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于晨

2021年7月1日,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全新亮相的中共三大會址紀念館(中共三大會址紀念館提供)
100年前,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簡稱“中共三大”)在廣州召開。大會確定國民革命為黨的中心工作,決定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中國國民黨,促成國共第一次合作,揭開了轟轟烈烈的大革命序幕。
2006年7月,以中共三大會址遺址為依托建成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紀念館(簡稱“中共三大會址紀念館”),并對公眾開放。紀念館由中共三大會址遺址廣場、中共中央機關舊址——春園、中共三大歷史陳列館三部分組成,集中展示、宣傳和研究中共三大歷史,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全國文明單位、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等,也是廣東省、廣州市重要的紅色場館。2021年6月,作為廣東省、廣州市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重點項目,中共三大會址紀念館改擴建竣工,重新開館。
中共三大作為黨史上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而永載史冊。值此紀念中共三大召開100周年之際,回顧中共三大留下的精神財富,總結中共三大會址紀念館挖掘革命文物資源、弘揚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傳承紅色基因的寶貴經驗和方法,以期為開展黨史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提供有益啟示,進一步激勵廣大干部群眾和青少年一代知史愛黨、知史愛國、踔厲奮發。
展覽是紀念館進行知識傳播最重要的載體。打造具有啟迪意義的高質量展覽,是紀念館實現教育職能的主要手段。中共三大會址紀念館始終緊抓中共三大是黨史上的重要會議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早期重要實踐等歷史特點進行布展選題,與國家級平臺合作,推出一系列政治性、思想性、藝術性相統一的高質量展覽。
2021年中共三大會址紀念館全新亮相后,推出“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歷史陳列”,通過文物、照片、圖表、繪畫創作及立體場景等展陳手段,融入數字化多媒體新技術,立體生動地還原中共三大的歷史。當觀眾徜徉其中,仿佛回到1923年的夏天,無形間在心中種下了“紅色種子”。
同年,在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第七研究部指導下,中共三大會址紀念館聯合全國兄弟場館打造“偉大歷程——中共一大至七大巡展”,擷取新民主主義時期七次黨的全國代表大會紀念館的館藏精華,用近千張照片再現中國共產黨篳路藍縷、奠基立業的奮斗歷程。展覽在上海、廣州、武漢、綏芬河、延安等地巡回展出,讓更多觀眾重溫中國共產黨艱辛探索、不懈奮斗的光輝歷程,反映強烈。
2022年,中共三大會址紀念館與中國外文局下轄的中國外文局中東歐與中南亞傳播中心(人民畫報社)合作,推出“時代畫卷人民有感——中國這十年”主題影像展。圍繞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這“民生三感”,從典型場景入手,選取精彩攝影作品約120幅,展現2012—2022十年間有代表性的難忘瞬間,記錄普通中國人、中國家庭真實的生活變化,生動反映出中國這十年文明進步的斐然成就。
近年紀念館的展覽策劃中,無論是生動呈現中共三大歷史本身的基本陳列,還是以全國黨代表大會發展為軸的拓展展覽,均以歷史觀照現實,呈現黨的百年奮斗歷程和建設成就,以特殊的視角和形式詮釋“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的答案。
相對于展覽的“靜”,紀念館的教育更重視“動”,尤其是互動和體驗的過程更容易激發觀眾的思考和體悟,這也是體現紀念館功能的一項重要指標。中共三大會址紀念館推出多項參與式、體驗式社教活動,力求講好中共三大的故事,進而講好中國共產黨的故事。
中共三大會址紀念館重視在青少年教育實踐中啟發、引導他們積極參與和體驗,提高宣傳和教育的實效。從2019年開始,中共三大會址紀念館主動與學校合作,利用紀念館歷史場景的優勢,針對青少年群體進行情景式教學。一方面,分析青少年的心理特點及需求,圍繞基本陳列研發探究式研學——“點燃理想之光”,通過闖關游戲、戲劇表演、寄語未來等多種學習形式,使青少年在自主探索和思考交流中多維度認識中共三大的偉大貢獻。另一方面,錄制“中共三大實景課堂”的《國際歌》慕課,以館校合作的途徑將課程送至學校,在紀念館教育與學校教育結合的過程中,豐富品牌教育內容,創新中共三大故事宣講模式,引導青少年追尋革命前輩之路,點燃理想之光,賡續紅色血脈,爭當時代新人。

2022年8月18日,廣州市署前路小學學生參觀“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歷史陳列”展覽(攝影:韋東文)
宣傳教育活動的溫度往往由情懷賦予。紀念館在實踐中不斷探尋總結,策劃“我在‘三大’過政治生日”項目,精心設計黨員政治生日卡,用聽一場情景朗誦、瞻仰一次中共三大會址遺址、參觀一次中共三大歷史陳列、觀看一個黨史專題短片、重唱一次《國際歌》、重溫一次入黨誓詞、聽一場紅色講座等,充分調動觀眾參觀過程中的視、聽、說、唱等感官體驗,加深觀眾的切身體驗,不斷細化了解中共三大百年歷史。通過精心設計、量身定制的教育活動,更加扎實地打造廣大黨員干部喜愛的理論學習陣地和教育實踐基地。
中共三大會址紀念館引入“博物館就是劇場”的新興觀展理念,開發“紅色劇本游”。通過歷史與劇情的設計,還原中共三大召開前中國共產黨所面臨的艱難革命局面,使觀眾在完成任務協助中共三大順利召開的過程中,深入體會中共三大的重大歷史意義,以及革命先輩的斗爭智慧,做到史實與故事性有機結合,在“游”中“學”,改變紀念館“嚴肅無趣”的刻板印象。同時推出由講解員傾情演繹的“信念如炬”中共三大微視頻,視頻采用情景再現演繹,生動展現中共三大代表中革命烈士踐行初心使命的感人故事,體現中國共產黨人的堅定信念和不滅信仰。
隨著時代的發展,信息的傳播方式、范圍和渠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中共三大會址紀念館緊握時代脈搏,采用更貼近觀眾、更有親和力、更符合觀眾信息獲取習慣的展示傳播方式,提升宣傳教育效果。
“數字化博物館”是博物館創新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博物館構建線上線下新型傳播體系的有力支撐,更是博物館增強與觀眾緊密聯系的重要方式。
2021年,作為中華民族文化基因庫(一期)紅色基因庫建設試點單位,紀念館全方位開展館藏文物數據庫建設,對館內藏品進行高清拍攝、掃描建模,按照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統一標準進行結構化存儲,同時制作中共三大歷史陳列全景“線上展覽”,用AR和VR技術虛擬復原建模中共三大會址建筑,使觀眾足不出戶便可一覽百年,隨時隨地“云上”參觀,查找資料。
紀念館用紅色資源結合交通資源,打造“中共三大”主題列車、“廣州紅”主題客輪、“開往中共三大會址的3路公交車”、廣州飛往北京的“凝聚共識,我心飛揚”主題航班等,從海陸空全方位布局紅色文化宣傳矩陣。在廣州白云機場二號航站樓舉辦中共三大歷史展覽、東山龜崗(中共三大會址)總站打造紅色站臺,為人民群眾創造更多“零距離”感受紅色文化的平臺、窗口和機會。在跨界合作中將紅色資源融入社區、學校、交通等方面,拓寬博物館的空間,發揮更大的宣傳教育作用。
2022年,紀念館首次以H5游戲形式貼近時代語境,發布“時代畫卷人民有感——‘中國這十年’主題影像展”配套H5游戲《十年接力賽,你是第幾棒》,上線36小時逾一萬人參與。通過情節與互動設計,使觀眾指尖輕觸即能閱見美好,體會中國這十年的變化。為實現紅色主題與音樂的跨界碰撞,在中共三大歷史陳列館和中共中央機關舊址——春園內錄制線上音樂會,推出《我愛你,中國》等五首經典曲目演繹。在出版連環畫《畫說中共三大》的基礎上,以連環畫為藍本制作同主題展覽,以更加生動的形式詮釋中共三大的歷史與貢獻,實現成果再利用,用緊跟時代潮流的傳播方式,擴大三大革命文物資源的教育功能與影響潛力。

2021年10月19日,“無限音樂會”走進中共三大會址,在紅色圣地奏響經典旋律(星海音樂廳提供)
中共三大會址紀念館作為全國黨代表大會的紀念地,從館的形象標識、觀眾參觀服務、參觀環境體驗等方面著手,全面提升參觀舒適感和滿意度,營造良好氛圍,讓更多觀眾愿意主動走進三大會址紀念館,走進精神家園。
現有中共三大歷史陳列館建筑采用卯榫結構,莊重氣派。為增強“中共三大”的品牌認知度,紀念館提取建筑和時代元素,設計館的LOGO、指示牌等標識系統,以及配合展覽的地鐵一日卡、全國通交通卡、專屬登機卡、簡介、紀念票等,完成6組相關文創品牌的設計制作,有效強化紀念館的形象標識,提高社會知名度。優化微信公眾號欄目設置,針對不同受眾的資訊需求,設置“研究”“研學”“心聲”“我們的節日”“中共三大微視頻”等專欄,強化內容的可讀性、欄目的系列化、設計的精美度、形式的豐富度。
中共三大會址紀念館以研究為基礎,持續開展廣州黨史與紅色文化的史料挖掘收集、文獻整理和學術研究等工作,在此基礎上精心編寫講解詞。同時嚴格選拔、培訓、考核,打造一支高素質的講解員人才梯隊,以優質講解服務建立與觀眾有效溝通的橋梁,有效發揮和拓展紀念館的政治功能、教育功能、文化功能。
中共三大會址紀念館以觀眾需求為落腳點,以精細化管理為導向,通過開發參觀實名預約系統、制定場館運行制度、規范優化參觀流程等,在實名制基礎上實現分時段分流參觀,將開放日劃分為16個參觀時段,為觀眾提供良好的參觀環境。
知所從來,方明所去。在紀念中共三大召開100周年之際,中共三大會址紀念館堅持守正創新、勇毅前行,用心用情做好革命文物的忠實守護者、紅色故事的深情講述者、紅色文化的積極傳承者,讓革命精神發揚光大,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