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妙千
摘要:影視藝術屬于綜合性藝術,其不僅吸收了音樂元素、舞蹈元素的精華,也體現出了極強的戲劇性,是一種在藝術與科學完美結合下,重塑了超脫時間條件與空間條件限制的表現形式,其是一種將造型表演與視聽覺等多項美學特征結合起來的藝術種類,可以展現出無限的藝術美感。本文針對當代影視藝術幾種常見的藝術展現形式進行了分析,研究了當代影視藝術對時代審美的引導性作用,并對其審美特征進行系統探究。
關鍵詞:影視藝術? 審美特征? 綜合性? 藝術科學? 當代藝術
中圖分類號:J9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3)08-0148-04
影視藝術作為一種綜合性的藝術表現形式,其審美意境展現了傳統藝術中的審美品質,雖然影視藝術與傳統藝術表現方式不同,但都具有鮮明的情感特色,其對意境及思想的追求是不言而喻的。從古至今,無論是古代詩歌、音樂、書法等藝術形式,還是戲劇、評書及相聲等表演形式,都難以真正做到綜合且形象再現情境,而在現代化拍攝設備的支持下,影視藝術表現形式變得更加具體了起來,呈現出了與諸多藝術表現方式都不同的藝術特色,兼顧各類藝術形式的特點,并匯聚成了獨有的藝術表現手法,其所營造的意境也是獨具內涵的,是社會大眾易于接受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
一、當代影視藝術作品對社會審美意境的引導性作用
(一)審美傾向
當代影視藝術作品的審美傾向已經逐漸轉向為追求形式美感,這與時代文化內涵相比是有所背離的。以著名的影視作品舉例說明:張藝謀導演的《十面埋伏》及陳凱歌導演的《無極》,影片畫面中的美感非常強烈,但這些影片中的畫面美感與實景僅在形式美方面達到了很高的水平,給觀眾帶來了很好的視覺感官體驗,而在這種視覺盛宴之后,停留在觀眾腦海中的內容除了那些具有極強視覺沖擊力的畫面,很難再有其他內容,傳統影視藝術作品中所追求的意蘊感已經很難在當代的影視藝術作品中展現出來。當代影視藝術作品創作雖然非常注重畫面、色彩、人物造型等方面的完善,但這種美感僅限于形式,并不能將觀眾從影片中帶到更深的思想層次,也就是說,當代影視藝術作品更多停留在了表層的審美境界,難以在追求表層的同時關注到內層的審美意境,對意境的營造應當是形式與內容兼顧的,但不少作品已經流于形式而嚴重缺乏內涵。正如陳凱歌導演的影視藝術作品《無極》,該片在上映后觀眾反響平平,陳凱歌導演曾說這部作品中的內涵在十五年之內無人能夠真正理解。或許《無極》這部影視藝術作品獨具內涵,但是觀眾反應是衡量一部影片價值的最主要途徑,任何影視藝術作品的上映都應該是為觀眾的審美所服務的。社會大眾的文化水平是不同的,影視藝術作品中的審美傾向應該與觀眾的現實生活相聯系,追求與觀眾之間的情感共鳴,以積極的審美傾向來引導社會思想的進步,而不僅是用令人震撼的畫面來使觀眾收獲一種短暫的美感享受。在當代的影視藝術作品中,不少作品已經與這一點背道而馳。當然,當代影視藝術作品之所以會如此發展,并不一定是創作者本身目光短淺,只是在市場經濟環境的影響下,即便是影視藝術領域也會深受商業化思維的影響,這使創作者所創作的影視藝術作品開始為市場服務,將目光轉向了市場利益,而不再以正確引領社會審美為主要目標。
(二)發展方向
當代影視藝術作品的意境營造是具有審美性的,其也在逐漸影響著社會大眾的審美傾向,之所以會將意境營造作為源頭,正是因為社會大眾的審美特質是具有趨同性的,比如:在當代網絡影評中可以發現,意境建設可以歸于民族性的審美中,最為典型的就是中國傳統的審美形態,優秀的藝術形體美,可以和客觀的情境創造形成呼應,達到畫面和諧的作用。而不同主題的影視藝術作品,在這一點上所表現出的特征也大有不同,比如:古裝題材的影視藝術作品非常注重場景還原,具有追求和諧與靜態之美的傾向,會對作品中人物的造型及道具等做出細節處理,力求逼真還原史實,所以也不難發現,近幾年的古裝劇在服化道方面的水平越來越高;如果是現代都市題材的影視藝術作品,則創作者會更注重貼近大眾的生活,如:近幾年熱播的都市題材作品《安家》《歡樂頌》等,這類作品多在反映勞動者的不易以及年輕一代的工作生活,在臺詞及劇本方面的設計更側重于事實。這代表著我國影視藝術的發展方向開始逐漸兩極化,一端代表著社會大眾的真實生活,側重于引發觀眾共鳴;另一端則代表著追求畫面美,注重形式,多元化的發展方向更能體現出影視藝術的特色。
二、當代影視藝術的審美特點
(一)視覺與聽覺相交融
當代許多影視藝術創作來源于文學作品,其在吸收文學作品精華的基礎上,以影視藝術的形式展現了出來,盡管是從文學作品中改編而來的,但其卻與文學作品存在著一定區別。從本質上來說,影視藝術與文學作品都可以塑造藝術形象,也就是通過故事的情節來反映人們的現實生活,但影視藝術又與文學作品存在諸多不同,因為影視藝術中的人物形象存在視覺效果,是更加生動活潑的,其情節也更加精彩。影視藝術與音樂藝術不同,在影視藝術中,畫面更具和諧感,音樂提供輔助渲染氛圍的作用,使之更有節奏感和旋律感,其畫面也如音樂藝術般流暢,但畫面內容又十分豐富,總體來說,音樂藝術更側重于聽覺系統,帶給人的感官體驗相對單一,而影視藝術卻以多樣化的形式化增加了豐富的感官體驗,使之成了獨具特色的藝術展現形式。與雕塑藝術和繪畫藝術相比,影視藝術也具有造型的特點,但是影視藝術表現形式并不是靜態的,而是相對活動且真實的,雖然它們都屬于綜合性的藝術,但是影視藝術的綜合性特征更強,又被稱為“第七綜合藝術”,其徹底改變了大眾對傳統戲劇的感官體驗,也打破了傳統戲劇舞臺的局限性,彌補了過去觀眾看舞臺固定視角時存在的必然缺陷,是一種新的藝術展現形式,在空間方面及時間方面都具有較大的靈活性,其綜合性要遠遠超過其他的藝術特征。從本質上來說,影視藝術汲取了多種藝術形式的精華,真正實現了博采眾長,為觀眾帶來了更多的視聽體驗,也使之成了新時代的藝術表現形式。影視藝術以其博采眾長的表現形式,逐步被社會大眾所推崇、研究、熱議,成為最具代表性的新時代、新藝術表現形式,影響著當代人的思想。
(二)假定性與逼真性共存
眾所周知,影視藝術作品的內容是與生活密切相關的,但又有些作品屬于虛構的內容,卻也為社會大眾所接受,究其根本是作品想表達的內容能夠引起觀眾的共鳴。一個能夠為社會大眾所接受的作品,即便其故事內容不同于現實生活,但其表達的精神內核及彰顯的人性品質一定是從生活中發掘出來的。所以可以大膽得出一個結論,影視藝術作為一門綜合性的藝術,也具備藝術本身的品質,即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所以影視藝術的取材也是來源于生活的,只是分為兩種形式,即:形象化的取材與抽象化的取材。影視藝術之所以能夠真實、準確表達各類事物,主要是因為其通過表現各類事物的特征及經過作出了反思,而觀眾在觀看影視藝術作品時,也會跟隨鏡頭切換的畫面而不自覺作出反思,所以影視藝術作品的逼真性及其畫面的還原性,將直接地反映出各類事物的品質。影視藝術重在表現事實的形式,無論是影視藝術的布景設計,還是道具的設計,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失真”的問題,都會影響觀眾的觀感體驗。在如今的網絡化時代,很多網民都會細致觀看影視作品中的細節,吐槽某部影視藝術作品中出現了怎樣的紕漏,因此當代影視藝術作品應當充分展現生活品質,各類影視形象不能脫離生活中心,要力求做到逼真,這是滿足觀眾觀感需求的前提。同時,影視藝術作品中,演員的表現也是觀眾非常關注的要素,演員會直接塑造藝術人物的形體,其從肢體語言到臺詞功底,都會影響整部影視藝術作品的表演效果,如果演員自身的能力不足,就會為影視藝術作品大大減分。此外,在影視藝術作品中,表演者的主觀表演意識也可能會影響作品的走向,比如人們常常聽說,某部劇中的某個角色起初只是一個小角色,但是由于表演者的精彩表現,其最終成了觀眾心中的經典角色。如:前一階段爆火的《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中,王大娘子的扮演者劉琳是在演員辭演的情況下“臨危受命”的,但是她精彩的表演卻令這一角色笑點橫生,甚至成了該劇中給觀眾印象最深刻的角色。從中可以發現,在表演者的主觀努力下,影視藝術作品也是可以變得更加逼真的,甚至可以在虛構的作品故事中演出接近社會現實的精彩內容,而假定性與逼真性也成了影視藝術作品的主要特征,畢竟影視藝術作品的內容是虛構的,但藝術的假定性需要將人物形象的逼真性作為前提條件,反之后者又需要通過前者來反映出藝術的本質,使人物形象更具藝術特征,所以這兩個方面的要素是相互結合且相互襯托的,共同組成了影視藝術作品鮮明的美學特征。
(三)運動與造型結合
影視藝術作品主要是在熒幕上塑造各種人物形象,有電影的表現方式,也有篇幅較長的電視劇的表現方式,總之是通過畫面的運動來活化各類影視形象,所以在畫面中體現出運動及人物造型的特征,也可以展現出影視藝術非常明顯的美學特點。造型屬于比較寬泛的概念,不僅包括演員自身的形象,也有攝影角度呈現出的效果、美工的作用、演員造型的作用等,所以好的導演在選角色時,通常會將演員自身的外在條件作為基礎,看其外在條件是否符合角色的需要,但現在也有許多導演只關注演員的熱度,而不關注其外在條件,會通過其他方式彌補其外在條件的不足,這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影視藝術作品的創作質量。辨析影視藝術畫面中所表達的美學特征時會發現,主人公的心理狀態往往是無言的,觀眾之所以可以與之產生共情,正是因為在其他要素的影響下,影片形成了一種動態化的氛圍,讓觀眾在完成視覺體驗的過程中逐步形成了比較理想的共情心理,所以影視藝術作品的畫面塑造如同繪畫,不僅可以在畫面中傳遞重要信息,也能夠通過造型展現出充分的藝術感染力,這也是人們會將影視藝術作品稱之為“正在運動中的繪畫”的原因。正因為影視藝術具備了其他靜態式的藝術形式所不具備的運動特性,所以影視藝術這種形式與雕塑及繪畫是具有明顯區別的,連續性的運動不僅構造了影視藝術的一大美學特征,也使之在講述故事發生的過程中更具說服力,仿佛在引領觀眾進入到一段故事中,也就是當下時代網絡中常說的“網絡視角”這一概念。影視藝術畫面涉及的運動因素比較多,既有主體運動,也有客體運動,創作者所使用的蒙太奇手法,將畫面中的各類要素調動了起來。非靜止畫面的結合可以形成跳躍式的思維,而觀眾也在這種跳躍式的思維中看到了切換的不同畫面,這些復雜的運動組成了影視藝術作品中的“多邊形運動”,成了影視藝術作品中的重要特色,而運動與造型本身是辯證統一的關系,只是運動更多注重畫面之間的關系,但造型卻可以在每一個畫面中發揮作用。可見,在影視藝術作品中,運動是不可以脫離造型的,如若脫離就難以達到運動的目的,那么畫面運動也會毫無意義。反之,造型也不能脫離運動,如果造型脫離運動,則會使得造型缺乏力量感,使敘事過程中的運動性不足,難以表達作品中想要展現的思想內容,所以各類元素必須在運動中實現,為影視藝術作品充分塑造人物形象提供媒介,二者相互融合且相互輔助,才能成就好的影視藝術作品。
(四)高度綜合性
電影藝術融合了視覺、聽覺等基本藝術特征,要探究電影藝術對視聽融合的特性,就要從其所具有的元素來分析,電影藝術的出現衍生出了音像與畫面高度融合的場景,而電影與戲劇又存在本質上的不同,雖然都重視動作性,但電影藝術更重視視覺動作,戲劇則更重視語言動作,這是因為電影藝術汲取了繪畫藝術的特點,非常重視畫面安排,比如:《滿城盡帶黃金甲》中色彩的構成,給觀眾的視覺沖擊是非常明顯的,其結合音樂《菊花臺》組成了情景交融的意境。電影藝術屬于一種典型的時空綜合藝術,可以在時間上延續空間藝術,也可以展現出時間藝術與空間藝術融合的特性,每一個鏡頭中所包含的信息都比較多,需要觀眾去思考和發現,比如許多電影中會插入過去的時空場景與未來的時空畫面,在這種交叉與銜接之中,觀眾并未感覺到不適,反而能夠跟隨鏡頭去了解故事的前因后果,或是通過聯想、回憶體現電影藝術的高度綜合性。從另一角度講,電影藝術表現方式較多,可以在畫面上呈現出跳躍性并展示出多層次的內容,這種藝術表現形式不受物理空間或者自然時間束縛,更容易擺脫時空間條件的客觀束縛,在展現內容方面獲得更大程度的自由。綜上所述,影視藝術打破了時間條件與空間條件的束縛,不僅在時間上做到了自由切換,為故事的敘述增添了更多的可能,又在空間條件上做到了迅速轉移,并沒有因為藝術表達形式而限制內容的應用。比如:在《牧馬人》這部經典的老電影中,影視藝術所展現的畫面就與傳統的戲劇表達形式有所不同,觀眾的視角跟隨鏡頭從一開始的草原直接切換到北京飯店,而開始的茫茫草原印證了《牧馬人》這部電影的主題,交代了故事的發展是在大草原上,因為情節需要,所以剪輯電影時直接將畫面轉到了北京飯店,北京飯店里的男主人公在聯想,隨后又將畫面切換到了縣城公路上,這種畫面靈活自如切換的方式,是故事情節所需要的,彰顯了影視藝術突破時間條件和空間條件的特點。
(五)蒙太奇手法
當代創作的影視藝術作品中,使用蒙太奇手法的比較多,蒙太奇藝術表現形式已經逐漸成為一種經典的影視藝術表現方法,即創作者通過調整印象及畫面,創作出完整的影視藝術熒幕形象。原本“蒙太奇”這一詞語是用于建筑學領域的,本義是“裝配”及“構成”,指通過不同要素的有機重組以達到不同的創作效果。究其根本,在影視藝術領域中的蒙太奇手法應用,更體現出一種“嫁接”感,不僅是各類鏡頭的有效銜接,還需要創作者對影視藝術作品的其他元素進行重新配置,比如演員的表現、音效光效及色彩等元素,甚至需要以時空轉換的方式來完成蒙太奇轉換。比如:著名電影《泰坦尼克號》中就有使用蒙太奇手法,在水下機器人鏡頭掃過一個個熟悉的物品時,老人陷入了回憶,直到海洋之心被找到,這種看似夢幻的表現方式就屬于蒙太奇表現手法。與簡簡單單的故事倒敘不同,此過程中所穿插著的老人的回憶、起伏跌宕的情節、具有標志性的畫和飾品等都成了構筑電影蒙太奇鏡頭的重要元素,所以在回歸現實之后的畫面中再出現這些構筑元素時,觀眾的思緒會不由自主被吸引到之前的情感狀態中,這也是蒙太奇手法對觀眾情緒的調動,是對觀看者情緒的一種準確把控,而構建蒙太奇鏡頭的那些物品和元素就相當于觸碰觀眾情感的開關,創作者仿佛可以通過再現這些元素來讓觀眾繼續動容。當然,蒙太奇鏡頭也重在表現不同鏡頭里同時間發生的動作,比如在《泰坦尼克號》中,為凸顯出富人區的奢華與窮人區的簡陋,影片經常用同時間的鏡頭來表達不同人群的生活狀態。蒙太奇的影視藝術表現形式可以創造獨特的時空,該手法比較復雜,可以成為打開影視大門的鑰匙,也可以成為欣賞影視藝術的關鍵,是一種比較高級的影視藝術表現形式。不過,想要能夠被大眾所理解,只有為影視藝術作品本身的內容所服務,才能凸顯其藝術作用。在諸多影視作品中,蒙太奇手法應用得高超與否與創作者自身有關,是否應該使用蒙太奇手法來表達影視藝術作品,應當根據其內容來決定,這與影視藝術作品創作者的設計能力有關,要看創作者是否能夠整合作品中的各類要素并做出巧妙設計。
三、結語
影視藝術在本質上屬于綜合性藝術,其在充分吸收了多種藝術形式精華以后,已經成為一種獨具特色與魅力的藝術形式。當代從事影視藝術創作領域的工作人員,應當善于捕捉影視藝術中的特色與內涵,重視作品中的藝術格調,從多角度、多層次來欣賞影視藝術作品,使自己創作的作品更具內涵,更容易為社會大眾所認可。
參考文獻:
[1]張昊.新媒體時代影視藝術的審美轉變探討[J].大觀(論壇),2022(09):78-80.
[2]蔣曉艷.新媒體時代影視藝術的審美轉變[J].藝術大觀,2021(28):89-90.
[3]傅嘉彬.影視藝術的審美教育與教學——評《走向融媒時代的影視教育》[J].教育發展研究,2021(07):85.
[4]徐碩.新媒體時代影視藝術的審美轉變分析[J].青春歲月,2021(03):50-51.
[5]徐憶新.新媒體時代影視藝術的審美轉變分析[J].記者觀察,2020(35):76-77.
[6]蔡華立,龍艷.當代影視藝術的審美特征研究[J].大眾文藝,2018(13):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