內容,激活課堂活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改變英語語言知識在部分學生心中的刻板印象,讓學生在身心處于放松狀態的前提下自主實踐,在良性競爭中積極合作、勇敢表達,在游戲中對英語語用技巧、習慣形成更深刻的了解和認知,達成理想化的學習目標[3]。
例如,在教授譯林版四年級上冊“How much?”的單元時,教師將課程教學分為了以下三個部分。
Part 1:教師組織開展數字游戲,讓學生每十人為一個小組,坐在相應的區域內,并且讓他們自由選擇一個自己對應的數字。在每一輪的游戲中,教師會隨機說出一個數字的英文,對應數字的學生需要站起來并做出PPT中展示的動作,比一比哪一個小組的正確率高。教師借助這樣的方式,讓學生對已經學過的數字的單詞進行復習,然后正式開始本節課的教學。
Part 2:教師展示shoes、socks、fan、umbrella等物品的圖片,并且借助商場中對各個物品粘貼的價格標簽來講解“How much is/are it/they?”的句型,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并且讓學生能夠進行簡單的對話練習,保證教學的有效性。
Part 3:為了鍛煉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教師組織開展角色扮演游戲,要求學生每兩人為一組。同一組的學生需要分別扮演顧客和營業員,根據本節課所學的知識或者之前已經學習過的內容自主創編故事,呈現出買賣的全過程,從而在趣味游戲中獲得良好的體驗,進一步理解英語知識的內涵,掌握詢問價格、買賣物品的正確方法,在交際中形成良好的語感,提升綜合實踐能力。
在多元化游戲的輔助下,學生可以享受到英語學習的樂趣,加深對詞匯、句型的理解和記憶,在生活中利用所學知識處理有關購物、買賣的問題,實現口語交際能力的提升。教師在備課中要深謀遠慮,針對不同的學生組織不同類型的游戲,盡量讓所有學生都參與其中,且教師自己也要盡可能與學生共同完成游戲任務,寓教于樂,這樣,教學效果會有明顯的改善。
(四)進行互動,結合現實,實現就地取材
小學階段的英語教材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息息相關,其中包括不同生活場景下的交際過程,不同節假日里發生的故事,處理人際關系、解決生活問題的方法,等等。因此,對教學方案的設計不能脫離“生活”這一主題。并且教師要想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需要讓他們建立所學知識與現實之間的聯系,從而探究出語言知識的深意,了解不同語境下表達方法的差異。教師可以就地取材,將教室中的物品,窗外的花草樹木、天氣,學生上學路上的所見所聞作為有效組織口語交際活動的素材,通過這樣的方式將教學與生活進行融合。這樣,學生能夠集中注意力,用相互提問的方式與其他同學進行交流,輕松、熟練地掌握語言知識的內涵,實現互動學習目標,學會舉一反三,為后續進行口語交流打下良好基礎[4]。
例如,在教授譯林版五年級下冊“Seeing the doctor”的單元時,教師提出“How do you feel now?”的問題,讓學生抒發自己此刻的感受。通過讓學生對這一話題進行討論,教師既能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引導他們說出當前的天氣給自己帶來的感受,也能基于此滲透cold、warm、happy、afraid、sad等相關詞匯。在學生說出對生活的感想、進入學習狀態后,教師介紹課文“Su Hai and Mike are ill”的故事內容,提出“What's wrong with them? Do you feel the same way in your life?”“What should Su Hai do? What's your opinion?”等問題,以實現對多個話題的討論。在此過程中,教師給予學生充分的尊重,讓他們說一說自己在面對a fever、headache、a cold、toothache等情況時身體的變化,以及自己在解決相關問題時使用的方法,從而營造交際、討論的氛圍,在不偏離教學主題的前提下為學生提供觀點表達、口語交際的機會,實現學生英語綜合素養的發展。
(五)多媒體輔助,把握心理,展現學科魅力
如今,我們正處于信息化時代,各個領域的可持續發展通常都離不開信息技術的幫助,教育領域也不例外。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夠接觸到很多與信息技術相關的內容,如使用手機或電腦軟件等,互聯網的應用也逐漸成為學生生活的一部分。為此,教師需要在明確時代背景的前提下對教學模式進行針對性的優化與創新,把握學生的心理特點,發揮多媒體的更多功能,展現出英語學科的獨特魅力,保證學生在積極主動的狀態下實現理解能力、表達能力等綜合素養的提升,得到全面發展。
教師可以將原本比較枯燥、抽象的英語語句、語段以一種直觀的形式呈現在學生的面前,讓知識更加通俗易懂,讓他們放松身心,認真學習,還可以展示學生喜歡的童話故事、動畫片段,在保證這些內容與課程主題相契合的情況下組織相應的實踐類活動,如片段模仿、對話創編等,激活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在自由交流中實現自我提升[5]。同時,教師需要根據課程內容進行拓展延伸,注重學生的主觀想法,為他們提供想象、創造的空間,在他們熟悉的情境中提高他們口語表達的流暢度。此外,利用旋律優美的音樂等可以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在音樂欣賞、模唱中培養學生語感,進而提高他們的口語交際水平。
例如,在教授譯林版五年級上冊“Our animal friends”的單元時,教師可以播放歌曲Head,Shoulders, Knees and Toes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自然地進入正式的教學環節。之后,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小豬佩奇》中“寵物競賽”的片段,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學生直觀地看到金魚、竹節蟲、猴子、壁虎、烏龜等動物在外貌上的差異,并對leg、wing、tail、body等詞匯進行詳細講解。在動畫視頻的輔助下,課程教學能夠變得生動有趣,學生也能在興趣的指引下自主描述自己的動物朋友的外貌,在交際中應用所學知識,提升口語交際能力,激發對動物的喜愛之情。教師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時,要考慮多媒體的使用頻率,防止一節課上自始至終都有多媒體的“影子”。有時,在英語課堂中巧妙地留白,更容易助力學生消化課堂知識。也就是說,多媒體起到的是輔助作用,可以錦上添花但是不能喧賓奪主,這一點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特別留心。
結語
綜上所述,英語是小學階段的重要學科,也是新課標下需要教師轉變傳統教學模式的學科。教師應結合學生的學習與發展需求,解決傳統教學中模式單一、內容陳舊的問題,在教學中突出交流、互動的特征,借助趣味話題導入、生動圖片引導、多元游戲教學、聯系生活進行互動與多媒體輔助的方式,激發學生思考和表達的欲望,讓他們在真正理解所學知識內涵的前提下進行靈活運用,實現綜合素質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楊鴻超.核心素養下小學英語口語教學策略探究[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21(10):124-125.
[2]吳洪波.淺談小學英語口語交際教學的策略[J].發展,2020(04):92.
[3]李敏.小學英語口語交際能力培養策略探究[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0(07):201.
[4]周宸宇.英文繪本在小學英語口語交際中的運用[J].海外英語,2020(20):206-207.
[5]姚曉祎.淺談小學英語口語交際教學的策略[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0(12):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