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 蕾
當下的中國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隨著國民經濟水平的提高,人民的物質生活和文化需求都得到了進一步提高。教育作為推動民族振興和社會進步的關鍵的人才輸出行業,無疑成為當今全社會廣泛關注的焦點。明確的教育目標、細致的教學過程、完善的教育評價機制等環環相扣,形成一個良好的人才培養閉環。在這一過程中,教育評價作為衡量教育活動是否達標的標尺,在教育活動的指導、反饋和激勵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因此,新時代教育評價機制的改革關乎當前教育行業能否適應時代發展潮流,圍繞其開展的研究與實踐也具有較高的價值。
2018年9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出席全國教育大會并發表重要講話,指出“要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健全立德樹人落實機制,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堅決克服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從根本上解決教育評價指揮棒問題”(習近平 2018)。因此,目前教育評價體系需要立足擁有過硬本領,能夠為國家作出貢獻的時代人才的高效輸出,擺脫舊教育體制的束縛。
教育評價體系作為教育全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往往對教育管理部門、學校、教師及學生的教育參與情況和質量起決定性的作用。傳統教育評價體系中時常會出現一些違背我國教育初衷或者教育目標的評價方式,這些錯誤的評價模式會影響教育評價導向作用的發揮,從而導致中國教育走向僵化。因此,當下的教育評價體系亟須得到實質上的完善和改革,以此順應中國飛速發展和壯大的人才需求。
在目前的中國教育中,衡量學生是否具備較高的能力和良好的素質,以及評判教師是否具有高超的教學能力,甚至評判學校是否具備較高的辦學水平,往往取決于學生是否在考試中取得較高的分數。再加上中考、高考等國家選拔性考試,考試分數“一錘定音”的教育評價早已在中國教育領域形成了固定模式,使中國教育評價體系的改革并非易事。除了模式固化外,在“全面發展”和“五育并舉”的新時代教育改革浪潮中,傳統教育評價所暴露出的“唯分數”、片面、滯后等不科學性都成為制約教育發展的關鍵因素。因此,當下的教育評價機制的改革所要著重關注的點是規避傳統教育評價體系中的不科學性,以此實現高素質且全面發展的人才培養目標。
以初中英語學科為例,在傳統的教育評價模式中,教師經常通過聽寫、單元測試、課文抄寫、作文背誦等形式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考查。這些評價方式往往因其操作的便捷性得到一線英語教師的青睞。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在引導學生以上述方式進行評價時,通常會陷入機械重復、死板固化的怪圈,甚至有部分教師會將聽寫結果、測驗成績、課文抄寫作為評判學生整個學習過程的唯一標準,將評價僅僅停留在書面知識上,忽略了其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升。英語學科的學習從來不是記住所有英語單詞、背下所有英語語法,而是強調在英語課堂中,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能夠感受到英語學習的樂趣,提升英語水平,從而促進學習目標的實現。
在時代發展浪潮中,各學科交叉及跨文化交流成為普遍現象,因此,社會和國家對于人才的需求不再局限于某個領域或某個方面突出的單一性人才,而是更多具備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的創新型人才。教育評價作為教育的“指揮棒”,其評價內容和評價標準調控著整個教育過程中的目標制訂、教育走向和教育結果。由此可見,僅憑考試分數作為我國教育質量和效率的評價標準,會使整個教育環節成為只為中考、高考等大型考試服務的應試人才加工鏈,只關注學生的應試技能,而對于其性格發展、認知拓展、實踐能力等幫助不大。這樣的教育結果正是由傳統教育評價體系過于單一導致的。當前社會對復合型人才和創新型人才的需求正促使教育評價標準向更加多元的方向轉變。評價學生、教師、學校及教育部門的標準不再是單一的考試分數,而是關注德、智、體、美、勞,進行多層次、多角度的評價。當新的教育評價體系形成后,教育行業將從目標制訂開始,逐步開啟多元化和開放化的教育新時代,這與當今中國社會的多元化和開放化是緊密聯系的(儲朝暉 2021)。
同樣以初中英語學科為例,在課堂上,教師往往立足課本,開展多種多樣的英語教學活動,如話題討論(discussion)、辯論比賽(debating)、角色扮演(role play)等。這些活動開展的目的是讓學生把在課堂中學到的新單詞和語法知識應用在實際的交流中,讓知識不停留于表面,而是深入生活,實現綜合素養的培養。于是,教育評價的多元化可以與英語教學本身的活動多元化相結合。學生在這些豐富多彩的活動中自然會展現出自己的強項和弱點。當教師在活動中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和不足時,及時做好記錄,在活動結束后及時對內容進行整理,從而對學生的英語學習與知識應用作出完整且全面的評價。
課堂是教師和學生完成知識交互與互動的源頭和關鍵。教師在課堂教學前對教材進行深入挖掘,選擇適宜的教學方法,規劃好整個教學過程,并在課堂上實施,而后選取恰當的教育評價方式,對教學情況作出客觀評判。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知識,領悟教材和教師教學過程中所傳達的信息和價值觀,從而實現自我的提升和完善,最后通過教育評價,對自己的提升和完善情況作出客觀的評判。
在新時代的英語課堂上,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是教育的出發點。一堂好的英語課需要突出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language ability)、思維能力(thinking ability)、學習能力(learning ability)和文化覺悟(cultural awareness)等四種基本能力。以下從這四個方面討論將新時代教育評價體系的改革落實在課堂中的可行辦法和具體策略。
語言能力作為英語課堂教學最基本的目標和出發點,強調學生對課本知識及聽、說、讀、寫等技巧的掌握,是考查學生是否掌握英語學科的單詞、語法、語言基本技能和使用策略的最基本的標尺。想要通過英語教學幫助學生提升思維能力、發展學習能力、提高文化覺悟,最基本的要求是讓學生掌握英語基礎知識和技能。著名語言學家海姆斯(Hymes)曾指出,英語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在使用英語過程中的交際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而語言能力是其重要部分。想要很好地使用一門語言,掌握語言背后的思維模式和文化底蘊,一定要從具備足夠的語言能力開始。因此,對于語言教學的評價自然要從學生的語言能力出發,充分考查他們在詞匯、語法及聽、說、讀、寫等方面的技能。從這個角度出發,往往能很快判斷出教師和學生在互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一旦學生通過聽寫、選詞填空、語法分析等最基本的考核方式展現出基礎知識的不足時,教師就能很快判斷出他們并沒有掌握最基本的語言能力,從而可以推測出不論是在學生學習的過程,還是在教師的講授過程中,一定出現了部分值得改進的地方。這種評價機制是十分有效且直接的。
思維能力注重學生在所學知識與自身環境、社會等情境的關聯和實際應用等方面的思考能力。在不同語言環境中思考和生活的人往往會具有該種語言所特有的文化屬性。漢語和英語常常被語言學家用作中華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出發點,他們通常認為,漢語是一種委婉、含蓄的語言,中國自古以來的主流文化都是以溫婉雋永的詩、詞、歌、賦等形式表現的,這種特殊的文化現象往往歸結于中國人保守、中庸的思維模式;相較于漢語,英語的表現形式更加直白和直接,用最簡單明了的方式傳達信息內容,反映出西方人外向、激進的思維模式。在英語教學過程中,學生在接受英語詞匯、語法等富含英語文化的元素時,自然會感受到與漢語不同的思維模式。在漢語表達中,長句往往由多個分句組合而成,每個分句都有一定的完整性,并且沒有明顯的句子結構,顯得更加自由和隨性;在英語表達中,長句子一定是主、謂、賓各個成分位置明確且組成清晰,哪怕是復雜的句子,也只能在主句的基礎上進行定、狀、補語的修飾,具有嚴格的句式結構。因此,評價學生是否真正滿足當下英語教學的要求的一個重要的考查角度是其思維能力。英語思維能力不足的學生很容易以漢語的思維模式寫出極具中文特色的英文,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中式英語”。當學生可以在漢語和英語兩個語言系統中實現自由轉換時,在相應的語言環境中用正確的方式表達出適用的內容,就可以滿足英語學科教學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
學習能力強調學生在教育體系中的主體性地位,使其學會學習、自主學習。“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一中國家喻戶曉的名言就很好地闡述了英語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重要性。英語教學的最終目的從來不是讓學生掌握更多英語詞匯,懂得更多語法,而是通過英語基礎知識、英語應用策略等方面的引導和教學,讓學生真正掌握學習英語的方法與途徑。學生和教師是英語教學活動中的兩大參與者。學生始終是教學過程中的主體角色,教師只起引領和指導作用。當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下走進英語領域,感受到英語學習的樂趣與價值,具備一定的英語學習能力時,就能夠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和興趣愛好,有目的、有針對性地對英語學習進行感知和把握,最終實現在沒有教師監督和帶領的情況下獨立自主地完成高效、高質量的英語學習。由此可見,教學評價不能忽略對學生學習能力的考查。如果學生僅僅因為掌握了應試技巧而取得較高的考試分數,卻沒有掌握學習英語的真諦,那么其學習就不具有能力提升的現實意義。因此,教師要從多個角度考查學生是否具備學習英語的基本能力。
語言的產生根植于特定的文化,語言的學習過程實際上就是文化的接觸過程。詞匯、語法等重要組成元素往往具有濃厚的文化符號和特征。由于我國學生和教師以英語為主要外語,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深切地體會到英語文化與中國文化的差異。文化覺悟與英語學科本身的跨文化屬性相關,要求學生在語言學習過程中把握中華文化與西方文化。不論是教師還是學生,只有具備良好的文化覺悟,才能在學習和接觸外國語言和文化的過程中以中華文化為根,吸收外來文化的優點,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實現兩種文化的相互促進。當文化覺悟不足時,師生很可能在外國文化的沖擊中喪失本土文化自信。
良好的教育評價體系需要建立在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基礎上,不能僅僅通過考查其中某一個或某兩個要素實現師生教與學過程的全面評價。想要實現完整且良好的教育評價,教育評價執行的主體如教育部門、教師、學生自己等就要從上文提及的四個角度出發,考量學生在經過系統教育后四種基本能力的變化情況,以此作為衡量教育是否有效、是否高質量的標準。由于考試分數無法實現這四種基本能力的考量,促使教育評價機制給出更有靈活性和創造性的評價形式,由此形成教育過程與教育評價的相互促進。英語課程中的教育評價始終是立足課堂的,正如前文提到的兩種評價策略,都是將英語課堂作為英語課程評價的基礎,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中心,構建多層次、寬領域的教育評價體系。
“評價結果的反饋直接關系評價功能的發揮,教育評價的目的是持續改進,進一步落實教育評價反饋和持續改進工作,堅持系統反饋,確保評價落實,實現結果育人。”(劉云生 2022)。教育評價的執行者在選擇和制訂教育評價的內容、標準的過程中,要始終將教育評價的正向激勵原則放在首位。教育評價的初衷絕不是暴露教育的問題,以此打壓教育的積極性,而是將教育的不足之處作為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的工作重點,在評價中尋找教育過程中的缺點,以缺點為教育的出發點,逐步完善已有教育目標、教育手段和教育過程。
此外,正向激勵還需要利用科學和適當的評價方法,使評價具有說服力和針對性。英語教學中被廣泛應用的評價資料來源有學生檔案袋(portfolio)、教育教學反思(reflection)等,這些評價資料都注重對教學全過程成果和不足的記錄和整理,使師生可以在教學全過程中及時得到評價的反饋與記錄,使教育評價有據可依、有章可循。在這些評價資料中,教師通常需要注意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良好表現及出現的不足進行仔細記錄,從正、反兩個方面對學生進行完整的客觀評價。但是,正向激勵不能因此丟失其價值,這就要求教師在結合記錄的內容進行評價時,努力做到將學生的閃光點作為其努力的動力,而不是將其缺點作為評價的重心,以免挫傷其學習積極性。這也是新時代教育評價實現正向激勵的關鍵環節之一。只有具備充分基礎和說服力的教育評價結果,才能激勵包括教育部門、教師、學生等在內的教育參與者更好地開展教育工作,實現教育的價值。
教育的改革和推進始終隨著社會的變化逐步走向完善,而教育評價作為中國教育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深刻內涵需要得到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深刻領悟和揣摩(萬敏 2022)。新時代的英語教育工作者要從課堂出發,新時代的教育評價體系要由教師和學生共同落實,從而將教育評價作為學生能力培養和素質衡量的有力推動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