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浩
摘 要:產教融合是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民族地區由于經濟基礎薄弱、體制轉型滯后,在推進產教融合中還存在不少內部和外部困境,如:共建共享效能不足,企業參與激勵機制不足;經費投入有限,實訓基地先進性滯后;專項經費支持不夠,企業投入不足等問題。因此,本研究提出發揮參與主體能動性,推進合作管理規范化,建立政府主導協調機制,加大政府支持力度等發展路徑,以期為民族地區產教深度融合提供理論借鑒,提升民族地區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
關鍵詞:民族地區 職業院校 產教融合 路徑
產教融合是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2022年修訂)強調,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以促進職業教育的高質量發展。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統籌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協同創新,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再次明確了職業教育的發展方向。國內外的職業教育實踐表明,產教融合是職業教育的基本辦學模式,并且也是職業教育發展的核心要求。
隨著社會經濟形勢的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對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對人才質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民族地區經濟基礎薄弱、體制轉型滯后、觀念陳舊等問題,導致政府推力不夠、企業動力不足、學校積極性差,致使職業教育發展比較落后,產教融合層次較低,難以深化發展。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存在一些問題,包括人才培養層次、類型與產業布局和發展需求不相匹配。因此,一些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壓力越來越大,人才供需結構性矛盾也日益突出。鑒于此,本研究聚焦于民族地區高職院校落實推進產教深度融合的現實困境與解決路徑,破除民族地區高職院校產教深度融合的痛點與難點,為民族地區培養“留得住、合需求、有作為”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一、產教融合模式研究現狀
發達國家的校企合作和工學結合的教育形式有德國的“雙元制”職業教育、法國的現代學徒制、澳大利亞的“新學徒制”、日本的企業教育、美國的合作教育、英國的“三明治式”等。其共性表現為:具有政府和法律的支持與保障;學校教育與企業需求密切相關,學習時間安排靈活,理論學習和企業實習相互協調;企業參與度高,產教是深度融合的。
國內關于產教融合模式的研究主要包括“校中廠”模式、工學交替模式、校企互動模式、“訂單”模式、頂崗實習模式五種。“校中廠”是指在校內建設企業生產線,合作企業提供需要的設施設備,實現校內實踐教學。[1]工學交替的方式是指學生先到合作公司進行實踐體驗,再回學校進行理論學習。[2]校企互動模式是指學校和合作企業根據雙方需要,共同研制教學標準、開發人才培養方案,建設實習實訓基地,學校為企業開展培訓和提供技術支持,企業為學校學生和教師提供實習實訓平臺。[3]“訂單”模式是指企業和學生雙向選擇,形成企業訂單班,學校根據企業人才需求要求,與企業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開展教學活動。[4]頂崗實習模式是指學生前兩年在校學習專業理論知識,最后一年到專業對口企業進行實訓鍛煉,實習結束后,正式到企業工作。[5]
目前很多學者都開展產教融合模式相關研究,但這些模式并未得到深入落實,致使產教融合并未取得良好效果;且當前針對民族地區產教融合的研究很少,并未形成一套科學合理的適合民族地區特點的產教深度融合體系。
二、民族地區高職院校產教深度融合的發展困境
(一)產教融合職業院校的內部困境
1. 共建共享效能不足,企業參與激勵機制不足
目前,很多院校成立了校企合作處,并且在實現雙贏的基礎上充分考慮企業利益,與各合作企業都簽訂了互利共贏的合作協議,分享利益、分享資源和增強實力。但在校企實際合作中,雖然校企都參與共建,但由于信息閉塞、更新緩慢,使得學校的教學內容與當地產業需求脫節,難以滿足企業的用人需求。學生在校就讀期間難以給企業創造較大經濟效益,同時存在一系列安全問題,且學生畢業后也存在就業能力不足的問題,使企業的共享效能不足,致使部分企業開展合作時積極性不高,參與度不高,校企合作相關項目推進緩慢、不夠深入。
2. 經費投入有限,實訓基地先進性不足
職業院校的實訓基地是培養高技能、高水平工匠的重要平臺。目前很多民族地區高職院校仍為實訓基地建設的主體和資金來源,然而隨著數字時代的發展,現代技術更新速度越來越快,新興技術領域中,對于具備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綜合能力的人才的需求不斷增長,作為民族地區院校,經費緊張,實訓基地的資金投入有限,致使實訓基地的設備更新速度跟不上企業的發展步伐,與企業設備匹配度不夠,教學與崗位需求無法完全對接,難以實現學生零距離接觸、感受生產一線。同時民族地區院校通常面臨師資力量不足,當地企業也可能因為自身條件限制,無法提供足夠的支持資源參與到教育教學中來,這導致了院校和企業之間的資源不均衡,難以形成良好的產教融合合作,致使學生專業技能跑不過技術迭代速度。
3. 師資力量不足,服務企業能力較弱
校企合作需要一批具有雙師素質的高水平師資隊伍,民族地區高職院校中往往存在師資編制不足的問題,師資力量非常短缺,且大部分教師為教學、行政雙肩挑,教師工作任務比較繁重,到企業實踐鍛煉的機會較少且實踐時間一般較短,實踐技能水平相對較弱,導致教學過程中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的不平衡現象,致使培養的學生實踐能力、動手能力與企業人才的需求匹配度不高。同時由于教師的時間和精力有限,為企業開展的理論知識培訓、科研技術攻關等服務相對較少,這種師資質量的問題使得與企業的互通效果不佳,從而打擊了企業主動合作的積極性,也阻礙了產教融合的深度和廣度的提升。
4. 校企合作機制不完善,制約產教融合深度
目前很多高職院校與企業間的合作機制還不夠完善,影響了人才培養的質量。第一是單一的合作方式。許多民族地區高職院校的校企合作仍停留在傳統的“實習+就業”模式上,企業僅僅是學校的實習基地,缺乏深度的參與和互動。第二是合作缺乏長期性。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和長期的合作規劃,許多校企合作項目往往是一次性的,無法持續發展。這種短期性的合作無法實現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也無法形成穩定的合作關系,對雙方的長期發展不利。第三是合作深度不足。盡管一些高職院校已經開展了多元化的校企合作項目,但在實際操作中往往存在合作深度不足的問題,企業參與度低,學校對企業需求的理解也不夠深入,導致合作效果不盡如人意。
(二)產教融合職業院校的外部困境
1. 民族地區企業資源不足,產教融合推進受限
由于地理位置、經濟發展水平方面的不利因素,當地的企業規模較小,質量參差不齊,難以獲得足夠的優質資源,競爭力相對較弱,沒有足夠能力與學校進行深度合作。同時,由于民族地區學校的師資力量和科研水平有限,難以吸引到有實力的企業與之合作。此外,產教融合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如設備采購、人員培訓、實習基地建設等,由于民族地區學校的經費有限,可能無法滿足這些需求,從而影響了與企業合作的深度和廣度。
2. 專項經費支持不夠,企業投入不足
學生崗位實習是職業院校產教融合的表現形式之一,由于資金支持得不到保障,學校投入經費較少,企業投入也不多,有些企業甚至把實習學生當成廉價勞動力對待,學生與學校、企業之間的矛盾很容易導致產教融合難以實現。盡管雙方已經建立了產教融合實體,資金問題依然導致產教融合發展困難。
3. 溝通機制不暢,存在“校熱企冷”困境
作為產教融合政策執行者之一,當前在社會環境中,民族地區院校在培養技術技能方面還有些不足,快速適應產業轉型升級和滿足行業、企業實際需求的能力還需要進一步提高。產教融合是校企合作具體化的方式,涉及經濟與教育、企業與學校等多個不同領域,需要依賴跨界管理和外部環境的支持,以及相關職能部門之間密切的合作。跨界的產教融合需要一個有效的平臺,以促進政府、學校、企業和社會的協調合作,并實現人才、智力、技術、資本、管理和文化等多個方面的綜合整合與優勢互補。
目前民族地區院校了解企業的途徑較少,與外部企業的協同溝通不暢,企業對學校教育教學情況的了解也會受到影響。因此,職業教育和產業發展創新要素之間的交流滲透和相互融合度需要提高,互聯互通方面也有待改善。加上國家對于行業企業舉辦職業教育的權利和義務沒有清晰界定,企業技術人員參與職業教育的成本高、愿望不強烈。
4. 價值觀念不同,校企合作不夠緊密
在《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中,校企從“結合”“聯合”“融合”到“命運共同體”的核心理念的演進,說明政策意圖在不斷轉變。但企業作為獨立生產經營決策的營利性經濟組織,以獲得經濟競爭優勢為發展目標,即在保證經濟利益最大化、實現自身經濟價值的基礎上,才會考慮從產教融合的角度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和使命。首先需要獲取人力資源來合作,并且還需要進行員工培訓,獲取學校提供的技術支持,同時承擔社會責任。學校要堅持以學生為核心的教育理念,遵循人才發展的規律,全面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學校需要企業提供先進設備、場地和技術支持,參與課程標準體系共建、“雙師型”導師共聘和提供學生實習崗位等,以表達其合作意愿。兩者因為價值觀不同,合作不可避免地受到影響。
三、促進民族地區高職院校產教深度融合的發展路徑
職業教育是促進就業的重要途徑,產教融合是促進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舉措。應通過校企資源整合、產教融合,提升人才培養質量,促進學生就業創業,滿足企業崗位人才需求。
(一)發揮參與主體能動性,推進合作管理規范化
1. 完善激勵機制,提升共建共享效能
在產教融合過程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是企業參與度不高,因此需要進一步完善激勵機制,以激發校企合作的內在活力。一方面,政府應出臺相關政策,明確對積極貫徹相關要求并超額完成規定任務的企業進行一定程度的“免稅和獎勵”,對不落實相關要求的企業進行一定程度的“加稅和懲罰”,從政府層面引導企業參與校企合作。另一方面,學校應充分挖掘校企合作的共同利益,加快構建校企合作“共生機制”。學校通過企業參與,充分凸顯辦學特色、整合辦學資源、增強辦學實力,提升人才與企業需求的匹配度。通過與學校建立合作關系,行業企業也可以獲得更多的人才資源、智力支持和技術優勢,全面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提升共建共享效能,提升企業參與積極性。
2. 推進實訓基地“企業化管理”,確保實訓基地先進性
實訓基地要想運行效能最大化,可以嘗試“企業化管理”,委托第三方進行管理,以提高市場的調控能力,盡可能做到人盡其才、物盡其用、時盡其效。通過專注實訓項目開發、實訓設備更新與維護、社會培訓業務,開放認證項目(如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促進科研開發與成果轉化等,保證實訓基地運行的市場化與靈活性,從而推進其發揮功能,同時完善《實訓基地運行與管理細則》《互派(聘)掛職人員管理與考核辦法》等制度,完善“效益共享、育人同擔”的運行機制,提升實訓基地共建共享效能,提升企業參與積極性,解決實訓基地設備更新滯后的問題。
3. 強化雙師隊伍建設,提升社會服務能力
在學校層面,一是學校爭取編制,擴大師資隊伍規模,減輕教師工作壓力,提升其參與企業實踐鍛煉的積極性,鼓勵教師多參加民族地區政府職能部門組織的產教融合型課題、項目研究等,提升教師實踐技能水平,提升教師社會服務能力;二是企業可以設置靈活的用人機制,并采用固定崗與流動崗結合的方式,聘請行業企業的業務骨干、優秀技術和管理人才來任教;三是建立和完善課酬、績效、補貼等相關激勵制度,激發企業專業技術人員到職業學校兼職的積極性。
在企業層面,需要主動行動起來,積極派遣員工進入校園和課堂,擔任專業帶頭人、教研室主任、實訓指導教師等職位,協助引入生產性實訓項目,安排學生到企業進行實習,從而培養高素質的技術技能人才,以滿足企業發展對一線生產性人才的需求。
在政府層面,一是要積極為學校引進人才、擴大師資隊伍提供政策保障;二是要支持職業學校公開雇用業界精英、杰出技術人員和管理人才來擔任教職,積極為校企之間人才的雙向流動提供保障。
4. 完善校企合作機制,強化產教融合
一是創新合作方式。學校和企業可以合作開發課程、建設實訓基地、合作開展科研項目等,以實現多樣化的合作方式;學校還可以通過與企業開展橫向課題研究、技術研發等,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和教學質量。二是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學校和企業可以簽訂長期合作協議,通過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等方式來建立穩定的合作關系。三是加強合作的深度。學校和企業需要更好地溝通和協調,以便更充分地了解彼此的需求和期望,并共同制定合作計劃和方案;同時,學校還可以通過與企業開展技術研發、產品創新等方式,提高合作的深度和廣度。
(二)建立政府主導協調機制,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1. 拓寬合作渠道,主動溝通合作
一是積極拓展合作渠道,尋找更多的合作企業;二是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和吸引力;三是加大教育經費投入,為產教融合提供充足的資金保障;四是主動與企業溝通,了解他們的需求和期望,以便更好地調整合作方案。
2. 加大產教融合專項經費投入,加速推進產教融合
產教融合普遍存在資金不足情況,鑒于此,政府應在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方面加大力度。可在土地、稅收、人才引進等方面給予企業支持,可在用地審批、人才引進方面也給予學校支持,同時給予雙方專項啟動資金支持。
3. 建立產教融合政校行企信息共享平臺,打通合作渠道
根據《關于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的意見》這一文件的要求,深化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是一項綜合工程,其核心力量在于建立政府、行業、企業和學校之間協同合作的發展機制。其核心目標是實現從政府主導向政府統籌管理、社會多元參與的辦學模式的轉變。民族地區政府應結合自身特點和優勢,牽頭建立校行企信息資源共享平臺,讓學校及時了解企業需求和行業發展動態,為校企雙方提供人才培養、就業指導等服務。
4. 引導企業樹立互利共贏人才培養理念,提升企業參與積極性
伴隨著產教融合的不斷深入,在產教融合人才培養的過程中,有效改變企業參與高職教育的偏見和誤解,高職院校已經邁出堅實的第一步。為走好下一步,政府部門可以通過定期組織校企座談會、校企參觀、產教融合宣傳講解活動,使各類企業正確認知產教融合的優勢,樹立合作創新的人才培養理念,積極利用產教融合為社會培育創新人才,幫助有意向的企業及學校建立溝通交流渠道,促成雙方達成合作協議,為產教融合的有序開展奠定堅實的
基礎。
參考文獻:
[1] 劉君義,董本云.地方高校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分析[J].現代教育科學,2020(2):108-112.
[2] 周建松.抓好基本建設 推進高職院校素質教育[J].中國高等教育,2014(17):34-36.
[3] 涂文濤.堅持教育科學發展 構建西部人才高地[N].中國教育報,2013-01-05.
[4] 王變奇.運行保障體系的探索構建“訂單式”培養[J].成人教育,2006(7):69-71.
[5] 李建慶.“2+1”培養模式給高職生就業帶來的影響與對策[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08.
基金項目:中華職業教育社2023年度規劃委托課題“民族地區高職院校產教深度融合路徑研究”,貴州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職業院校助推都勻毛尖茶非遺傳承和產業融合發展的路徑研究”(2021B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