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會蓉
2021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頒布《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雙減”),指出“教育部門要指導學校健全教學管理規程,優化教學方式,強化教學管理,提升學生在校學習效率”。課堂教學是落實“雙減”的主陣地。如何提高課堂教育教學質量,滿足學生多樣化學習需求?如何利用人工智能賦能英語智慧教育?如何使教育信息化與初中英語教學融合創新?如何進行素養本位的單元設計?深度結合核心素養的要求,在前瞻理念引領下探索教育信息化課堂形式成為廣大教育工作者迫切需要研究的問題。英語是一門國際性語言,在經濟發展和語言交流中起非常重要的橋梁作用。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國初中英語教學,特別是偏遠地區及農村地區面臨許多挑戰,復習課更是讓人避而遠之。為了構建高效課堂,很多地方不斷學習先進地區的教學模式,傳統的,高效的,各式各樣,不論哪種教學模式,都需要很好地利用信息技術為“雙減”賦能,促進英語復習課教學評價與管理顯現獨特魅力。
在日常英語課堂教學活動中,應該是學生主體、教師主導,并充分利用信息技術輔助。多媒體技術是為了取得預定的教學效果而使用的一種輔助手段(唐順鳳 2007)。在現在的英語課堂上,教師為了所謂的花樣課堂,運用各種信息技術手段,如一堂課幾十張幻燈片,幻燈片中涉及視頻、音頻、圖片等,40分鐘的課堂都在點擊鼠標進行播放,雖然學生看得津津有味,但是效果一般,整堂課成了信息技術的展示。不管時代怎么進步,不管技術如何發展,教師在課堂上對學生的引導作用是任何機器都替代不了的。人與人之間面對面的溝通有別樣的風采,語言的親和力、眼神的交流、面部表情的互動,都可以更好地促進彼此的了解,取得很好的互動效果。教師和學生之間用英語溝通,正是學生身邊最真實的語言環境,可以有效促進其聽說能力的提高。
英語教師必須清楚地認識到,在日常的英語課堂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只能對教學起到輔助作用。
信息技術的運用需要精準和高效。有時候教師會絞盡腦汁,通過各種途徑,尋找各種信息資源,在課件中過度追求形式化,如音頻、視頻、圖片帶來的視聽效果,將一堂語言課變成圖畫課、音樂課、動畫欣賞課,甚至是電影課,得不償失。語言課要求互動與交流,實踐性非常強,只有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大量用英語進行交流,才能幫助學生更好地培養和發展英語交際能力。
教材是教師教學生的工具,信息技術的運用是為了方便教師更好地整合教材,從而使學生的學習更直觀、形象,效率更高。因此,在初中英語復習課教學中,信息技術的融入一定要能夠有助于活化教材、整合教材。
在傳統的初中英語復習課教學中,由于語言知識較多,課堂時間緊張,教師更多注重完成教學內容,將重點放在完成教學任務上,以單純的“灌入式”為主,而學生更多是被動接收語言知識。這樣的課堂忽視了和學生的語言交流,甚至違背了語言教學的初衷,僅僅是知識點的傳授,至于學生之間的合作能力,引導其主動參與和探究學習的活動,以及注重培養其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等都未涉及,因此不符合新課標對學生的培養要求。
信息技術運用的前提是協助教師優化傳統的教學形式,克服傳統課堂的弊端。比如,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有效使用翼課網輔助教學,因為翼課網可以為學生提供多種界面,創設既生動又形象的互動式語言學習環境,也有利于教師更好地引導其進行積極、主動的思考和探索實踐活動,從而體現其學習主體地位,與新課標要求相吻合。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體;體現學生的主體性是課堂必須遵守的標準之一。英語課堂教學的重點不應是“要教什么”,而應更多考慮如何創設學生可以融入的語言環境。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使用可以更好地協助教師創設較真實的語言環境。目前國家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翼課網等都是很好的信息技術資源,尤其是翼課堂的互動性很強。
隨著“雙減”和“五項管理”政策的實施,任何課堂和教學行為都應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信息時代背景下的學生更要學會利用信息技術手段進行自主學習,教師也應考慮信息技術對學生的引領和引導作用。就課件而言,教師在制作課件時必須注意以下兩點:
第一,要根據新課標對該學段學生的學習能力要求,有清晰、明確的教學目標,并以教材的重、難點為引領。目的是幫助學生對學習的重、難點進行突破和鞏固,同時避免對教學內容面面俱到,占用大量時間翻閱課件。
第二,要符合該學段學生的學習水平、已有的知識建構,循序漸進,能輔助教師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參與課堂的積極性(羅永青 2011)。對于英語教學而言,課件的使用更多是為學生創設仿真的語言環境,讓其英語學習更高效。
下面,以外研版(2011課標)初中《英語》八年級(下)Module 6 Hobbies Unit 3 Language in use第三課時為例進行案例分析。
通過“雙減”和“五項管理”政策導入課題,引起學生共鳴,活躍課堂氣氛;利用邏輯板書,在結合思維導圖復習知識后進行知識遷移。教師善于抓住教育契機,結合新政策,通過整合教材,采取單元整體教學,提取主題意義,并以主題意義句子為主線進行教材篇章的復習和提煉,人文價值明確;通過what、why、how問題鏈引導學生思考、質疑和評判,遷移到其興趣愛好,以及在“雙減”和“五項管理”政策下如何管理時間,正確培養興趣愛好,對個人興趣愛好進行介紹并以小組海報形式展示;通過視頻引導學生進行情感深化,合理安排時間,并堅持進行興趣愛好培養,幫助他們學習新技能,從而使其在不斷學習中成長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本堂課最大的亮點是教師熟練使用交互式電子白板、翼課網,并利用數字化資源及信息技術相互整合進行教學活動的設計,展開生動、有趣、高效的智慧課堂,讓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能積極參與課堂各項學習活動。課前,教師讓學生提前運用信息技術準備一些自己感興趣的圖片或者英語小視頻,既有效實施了學生活動,提高了其學習興趣和參與度,又充分運用了電子白板的不同功能和翼課網,大大提高了課堂效率。
傳統的復習課從單詞到句子,枯燥乏味,導致學生的思維得不到訓練。本堂課教師充分運用思維導圖,對模塊單元內容進行歸納總結,引導學生圍繞what、why、how進行思維能力的訓練和知識的整合,引領他們進行思維的碰撞,使其能夠將模塊單元內容進行系統整合,結合收集的愛好、大衛(David)的個人寫作愛好,提煉怎樣描述一個人的愛好,從而實現單元整體輸出。
在情感升華環節,教師利用音頻技術,導入關于尼克(Nick)愛好的視頻,雖然他沒有手腳,但是一直面帶微笑,完成了沖浪、騎馬、足球、游泳等常人都不容易做到的事情。學生在觀看視頻的過程中為之驚嘆,不僅活躍了課堂氛圍,而且引發了思考,即在學習與生活中,應不怕困難,笑容以對,形成情感態度的共鳴。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實現情感態度的升華,也體現了本堂課的主題意義:愛好可以讓人進步,讓人學習各項新技能。
本堂課教師提前布置學生以小組形式,利用信息技術進行個人愛好的小視頻制作,以及照片等素材的收集。學生參與度高,作品形式多樣,如有的小組帶來閱讀書籍,用英語介紹書籍相關信息,并號召同學進行課外閱讀,既鍛煉了口語,又展示了個人愛好;有的小組介紹足球,并說出最喜歡的足球運動員,既練習了人物介紹,又促進了英語學習綜合化。同時,語言能力弱一點的學生在課堂上也有事可做。學生通過作品創造和展示將英語知識的學習和運用進行藝術化處理。
教學的多樣性評價是智慧課堂的重要環節。利用信息技術綜合手段進行師評、互評、生評等評價活動,能促進學生深度思考和探討。本堂課學生用思維導圖進行清晰總結歸納后,教師作出及時評價,不僅提升了學生的體驗感,而且激發了其參與欲望。在小組作品展示中,學生相互提問和評價,促成了思維的碰撞。生生互評更能引起學生的相互認同,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比如:
Sa:Since we have so much homework to do everyday,how often do you play football every week?How to manage your time?
Sb:...
Sa:I think you are good at manage your time and you know we should never give up when we do something.Your group did a good job!
學生利用信息技術和相關軟件對小組作品進行打分,提高了小組合作的競爭性,也活躍了復習課堂的氛圍。
如何正確使用信息技術輔助英語課堂教學呢?在新課標引導下,作為一名新時代的英語教師,首先要在思想上改變對英語教學的傳統認識,從根本上轉變思想,從而在教學實踐中轉變教學方式;其次要學會靈活運用信息技術手段,科學、合理地開展智慧教學,準確把握教學活動與信息技術的關系,讓信息技術真正起到輔助教學的作用,而不能喧賓奪主;最后要利用信息技術引導學生展開相關評價活動,如教師評價、生生互評、小組評價等,體現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從而真正落實語言教學活動??傊?,教學前要加強對教學內容和學情的研究,教學中要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并輔以信息技術,打造有趣、高效的英語復習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