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成玉

為什么下山比上山快?因為上山是為了看山頂上的風景,既已看遍,心中便沒了欲望,身體就輕了。上山有上山的節奏,下山有下山的節奏,猶如一呼,一吸。
一個人,總該有自己的節奏。該快的時候,如脫兔;該慢的時候,如反芻。豪氣干云時,借幾碗烈酒抒懷;柔腸百轉時,聽兩曲松風灌耳。
卡夫卡有過一段描述:一輛載著三個男人的農家馬車在黑暗中正在一個坡道上緩緩上駛。一個陌生人迎面走來,向他們喊叫。對了幾句話后,他們明白了,他是想要搭車。人們給他騰出一個地方,把他拽了上來。車行了一段后人們才問他:“你是從對面那個方向來的,現在又坐車回去?”“是的,”陌生人說,“我先是朝你們這個方向走的,但后來又掉了頭,因為天黑得比我估計的要早。”
這是懂得回頭的智慧?我想,這就是他的節奏,適當改變一下路線和思路,以應現實之需。
這讓我想到一個搞笑的小視頻,一只烏龜在跑步機上緩慢爬著,跑步機逐漸加速,小烏龜竟然跑了起來,四肢如飛!
許多人把烏龜當成勵志的對象,環境會改變一個人,當巨大的壓力襲來的時候,人是會被激發出無限潛能的。而我的看法相反,誰說非要跑上去才是成功呢?我認為烏龜一開始就選錯了方向,如果它掉過頭來,在跑步機沒有加速的時候,就可以安然走下跑步機,低處一樣有著它喜慕的花香。
這固然不是一碗勵志雞湯,但卻是我的人生節奏。
《生命的節奏》是一本科普性質的書,具體闡明了“生物鐘”的科學特征。為什么心臟病早晨發作的比較多?蜜蜂是如何辨別時間的?馴鹿是怎樣知道何時該遷徙的?為什么小孩子早上不容易醒來?為什么我們會覺得自己有時像貓頭鷹一樣夜間興奮,有時又像云雀一樣清晨活躍?原因就在于生物鐘。
盡管紛繁的塵世生活掩蓋了我們體內的這一生理節奏,可是它們仍然發揮著巨大作用。它們主導著我們的生活模式——何時作息、何時處于巔峰或低谷。
我們要尊重體內的這座鐘,它時刻提醒著我們,如何使我們的生命具有節奏感和韻律美。
人生也有這樣一座生物鐘,它時刻提醒著我們,不可透支自己的健康和良知,去貪取更多不屬于你的東西。
詩人雷平陽說:“看路上飛奔穿梭的車輛,替我復述我一生高速奔波的苦楚。”奔波已苦,高速奔波,更是苦不堪言,這個參照物找得相當貼切。我們習慣了在朋友圈曬自己又去了一次遠方,又登了一次高處,好像所有的風景都在遠方,都在高處,仿佛生命的意義,就在于看誰站得更高,走得更遠,這似乎已成了“有出息”的隱含標志。
一生忙忙碌碌,走過很多地方,走了很遠的路,可是細細想來,無非是在另一個地方,另一條路上,踩著自己走來走去。
總有人勸你去見更大的世面,其實,量力而行,方圓三公里,走走停停,吃一碗牛肉拉面也挺舒服,你的節奏,不需要別人來帶。
我一生的節奏,便是順其自然,知足常樂。我要感謝,最先替我老去,并被我拔掉的白發。我要感謝,最后一根,替我保留希望的黑發。我要感謝自己,從過去走來,向未來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