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洲羽(貴州大學)
當前,數字技術正向經濟和社會各個領域深入滲透,數字化轉型驅動社會生產生活方式變革已成必然趨勢。2022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達50.2萬億元,占GDP比重提升至41.5%,已成為穩增長促轉型的重要引擎。數字技術正發揮著保障農業穩增穩產、激發農民內生動力、建設生態宜居新農村的積極作用,如利用農村電商、互聯網金融等平臺有利于促進農民增收,提高農業能級與效率,[1]提升鄉村治理效能和公共服務供給的整體性重構。[2]但農村地區存在數字基礎設施建設薄弱、農民數字素養不高、法律法規不健全等問題,造成農業農村數字化轉型整體滯后,城鄉數字鴻溝或將持續擴大。因此,本文分析農業農村數字化轉型邏輯路徑及對策措施,以期為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有益借鑒。
一個地區會隨著技術創新與產業結構優化不斷催生出新產業、新業態,帶來勞動生產率水平提升,完善基礎設施建設與軟制度環境,促進社會結構轉型升級。[3]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數字農業農村發展規劃(2019—2025年)》強調要將數字化理念融入農業農村生產生活全過程,推進數字化轉型進程。數字技術作為推動農業農村數字化轉型的重要手段,通過將其應用于農業農村五大方面,驅動整體轉型升級。
數字技術促進農業數字化轉型,優化農村產業結構。數據作為農業新生產要素,將數字技術融入傳統農業,結合農業自身生產規律,能夠使產前要素投入過程、產中生產與加工流程、產后流通與消費模式轉變。產前,利用數字平臺收集分析氣候環境、農作物信息等數據,幫助生產決策制定和精準實施;產中,數字化應用可及時了解作物種養狀況,充分利用衛星遙感、無人機等信息技術設備,記錄空氣濕度、光照時長、土壤含水量等環境參數,為確定化肥農藥施用量、澆水量等提供可靠依據;產后,將農產品質量認證、安全監管、銷售流通等各個環節納入數字管理系統,解決農產品銷售和流通困難等難題。大數據、區塊鏈、物聯網等數字技術為鄉村產業發展帶來了新機遇,提升了供需匹配效率,彌補了雙方信息不對稱問題,促進產前投入科學化,產中生產精細化,產后運銷標準化。
數字技術為加快達成生態宜居的農業農村數字化轉型目標發揮了重要作用。將先進的數字技術應用于鄉村生態環境建設中,積極建設生態環境治理數字化平臺,完善生態環境監督標準體系,采集和分析監測數據,能有效改善農村居民生活質量,完善鄉村環境治理體系,加快實現鄉村生態環境管理智能化。生態環境大數據管理系統的建立與運用,為促進環境監測數據管理制度創新,實現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效監督和反饋工具。數字賦能生態環境治理,既拓寬了農村居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途徑,也為農村污染防治等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利于達到鄉村生態宜居的總要求。
數字技術的應用推廣能夠豐富鄉村文化的內涵和外延。文化內容數字化方面,通過找尋記錄農村地區特色民族風俗和優美風景等獨特文化,引導專業人士和廣大農村居民共同參與數字文化產品的創作。文化傳播數字化方面,數字媒體的興起促進文化資源自由流通,突破鄉村文化地域界限,形成城鄉文化融合的發展趨勢。微博、短視頻等媒體平臺為傳播鄉村文化創造了新的窗口,增強了鄉村文創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數字技術可以拓展鄉村文化范圍和領域,豐富鄉村文化內涵,以新技術、新渠道、新需求重新挖掘傳統文化價值,極大提升農村地區文創發展的粘性和自主創新能力,并賦予農村傳統文化發展以新形態和新動力,提高鄉村振興文化軟實力。
農村管理體制亟需重塑轉型,由單向統一治理轉變為多元主體協同治理,推動形成社會治理新格局。數字賦能鄉村治理,不僅需要政府的努力,也需要農民及各類涉農組織的廣泛參與,通過微信群、公眾號等方式,充分發揮多元鄉村主體合作管理優勢,可有效克服傳統經驗模式下的政府管理漏洞,避免突發事件引發的管理失靈狀況。[4]利用大數據平臺能快速收集和及時反映農村信息,精確洞察農民實際需求,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協同、數據支撐的鄉村治理新局面,有助于社會主體共同做好保障農民權益、提升基層政府公信力、維護農村穩定的各項工作。
引導農村居民和多領域企業、社會組織等共同參與推進城鄉公共服務供給一體化,形成農村新型公共服務數字化共同體。數字技術促使公共組織跨時間、跨區域、跨行業自由交換數據,擴大醫療衛生、義務教育、文化體育、社會養老等社會公共服務的共享范圍,提升數據資源共享的效率,增加社會主體、市場主體在公共服務供給方面的渠道。利用農村公共服務數字化產品非競爭性的特點,在線教學和線上醫療等新模式為廣大農村創造了人力資源賦能新途徑,使農村平等共享城市的公共設施及服務供給,提高了公共資源整體配置效率,極大緩解了城鄉教育資源分布不均衡和醫療衛生資源短缺等現象。
第一,確保政策精準實施。因地制宜做好鄉村數字化轉型規劃,依托中央一號文件、《數字鄉村發展戰略綱要》等政策文件,結合地方文化習俗、人口環境等現實特征,探索數字技術與農業農村融合發展規律,把握政策紅利與時代機遇,促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有機融合,以點帶面開拓符合當地實際發展需求的農業農村數字化轉型道路。第二,推動政府職能轉變。基層政府可通過與科技企業合作,充分將數字化平臺與行政管理結合,探索政企合作有效機制,消除數字化轉型中阻礙數據要素自由流通的制度障礙,加強基層政府之間數字溝通,提高政府監管效能。
第一,提高數字技術在農業農村應用的廣度和深度。一方面,加速構建以5G、物聯網等為代表的農村信息基礎設施,升級數字農業基礎設施,打造智能農機,推動水利、交通、電力等基礎設施數字化升級。另一方面,鼓勵推出網絡扶貧專屬資費優惠等服務,提供高價值、低成本的通信業務,縮短農村地區因信息化基礎服務差異而造成的“數字鴻溝”。第二,搭建和維護數字化平臺。聚焦關鍵核心技術研發創新,鼓勵科技企業增加技術研發投入,構建農業農村數字化綜合服務平臺,降低農業供給與需求信息不對稱,提高農業經營主體使用數字平臺進行生產決策效率。
第一,加大農民數字應用技能的培訓力度。充分利用線上豐富網絡資源加強對農民的數字技能培訓,大力開展線下農業數字化生產過程中多類數字技術應用項目培訓,改變農村教育發展緩慢和農民素養參差不齊等現實困境,提高農民使用數字技術參與生產生活的積極性。第二,大力引進培育數字實用型人才。緊密結合鄉村特色產業發展等情況,大力引進和培養有針對性的數字化專業人才,構建多元化多領域的農村數字人才隊伍。
第一,深化農村“互聯網+政務服務”。首先要加快接入智慧政務服務平臺,聚集優化政府信息資源,打通部門間數字壁壘,提高政務信息共享水平。其次要推廣“一網一門一次”等改革模式,優化線上審批服務,精簡線下辦事流程,實時公開政務信息。再次要加強對政務APP、微信公眾號等平臺的宣傳引導,降低群眾共同參與鄉村治理的門檻。第二,提高農村社會服務供給數字化水平。加快公共服務數字化應用向農村地區滲透,積極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到文化教育、健康養老等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中,彌補數字化公共服務供給短板。
第一,構建數據標準體系。統一規范鄉村數字經濟相關數據統計口徑,重視數據使用安全,避免產生“數據污染”。加快健全不同類型數據標準體系,根據數據使用目的、潛在風險等制定不同行業規范標準,強化數據治理能力,注意數據收集的質量與時效性。第二,完善數據確權與交易流轉機制。厘清數據要素分配主體,明確數據產權邊界,規制數據主體在各環節利益歸屬與責任分配,制定全面的數據交易流轉規則,營造開放安全的法治營商環境。
為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數字技術將成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創新引擎,農業農村數字化轉型也將作為建設數字鄉村的必由之路。農業農村數字化轉型以數據為關鍵生產要素,以數字技術為核心手段,以數字化平臺為主要載體,通過做好鄉村數字化規劃,攻克數字基礎薄弱難題,培育數字移民,拓寬公共服務數字化范圍,規范數據交易標準等措施,實現數字賦能產業融合、生態環境保護、文化建設、基層治理和公共服務,推動農村產業快速發展,環境得到保護,農民素養增強,基層治理能力提升,民生服務改善,讓農業智能化、農村現代化、農民職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