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敬利,張國義
1.濮陽市安陽地區醫院急診醫學科,河南 安陽 455000;2.濮陽市安陽地區醫院醫學裝備科,河南 安陽 455000
急診觀察室是急診患者深入觀察和治療的重要場所,更是危重患者入院前的中轉站和分流點,具有收治病種較為復雜,患者流動性大以及留觀時間短等特點[1]。患者處于多變陌生的醫療環境下極易產生應激狀況,導致患者出現情緒激動、行動刻板等,對身心健康極為不利。為提高患者自身對疾病的認知,需要采取積極應對方式并尋求解決問題的有效辦法,確保患者精神狀態得以良好維持[2]。本研究旨在探討急診留觀患者臨床護理中應用心理干預對患者疾病不確定感與心理應激反應的影響,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選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濮陽市安陽地區醫院收治的100例急診留觀患者的病歷資料,依據護理方案的差異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各50 例。對照組中男28例,女22 例;年齡24~70 歲,平均年齡(42.59±5.16)歲。研究組中男27例,女23例;年齡23~69歲,平均年齡(43.05±5.18)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本研究經樣本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1)急診觀察室患者。(2)年齡20~65歲。(3)認知正常,且具備一定的讀寫能力。(4)知情并自愿參與研究,簽署協議書。排除標準:(1)患有心肝腎等重要器官嚴重基礎性疾病。(2)罹患各類精神障礙疾病。(3)存在語言交流障礙。(4)對研究無法積極配合。
對照組采用常規干預模式。包括對患者病情、病史等基礎資料進行查詢記錄,安排相關檢查或手術治療等急診常規干預。研究組在常規干預的基礎上采用心理干預模式。(1)營造良好的急診觀察環境。一是建立良好的人文環境。在急診留觀患者進入急診觀察室時熱情接待,注意語氣親切,并向患者主動介紹急診觀察室的環境狀況,使其在陌生的環境中盡快熟悉。護理人員應及時將病情詳細告知患者及家屬,滿足其心理需求。二是確保急診觀察室內的清潔度及舒適度。為預防院內交叉感染的發生,日常應對急診觀察室進行嚴格規范的保潔和消毒處理,同時醫護人員應對急診觀察室內的舒適度及安靜環境進行維護。(2)針對性心理干預。護理期間注意觀察患者情緒變化并予以安撫,根據患者情況展開健康教育,使患者在急診治療中積極配合。患者面對危急的病情所帶來的生理和心理方面的雙重壓力,使患者喪失疾病治愈信心,伴有多種負面情緒以及不良性格改變,以上因素均可能導致患者對臨床急診治療工作產生抗拒心理,在相關治療中難以積極配合。因此,護理人員應充分結合患者病情實際,予以針對性心理疏導。護理人員盡可能用和藹、溫柔的態度跟患者進行溝通交流,基于患者的角度對問題進行考慮和分析。將疾病特點及轉歸預后向患者進行詳細講解,使患者更加深入的了解自身疾病。同時對患者提出的問題予以耐心解答,使患者對疾病不確定感得以徹底消除或改善,幫助患者建立疾病治愈的自信心,使其正確看待自身疾病,并在臨床急診治療中積極配合。同時指導家屬如何對患者的身體和心理提供更好的照顧,讓患者感受到來自家庭的關懷和理解,減少或消除患者的心理應激發應。(3)松弛干預及心理暗示。急診留觀患者普遍存在焦慮、抑郁等不良心理情緒,護理人員可通過一定的表情暗示、語言表現和行動刺激,對患者在面對病情時的耐受度加以改善和提升,采取適當的松弛干預,幫助其達到一個比較放松的狀態,緩解其心理應激反應。
(1)疾病不確定感。采用疾病不確定感量表(MUIS-A)對兩組急診留觀患者干預前后的疾病不確定感進行評估。量表共計包括33 個條目,具體分為不可預測性、信息缺乏、復雜性及不明確性4個維度。采用Likert 5級評分法,1分、2分、3分、4分、5分分別對應強烈不同意、不同意、無法確定、同意、強烈同意。以32~160 分為量表評測范圍,分值越低,表示患者對疾病的不確定感越弱。(2)心理應激反應。采用應激反應問卷(SRQ)量表對兩組患者干預前后個體對疾病壓力所產生的生理和心理反應程度進行評估。量表共計28 個條目,包括情緒反應、軀體反應和行為反應3個不同維度的應激反應,采用15級負向計分,以條目總分對心理壓力反應程度進行直觀反應,分值越低,效果越好。
采用SPSS 23.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前,兩組患者MUIS-A 量表各維度評分及總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患者MUIS-A 量表各維度評分及總分均低于干預前,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MUIS-A量表評分情況(±s)分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MUIS-A量表評分情況(±s)分
組別研究組(n=50)對照組(n=50)t值P值不可預測性干預前12.18±1.72 12.76±1.63 1.730 0.086干預后7.89±1.27 10.86±1.42 11.023<0.001信息缺乏干預前13.45±2.46 13.38±2.27 0.147 0.882干預后9.48±1.57 10.57±1.62 3.416<0.001復雜性干預前28.96±4.17 28.02±4.38 1.099 0.274干預后16.72±3.26 20.15±3.81 4.836<0.001不明確性干預前43.27±6.25 43.82±6.16 0.443 0.658干預后31.26±5.25 34.69±4.87 3.386<0.001總分干預前98.53±10.25 98.92±10.14 0.191 0.848干預后84.18±10.08 89.86±12.89 2.453 0.015
干預前,兩組患者SRQ 量表中各維度評分及總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患者SRQ量表中各維度評分及總分均低于干預前,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SRQ量表評分情況(±s)分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SRQ量表評分情況(±s)分
組別研究組(n=50)對照組(n=50)t值P值情緒反應干預前24.78±9.68 24.82±9.73 0.020 0.983干預后16.02±3.24 20.15±6.52 4.011<0.001軀體反應干預前22.56±5.83 22.62±5.81 0.051 0.959干預后12.11±4.02 16.72±6.75 4.149<0.001行為反應干預前13.98±5.52 14.12±5.63 0.125 0.943干預后9.64±2.32 12.12±2.85 4.771<0.001總分干預前61.32±21.03 61.56±21.17 0.056 0.954干預后37.77±9.58 48.99±16.12 4.230<0.001
急診留觀室又可按急診觀察室予以定義,是對不同類型的疾病進行集合并展開綜合性管理的觀察室。在急救醫學取得卓越進步的情況下,急診留觀室已是入院前對各科急診患者進行分流的重要場所,也發揮著觀察與治療的作用,在急診科屬于極有價值的功能區域。對于急診留觀室患者而言,多為在急診工作中所收治的與住院條件不符合但病情不穩需接受觀察、治療者,或疾病未明確診斷、復雜多變,需開展進一步檢查、治療或等待專家予以會診者,也包括分科明確待收治入院或向相應科室轉入者。依據《急診科建設與管理指南(試行)》(衛醫政發〔2009〕50 號)所制定的內容,急診留觀時間通常需控制在72 h內。因患者起病急驟,病情危重且復雜,且病程進展迅速,加之缺乏特異性癥狀,故對于急診留觀患者而言,易有程度不同的應急狀況,進而引發心理應激反應。心理應激反應較為嚴重時,可引發喚醒功能出現障礙,進而對社會活動和心身功能產生影響,誘導系列不良反應發生,是導致患者身心出現障礙的一項重要危險因素[3-4]。對患者心理狀況進行掌握,使其應急能力增強意義顯著。對留觀過程中心理特征進行掌握,并開展個體化護理,有利于后期治療,可為康復創造良好條件[5]。
對疾病不確定感理論方面的依據進行分析,即個體對同疾病相關的事件意義不具確定能力,或無法對疾病事件結局進行準確預測時,即可有疾病不確定感心理形成。而急診留觀室收治的患者多為急性突發疾病,具有毫無征兆特征,同時對生命安全構成了嚴重威脅,因起病急驟,患者心理準備不足,加之缺乏對疾病防治及預后轉歸、康復等知識的了解,無法對疾病的臨床結局進行預測,易有十分強烈的疾病不確定感產生。疾病不確定感為主要誘導患者心理壓力加重的因素,對心理適應能力也構成了嚴重影響,且可對疾病發展結局形成干擾。
進一步研究顯示,由于急診留觀患者面臨著疾病癥狀的影響,又由于患者被確診后需行急診治療所帶來的強大的精神和心理壓力,繼而導致患者產生疾病不確定感。由此帶來的負性情緒會對患者尋求與疾病相關的信息的能力造成極大影響,甚至會造成治療中斷。而心理應激是患者在察覺需求與滿足需求的能力無法維持平衡時,傾向于通過心理和生理方面的應激反應表現的適應過程[6-8]。是患者自身對環境威脅和挑戰的應對過程,往往會受多種因素的影響。急診留觀患者疾病不確定感與心理應激反應的產生對其臨床治療及病情控制影響較大。心理護理基于患者病情實際出發,針對其心理變化特點實施針對性心理干預,幫助患者消除負面情緒,降低其心理應激反應,提升患者心理舒適度,從而在急診治療中積極配合醫生[9-12]。
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MUIS-A 量表各維度評分及總分、SRQ 量表中各維度評分及總分均比對照組明顯降低。提示心理干預應用于急診留觀患者護理中,可有效減輕患者疾病不確定感,降低其心理應激反應,改善其心理狀態。故針對急性突發疾病引發的疾病不確定感,需采取個體化的干預。如進行全程健康教育路徑干預,與常規健康教育進行比較,其更具系統性和全面性,所開展的宣教內容更全面,即在患者出院以后,也實施延伸護理,使宣教更具規范性、持續性,可使患者的疾病不確定感降低,能正確面對疾病,以及對信息支持予以積極探尋。另外,需取得家庭和社會的支持,如患者出院后可由社區護士開展疾病相關指導,充分調動患者家屬參與的積極性,通過舉辦家庭聚會,使家屬對照顧經驗積極分享,并提出存在的問題,使患者對疾病的分析和辨別能力增強,進而降低對疾病的不確定感。
綜上所述,在急診留觀患者護理中實施心理干預,有利于減輕患者疾病不確定感,降低其心理應激反應,改善其心理狀態,有利于臨床后續治療工作的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