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永恒 賈云

摘? ?要:目前,文化與旅游產業融合已成為決策機構與專家學者的研究重點。藏羌彝走廊是包括藏、羌、彝等民族在內的民族文化富集區,擁有豐富的民族文化和獨特的生態旅游資源,使得該地區旅游業蓬勃發展。近年來,藏羌彝走廊地區積極推進文化與旅游產業融合,助推優勢產業提質增效,但融合水平總體上仍然較低,民族文化資源發掘不夠,與旅游資源結合也不夠緊密,在融合過程中甚至影響了文化的獨特性。基于此,針對藏羌彝走廊地區如何有效推進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藏羌彝走廊;民族文化;旅游產業;融合發展
中圖分類號:F592.3;F243;F127? ?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23)08-0039-04
引言
文化是旅游發展的精神內核,為旅游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資源基礎,旅游又推動了文化的發展繁榮,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的發展離不開二者的緊密結合。2009 年,文化部、國家旅游局聯合下發了《關于促進文化與旅游結合發展的指導意見》,國務院出臺了《關于加快發展旅游業的意見》,均強調加強文化與旅游的融合發展[1]。2021年4月29日文化和旅游部印發的《“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中明確提出“推進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動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創新發展,不斷鞏固優勢疊加、雙生共贏的良好局面”[2]。在國家相關部門的政策引導與扶持下,文化與旅游產業的融合不斷加深,并且在不同的社會經濟特點下呈現與時俱進、融合創新的局面。
藏羌彝走廊(見圖1)指我國西部歷史上以藏羌彝系統的眾多民族(族群)先民為主體,縱貫大西北和大西南的民族遷徙通道,主要包括四川、貴州、云南、西藏、陜西、甘肅和青海七省(區)的27個州(市)[3]。2014年3月,文化部、財政部聯合發布《藏羌彝文化產業走廊總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明確提出“推進文化與生態、旅游的融合發展,把藏羌彝文化產業走廊建設成為世界級文化旅游目的地”這一戰略目標[4]。藏羌彝走廊擁有豐富的民族文化和獨特的生態旅游資源,使得該地區旅游業蓬勃發展。近年來,藏羌彝走廊地區積極推進文化與旅游產業融合,助推優勢產業提質增效,但融合水平總體上仍然較低,民族文化資源發掘不夠、與旅游資源結合不夠緊密,在融合過程中甚至影響了文化的民族性。異彩紛呈、頗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是極為珍貴的文化財富,共同構成了中華民族優秀文化,也是世界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與旅游產業又是藏羌彝地區經濟增長的重要一極。為此,基于學理的角度對藏羌彝走廊地區文化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的優勢對策進行探討,進一步助力該區域產業發展繁榮。
一、藏羌彝走廊文化與旅游資源優勢的發展現狀
藏羌彝走廊地區是貫穿西北、西南的一條通道,該地區擁有深厚的歷史文化資源、悠久的文物名勝資源和獨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寶貴的文化資源在推進旅游產品文化內涵提升、旅游品牌文化內涵塑造及旅游活動的文化內涵創新等方面具有顯著的優勢。
藏羌彝走廊地區區域覆蓋面積超過68萬平方公里,獨特的地理環境造就了該地區豐富多樣的生態自然環境。生態自然資源豐富,特色鮮明。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中,四川省擁有峨眉山、九寨溝、樂山大佛等;貴州有梵凈山、荔波喀斯特、海龍囤遺址等;云南省有麗江古城、三江并流等;西藏自治區有布達拉宮和大昭寺;陜西省有秦兵馬俑、大雁塔等;甘肅省有敦煌莫高窟、嘉峪關等;青海有可可西里。藏羌彝走廊七省區擁有的世界與自然文化遺產數量眾多且獨具特色,這些豐富的、世界獨有的自然生態資源便利了該區域旅游產業的發展,也為該區域文化和旅游產業提質增效奠定了基礎。
在歷史文化方面,藏羌彝走廊地區是古史傳說中的中華人文女祖嫘祖、圣王大禹的故里和古蜀文化與神仙文化的發祥地,岷江上游在歷史上長期被古人奉為長江的源頭[5]。藏羌彝走廊的歷史文化主要由古代文化、建筑文化、土司文化及茶馬古道文化等構成,主要的古代文化遺址有營盤山文化遺址、安鄉新石器時代遺址和岷江上游的磚石墓;以石碉為主的藏碉、以土碉為主的羌碉和土司官寨在藏羌彝走廊地區廣泛分布,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留下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使歷史文化資源能夠更加便利地轉化為文化旅游經濟。
在民族文化方面,藏羌彝走廊地區擁有藏、羌、彝等少數民族人口超過760萬[6],是全國主要的藏、羌、彝族聚居區,其獨具特色的民居村寨、喜慶的節日慶典、優美動人的歌舞戲曲、色彩艷麗的服裝掛飾、獨具匠心的藝術品、種類豐富的特色美食、神秘的民間傳說,無不吸引著四面八方的游客前來觀賞體驗。藏羌彝走廊地區居民在生產勞作、日常生活習俗等方面各有不同,農業、手工業民俗生產形式多樣;同時,該地區以文學、詩歌創作為代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異彩紛呈。
在紅色文化方面,藏羌彝走廊地區的川西高原是紅軍長征中經過的重要地區,是紅軍長征精神的重要承載地和中國革命的重要轉折地。由于紅軍在這里較早建立了各級革命政權,使得大量革命紀念遺址、故事得以在該地區廣泛流傳。這些豐富的紅色文化及革命遺跡成為了藏羌彝走廊地區紅色文化與生態旅游融合發展的重要資源。
在宗教文化方面,藏羌彝走廊地區擁有包括康巴、安多、嘉絨藏區的藏傳佛教文化,佛教、道教、伊斯蘭教等多種宗教繁榮發展、和諧并包,擁有眾多神山圣湖、寺廟建筑、宗教文物等。該地區人民在各種宗教文化和諧發展的氛圍中安居樂業,生產生活中也普遍存在宗教文化的色彩。
同時,藏羌彝走廊地區還是大熊貓的故鄉和大熊貓的主要棲息地,是重要的生態自然保護區。以大熊貓文化為代表的生態文化保護區,既是藏羌彝走廊地區重要的自然生態文化資源,也為當地創造了優美的自然生態環境,提升了地區旅游文化美譽度。
藏羌彝走廊地區的文化和旅游資源具有民族文化多樣、文化內涵豐富、特色明顯和吸引力強的特點,為該地區文化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提供了重要的資源保證。近年來,藏羌彝走廊地區積極開發利用當地特色民族文化擴展旅游業,借助旅游市場平臺發展文化產業,取得了較好的成果,也探索出一些獨特的經驗。但是,藏羌彝走廊地區豐富而獨特的文化資源優勢并未得到充分挖掘,也進一步影響了文化與旅游產業融合的水平。主要體現在:旅游景區規劃仍以生態自然觀光為主,文化互動體驗和文化休閑娛樂產品較少;文化旅游資源整合度低,旅游資源串聯性較差,缺乏文化旅游一體的綜合性產品;文化旅游產品處于產業鏈低端,仍以初級加工為主,產業鏈較短且缺乏高附加值的文化旅游產品,相關產業布局也不夠合理,缺乏品牌效益;特色文化在豐富旅游內涵、提升旅游形象、塑造旅游品牌方面發揮作用較小;地區文化旅游資源在提升區域旅游形象、擴大旅游品牌影響力方面發揮作用不足,各地區旅游規劃各自為政、分散現象較為突出,缺乏區域性的整體文化旅游品牌形象,也缺乏有效推進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的區域協同機制、體制和相應的保障措施。
二、藏羌彝走廊文化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路徑
根據藏羌彝走廊民族地區的實際,應大力探索文化與旅游在體育競技、社交媒體、科普宣傳、研學旅游等行業領域的漸進融合,突出文化內涵、旅游特色,重點加強文化與旅游在節慶博覽、文化演藝、休閑娛樂、康養理療、民族工藝、特色村寨和特色農業等行業領域的融合發展。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化旅游活動,打造文旅融合共生的特色產品,提升旅游服務的品牌價值。結合發展特色旅游、研學旅游、鄉村旅游、生態旅游,將民族特色文化合理融入到旅游產品開發之中,豐富旅游產品的文化內涵,拓展旅游項目,提升旅游形象[7]。將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內涵貫穿到吃、住、行、游、購、娛樂環節和旅游業發展全過程[8]。推動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的主要路徑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挖掘民族文化特色,推進文化與旅游產業的融合發展
藏羌彝走廊是中國主要的多民族聚集區,藏族、羌族和彝族是該區域的主體少數民族,民族文化特色鮮明。四川省民族節慶文化種類繁多,彝族有大涼山火把節、彝族年節,藏族有黃龍寺廟會、塔公草原賽馬會、康定轉山會、木里藏族俄喜節、馬爾康賞花節、白馬歌會、藏歷年,羌族有祭山會、羌年節、羌族端午節等。同時,四川岷山作為我國古代神話傳說中圣潔“昆侖”的核心區域,擁有神奇九寨溝、瑤池仙境、大熊貓生態保護地、若爾蓋濕地及碉樓與村寨等自然生態景區與歷史文化遺跡,在此基礎上深入挖掘地區深厚的文化底蘊,對于豐富地區旅游形式、深化地區旅游內涵、提升游客參與感與體驗感具有重要作用。比如以“昆侖圣地、熊貓故鄉”作為該區域旅游的總體文化形象,既可充分體現該區域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自然之美,豐富該區域旅游產品的文化內涵,又可從旅游文化心理上解釋為什么該區域集中了如此眾多的高品位旅游資源、提升該區域旅游的整體文化形象及其影響力[9]。
(二)做強文化旅游品牌,提升文化和旅游產業價值
文化旅游品牌的塑造不僅有助于市場營銷,也有助于文化和旅游產業鏈的融合與延伸。對于現有的文化和旅游產業融合程度較好的地區,如成都市和昆明市,可以利用虛擬現實和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賦能當代文化和創意產業,以沉浸式體驗、夜游經濟、社區旅游等為切入點,開發利基市場和文化旅游品牌。拉薩市可以將美食、節慶、康養作為文化旅游深度體驗突破口,強化民族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陜西省應借鑒文化融媒體科技手段打造新的文化旅游品牌,并建立下一個“爆款IP”,形成多品牌共棲聯動格局,不斷著力延伸文化和旅游產業的價值鏈。對于文化和旅游產業融合程度較為一般的地區,如甘肅省,應緊緊圍繞文化旅游資源的深度開發,將黃河文化、絲路文化、紅色文化等作為文化旅游品牌塑造的根基,完善文化旅游產業鏈。云南、貴州、青海、西藏等省(區)在融合過程中不應跟風,而應引入與本地特色文化相差甚遠的文化旅游產品,避免造成市場同質化問題。
(三)優化城市發展環境,多維協同推動文化和旅游產業融合
文化和旅游產業的融合不僅是文化旅游資源、市場、產業鏈等維度的融合,還是政府、企業和公民等維度的融合[10]。對于藏羌彝走廊上七個樞紐城市而言,應認識到城市發展環境優化對文化和旅游產業融合的重要性,應加大對文化和旅游產業的投資,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和發展氛圍,吸引企業對文化旅游產業投融資,將文化和旅游產業融合的結果融入到城市的大環境中去。在政府、企業和公民的多方協同努力下,地區發展環境不僅滋養著文化和旅游產業的融合與發展,吸納文化旅游產業相關企業與人才,而且文化和旅游產業融合也能反哺地區發展環境,營造更加和諧繁榮的地區發展環境。文化和旅游產業融合不僅為地區的發展筑牢文化根基、帶來生產要素、實現目標價值,還使得政府、企業和公民在融合過程中共同創造新的價值,以創新為紐帶,使城市發展更具活力,同時也為文化和旅游產業自身的高質量發展提供豐富養料。
(四)以共生演化思想加強文化和旅游產業深度融合的頂層設計
文化和旅游產業融合的內在要求與生物學中的共生理論具有良好的適配度,文化和旅游產業生態位的逐漸擴大也呈現出共生演化的發展狀態。促進藏羌彝走廊上樞紐城市的文化和旅游產業融合,實現《規劃》的任務與目標,需要借助共生理論進行頂層設計。目前國家層面對于藏羌彝走廊上文化和旅游產業融合的專門性政策文件僅有《規劃》一份,其余均為各省市自行出臺的,缺乏更多的、更有針對性的以及全面統籌性質的政策文件。同時,文化和旅游產業的共生融合是動態的,是不斷演化的。突如其來的疫情不僅加快了文化旅游產業的上云賦智,也加快了文化和旅游產業的共生演化,新業態的出現可被視為共生演化過程中的成果之一。藏羌彝走廊上的部分樞紐城市和節點城市中的文化和旅游產業融合情況,還處于文化賦能旅游業的過程中。疫情常態化的現狀倒逼文化和旅游產業加快融合步伐、拓寬融合方式、豐富融合手段,助推文化和旅游產業的共生演化。因此,以共生演化的思想對相關頂層設計進行完善,形成政策規劃體系,對藏羌彝走廊文化和旅游產業融合的進一步發展至關重要。
結語
藏羌彝走廊地區豐富多彩且獨具特色的文化資源與異彩紛呈的自然旅游資源,使得該地區在發展文化和旅游產業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從而為文化與旅游產業的融合提供了良好的資源基礎。旅游品牌文化內涵的塑造及旅游活動的文化內涵創新等離不開對特色民族文化資源的挖掘,促進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的融合共進,對提升區域文旅形象、增強區域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的軟實力、提高旅游服務品牌知名度和質量等具有重要意義和作用。藏羌彝走廊的文化和旅游資源在全國乃至全球都具有獨特性,應利用其獨特、豐富的資源優勢,培育獨具特色的商業文化、產品文化和消費文化,更好地發揮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在區域經濟增長和改善民生、鞏固鄉村振興成果、增進社會開放與和諧穩定中的作用,積極推進“藏羌彝走廊”建設,助力區域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 ?國務院.關于促進旅游業改革發展的意見[EB/OL].新華網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4-08/21/content_8999.htm.
[2]? ?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EB/OL].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1-06/03/content_5615106.htm.
[3]? ?費孝通.關于我國民族的識別問題[J].中國社會科學,1980,(1):147-162.
[4]? ?文化部,財政部.藏羌彝文化產業走廊總體規劃[EB/OL].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4/content_2711451.htm.
[5]? ?喇明英.川西高原民族地區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的戰略與路徑探討[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32(8):137-140.
[6]? ?徐學書.“藏羌彝走廊”相關概念的提出及其范疇界定[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6,37(7):9-13.
[7]? ?華春霞,賈鴻雁.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開發[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9(S2):159-161.
[8]? ?張琰飛,朱海英.西南地區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耦合協調度實證研究[J].地域研究與開發,2013,(2):16-21.
[9]? ?李文秀,李美云.文化藝術產業與旅游產業的融合過程、模式和效應[J].廣東行政學院學報,2012,(8):94-95.
[10]? ?趙萍萍,趙楠,韓梅.后疫情時代遼寧省文旅產業發展對策研究[J].海峽科技與產業,2021,34(9):86-89.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Path of Cultural and Tourism Industry
in the Tibet-Qiang-Yi Corridor
Fang Yongheng, Jia Yun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Xi’an 710055, China)
Abstract: Culture is the spiritual core of tourism development, providing a resource bas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tourism has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of cultur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y and tourism industry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close combination of the two. This makes 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e and tourism industry the focus of research between decision-making bodies and experts and scholars. The Tibetan-Qiang-Yi Corridor is a culturally rich area of ethnic groups including Tibetan, Qiang, Yi and other ethnic groups, with rich ethnic culture and unique ecological tourism resources, which makes the tourism industry in the area flourish. In recent years, the Tibetan-Qiang-Yi corridor region has actively promoted 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e and tourism industry, boosting th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advantageous industries, but the overall level of integration is still low, the excavation of national cultural resources is not enough, and the combination with tourism resources is not close enough, and even affects the uniqueness of culture in the process of integration. Based on this, how to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e and tourism in the Tibetan-Qiang-Yi corridor area is effectively discussed.
Key words: Tibet-Qiang-Yi Corridor; national culture; tourism industry; integrated development
[責任編輯? ?柯? ?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