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祥艷
近年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和政府職能轉變,社會組織在促進經濟發展、繁榮社會事業、創新社會治理、提供公共服務等方面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加強基層社會組織黨組織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廣東省環境科學學會(以下簡稱“學會”)牢牢把握科技社團的政治屬性和鮮明特色,切實以服務廣東省生態環境保護中心工作為重點,突出智力密集、聯系廣泛的組織優勢,努力發揮黨建引領作用,積極打造黨建特色品牌,在探索創新黨建工作中走在前列,構建黨建工作新格局,更好地保障高質量發展。
強化政治引領吸納,
凝聚科技工作者力量
理想信念是精神支柱、力量之源,只有把牢理想信念的“總開關”,從中汲取不竭的精神動力,方能行穩致遠、善始善終。近年來,學會通過網站、微信公眾號等開辟黨務政務專欄,及時傳達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充分發揮科技社團平臺宣傳作用,不斷強化對廣大科技工作者的政治引領。
學會黨支部成立三年以來,微信公眾號共發布原創文章586篇,黨史學習文章493篇,新增關注量2.6萬人,總閱讀量超200萬人次。并堅持把講政治貫穿于日常工作中,廣東省科學協會發布學會黨建、科技、科普報道200余篇,“省環境科學學會走出黨建強會新路子”“堅持黨建引領 科技科普兩翼齊飛”等宣傳報道被科協系統登載,黨建工作案例入選《廣東科技報》喜迎二十大奮進新征程專題報告欄目,還連年被授予“廣東省科協系統政務信息建設工作先進單位”稱號。
國有賢良之士眾,則國家之治厚。本著這樣的理念,學會致力于把廣大科技工作者凝聚起來,激發他們的創造活力,并以團結引領全省生態環境行業非公企業、民營經濟黨員科技工作者為黨建工作重點,暢通吸納“渠道”,積極發揮各方力量,源源不斷把優秀企業和人才吸納到學會會員隊伍中。同時激發吸納“活力”,充分利用學會人才選拔、人才培養、科技評獎等職責職能,不斷拓寬科技人才服務渠道,實現培納并舉、引納互濟。
近三年,學會新增會員3000余名,其中黨員1528名,實現會員倍增,把生態環境科技工作者緊緊團結在黨的周圍。同時以尊重、關心、服務來凝心聚力,不斷增強科技工作者在組織上的歸屬感,讓其更好地在黨的領導下施展才華,努力實現人心和人數的“雙贏”。
凸顯政治屬性特色,
打造“十百千”黨建品牌
“我們要積極發揮全省‘兩新組織工作示范點作用,努力提升黨建品牌化水平。”在促進黨建與業務相融合的工作理念下,學會積極探索黨建新模式,將黨建工作無縫銜接到科技社團政治賦能和引導各群體發揮更大作用中,打造過硬的“十百千”黨建特色品牌。
首先,充分發揮聯建共創平臺作用,有效鏈接起兄弟學會、工業園區、地方政府及科技企業,搭建具有代表性的資源共享、共謀發展的黨建共建平臺,每年開展10場黨建共建活動。此外,充分發揮科技志愿服務平臺作用,有效搭建起黨員科技工作者和技術薄弱企業、知識欠缺科技人員的橋梁,開展具有實效性的知識共享和科技幫扶,每年推進100名中青年黨員科技工作者下基層參加科技志愿服務行動。大學生志愿服務平臺作用也不容忽視,學會通過每年推進1000名大學生志愿者開展生態環境科普活動,凝結成大學生志愿者們與農村、學校、社區的紐帶。
“黨建引領,助推綠色港口建設”“科技賦能,助力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共建共享共進步,紅色賦能園區發展”……是學會響亮的共建主題;在珠海廢氣產生企業,在江門電鍍生產企業,在中山排污許可證申領企業……省內許多地市、企業都留下了學會科技志愿者“把脈問診”“對癥下藥”“精準施策”的忙碌身影;在農戶家、村委會,在中小學、幼兒園,在街邊小巷、居委會……都有學會科普志愿者們做問卷、貼海報、互動游戲、課堂宣講的飛揚風姿。
堅持黨建引領,
科技科普兩翼齊飛
當前,我國科技實力正在從量的積累逐步邁向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邁向系統能力提升。在此背景下,學會不斷探索在黨建引領下建好平臺,積極履行“四服務”職責,不斷提升服務生態環境科技工作者能力,實現黨建與業務雙融雙促。
堅持科技和科普雙輪驅動,發揮黨組織核心作用,強化橋梁紐帶功能,構筑科技交流平臺和科普傳播平臺。“強化科技支撐,引領‘十四五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強化科技支撐,建設美麗廣東”是學會隆重而高水平科學技術年會的主題;“粵港澳海洋污染防治研討會”“粵港澳生態環境青年科學家高端論壇”是學會擲地有聲的學術交流品牌;《廣東省生態環境“十三五”科技發展報告》是學會匯聚省內環保行業骨干專家歷時近兩年編制的廣東省第一本生態環境科技藍皮書;12萬字的《職稱評審手冊》是學會黨員在疫情第一年的春節假期,為科技工作者編制的服務指南……這些成果是學會克服困難,勇于創新、傾力服務的見證。
源浚者流長,根深者葉茂。經過多年積累,學會主辦的省環保科技獎成為了廣東省內環境科技領域最權威獎項,遴選優秀科技成果396項,歷年推薦獲得國家環保科技獎項目累計數,在全國省級學會中排名第二。同時,將“大學生在行動”活動做成了品牌,13年來,10余所高校500多支科普小分隊的7000余名大學生志愿者,在學會的組織下,赴1300多個農村、學校和社區開展環保科普活動,輻射人數超過55萬……這些數字是對學會堅持不懈,持之以恒的詮釋。
“五星學會”“廣東省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范平臺”“海智計劃省環境科學學會工作站”“廣州市生態環境科技協同創新中心”“大學生在行動最佳組織獎”……這些榮譽是對學會科技科普工作的肯定與認可。
新發展階段對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接下來,學會將堅持以新時代高質量黨建引領高質量發展,始終保持時不我待的奮進姿態,以更高的標準、務實的舉措,奮躍而上,飛速奔跑,凝心聚力,把黨的二十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付諸于行動、見之于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