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云逸 王平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強調:“必須高舉中華民族大團結旗幟,促進各民族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要充分考慮到不同民族、不同地區的實際,統籌城鄉建設布局規劃和公共服務資源配置,完善政策舉措,營造環境氛圍,逐步實現各民族在空間、文化、經濟、社會、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近年來,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為指導,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堅持以“融”為導向,促進各民族和衷共濟、和諧發展,促進各民族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推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提效升級,成功創建為第十批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
實踐證明,在民族團結進步創建中堅持以“融”為導向,就要促進各民族在空間、文化、經濟、社會、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要把握好空間共聚、文化共享、經濟共融、社會共治、心理共識五個維度。
打破各民族原有的地域邊界,加快各民族在空間上的相互流動,推動互嵌式發展,是推動各民族空間共聚的有效途徑。
促進各民族流動。順應國內各民族大流動的趨勢,加強城市外來少數民族流動人員服務與管理,提高社區綜合治理能力,將流入人口納入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和市民化網格化管理,對邊疆142 名來恩人員定期開展“四聯四送”,支持他們就業創業,扎根恩施。對恩施州內3 所高校近千名邊疆學生,配備專職輔導員,實行混班混宿,使他們與各族師生一起融入恩施。針對每年80 多萬外出務工大軍,與浙江、福建等輸入地精準對接,建立勞務協作工作站,定期開展政策咨詢、職業介紹、勞動維權等“春風行動”服務,協調解決住房、就醫、上學、社保等方面落實同等公共服務,提高輸轉組織化程度,引導他們有序融入務工地。實施“旅游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計劃”,吸引各族游客來恩施游覽觀光。2023 年春節期間,恩施州7 天接待游客140.51 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8.11 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25.83%、127.81%。元宵節期間,全州各縣市共吸引近20 萬游客現場打卡參與各類線下活動。
推動互嵌發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在易地扶貧搬遷社區(小區)基礎上,因地制宜促進各族群眾互嵌式發展,推動各民族空間共聚。大力鞏固1425 個扶貧易遷點脫貧攻堅成果,引導24.3 萬名易遷群眾與鄰為親、與鄰為善、與鄰同樂,有效促進安置點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利川市柏楊鎮永興社區是一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社區,共居住著9 個民族,該社區著力構建互嵌式的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使各族群眾共居共學、共建共享、共事共樂。該社區既向企業、個體工商戶提供免費門店和政策支持,幫助小微企業進入市場,又吸引一些較大企業落戶于此,為各族群眾在家門口提供就業機會,使各族群眾進得來、留得住、能致富,為其空間共聚奠定經濟基礎。該社區還傳承國家級非遺項目利川肉連響、利川燈歌,深入挖掘世界優秀民歌《龍船調》、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水井古建筑群的“三交”歷史內涵,使各族群眾人心歸聚、精神相依,為其空間共聚形成精神紐帶。

來自新疆伊犁的夏提古麗在利川市蘇馬蕩景區與各族群眾共跳民族舞
推進共建合作。恩施州積極推進與周邊省市共建合作,如恩施州與新疆博州共建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州、來鳳縣與湘西州龍山縣共建龍鳳經濟協作示范區、咸豐縣大路壩與重慶市黔江區小南海共建聯創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多措并舉推動各民族空間共聚。
按照增進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異性的原則,推動各民族文化交流互鑒、創新交融,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是推動各民族文化共享的重要路徑。
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融合一體,樹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文化形象。利川市第二實驗小學通過融入思想道德建設、融入課程體系改革、融入校園文化打造、融入特色課程開展等“四個融入”方式,把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融入校園文化建設,將愛我中華的種子埋入各族學生的心靈深處,堅定了各族師生對中華文化的高度認同。
推動各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發展,建設民族文化傳承基地,促進各民族文化傳承保護與創新交融,打造全州各民族共享的文化符號和文化形象,在此基礎上樹立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文化形象。目前,恩施州已命名了兩批州級民族文化傳承基地(共40 個),推動擺手舞、肉連響、西蘭卡普等優秀傳統民族文化保護傳承與創新交融,形成了一批具有影響力的區域性文化品牌。如根據原生態擺手舞改編的“擺手操”和“廣場擺手舞”風靡州內外,深為各族群眾喜愛,成為各民族共享的文化符號,在恩施女兒城、恩施土司城等景區都能見到各族游客共跳擺手舞的場景。據不完全統計,2022 年,來鳳縣慕名而來觀看擺手舞的游客達5 萬余人次,通過擺手舞展演帶動3 萬多人增收。
打造南劇《唐崖土司夫人》《本色》、音樂劇《太陽照在山窩窩》《黃四姐》等文藝精品,出版《陳連升傳》《土司抗寇》等文學作品,編纂《鄂西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匯編》《恩施少數民族文物圖譜》等文化成果,推動各民族文化共享,著力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舉辦元宵節、端午節、女兒會等傳統節日活動,弘揚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2023 年元宵節,全州八縣市開展了豐富多彩、各具特色的鬧元宵活動,用一場淋漓盡致、自由自在的節日狂歡,凝聚力量、寄語未來,為全州各族人民和外地游客獻上了中國傳統節日的文化盛宴,傾力打造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努力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加快脫貧致富奔小康步伐,實現各民族共同富裕,推動各民族共同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是推動各民族經濟共融的重要舉措。
舉全州之力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統籌整合資金769 億元,組建2438 個“尖刀班”駐村奮戰,8 個國定貧困縣摘帽,729 個貧困村出列,110 萬貧困人口脫貧,徹底消除了絕對貧困和區域性整體貧困,創建了入選聯合國減貧高級別會議案例的“杭恩攜手扶貧新模式”,使全州各民族同步邁入小康社會,為推動各民族經濟共融奠定基礎。
按照“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的總體要求,深度對接西部大開發、長江經濟帶等國家戰略,主動融入三峽經濟合作區、成渝雙城經濟圈,彰顯“土硒茶涼綠”資源優勢,立足大生態,構建大交通,發展大旅游,打造大產業,形成以現代農業、生態文化旅游業、富硒產業、新型工業為主體的綠色產業體系,推動全州各民族共同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為推動各民族經濟共融提供內在動力。如建成特色農產品基地700 萬畝,“綠色有機地理標志農產品”336 萬畝,恩施玉露、利川紅、恩施土豆等山貨暢銷全國;立訊精密、傳化集團等中國500強企業相繼落戶恩施,高新技術企業累計達到94家;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項目縣市全覆蓋,“832”平臺銷售連續三年居全國地市州第一。
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構建長江流域生態安全屏障,被授予“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州”和“全國‘兩山’實踐創新基地”。按照湖北省委、省政府要求,恩施州委、州政府出臺《關于加快推進“兩山”實踐創新示范區建設的決定》,加快建設全國“兩山”實踐創新示范區,力爭在生態環境保護、綠色產業發展、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上做示范,在發展數字經濟、夯實基礎設施建設、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上實現新突破,為推動各民族經濟共融積聚后發優勢。
加強政治引領,不斷提高各民族的政治思想素質和文明水平,是推動各民族社會共治的有效辦法。
加強宣傳教育。構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常態化機制,納入干部教育、黨員教育、國民教育體系,搞好社會教育,著力推進各族群眾在社會各領域全方位交融,為社會共治創造有利條件。如開展不同層級的專題培訓,加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宣傳教育,先后邀請湖北省民宗委領導為州直各單位、州三所高校主要負責人宣講中央民族工作會議精神,并以視頻形式將講座覆蓋到各縣(市)、鄉鎮(街道)、村(社區);在州委黨校舉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專題培訓班,邀請上級機關業務處室負責人為全州民宗干部進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專題輔導;在中南民族大學舉辦兩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訓班,使各級黨政干部進一步加深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解。在12 所中小學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教育實踐活動基礎上,在全州各級各類學校全面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通過加強思政教育、文化建設、課外實踐、校園宣傳等方式,將其作為立德樹人的重要內容。恩施州民宗委與恩施日報社簽訂合作協議,聯合開辦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專欄,刊登“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征文,加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輿論宣傳;在雜志、微信公眾號等媒體上開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華文化符號解讀”專欄,進一步加大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宣傳力度;支持湖北省民族歌舞團通過創新宣傳形式,寓教于樂,將解讀政策、宣傳教育與文藝演出有效結合,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黨的民族理論、民族政策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關知識在基層各族群眾中入腦入心,為推動各民族社會共治奠定良好基礎。
聚焦全國文明城市和國家衛生城市創建工作,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與文明城市創建有機融合,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結果導向,統籌推進各項重點任務落地見效。既做好基礎設施等“硬環境”建設,也做好精神層面的“軟環境”建設;既從科學規劃、優化布局方面加快推進城市建設,也從宜居宜業宜養宜旅的角度不斷提升城市治理的精細化水平,著力讓群眾切實感受到、看得見、摸得著的新變化、新成效,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開展共建聯創。恩施州來鳳縣與湖南省湘西州龍山縣共建龍鳳經濟協作示范區,兩縣在基礎設施、民生事業、產業建設等領域積極協作,加快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加強規劃對接和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推進產業協作互補,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加便捷的城市公交、通信、醫保等服務,大力推動來鳳、龍山兩地各民族社會共治。
咸豐縣大路壩與重慶市黔江區小南海以“六聯六促”共建聯創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通過體系聯建促優勢互補、糾紛聯調促團結和諧、治安聯防促社會穩定、黨務聯管促安居樂業、干群聯動促共贏發展、文化聯宣促鄉風文明等途徑,促進兩地各族群眾在社會領域全方位融入。如兩地圍繞“平安同治”組建聯合打擊違法犯罪和重點地區治安整治工作小組,突出打擊危害社會的刑事犯罪活動,重點加強邊界、學校、企業等方面的治安防范力度,形成了人防物防技防相結合,綜治專干管點、派出所管面、司法所管片、群防群治隊伍看院,點線面互動、全方位推進平安創建的工作格局,推動連兩地各民族社會共治。
促進各民族人心歸聚、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團結奮進的強大精神紐帶,是推動各民族心理共識的重要方式。
充分利用抗貧、抗疫、抗洪“三大戰役”的成果,組織開展廣泛深入的宣傳教育,培育各族群眾“中華民族一家親”的家國情懷,推動各民族心理共識。如組織州內外主流媒體對脫貧攻堅成果及先進事跡、先進人物進行廣泛宣傳;總結提煉恩施州各民族團結抗疫、支援抗疫、受授抗疫等戰疫史詩中蘊含的民族團結進步精神力量,表彰獎勵抗疫斗爭中的先進集體和個人,通過各類媒體廣泛宣傳其先進事跡,彰顯恩施州各民族互助抗疫、恩施支援武漢抗疫和天津支援恩施抗疫的民族友愛,讓全州各族人民深刻感受“中華民族一家親”的溫暖,感受到“守望相助、手足相親”的骨肉親情,感受到各民族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
宣傳杭州恩施扶貧協作、武漢市對口支援和湖北省“616”對口支援、“1+1”對口幫扶工作,讓全州各族群眾感受到省委、省政府的親切關懷和杭州市、武漢市人民的深情厚誼,感受到中華大家庭的溫暖,進一步形成心理共識。
通過全州電力系統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以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林麗命名的共產黨員服務隊,著力解決各族群眾急難愁盼的現實問題,不斷提高各族群眾的幸福度、滿意度,進一步密切干群關系、黨群關系,增進各民族心理共識,引導各族人民牢固樹立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
恩施州將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進一步突出以“融”為導向,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著力做好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譜寫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