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建


研學旅行一頭連著教育,一頭連著文旅,其發展質量的高低不僅決定著這一旅游業細分領域的發展前景,也對“實踐課堂”的參與者們有著重要影響。基于此,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2022年9月向社會公示新職業——研學旅行指導師。
在山間感受森林的演替恢復和生物多樣性,在田間地頭體驗勞動帶來的付出與收獲,在科技館探索科學的奧妙與神奇……當“讀萬卷書”與“行萬里路”相融合,碰撞出一種旅行方式,也是一種學習方式——研學。隨著“雙減”政策落地,研學旅行的熱度隨之上升,逐漸形成一股熱潮。
研學旅行一頭連著教育,一頭連著文旅,其發展質量的高低不僅決定著這一旅游業細分領域的發展前景,也對“實踐課堂”的參與者們有著重要影響。基于此,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2022年9月向社會公示新職業——研學旅行指導師。
研學旅行指導師是指策劃、制訂、實施研學旅行方案,組織、指導開展研學體驗活動的人員,主要工作任務有收集研學受眾需求和研學資源等信息;開發研學活動項目;編制研學活動方案和實施計劃;解讀研學活動方案,檢查參與者準備情況;組織、協調、指導研學活動項目的開展,保障安全;收集、記錄、分析、反饋相關信息等。
研學旅行指導師是我國在新階段、新理念、新格局和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中孕育的新職業。公示研學旅行指導師這個新職業,不僅體現了文化、旅游、教育融合發展新趨勢,也是產業結構的調整以及社會分工的深化,在穩就業任務艱巨的當下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
研學旅行指導師雖是一個新職業,但是研學旅行行業卻發展已久。
早在2013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國民旅游休閑綱要(2013—2020年)》中首次提到研學旅行,提出要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鼓勵學校組織學生進行寓教于游的課外活動。
2014年8月,國務院在《關于促進旅游業改革發展若干意見》中,明確指出要把“研學旅行”納入中小學生日常教育范疇。
2016年12月,教育部等11個部門聯合發布的《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提出,要將研學旅行納入中小學教育教學計劃,加強研學旅行基地建設。“自上而下”的引導力量將研學旅行產業的發展帶入了快車道。
2019年,中國旅行社協會發布《研學旅行指導師(中小學)專業標準》,規定了研學旅行指導師的術語和定義、專業態度、專業知識、專業能力等,為研學旅行指導師培養、準入、培訓、考核等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據。
2020年,文化和旅游部人才中心發布《探索開展研學旅行指導師職業技能等級評價工作》。
2022年9月,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舉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2022年版)》網上新聞發布會,經公示征求意見、修改完善后的新版職業分類大典正式面世。據統計,與2015年版職業分類大典相比,新版大典增加了研學旅行指導師等158個職業。此次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發布的公示,對研學旅行指導師的名稱、定義、專業內容進行全新的詮釋,標志著該職業獲得國家“認證”,進一步推動了行業發展。
現在,在招聘網站上查詢研學旅行指導師的相關崗位信息,北京、上海、杭州等地均有專項崗位招聘。招聘主體以研學旅游、文化服務等公司為主,涉及崗位有研學指導師、課程設計師、項目運營等。崗位招聘月薪各地各崗位雖有不同,但最高均可過萬元。從具體工作內容上看,從業者負責研學線路及營地活動的帶隊工作,并參與研學旅行產品設計、開發、培訓及推廣,推出精品項目。
“同學們,當年,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才換來我們今天幸福的生活,我們一定要倍加珍惜!”2022年暑期,江西省宜春市銅鼓縣,胡思巡帶著孩子們在秋收起義銅鼓紀念館進行研學旅行。
29歲的胡思巡是銅鼓縣一名研學旅行指導師,在當地小有名氣。“很多人可能認為研學旅行指導師與導游一樣。”胡思巡認為其實不然,“導游針對的人群更寬泛一些,國內目前的研學旅行更多還是圍繞中小學生,引導和培養孩子進行思考和動手的能力。”
讀萬卷書還要行萬里路,研學旅行指導師就是要承擔這個功能。“二者很好地結合起來了,并且還可以在沿途遇到很多不同的人和事,對學生來說是一個很好的體驗。”胡思巡表示。
“研學旅行指導師就是導游和教師的結合體,既要帶領中小學生去游覽觀光,還要像教師一樣,將游覽中的知識教給學生們。”研學旅行指導師閆振稱,作為一名由導游轉型的研學旅行指導師,需要補充很多教育方面的知識,帶團時也與導游有很大不同。比如說,去長白山旅游,導游會著重講解長白山的風景,而研學游則著重介紹長白山的植株、動物、地形地貌等方面的知識。而且,每個年齡段的學生,所講解的內容也不同,研學中要結合學生的年齡段以及接受程度講解不同的知識。
在貴州省貴陽市喀斯特石林公園內一角,10多名小朋友正蹲在樹下,把泥沙裝入塑料杯中,同時往中間不停地“滴水”,觀察并記錄杯中泥沙的狀況。
這是研學旅行指導師李泊言和他的團隊策劃的一場研學活動,讓孩子們跟著地球學博士“石角”老師做實驗,探究喀斯特地貌的形成過程。
25歲的李泊言從小就是一名自然科學愛好者。大學畢業后,他了解到許多城市中的孩子缺乏接觸自然的機會,對于自然科學的認識也僅僅限于書本,缺少親身體驗,這讓他萌生了將職業與興趣結合的想法,并開設了一家以自然科學為主的研學活動機構。
對研學事業的熱愛,讓李泊言逐漸褪去了剛畢業時對未來的顧慮和迷茫,“我認為研學旅行在未來是個大趨勢,越來越多的人在認可這個行業。在我們的旅行中,讓孩子們真正學到東西和得到一些感悟”。
青島酒店管理職業技術學院文旅學院院長、青島市研學旅行基地協會會長石媚山表示,新職業的出現明確了崗位的技術技能和職業素質要求,規范了從業人員的崗位名稱,統一了工作標準,有利于加強隊伍建設;同時,也能助推旅游院校研學旅行管理與服務專業的建設。該專業有了明確對接的專業化崗位,可以為行業輸送更加專業化的技術人才,推動行業發展。
業界加緊探索
從行業的創新實踐來看,研學旅行指導師的培養已經成為業界的一項重要工作。
江蘇群翔旅游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夏軍從2015年開始從事研學旅行相關培訓工作,長期的導游一線工作經歷以及研學旅行教育培訓工作經歷讓她對研學旅行指導師這個職業有了更深的認識。“公司常態化開展研學旅行師培訓班,首先強調對研學旅行從業人員的道德教育,幫助他們塑造工匠精神、提高自身素質。”夏軍說,“然后,我們再從技術層面對研學旅行指導師進行培養,做好業務工作。”
北京青年國際研學旅行有限公司為探索研學旅行指導師的培養路徑,專門設立了北青繁星大學生輔導員梯隊。大學生經過上崗培訓,可以在研學旅行活動中擔任研學輔導員,負責組織學生學習體驗活動,與他們分享成長路上的喜悅與坎坷。
“研學旅行指導師分為上游和下游兩個層次,下游就是研學基地的工作者,我們也在積極倡導鄉村研學基地培養能夠講好鄉土鄉情的村民,他們在講授具體的農業操作、節氣時令等知識時會更接地氣。”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研學產業學院教授、長春市旅游協會導游分會會長李娌表示。
隨著研學市場的逐漸打開,配套的餐飲、住宿等都需要大量用工,比如研學基地里的安全員、生活照料人員等,都是研學旅行行業下游所創造的新崗位。吉林省現有的大型研學旅行基地,除了原有景區和博物館,基本都在村落里,國家級研學基地——慢山里研學實踐教育基地就在長春城郊的鄉村,幾乎所有用工都是周邊村民。
從行業的創新實踐來看,研學指導師批量培訓及輸出已經成為少數企業正在嘗試的一項業務,這一模式正在向前發展。跨行業共享員工以解決研學旅行旺季人力資源不足問題的新型實踐也在涌現和探索中。
行業壯大仍需科學指導
目前,研學旅行指導師就業前景如何呢?
中國旅游研究院發布的《中國研學旅行發展報告2021》顯示,近3年來,處于存續狀態的研學企業數量猛增。該報告指出,自2016年以來,每年新增的機構名稱包含研學或業務范圍涵蓋研學旅行業務的市場主體數量激增,國家級和省市級研學基(營)地、實踐教育基(營)地數量顯著增長,而研學企業的數量在2021年就達到了31699家。
該報告指出,雖然市場如此巨大,但專業人員存在一定缺口。人才是制約行業發展的一大瓶頸,業內最為短缺的不僅有研學旅行指導師,還有從事研學旅行的理念構想、項目運營、產品設計、課程研發、營銷推廣、基(營)地運營管理等多個環節的專業人才。
2018年,在合作伙伴的介紹之下,鮮于文奇開始了解研學旅行,并成為重慶一家研學旅行公司的聯合創始人。他表示,新興行業在發展過程中需要大量人才填補進來。“我們的導師負責人從業時間較長,擁有豐富的課程開發和帶隊執行經驗,其他新成員則通過對外招聘而來。我們對研學旅行指導師的學歷有一定的要求,例如專業對口的碩士研究生更可能獲得工作機會。”
浙江旅游職業學院校長、浙江省文化和旅游發展研究院院長杜蘭曉表示,研學旅行指導師不僅是知識的傳遞者,還是學生研學旅行中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需要具備策劃設計、組織指導、協調管理等多種能力。她建議,可以將中國旅行社協會與高校畢業生就業協會聯合發布的《研學旅行指導師(中小學)專業標準》上升為行業標準,通過標準去推動研學旅行指導師規范發展;同時優化職業教育供給結構,加大對研學旅行相關專業的重視程度,利用培育產教融合型企業,打通從職業培訓到就業服務的全產業鏈條,實現點對點的定向輸送,從而形成學歷培養和企業培訓相輔相成的研學人才培養模式。
對此,浙江旅游職業學院于2019年首開研學旅行管理與服務專業。“第一次招生開設了兩個專業班,當時的錄取分數還比較高,接近100個名額全部招滿。”浙江旅游職業學院教授鄧德智表示。
目前全國已經有近百所院校開辦了研學旅行管理與服務專業,這些院校畢業的研學旅行人才未來將成為中國研學旅行行業重要的專業人士,這些教育行動將有助于推動行業、企業和院校協同發展。同時,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前期對研學旅行指導師證書獲取采取四級資格證分級制,這些分級分類有助于提升研學旅行專業人士的區分度和規范化發展。
“我們的專業雖然說是教育與旅行相結合,但是會更側重于教育一些。”就讀于浙江旅游職業學院的泮怡表示,“在入學前,我覺得這個專業有點像帶學生夏令營一樣的感覺,但經過學習,我知道了設計一個研學課程不但需要做學科鏈接,還要融合學校的校本課程內容等等,和夏令營其實完全不一樣。”泮怡介紹道,自己目前在一家國企的研學營地實習,主要參與的是“非遺進校園”的講師工作。
盡管當前研學旅行十分火熱,但是研學旅行市場還是存在些許弊端。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從業門檻不高,“不專業不規范”的問題突出:一些“研學游”活動設計粗制濫造,既無“研”也不“學”。不少培訓機構“寬進寬出”,湊夠人數就考試,且不需擔心考不過,發證單位也是五花八門。
“當前,研學旅行市場普遍存在游而不學,研學旅行淪為普通的觀光旅游。”安徽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院長王立龍表示,其深層次原因為大多研學旅行活動缺乏科學規范的課程內容,也沒有標準的研學旅行基地,更缺乏能執行研學旅行課程的合格的研學旅行指導師。
對此,《中國研學旅行發展報告2021》認為,研學旅行的壯大發展還需要進一步的科學指導。
如何把研學旅行區別于其他旅行的“課程化”做好、基地(營地)供給不足等命題,都需要行業集智集力,將研學旅行納入一條科學規范的發展道路。
在未來,研學旅行的消費群體將不再拘泥于學生,樂于學習的成人也可能加入到研學旅行的隊伍中來。客戶群體的壯大,也意味著研學旅行指導師隊伍擁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中國新時代 2023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