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綜合
今年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顯示,2023年經濟目標設置在把握當前經濟有利條件的基礎上,充分關注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著力擴大國內需求成為經濟工作重點。金融領域的主力軍是銀行業,而2022年以來,銀行業普遍面臨有效需求不足帶來的優質資產獲取難、息差收窄拖累營業收入增速放緩等諸多考驗。
2023年,銀行業的機遇從何而來?關于銀行業的發力重點,政府工作報告透露了哪些信號?
方向一:練好穩息差“內功”
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新發放企業貸款平均利率降至有統計以來最低。
應該說,以信貸投放為主要代表的息差收入,是銀行營業收入的基本盤。近年來,政策引導銀行降低貸款利率,讓利實體經濟,銀行資產收益率持續下行,凈息差收窄成為常態。3月8日晚間,首份上市銀行年報出爐。平安銀行2022年業績報告顯示,去年該行實現營業收入1798.95億元,同比增長6.2%。而2021年該行營業收入的同比增速是10.3%。這并非個例。從已披露的2022年業績快報數據來看,招商銀行、中信銀行、興業銀行等多家銀行2022年營業收入同比增速與2021年相比,均有所放緩。
商業銀行營業收入增速放緩,主要是凈息差收窄導致的利息凈收入下降。平安銀行數據顯示,去年該行凈息差2.75%,同比2021年下降4個基點。而從整個銀行業來看,2022年四季度,商業銀行凈息差為1.91%,環比下降3個基點。那么,2023年商業銀行應如何練好穩息差的“內功”,一方面,在資產端調整資產結構,提升行業研究能力,深耕行業,依靠專業能力來找準資產的方向,識別客戶、發現優質資產,保持良好的風險定價水平;另一方面,在負債端,持續推進負債成本下降,加強對高成本存款的限額管控,通過做大流量、做強交易、做多結算,吸收更多活期或低成本負債。
此外,隨著理財產品凈值化轉型的持續推進,理財業務將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銀行理財市場規模將繼續保持提升勢頭。銀行業金融機構應搶抓機遇,加速布局財富管理業務,加大中間業務收入,讓非息收入在銀行營業收入中發揮更大作用。
方向二:提高風險抵御能力
政府工作報告強調,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經濟金融風險。
防范風險,是銀行業經營工作的永恒主題。當前銀行經營環境復雜嚴峻,三年來,疫情沖擊與經濟下行相疊加,導致部分行業和企業經營比較困難,銀行在這方面的資產質量面臨著壓力和挑戰。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末,銀行業金融機構不良貸款余額3.8萬億元,較2022年初增加1699億元。
2023年,銀行資產質量有繼續承壓的可能,各銀行業金融機構需牢牢守住風險底線,前瞻性地應對各類風險挑戰。一是要穩妥、精準處置化解重點領域、重點客戶的資產風險,繼續穩妥做好地方政府債務等領域的風險防范化解工作;二是要持續加強對各類風險的前瞻性防控和主動管理,完善內部治理,提升風險管控精細化水平;三是要在保持合理撥備水平的同時,加快不良資產處置。特別是與大中型商業銀行相比,中小銀行由于資產積累少、風險管理水平較低,其不良資產反彈壓力更加凸顯,因此更需要高效運用各類處置渠道,提升不良資產處置效能。
可以預見的是,隨著各項支持政策的落地,今年通過專項債等方式補充中小銀行資本金會明顯加量,并購重組等中小銀行改革步伐也將提速。
方向三:精準發力支持實體經濟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穩健的貨幣政策要精準有力。保持廣義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同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
2022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穩健的貨幣政策要精準有力。人民銀行在《2022年第四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重申了這一要求。
對于銀行業來說,應積極有效地傳導貨幣政策,主動優化信貸結構,為先進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提供中長期資金支持,持續加大對科技創新、綠色發展、基礎設施等領域的支持力度,切實實施普惠小微再貸款、設備更新改造專項再貸款等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對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實現精準滴灌,提升金融服務的覆蓋面和精準度。
值得一提的是,當前我國經濟還處于恢復發展過程中,有效需求不足仍是主要矛盾,為此,政府工作報告將“著力擴大國內需求”作為2023年經濟工作主要任務。
在擴內需方向下,金融助力擴投資、促消費無疑將成為2023年銀行業金融機構的主要發力點。擴投資方面,要用好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加大對基礎設施重點領域的支持力度,推動加快形成更多實物工作量,更好發揮有效投資的關鍵作用。促消費方面,銀行業應圍繞居民衣食住行,聚焦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車等大宗消費和購物、養老醫療、教育文體等消費場景,豐富金融產品。特別是針對新市民消費需求,應進一步增加消費信貸供給,支持有條件的居民消費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