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晗 王彩芳 楊馥瑜 魯雨晴(常州大學)
勞動教育具有從政治上引導人、觀念上塑造人、情感上激勵人、技能上鍛煉人的現實意義。習近平總書記站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在全國教育大會上首次提出把勞動教育納入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總體要求之中,進一步明確了新時代加強勞動教育的思想指引。高校關工委在聯系青年大學生方面具有重要橋梁和紐帶作用,在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及價值觀培養塑造方面具有獨特的天然優勢。關工委發揮老同志傳幫帶作用,推進勞模工匠進校園活動,加強青少年勞動教育;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助力培養有理想守信念、懂技術會創新、敢擔當講奉獻的青年產業工人隊伍。[1]
以“勞動”為載體的勞動教育在潛移默化中形成了勞動價值與教育價值的雙效提升。高校關工委作為育人的有生力量,發揮“五老”桑榆之力,圍繞勞動教育過程中師生雙方的“雙主體性”特點,注重勞動教育的過程體驗,方法和工具的載體創新,在勞動教育中力求在機制上聚合力、在活動上創特色、在育人上謀求育人實效。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創造歷史,勞動開創未來。”在教育實踐中,高校關工委應發揮“五老”靶向作用,把準青年大學生在思想上對勞動教育的忽視、在行動中對勞動教育的弱化操作等,用扎實學識和豐富的人生閱歷以情動人、以事感人、以行待人,讓勞動教育觀直抵人心,讓勞動教育在新時代青年大學生中煥發時代光彩。
高校關工委發揮“五老”獨特育人優勢,將個人勞動與人生夢想相連,勞動精神與時代精神相融。高校以創新引領來構筑高校勞動教育“新生態”,以頂層設計來打造高校勞動教育“新體系”,以協同共育來凝聚高校勞動教育“新合力”,持續穩步推進高等教育關于勞動教育方面的發展進程,[2]從而讓青年大學生明確肩負起學業報國、科創報國的時代使命和責任。
實施勞動教育不僅僅立足于科學文化的學習,更應融入生活技能型勞動、公益服務型勞動等多方面,旨在讓青年大學生能錘煉意志和品質,以勞動勵心智,以實踐促成長。
增加生活常識素養,鍛煉生活技能水平是大學生邁向社會的第一步。江蘇經貿學院會計學院關工委老教師與學生分享宿舍中的生活經驗,在知行合一的勞動實踐中加強了勞動教育在大學生日常生活中的滲透強化,為“五老”搭建了施展余熱的舞臺,發揮了“五老”老有作為的精神價值。
產教融合是高等教育與社會產業對接的必然達成,是聯結勞動教育與專業教育結合的有效途徑。江蘇大學藥學院關工委組織學生參加護手霜制作活動,既講演制備和儀器操作工序,又講解流程工藝和實驗室安全。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關工委開展海鷗表業技術中心工匠與大學生面對面交流探討,在專業學習中融入勞動實踐,讓勞動教育與教學實踐充分結合。此外,該校在全國首開勞動教育本科專業,學校關工委助力創設炎培園、行知園等沉浸式勞動實踐基地。
公益勞動作為勞動教育和社會實踐教育的實踐內容,涵蓋了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的方方面面。中國礦業大學材料與物理學院關工委組織學生走進田間地頭開展勞動實踐。通過種紅薯等持續性勞動,將“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觀念植入學生心中。江蘇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關工委在揚中市三茅街道設立耕讀教育實踐基地,開展果樹栽培及修剪枝葉的勞動教育活動。北京農業職業學院關工委組織開展“忘年交”系列活動,與住校學生同赴綠色科技園進行果樹疏果勞動。
以“黨建+”為引領,激發勞動教育的動力之源,實現勞動教育的落地生根。常州大學關工委結合勞動教育與紅色教育、老區建設和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與金壇茅山旅游度假區管委會共建勞動教育課實踐教育基地。上海對外經貿大學國際商務外語學院關工委將黨史學習教育與勞動教育相融合,開展“陽光領航站”活動,與學生黨支部共同深入貫徹落實黨史學習教育,結合勞動教育、科學精神教育等統籌推進傳承紅色基因工程。
高校始終堅持“黨建”帶“關建”形成黨委統一領導,黨政群齊抓共管,協調配合和積極參與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從而助推關工委工作的高質量發展。要擔負起關工委工作的政治責任和主體責任,就需要經常性分析青年大學生的思想動態和具體表現形式,常態化研討關工委工作情況,認真研究和解決以“勞動教育”為代表性的工作落實上。實際工作中,關工委與群團、部門方面協作聯動效應顯示不足。
教育的連貫性是針對學生德育的縱向發展而言的,是一個連續有序且長期的過程。高校關工委“五老”隊伍常態化運行、適時退出和補充機制尚不及時和健全,囿于“五老”的特殊性和不穩定性,在開展大學生勞動教育工作對接中,看似是菜單式選取和一對一的精準對接,但隱藏了教育主體的工作持續性缺失和教育媒介的生疏。日常中,關工委受限于活動形式的多樣要求和教育主體工作生活繁忙,從而帶來了“五老”發揮教育工作的力度和效度有著基本面的偏差。
作為在教育引導青年大學生中發揮重要力量的“銀發力量”,高校關工委針對“Z時代”青年的個性與群體化特點缺乏采用短視頻、網絡新媒介等線上線下結合的育人方式開展勞動教育。2023年黨中央印發了《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強調要加快數字技術在教育領域的創新應用。教育部關工委成立了關心下一代數字教育研學基地,開拓數字教育生態建設新路徑。在實際運行和工作中,高校關工委在數字化教育內容選取和方式采取上,缺乏明確的數字化使用策略,以數字技術和手段提供育人“新解法”方面表現較為固化,更難在勞動教育方面的策略性實施上。同時,作為教育主體的關工委和教育客體的大學生之間的界限過于明確,沒有形成以數字為紐帶的雙向教育作用。
元宇宙為教育事業的發展和創新提供了新的空間,高校關工委應著眼于培育時代新人的協作聯動機制,關工委可以結合元宇宙建立教育的信息共享平臺,特別是勞動教育的信息共享平臺,將青年勞動素養相關信息通過內外部共享的方式進一步與其他部門進行良好溝通,優化信息資源管理流程,加強協作聯動凝聚力,建立有效溝通途徑,不斷凸顯協同配合機制優勢;建構元宇宙對現實世界交互映射,有助于進一步研究高校勞動教育,科學合理布局關工委、群團組織的工作側重點,加強互聯互通和共聯共建,強化關工委的政治責任與工作責任,從而提高關工委協作聯動合力達成;賦能元宇宙高質量開展青年勞動教育,以多元形式表征深入推進以諸如大數據分析、算法等為基礎的研究方式,精準介入、多角度切入勞動教育的課題研究。
OBE理念是以學生成果為導向的教育理論。勞動教育中融入科創教育,是以學校教育為陣地,以自然科學為主要內容,以科學技術知識為基礎,以培養科學技術人才為目的的系統性教育活動。關工委也應著眼于OBE理念導向航標,立足于面向未來的瞭望塔,發揮“五老”隊伍的政治優勢、理論優勢、經驗優勢、威望優勢、情感優勢,[2]通過規范相關規章制度,健全關工委工作納入科學素養養成的勞動教育體系、科研工作體系、就業創業體系等,通過元宇宙、區塊鏈技術使得老同志與新青年開展雙向互動,通過大數據人工智能檢測一對一定制教育工作對接,利用云計算科學技術保留關工委工作常態化進度,拓寬教育工作途徑與方式,脫離活動形式與工作生活的束縛,幫助建立社會認知科學框架體系,持續、多樣、穩定地發揮關工委教育的作用。
面對“Z時代”青年個性鮮明、責任心強烈的特點,高校關工委在勞動教育中可以充分助推數字化教育在適應學習、深度學習、情景化學習等方面的應用。高校關工委要活用線上線下結合的勞動教育方式,結合互聯網技術智能制定相應數字融合方針策略,通過大數據、算法在知情意行等方面進行量化,塑造不同階段傳播教育內容與實現教育目的的虛擬化身、創構契合教育對象心理需要與信息需要的教育方法或教育情境等。[3]數字產創結合開拓多樣化“育人”模式,以勞動教育為切入點,以線上短視頻直播連線拉近與青少年的距離,深入探討勞動教育在時代教育中作用發揮的話題,與大學生形成思想共鏈和情感共鳴,具體表現為線下帶領青年大學生共同創設和使用研學基地,利用學校專創實訓基地和產創研學基地,加強“銀發力量”與青年的緊密聯合,達到情感上的鼓勵、思想上的引領和政治上的塑造的生動局面,達成時代新人共育共培的雙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