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組
紡織服裝產業是湖北傳統優勢產業和重要民生產業,是加快建設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先行區的重要支撐。湖北省第十二次黨代會提出的“打造國內大循環的重要節點和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樞紐”,將推動湖北紡織服裝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進一步釋放,為湖北紡織服裝產業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2022 年湖北省紡織服裝產業擁有規模以上企業1651家,實現營業收入3358.6億元,居全國第五位;紡織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2%,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7.1個百分點。年產各類紗線342.5萬噸,坯布51.3億米,均居全國第三位;非織造布產量72.4萬噸,位居全國前列。擁有襄陽、孝感等紡織工業大市,兩地的產業規模分別達632億元和730億元。
武漢紡織大學擁有新材料與先進加工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徐衛林院士的嵌入式紡紗技術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高性能紗線與織物的產業化生產等一大批科技成果榮獲國家或各級政府科技獎項。仙桃無紡布、漢川縫紉線等入選工信部重點培育區域品牌;際華三五四二、喬萬尼、紅人、佐爾美等入選工信部重點跟蹤培育的品牌企業;紅T時尚創意街區、太平鳥服飾創意平臺等入選工信部紡織服裝創意設計園區(平臺)。全行業擁有14家國家級和154家省級專精特新(科技小巨人)企業;愛帝、奧美等入選工信部智能制造試點示范企業。
湖北形成了以襄陽、孝感等地為主的紡紗織造產業集群,以孝感、仙桃、天門、潛江等地為主的服裝加工集聚區,以仙桃、宜昌和武漢、咸寧等地為主的產業用紡織品基地三大板塊;襄陽市被授予中國織造名城,仙桃市被授予全國唯一的中國非織造布產業名城;漢川市馬口鎮和沙市區岑河鎮分別被授予中國制線名鎮和中國嬰童裝名鎮,居全國市場第一位。
湖北規模以上紡織服裝企業年平均用工人數超過31萬人,年創造稅收超過37億元,有10多個縣(市、區)的紡織服裝產業納入了省政府重點培育成長性產業集群,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
湖北紡織服裝業結構性矛盾突出表現在:一是產業配套不完善。化纖常規產品產能不足,用量最大的滌綸短纖90%以上從沿海地區外采,功能性、差別化纖維供應短缺。印染重振步履艱難,90%以上坯布需運至外省染整深加工,服裝企業又需要從省外采購面料和輔料,既增加了成本,又容易造成訂單交貨期延誤。二是科技和品牌的支撐力不足。中低檔產品生產能力過剩,高、精、深加工能力相對較弱。如,上游規模較大的紡紗織布處于初級加工環節,下游附加值較高的服裝又以貼牌加工為主,高技術含量的產品比重偏低。
湖北紡織企業數量眾多,但缺乏像山東魏橋集團、江蘇天虹紡織、浙江百隆東方這樣的頭部企業,對行業資源的整合能力以及對產業鏈上下游的帶動能力非常有限。中國棉紡織行業協會發布的2021年百強企業名單,其中江蘇省26家、山東18家、浙江15家,湖北僅5家。
湖北紡織服裝業全行業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的比重只有0.9%,遠遠落后于發達地區1.5%的比重。服裝、家紡時尚創意產業設計能力不足,產品出口以貼牌加工為主,知名品牌數量偏少。
作為紡織工業大省,湖北缺少近距離的棉花、化纖等原料倉儲和交易平臺。進口原材料需根據配額,自行到中棉集團設在青島、深圳、上海等沿海地區的保稅區倉庫提貨;購買國產棉花,則從鄭州棉花交易所下單,采購路徑較遠,費用較高。缺少像浙江柯橋輕紡城東市場、廣州中大那樣全球化的紡織品交易大市場,產品長期依賴沿海市場銷售。
規劃實施“一個大集群、三個千億市、兩大印染基地、N個塊狀經濟”的“1+3+2+N”產業總布局。以江漢平原為中心,力爭建成一個中部最大、產業規模超3000億元的國家級產業集群;推動襄陽、仙桃、孝感建成三個產值過千億的產業大市;推動荊州、黃岡打造兩大印染產業集聚區。立足各地產業特色和優勢,以針織制造、家紡產品、品牌服裝、產業用紡織品、特色絲綢、麻紡、綠色環保纖維等為主攻方向,招引一批重大項目落地,打造全國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
一是積極搭建紡織供應鏈平臺。加快組建湖北華紡公司供應鏈平臺,整合紡企、原料、銷售、金融等要素資源,提升湖北紡織供應鏈水平。支持在紡紗織布環節占比大的襄陽、孝感建設棉花采購交割儲備庫。二是突出原料差異化,彌補化纖“短腿”。依托中韓石化110萬噸乙烯、三寧化工乙二醇等資源,謀劃滌綸纖維產能項目,引導湖北金環、博拉經緯產能擴張。加強化纖仿真纖維的開發研究,重點發展異形纖維、細特(旦)纖維等功能性、復合型纖維,提高非棉纖維的使用比例。三是突出印染綠色化,打破產業鏈瓶頸。支持荊州、黃岡、襄陽擴大印染生產能力,打通湖北紡織印染產能不足的瓶頸,提高面料自給率。引進先進的綠色智能染整裝備技術,降低印染排放量和能耗水平,減少環境污染。四是突出服裝品牌化,提高產品附加值。培育一批具有較強影響力的品牌運營推廣機構,支持漢派服裝、仙桃女褲、岑河嬰童裝、孝感羽絨服等區域品牌建設,打造具有荊楚特色的湖北品牌。五是突出市場專業化,拓展供銷渠道。做大做強漢正街和漢口北市場,將其打造成為集中展示漢派服裝的窗口。在荊州、天門、潛江建設一批紡織服裝面輔料二級專業市場,在仙桃、宜昌建設國家級醫用無紡布研發制造基地和物資儲備中心。
一是壯大行業龍頭。推動上下游企業聯合兼并,優化資產配置,提升行業地位。選擇具有自主知識產權、主業突出、品牌效應好的企業進行重點培育,提高技術創新能力和市場占有率,助推其迅速成長為鏈主企業,打造一批產銷過10億元、50億元和100 億元的行業龍頭。二是培育專精特新企業。大力推進中小企業成長工程,引導中小企業朝著專精特新方向發展。幫助中小企業提高自主創新能力,逐步進入產業轉移園區,與大企業配套發展。
一是積極推進產學研融合。依托大專院校和省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盡快攻克新型纖維開發、新型加工技術、纖維回收利用等關鍵技術。鼓勵和引導品牌企業與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協同創新,加快科技成果轉化,促進先進技術的推廣應用。二是加大技術改造力度。組織實施重大技改項目,帶動紡織行業智能化水平全面提升。加快企業資源計劃(ERP)系統、電子商務平臺和在線控制等技術的研究與推廣,加強信息化集成系統、大規模定制技術的開發應用,提高企業信息化水平和市場快速反應能力。三是加快發展新業態。吸引國內外知名服裝企業和高水平創意設計人才來鄂投資興業,打造武漢現代化服裝時尚創意大都市,構建具有湖北特色、世界影響、時代特征的紡織產業鏈生態圈。鼓勵武漢、襄陽、荊州、仙桃、天門、潛江等產業集聚區招引抖音、淘寶、斗魚等電商平臺入駐,建設一批高流量網絡直播基地,提高線上銷售能力,拉動本地制造端和流通端協同發展。依托漢正街時裝節、武漢時裝周等時尚活動,擴大湖北紡織服裝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一是研究制定推動湖北紡織服裝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加強頂層設計,明確發展路徑,推動強鏈補鏈,實施數字化賦能,優化融資環境,加快產業轉型升級,促進紡織服裝產業邁向價值鏈中高端。二是加大統籌協調力度。以省紡織服裝協會為紐帶,以鏈主企業為火車頭,推動產銷對接,引導面料、輔料產業加速壯大,促進上下游協同發展,構建鏈條完善、聯系緊密、獨具特色的紡織產業鏈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