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芒

一塊巨大的屏幕矗立在大廳中央,紅紅綠綠的圖案和數字在屏幕上閃耀跳動著,工作人員正聚精會神地盯著屏幕,當一些環境質量數據觸及警戒線時,系統會自動提示有關部門啟動相關應對措施……“一屏讀懂、一鍵反應”,這正是湛江市生態環境數據中心的日常工作場景。
近年來,湛江緊緊抓住“全力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加快打造現代化沿海經濟帶重要發展極”的難逢機遇,致力于實現城市“工業化、生態化、數字化融合發展”,“數字政府”建設東風正勁。在此背景下,湛江市生態環境局堅持以數字化建設為抓手,注重在生態環境治理與大數據深度融合上先行先試,推進生態環境治理數字化轉型,實現生態環境治理向“智”理的轉變,逐漸探索走出了一條生態環境保護數字化、智能化、精準化的新路子。
布局全領域 構建一體化
深入推進生態環境大數據平臺開發應用,是建設數字生態治理的重要抓手,是推動智能化生態監管的重要載體,也是深化生態環境領域“放管服”改革、優化提升營商環境的重要一招。
遵循省、市政府數字化轉型、數字政府建設要求,湛江市生態環境局于2019年著手推進生態環境數據中心建設,并以持續改善環境質量和支撐打贏環境污染防治攻堅戰為目標,高規格編制生態環境智能指揮中心建設方案。
“一定要從實際出發,圍繞核心業務,要以助力提升生態環境治理能力、持續改善環境質量和支撐打贏環境污染防治攻堅戰為目標!”湛江市政協副主席、生態環境局局長關卉提出了項目總體建設要求。與此同時,他還提出該系統要嚴格遵循國家信息化建設“統籌規劃、統一標準、聯合建設、互聯互通、資源共享”的方針,全面梳理湛江市涉環保數據,一庫歸集各類環境數據,實現“展示、會商指揮、預警決策”的功能。
在科學精準的定調下,“一中心、一平臺、一張圖+智能化應用”的建設藍圖徐徐鋪開。這個生態環境智能化應用體系,全面構建了“匯集展示、分析研判、指揮調度”三大功能,從“點、線、面”上推進生態環境治理數字化轉型,并對數據標準、數據格式、數據共享交換方式等進行統一規范,一庫歸集水、氣、污染源等相關環境數據。
“我們這個體系,包含生態環境數據資源中心、生態環境數據管理平臺、40張生態環境專題地圖、水氣土固廢及污染源各類智能化應用模塊。”據湛江市生態環境數據中心負責人梁岳介紹,截至目前,該系統已歸集50類數據項,一億兩千余萬條數據,生態環境數據資產得到有效盤活,為下一步的決策分析提供了強大的數據支撐。
可圈可點的是,該系統不僅突出了實用性,還著重考慮了可擴展性、可維護性、可復用性。為實現這一目標,湛江市生態環境局與市自然資源、住建、水利、農業農村、應急、氣象等部門攜手合作,并多次組織信息化專家、局業務科室根據實施方案進行反復論證,在實際操作中重點突出治水、治氣、治海、執法、監管等核心模塊的實際應用和互操作性。
據了解,湛江生態環境數據平臺有效承載了全市范圍內涵蓋大氣、水、土壤、固廢、自然生態等全環境要素的監測數據,集成整合了將近40個系統,有效數據總量1億多條。其中包含了43個大氣自動監測站點、大氣微型站實時監測數據、79家機動車檢測站點及9個機動車道路遙感監測點,還有全市所有飲用水水源地、水源保護區、一二級水功能區劃、3個地下水自動監測站點及6條重點河流17個監測斷面的自動監測實時數據,同時也接入了34個近岸海域點位的監測數據。
不僅如此,依靠廣東省生態云平臺和湛江市政務云平臺,湛江市生態環境數據平臺還接入了環境執法雙隨機、行政處罰、環境風險與應急、企業信用評價、建設項目環評審批、涉環保企業信息、氣象、生活垃圾及污水處理設施等數據,并實現了數據資源共享機制的全面打通,省級數據回流、市一級數據共享匯聚。
按照“一張圖、一本賬、一張網”的總體布局,系統還將環境綜合管控單元、岸線管控分區、水環境管控分區等7大類29項“三線一單”數據成果在地圖上展示,并根據管控單元所在區域,多維度可視化展示各層級生態環境準入要求,實現“三線一單”數據成果“一張圖展示”“一本賬查詢”。
運用智能化、信息化技術手段,建設大數據系統,全力推進污染防治綜合治理,湛江市生態環境管理綜合監管能力得到顯著提升。
坐鎮有“智囊” 一線布滿“兵”
針對工業園區、港口碼頭、露天秸稈垃圾焚燒、近海養殖區域、國省考斷面等重點區域,湛江市生態環境局布設了48套全景視頻監控設備,形成“點、面立體”可視化監控“千里眼”,時刻監視企業排污數據和排污口,動態跟蹤環境即時狀態,及時發現問題,迅速鎖定目標,利用遠程監管幫助實現精準、高效執法,不僅大大提高了現場執法的針對性,還能節約十分有限的執法人力資源。
“科技力量織就了生態環境監督管理的‘天羅地網,實現環保監管向智慧化、精準化發展。”據了解,湛江市生態環境大數據平臺對接利用了鐵塔視頻項目成果,開展了前端數據采集工作,進一步提升環境監管能力。目前已實現58路視頻信號的接入及25個空氣微站的數據接入,基本囊括了全市重點排污企業,重點工業園區、港口碼頭、近岸海域養殖密集區、水質考核斷面、飲用水源地、等重點區域及重點企業排放口、生物質鍋爐車間。實現了遠距離、大范圍、全天候、可視化的立體監控,減少了環保的監管盲區。
“每個攝像頭都能將企業排放煙氣情況清晰地顯示出來。比如,我們通過數據中心可以實時觀察到東海島寶鋼湛江鋼鐵、中科煉化、冠豪高新這些重點企業的排氣情況,有助于實施精準治污。”湛江市生態環境局大氣科負責人冼獻波如是說。
此外,該數據平臺還能通過歷史數據分析、趨勢變化分析、達標管控分析,了解環境質量狀況。利用大數據模型,實現生態環境自動預警,基于系統第一時間推送異常信息。通過對周邊污染源、周邊自動站點、周邊多媒體信息,研判環境污染成因及來源。調用無人機、無人船等新型監測設備,獲取已明確重點區域多維監測數據,輔助大氣、水環境污染事件快速追根溯源。
數據平臺坐鎮“后方”發揮智囊作用,各類電子眼、在線監控設備好像一個個小兵在一線“排兵布陣”,蓄勢待發,協助執法人員“快穩準”地將污染扼殺在萌芽之中。
數字“黑科技” 決策更精準
“報告市局指揮部,這是我們無人機在現場巡航的實時畫面!”工作人員正通過無人機、移動執法單兵等技術手段將現場情況回傳湛江市環境應急指揮中心,實現指揮中心與現場實時互動,并對現場情況進行分析研判。同時,市環境應急指揮中心根據研判結果,調度廉江、遂溪、麻章生態環境分局提請屬地政府啟動應急響應,迅速趕赴現場開展地表水應急監測與調查處置。這是2022年10月24日,湛江市生態環境局以雷州青年運河廉江、遂溪交界上游河段公路發生油罐車側翻,少量成品油泄漏流入運河為背景事件進行的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雙盲”演練中一個場景。
據介紹,湛江市生態環境數據平臺運用“模型預測”與“實時指揮”相結合的智能化模式,以實現生態環境全生命周期管控為目標,借助云計算、大數據等信息化手段,建立生態環境監測、分析、執法處置、應急預警與輔助決策全業務支撐功能模塊,立體化、實時化反映全市生態環境質量狀況。為環境管理者提供多維度、深層次的數據分析、預警預報、溯源研判手段,提升業務管理智能化水平。
應急預警時,決策者可以通過地圖快速的完成對所負責的信息進行定位,結合AI算法實時預判出環境質量狀況,并且動態調配出附近相關的其他類型數據和環境資源圖層進行輔助判定,利用水氣污染物擴散模型輔助判斷,同時集成無人機、單兵、視頻會商等,實時感知事故現場動態,實現遠程可視化環境應急指揮。
例如,針對突發性大氣污染事件,基于模型預測污染物擴散規律,該平臺會將污染物濃度沿程變化情況、污染物時空分布特征等信息在水系圖進行可視化呈現,并自動分析對下游環境敏感點的影響。并通過大氣污染擴散模型結合氣象條件及事件特征,分析大氣污染物擴散影響范圍、影響對象及濃度變化情況,為人員疏散、資源調度及事件處置提供支撐。
該系統還具備水質異常波動預警功能,近5年數據統計分析、環境質量趨勢分析研判功能。可歸集全市各類排污企業在線監控信息,包含一企一檔監管信息、排污許可信息、排放污染物信息、機動車尾氣監控等。
數據治理與融合,打通環保數據匯集共享通道,匯聚水、氣、土、聲、廢、渣等各類感知數據和業務數據,解決了數據分散、數據壁壘問題,極大地改善了以往“兩眼一抹黑”的情況,將信息整合和梳理工作提前做好做透,為環境應急事件處置提供支撐,同時把事前預警、事中指揮、事后追蹤串聯起來,實現了環境應急事件的一體化處置。
從孤島到整合、要素單一到全面、單一監管視角到多維視角,如今,數字環保、智慧環保在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以數字化賦能生態環境治理能力現代化,湛江市生態環境數據平臺真正實現了從展示到實效的躍升,正在助力全市環境治理能力進一步實現質的飛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