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曉
2018年4月27日,資管行業首個統一監管政策:《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銀發〔2018〕106 號,以下簡稱“資管新規”)發布。在資管新規確立的主動化、凈值化的監管導向下,理財業務從高速增長進入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但我國中小商業銀行理財業務存在客戶培育度不高,募集規模有限、成立理財子公司規劃路徑尚不明確、投研能力不足,以及金融科技化程度低等問題。本文在對中小商業銀行理財業務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對其理財業務的發展路徑進行探究,并提出合理化建議。
一、資管新規背景下中小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現狀
(一)中小商業銀行理財業務存續機構多,但存續規模有限
截至2022年底,根據中國理財網數據,全市場有存續理財產品的機構共307家,其中:銀行機構278家,理財公司29家。銀行機構中,以城商行和農村金融機構為代表的中小商業銀行共有249家,機構數量占比高達81.11%。自2019年5月首家理財公司獲批開業以來,有31家理財公司籌建獲批,其中30家獲批開業。2022年底有29家理財公司存續理財產品,機構數量占比不到2成的理財公司的理財產品存續規模占比超過8成,而中小商業銀行理財業務存續機構數量占比雖超8成但存續規模僅為12.78%。可見,與理財公司相比,中小商業銀行理財業務存續機構多但存續規模有限。
(二)中小商業銀行理財產品類型單調、投向單一
從產品募集方式來看,包括中小商業銀行在內的銀行機構理財產品以公募理財為主,存續規模占比高達97.60%,較理財公司高出約3個百分點。從投資性質來看,由于投研能力不足,中小商業銀行理財產品投向單一,以固定收益類產品為主,混合類、權益類、商品及金融衍生品類產品規模極少。從風險等級來看,包括中小商業銀行在內的銀行機構理財產品以二級(中低)風險為主,存續風險等級為“二級(中低)”的理財產品占比高達80.82%。
二、資管新規背景下中小商業銀行理財業務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中小商業銀行理財業務存在的問題
資管新規頒布前,中小商業銀行開展理財業務以預期收益型理財產品為主。發行的保本預期收益型理財產品在表內開展,發行的非保本預期收益型理財產品雖然在表外開展,但出現兌付困難時,往往也會以各種方式墊資兌付,最終實現“剛性兌付”。客戶購買該類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較銀行存款高,風險幾乎全部由銀行承擔,在存款市場利率下行的情況下,該類理財產品的規模往往較大。
資管新規背景下,商業銀行開展理財業務時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要求理財產品凈值化管理。由于中小商業銀行以往對客戶的培育度不夠,其對非保本凈值型理財產品的接受度不高,使得中小商業銀行單只凈值型產品的募集規模有限,出現了單個機構發行理財產品只數多,但總體規模不大的問題。根據理財新規,凈值型理財產品需“單獨管理、單獨建賬、單獨核算”,中小商業銀行理財產品只數多,但單只募集規模小,不論是從開戶、建賬、分散化投資、產品負債端和投資端匹配方面,還是從會計核算、估值管理等方面都大大增加了中小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的綜合運營管理難度。
(二)在理財產品研發創設存在的問題
新規背景下,要求商業銀行直接發行公募理財產品的起購金額不低于1萬元,而理財公司產品的起購金額可低至1元人民幣,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中小商業銀行理財產品在起購金額方面的創新、降低了其產品的競爭力。根據中國理財網數據,中小商業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品種主要集中于公募、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產品風險等級以二級(中低)風險為主。從產品運作模式方面來看,中小商業銀行理財產品以開放式產品居多,其中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的規模占比較小,相較理財公司還有較大差距。
中小商業銀行產品創設之初,并未對客戶群體的需求進行細分和深入研究,不同產品的創設方案和可行性分析雷同且流于形式。產品創設時未將客戶全生命周期的理財產品需求考慮金融凈值型理財產品體系之中,導致產品體系不完善,產品同質化問題嚴重。
此外,中小商業銀行理財業務投研能力不足,投資標的主要集中在固定收益類資產,對混合類、權益類、商品及金融衍生品類投資標的很少涉足。產品投向單一,無法滿足不同風險、收益偏好客戶多樣化的投資需求。投研能力弱也制約其在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方面的創新。
(三)中小商業銀行理財業務風險管理體系不健全,風險控制能力較弱
資管新規背景下,理財業務回歸“受人之托、代人理財”本源,產品凈值充分反映底層資產的風險。投資中更需平衡收益、風險與流動性之間的關系,理財業務必須建立起全面的風險管理體系。目前,部分中小商業銀行理財業務內部控制制度不完善,業務流程不規范,理財業務前、中、后臺風險未完全隔離,投資前的風險評估工作以及投資后的定期跟蹤工作缺失,不能及時防范應對投資前、后可能發生的流動性風險、信用風險、市場風險等;風控體系未完全覆蓋理財產品生命周期全過程。如在產品創設和銷售環節的合規風險防范、反欺詐及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不到位、未加強投資者適當性管理;突發事件應急處置機制不完善;未對在產品運作中可能存在的業績比較基準偏離或者投資風格偏離等風險進行跟蹤防控。
(四)中小商業銀行理財業務金融科技化程度低、缺乏專業的理財經理團隊
在硬件設施方面,中小商業銀行存在理財管理系統功能不完善,理財業務金融科技化程度低,電子渠道尚不便捷;缺乏專業的理財經理團隊,客戶服務體驗不佳等問題。
凈值化理財產品綜合運營管理需要有專業且高效的系統支持,而中小商業銀行的理財銷售系統、資產管理系統、投資風險評估系統、客戶管理系統等內部管理運營系統建設落后,金融科技化程度低;目前的理財產品銷售渠道,特別是網銀、手機銀行、生活化場景的APP等電子渠道存在理財模塊界面設計呆板,產品展示頁面要素不專業,無智能客服、無人工交互、無基于客戶數據挖掘的精準營銷,較少考慮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和反欺詐等問題,理財銷售電子渠道使用尚不便捷,亟須加大理財業務科技系統的開發。
此外,理財產品從創設研發、募集銷售、投資運作、綜合營運、風險管理、會計核算、估值管理、分紅管理、期間兌付到到期兌付,各個環節都需要專業的人才支撐。而長期以來一些中小商業銀行由于缺乏人才激勵機制,很難吸引專業人才加盟,人才儲備嚴重不足,致使從事理財產品研發、投研、營銷、風險管理、綜合營運等專業人才不足,缺乏專業的理財經理團隊,制約其理財業務發展。
(五)資管新規背景下,中小商業銀行存在成立理財子公司實力不足或路徑規劃尚不明確的問題
按照相關規定,設立理財子公司為一次性到位實繳貨幣資本不得低于10 億元,一些中小商業銀行因凈資產規模小,不具備設立理財子公司的出資實力。此外,設立理財子公司對商業銀行資本的消耗較大,根據《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的相關規定,商業銀行對金融機構的股權投資適用的風險權重為250%,這在一定程度上減弱了中小商業銀行設立理財子公司的動力。加之一些中小商業銀行對財富管理業務重視程度不夠,轉型節奏滯后,尚無明確的理財業務規劃路徑。
三、資管新規背景下中小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發展路徑政策建議
(一)加強投資者教育,提升理財業務知名度,拓寬銷售渠道,提高單只產品的募集規模
資管新規背景下,中小商業銀行應加強投資者教育,不斷提高投資者的金融知識水平和風險意識,向投資者傳遞“賣者盡責、買者自負”的理念,通過打造特色理財產品品牌,提升中小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的知名度,逐步培育提升投資者對于凈值型理財產品的接受度和認可度,進而自愿投資購買與其風險承受能力相匹配的理財產品。此外,中小商業銀行應加強同業合作,積極尋求系統內和系統外機構代銷其發行的理財產品,拓寬理財產品銷售渠道,進而提高單只理財產品的募集規模,降低單只產品“單獨管理、單獨建賬、單獨核算”的單位成本,提高單只產品分散化投資的可操作性,從而降低單只產品的綜合運營管理難度。
(二)完善理財產品體系,提升投研能力,打造全品類理財產品超市
中小商業銀行在創設理財產品之前,首先應對行內客戶群體的需求進行細分。根據細分的客戶需求,進行深入研究和可行性分析,有針對性地提出產品創設方案。將客戶全生命周期的理財產品需求考慮進理財產品體系之中,豐富理財產品品類,完善理財產品體系。
其次,中小商業銀行應加強理財投資研究團隊建設,加強人員專業知識技能培訓學習,積極引進行業內專業的理財產品投研人才,提升理財業務的投資研究能力,從投資端提升理財產品品類的創新。
最后,中小商業銀行應積極申請基金代銷資質并開展代銷業務,提高理財公司、基金公司、保險公司發行的理財產品、基金產品的甄選能力,打造全品類理財產品超市,充分利用其渠道優勢,滿足客戶多方面的財富管理需求,提高客戶黏性。
(三)建立健全理財產品全流程風險管理體系,全面提升中小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的風險控制能力
中小商業銀行應加強理財業務內部控制制度建設,將風控體系完全覆蓋理財產品生命周期全過程,平衡收益、風險與流動性之間的關系,全面提升理財業務的風險控制能力。
產品端風險管理方面,從產品創設環節開始,理財產品銷售文件資料和理財銷售系統配置方面就應考慮合規風險防范、反欺詐及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等方面的工作,對理財產品的風險等級進行合理評估;在理財產品銷售環節,注重投資者風險承受能力評估,加強投資者適當性管理,落實柜面銷售“雙錄”工作,做好理財銷售產品介紹和風險提示工作;在理財產品運作環節,完善突發事件應急處置機制,對理財產品業績比較基準偏離或者投資風格偏離等風險進行跟蹤防控。
理財產品資產端風險管理方面,應建立理財產品資金投資前、中、后臺風險隔離內控機制,防范操作風險。通過建立風險評估模型、系統或實地調研等方式對擬投標的資產進行投資前的風險評估、研討和風險防控;投資中,要定期跟蹤投資資產的信用狀況、風險動態,及時防范和應對投資后可能發生的流動性風險、信用風險、市場風險等。全流程、全面提升商業銀行風險防控能力。
(四)推進科技賦能理財業務,提升財富管理服務質效,建設專業合規的理財銷售人員隊伍
中小商業銀行應加大理財業務科技系統的開發,加快推進科技賦能理財業務的步伐,完善理財管理系統功能,建設功能完備的理財銷售系統、資產管理系統、投資風險評估系統、客戶管理系統等內部管理運營系統;同時應暢通網銀、手機銀行、互聯網金融APP等電子銷售渠道,充分考慮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和反欺詐問題。使電子渠道理財業務模塊更安全,產品展示更合規、專業、易于理解,界面設計更趨便捷、人性化和個性化。融入微信、支付寶等互聯網生態,延伸理財業務精準觸達客戶的觸角,上線智能客服、人工交互等功能,基于客戶數據挖掘進行精準營銷,提升財富管理服務的質效。
此外,中小商業銀行還應加強專業合規的理財銷售人員隊伍建設,提升理財銷售人員的專業能力、服務意識和職業素養,重視合規文化的培育,提升理財業務品牌形象,助力理財業務長足發展。
(五)積極籌劃成立理財子公司,提升理財業務重視程度,布局財富管理業務,滿足客戶多種金融需求,提高客戶黏性
資管新規背景下,子公司模式是大勢所趨。中小商業銀行首先應明確定位,加快理財業務轉型步伐,積極對照子公司模式布局理財業務,及早規劃,提升理財業務綜合實力;其次應加強資本管理,壯大資本實力,儲備合格的其他出資人;最后應提升理財業務重視程度,結合自身條件,加強自身軟、硬件設施建設,配備專業的理財產品營銷團隊,積極開展理財代銷業務,打造專業的理財產品超市,滿足客戶多種金融需求,提高客戶黏性。
參考文獻:
[1]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年度報告(2021年)[J].債券,2022(03):74-81.
[2]張翎.中小銀行理財產品凈值化轉型現狀、挑戰與建議[J].債券,2020(12):65-69.
[3]段喜生.中小商業銀行理財業務轉型及過渡期安排研究——基于設立理財子公司視角[J].金融理論與實踐,2020(09):63-67.
[4]姚曉倩. 資管新規下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的轉型與發展[D].河北經貿大學,2020.DOI:10.27106/d.cnki.ghbju.2020.000707.
[5]吳一唯.新監管政策下中小銀行理財業務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科技經濟市場,2022(09):49-51.
[6]高蓓,金健,何德旭,張明.資管新規背景下的中國影子銀行體系:特征事實、風險演變與潛在影響[J/OL].當代經濟科學:1-21[2023-04-06].
作者單位:山西能源學院,助教,碩士研究生,中級經濟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