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苗苗,康楷湝,錢 深
河南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河南 開封 475000
實習生在醫院培訓是我國護理高等教育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學生將理論知識轉變為臨床實踐能力的重要舉措,也是醫學教育中課堂教育的延續[1]。臨床護理培訓不僅能夠增加實習生的專業知識儲備及臨床技能,還能夠培養臨床思維,增強職業使命感與榮譽感。老年ICU是實習生培訓中必須輪轉的科室,但是由于收治的患者病種繁多,且多為急危重癥,病情多變,患者一般狀態較差;且治療儀器種類較多,大多數操作復雜且昂貴,因此對實習生的理論知識要求較高,還需要有強大的抗壓能力和心理素質[2]。本研究基于動機行為轉變模型為老年ICU實習的學生制定了相對應的培訓措施,效果顯著,現報告如下。
選取2019年6月—2020年5月河南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老年ICU 培訓的180 名實習生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表法將實習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各90人。實驗組年齡19~24歲,平均年齡(20.3±2.8)歲;對照組年齡19~23 歲,平均年齡(20.6±2.6)歲。兩組實習生學歷構成、性別、年齡等方面具有可比性(P>0.05),見表1。

表1 兩組實習生一般資料
兩組實習生均培訓1 個月,分別接受不同的帶教模式。對照組采用傳統的“護士長—教學組長—帶教老師”3 級管理模式帶教,實驗組在傳統帶教模式的基礎上結合基于動機行為轉變模型的培訓措施進行帶教,具體措施如下。
1.2.1 “護士長—教學組長—帶教老師”3 級管理模式帶教措施 在實習生初次入科時由教學組長帶領參觀科室環境布局,了解科室內常見病及多發病,了解科室內儀器種類、作用,護士站內分區及物品擺放位置,科室內各項規章制度、人員組成結構,交接班注意事項等,參觀了解后為實習生分配帶教老師。帶教老師接管實習生后采取“一對一”教學模式,對常規護理工作進行講解培訓,如常見疾病護理常規操作、交接班注意事項、專科護理要點、消毒預防感染等知識,可結合具體患者實際操作。在該過程中實習生有疑問或不解由帶教老師引導學習,通過查閱資料等方法找到答案。每周固定時間開展業務學習,由資深護士針對科室內常見護理問題進行講解,所有人員必須參
加。后續帶教過程中穿插有老師提問學生回答等項目,護理實操項目按照學生業務能力水平高低決定,業務能力高可在老師輔導下實操難度較大項目。出科時由科室統一組織出科考試,形式可為理論考核和實操考核。最終出科評價由考核得分與帶教老師評分共同構成。
1.2.2 基于動機行為轉變模型的培訓措施 該護理措施是在傳統“護士長—教學組長—帶教老師”3 級管理模式帶教措施的基礎上結合了基于動機行為轉變模型的培訓措施,措施共分4個階段進行。(1)前期準備階段。在實習生未進科之前成立動機行為轉變模型帶教團隊,團隊中包括1 名科室護士長、2 名具有中級職稱及以上的資深護士、1名心理咨詢師,其余護士應具備3年及以上老年ICU工作經歷。由護士長組織統一進行動機行為轉變模型培訓,并組織團隊成員查閱相關文獻資料,確立動機行為轉變模型各階段目標及干預重點,待所有成員均熟練掌握干預措施后與心理咨詢師展開一對一模擬訓練,全部合格后方可正式開始實驗。(2)信息輸送階段。實習生入科后,帶教老師進行一對一訪談,了解實習生的主觀訴求,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并根據訪談結果適當進行指導。在帶教過程中不僅要傳授理論知識,還要結合老年ICU科室特點穿插講解人文知識、社會知識,樹立積極樂觀的工作態度,結合自身經歷引導實習生建立良好的世界觀、價值觀,對于實習生未來的職業規劃給予參考意見。(3)動機構建過程。該過程包括個人動機構建和社會動機構建。個人動機構建采用動機性訪談,分別在入科后第1 d、入科后2 周及出科時進行。動機性訪談由4 個部分組成,分別為開場白、引入話題討論、進入正式主題、預約下次訪談時間,整個訪談過程應保持在20~30 min。初次訪談時與實習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運用訪談技巧了解實習生對老年ICU實習的主觀想法,并針對相應的問題引導實習生思考在老年ICU實習培訓所帶來的收獲。初次訪談結束后引導實習生思考改變的動機,并在實習生轉變的過程中給予幫助。入科2周后再次展開動機性訪談,鼓勵實習生講述行為轉變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引導實習生思考如何解決困難,對實習生在該過程中取得的結果給予肯定,對未來的發展給予鼓勵。第3次訪談是主要詢問動機構建過程中執行情況,引導實習生感受改變帶來的好處。社會動機構建穿插于動機性采訪中,通過對實習生周圍壞境及家屬親友的狀況,引導實習生了解周圍親人朋友對護理、對ICU的看法,激發其社會動機的形成。(4)技巧傳授階段。該階段主要根據實習生在實習中面對的各類問題展開講解幫助,問題可為專業性問題和社會性問題,專業性問題以護理知識為主,社會問題可為未來職業規劃、護理價值認同、醫患關系等。
(1)理論考核成績和實操考核成績。所有實習生在出科前進行理論考核和實操考核,理論考核為100分制閉卷考試,由科室統一出題集中考核,內容以老年ICU相關知識為主;實操考核為ICU 常見護理操作,包括心肺復蘇、呼吸機的使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評估、呼吸機下患者吸痰技術、胃管放置及保留技術、動脈血采集技術、中心靜脈壓的監測技術等,由科室內資深護士參照“專科護理技術操作規范與評分標準”考評[3]。
(2)實習生合格率和實習生滿意度評價。帶教老師對實習生實習期間的表現予以評價,評價分為優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合格率=(總人數-不合格人數)/總人數×100%。實習生對帶教老師進行滿意度評價,包括非常滿意、滿意、不滿意,滿意度=(總人數-不滿意人數)/總人數×100%。
采用SPSS 19.0 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BZ_12_2050_543_2065_576)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實習生出科理論成績和實操成績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實習生出科考核成績情況(BZ_12_2050_543_2065_576)分
實驗組的優秀的人數占比及合格率高于對照組,合格和不合格人數占比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實習生合格情況
實驗組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實習生對帶教老師滿意情況
臨床帶教工作環節是我國各級院校在推進開展專業化護理教育工作過程中的關鍵性內容組成部分,臨床實習階段,是推進開展臨床護理工作人員培養工作過程中需要經歷的關鍵性時間階段。有臨床醫學研究文獻明確闡釋,臨床實習時間階段,是各級院校臨床護理專業在校學生將自身的身份定位從學生身份轉變成合格護士身份過程中需要經歷的重要時間階段,且臨床護理帶教環節的實施質量對臨床護理工作人員的整體性專業素質發展水平具有直接且深刻的影響改變作用。從基本特點角度展開闡釋分析,老年科綜合性ICU住院病房收治的老年期患者與普通類型的老年科專科病房相比,不僅涉及種類多樣的臨床疾病,還有較為復雜的臨床病情表現特點,客觀上導致具體推進的護理工作環節技術難度較高,且對臨床護理工作人員提出的專業能力要求也比較高。因此,做好指向老年科綜合性ICU住院病房護理實習生群體的臨床帶教工作,發揮著極其重要且不容忽視的影響作用。
從宏觀性視角展開闡釋分析,想要在老年科綜合性ICU住院病房護理實習生群體臨床帶教工作過程中順利獲取到良好效果,必須恰當且合理地做好對臨床帶教老師的選擇和配置工作環節。對于老年科綜合性ICU住院病房而言,開展臨床帶教老師隊伍的建構配備環節,通常需要設置1名臨床總帶教老師,且該名臨床總帶教老師必須嚴格經歷科室內推薦環節和醫院選拔環節,且還要嚴格接受基于醫院內部的教育課程培訓環節。要致力于設置12名老年科綜合性ICU住院病房床邊臨床帶教老師,且要嚴格選擇具備N3 級別以上資歷的臨床護士,且還要控制確保其接受過嚴格且系統的院內教育課程培訓環節。在老年科綜合性ICU住院病房內部,臨床帶教老師不僅需要承擔護士工作職責,還要同時履行教師角色,客觀上要求其具備豐富且扎實的臨床護理專業理論知識、充足且過硬的臨床護理實踐工作基本功、豐富的臨床護理實踐工作經驗和穩定的心理素質,并且還要積極學習掌握老年科ICU臨床護理工作領域的前沿知識理念。在具體參與臨床帶教活動過程中,老年科綜合性ICU住院病房護理實習生群體需要觀察的直接對象在于臨床帶教老師,且臨床帶教老師實際具備的專業認知結構、情感取向、主觀態度以及工作行為方式,都能直接且深刻地影響改變臨床護理專業實習生群體的專業選擇。鑒于上述分析可以知道,推進開展老年科綜合性ICU住院病房帶教老師的遴選環節,要將臨床帶教老師實際具備的專業素養水平和職業道德水平作為基本評價標準。與此同時,要控制確保臨床帶教老師具備優質且良好的語言溝通能力和情感親和能力,能夠在日常參與開展的臨床帶教工作過程中,堅持以身作則,展示出對臨床實習生群體的充分關心與愛護,在全面調查了解老年科綜合性ICU住院病房臨床實習生群體的學習情況、日常生活情況以及心理情緒狀態前提下,結合老年科綜合性ICU住院病房臨床實習生群體具體遭遇的各類問題,為其選擇適當方法開展指導教育。
老年科綜合性ICU住院病房臨床帶教老師在具體制定形成臨床帶教工作實施計劃之前,必須全面學習掌握老年科綜合性ICU住院病房臨床護理實習教學大綱,遵照實習大綱中具體編寫引入的相關內容,具體制定形成老年科綜合性ICU住院病房臨床實習目標,將其細化處理成“老年ICU實習周目標(4周)”,繼而在嚴格遵從實習目標和實習計劃前提下,推進完成針對老年科綜合性ICU住院病房臨床護理專業實習生群體的帶教指導干預環節。要注重基于老年科綜合性ICU住院病房內部,具體引入運用“一對一”的臨床帶教指導工作模式,也就是要指令1名臨床帶教老師具體負責1 名臨床護理專業實習生,在嚴格遵從“老年ICU實習周目標(4周)”前提下,具體執行臨床護理帶教活動環節,要以周為時間單位,逐步推進實施各項具體教學活動任務,并結合教學活動任務的具體實施進度,選擇恰當方法,針對臨床護理專業實習生群體的具體表現狀態展開考核評價。對于實際遴選配置的總帶教老師而言,其應當每周針對臨床護理專業實習生的學習表現和學習效果展開考核評價,且考核評價環節開展過程中選擇呈現的具體內容,應當被嚴格限制在教學大綱內容體系范圍之內。
在進入老年科綜合性ICU 住院病房的第1 d,臨床護理專業實習生面對著相對陌生的工作環境、先進化且多樣化的現代臨床醫學應用技術設備以及過往尚未接觸過的具備復雜化和危重化臨床病情的老年期ICU 病房住院患者,其通常會在心理認知層面上感到茫然失措。在這種情況下,老年科綜合性ICU 住院病房總帶教老師應采取適當方式,為新入科臨床護理專業實習生講解介紹老年科綜合性ICU 住院病房的基本環境特征、病床分布情況和各類醫學用技術設備的配置使用情況,簡要介紹科室主任醫師、護士長以及臨床帶教老師的個人基本信息,在交班晨會時間節點,使新入科臨床護理專業實習生介紹自身基本情況、受教育經歷以及臨床科室輪轉工作經歷,繼而形成對臨床護理專業實習生個人基本情況的初步性評估結論。遵照“老年ICU 實習周目標(4周)”,為臨床護理專業實習生講解介紹老年科綜合性ICU住院病房臨床實習教學活動過程中期望達成的基本目標,老年科綜合性ICU 住院病房臨床護理工作的基本特點以及老年科綜合性ICU 住院病房醫療垃圾類物資要素的分類處置技術方法等,強調臨床護理專業實習生在基于老年科綜合性ICU 住院病房空間內部開展各類臨床操作過程中,嚴格執行安全控制制度,遵從手衛生管理制度和耐藥菌感染預防管理制度,繼而形成針對老年科綜合性ICU 住院病房的初始化感性認知。臨床實習總帶教老師要注重與新入科臨床護理專業實習生建立微信聊天群組,以便后續開展各項交流溝通環節,為各項臨床帶教工作環節的優質有序組織開展創造支持條件。在進入老年科綜合性ICU 住院病房的第2 d,由臨床總帶教老師將新入科的臨床護理專業實習生具體分配給床邊帶教老師,再由床邊帶教老師為臨床護理專業實習生講解介紹老年科綜合性ICU 住院病房危重癥疾病患者的常規性護理操作步驟(形如口腔清潔護理干預、心電監護、鼻飼、導尿管留置、霧化吸入給藥等),提升學生的初步認知。
老年ICU聚集了全院的危急重癥患者,作為醫院重點科室,實習生到老年ICU實習是臨床培訓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合理的帶教模式有利于實習生掌握臨床知識,建立良好的職業價值觀和生涯規劃[4]。在老年ICU中,實習生面對的都是病情兇險的老年人,操作的儀器也都結構復雜、價格昂貴,對于他們而言難免會在內心產生退縮膽怯等心理,如果帶教老師沒有積極引導,實習生很有可能在緊張情緒中犯錯誤,甚至導致嚴重的醫療事故;同時由于科室的特殊性,實習生很可能在實習中畏手畏腳,不敢上手實操,壓抑的工作環境也會對實習生的護理價值觀產生負面影響[5]。因此在老年ICU中,帶教老師科學合理的帶教模式尤為重要。
動機行為轉變模型最早應用于預測預防健康性行為和健康教育中,該模型通過對實施對象提供相關信息,使目標對象感受到正確的社會準則,接著由干預者引導目標對象思考健康行為轉變的優點,并在個人和社會層面創造適合轉變的環境,增強轉變的動機,提供轉變技巧,當信息和動機積累到一定水平時,目標對象的行為會發生相應的改變[6]。在該過程中干預者不僅要提供必要的宣教和幫助,還要運用心理學中部分知識為目標對象提供有效途徑[7]。本研究中帶教老師通過前期培訓掌握了動機行為轉變模型的關鍵點,并運用心理學中動機性訪談對實習生進行訪談,通過訪談結果適當地給與引導和幫助,讓實習生在動機方面發生改變,為其更好地克服心理障礙、學習臨床知識提供幫助,通過不斷加強動機引導,最終實習生在行為層面發生改變,實現動機到行為的轉變。在這個過程中,實習生不僅增強了人際交往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還提高了獨立思考能力,在自信、自我功效方面均得到提升[8]。本研究中經動機行為轉變模型培訓的實習生在理論考試和實操考試中均表現優秀,同時也與帶教老師建立了深厚的師生關系,帶教老師也對實習生評價較高,雖然學生評價中整體滿意度沒有差異,但非常滿意人數遠遠多于其他人數,從側面反映出實習生對這種帶教模式的認可,這在ICU科室帶教中尤為重要。本研究中不足之處在于沒有后續繼續跟進觀察持續效果,在今后的研究中應延伸進一步探討。
綜上所述,基于動機轉變模型的培訓措施在老年ICU實習生培訓中效果顯著,提高了實習生的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帶教老師評價較高,實習生對帶教老師的滿意度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