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津燕
湖北省第十二次黨代會提出“以控制成本為核心優化營商環境”。從湖北營商環境評價指標看,18項指標中有一半涉及費用問題,成本高低直接影響指標評價和得分,影響區域競爭優勢和比較優勢的形成。湖北當前生產要素成本已經大幅度下降,如,2023年上半年實體經濟融資成本穩中有降,新發放企業貸款加權平均利率3.96%,同比降低25個基點。下一步亟待通過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提供可預期的制度政策環境,為湖北建設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先行區夯實營商環境基礎。
湖北在“以控制成本為核心優化營商環境”評價中,表現相對較弱的分別有辦理建筑許可、獲得電力、獲得用水用氣、辦理破產執行合同、知識產權保護、信用監管與勞動力市場監管等。現行制度下,部分事項辦理難度大、耗時長、成本高,需要多個部門或層級審批同意,有些問題久拖不決。其中,許多痛點堵點由制度性原因導致,單靠技術性調整和局部改進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只有深挖思想深處頑瘴痼疾,重塑背后涉及的體制機制問題,才能徹底破解痛點堵點。
“以控制成本為核心優化營商環境”是一場刀刃向內的自我革命,但湖北少數部門和部分干部還不適應新的要求,存在不愿為、不敢為、不善為的問題。一些職能部門在制度廢、改、立過程中沒有真正樹立起用戶思維、“店小二”意識,為企業和群眾設置門檻過高、過多,增加了辦事難度。容錯糾錯機制運用不夠,有的干部對企業“清”而不“親”,怕犯錯、怕擔責。有的不敢較真碰硬,特別是在處理一些難點堵點問題和歷史遺留問題上,底氣不足、能力不強、辦法不多。
雖然“一網通辦”平臺已經建立,但部分國家垂直部門、省直垂直業務系統與下級平臺對接不夠,湖北市州各部門之間大數據標準不統一、連通不到位、整合不徹底,特別是在人員、法人信息等關鍵數據上仍然存在“信息壁壘”“信息孤島”,無法實現全標準、全歸集、全貫通、全在線的共享。一些地方和部門政策協同意識不強,在制定出臺規范性文件時各自為政、合作不夠,政策出臺后缺乏對落地效果的預期預判,特別是需要部門合作辦理事項,缺乏跨前一步主動協商合作意識,市場主體辦事成本高,獲得感不強。
部分地方政府在把“以控制成本為核心優化營商環境”改革成效轉化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制度成果方面有欠缺,優化營商環境制度成果轉化政策存在“兩張皮”現象。調研中企業反映,在難點堵點問題上辦事機構普遍不敢決策,害怕承擔政策變化的風險;政府與企業之間溝通交流不足,政策優惠落實力度不一;辦事“機械化”“一刀切”現象依然存在。由于辦理流程復雜,提交材料復雜,有的企業不想花費精力去申請優惠政策,有的申請到了優惠政策但難以落地。
“一網、一門、一次”改革要求已成為有約束力的制度規則,但精準“滴灌”為企業發展送上“及時雨”的制度設計不夠完善。有效控制可預期制度性交易成本的當務之急是改變慣性思維,貼近一線,找準問題。對比上海市從“辦好一件事”到“解決一類事”有效經驗,湖北部分地方部門“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類似問題反復發生,企業制度性交易成本居高不下,很難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下不斷塑造市場競爭優勢。
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推動打造“全國營商環境最優區、打造內陸開放新高地”,湖北必須再鼓干勁,再加措施、再加力度。盡快完成《2023年以控制成本為核心優化營商環境行動方案》和《以控制成本為核心優化營商環境操作流程圖(2023年版)》10個方面、29條具體任務,把握新機遇、構筑新優勢、實現新突破。
優化營商環境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任何一項改革的推進都會涉及到相關配套措施的協調。湖北當前改革過程中仍存在一些“不協調、不配套、不平衡”的問題,如,部門和地方之間政策不配套、行動不協同,國家法規調整滯后于地方改革探索,監管服務能力落后于簡政放權幅度,信用體系建設跟不上監管需要,各地優惠政策步調不平衡不一致等。應針對改革實踐中面臨的具體問題,進一步提升改革的協調性、平衡性、全面性和創造性。以市場評價為第一評價、以企業感受為第一感受,以抓鐵有痕的力度狠抓政策落地,實實在在增強企業的獲得感;強化精準服務,進一步提升服務企業效能,搭建政企溝通網上平臺,建立常態化市場主體意見征集機制;著力降低成本,進一步加大減稅降費力度;公布政策時配套實施細則,包括材料清單、對接部門、審批流程、查詢平臺等;制作流程說明視頻并廣泛宣傳,充分使用大數據、數字化平臺,降低企業獲得政策優惠的交易成本及落實落地成本。
企業是評判改革成效的最終主體,“能不能正常經營”“能不能盈利”才是根本。這些涉及到市場準入、平等獲取要素、市場主體合法權益、要素成本、公平監管等方面,許多關鍵之處仍然存在進一步改革和優化的空間。聚焦企業和群眾反映的突出矛盾,湖北各地各部門要以企業和群眾的獲得感作為改善營商環境的根本標準和評價標尺,大幅提升“以控制成本為核心優化營商環境”改革的實效,進一步提升市場主體的獲得感和投資興業的信心。企業有什么困難、群眾有什么急盼,要看得見、聽得進、讀得懂。有什么問題就解決什么問題,什么問題突出就優先解決什么問題,拿出疏通堵點的時間表、路線圖、任務書。市場主體期待什么,營商環境就要著力提供什么,讓優化營商環境的措施精準對接企業,讓企業在渡過難關、加快發展中找得到、用得上。
湖北各地各部門在優化營商環境工作中積極探索,創造和積累了一系列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做法。繼續鼓勵各地區從自身實際出發,銳意探索創新,在優化營商環境方面創造更多管用可行的創新舉措。搭建企業溝通交流平臺,定期舉辦企業家論壇,推動企業家交流合作與企業創新發展,提升貿易便利化水平,創新監管理念和方式。支持各地先行先試,為地方改革創新探索創造條件,及時總結推廣好的經驗做法,充分調動和發揮地方推進改革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堅持對標國際一流、全國最優,扎實開展優化營商環境先行區創建試點工作,確保各地改革試點順利通過驗收。
針對上級督查、第三方評估發現的問題,湖北各地各部門要下大力氣抓好創新創業、對外開放、基本公共服務配套、政府采購、獲得水電氣、工程項目報建、網上辦理效率等方面存在問題的整改,能立即整改的立行立改,短期內能整改的限期整改,需要長期整改的制定整改計劃,建立整改臺賬,列出問題清單,認真整改到位。一是邀請各行業企業參與“營商環境提升年”行動。區域發展規劃、公共設施布局充分考慮企業需求。二是邀請地方重點企業、重點項目投資企業、擬入湖北投資企業深入了解當地營商環境,由相關企業為各單位的服務質量、工作效率打分。貼近市場一線,上門收集企業對湖北營商環境的評分及相關建議,將其列為考核評估的一環。三是重點聚焦企業開辦、財產登記、招標投標、納稅、政務服務等核心指標,找準提升滿意度的突破口,以核心指標的大幅提升推動營商環境的全面優化。四是全面抓好優化營商環境統籌調度工作。圍繞優化營商環境工作年度重點任務和改革事項清單,加強統籌調度,壓緊責任鏈條,一級抓一級,確保考出實效、亮出實績、推出典型,對標對表國際一流標準,持續抓好各項工作的落實落地。五是對探索中出現失誤或者偏差,符合規定條件的,可以予以免責或者減輕責任,鼓勵大膽試、大膽闖、自主改,力爭推出更多國家級、省級制度創新成果和典型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