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現有的海派紅色文創產品質量參差不齊。為找出合適的設計路徑與方法論,發掘海派紅色文創的美學價值,運用文獻研究法探究紅色文創現有設計方法,發現海派紅色文創作為觀念導向型設計具有不同的設計路徑和方法論。從設計理念轉變、文化內涵挖掘和感知體驗設計三個方面提出對海派紅色文創設計方法的思考,深度挖掘其美學價值后進行設計實踐,在為海派紅色文創產品設計的研究提供新的方法論指導的同時,實現對紅色文化的深度探究和認識。
關鍵詞:海派紅色文化;文創產品;設計方法
一、海派紅色文創的發展背景
建黨100周年促使紅色文化迅速發展后,紅色文化逐漸成為社會性熱潮并產生豐富的理論與實踐研究成果。習總書記強調: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繼承好,而2022年6月第三屆上海紅色文創大賽的舉辦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和追捧并已持續多屆。由此可見,紅色文化的發展已經從一個短暫的導向性熱潮變成了一種長效的設計熱點,紅色文創也逐漸成為設計屆的焦點并在設計實踐、學術研究以及產業融合中不斷拓展,這是難得的紅色文化的發展契機,也是研究海派紅色文創產品最好的時機。
二、海派紅色文創的設計方法研究
(一)現有紅色文創產品設計方法研究
筆者從知網以“紅色文創設計”為關鍵詞進行搜索和整理后發現,國內學者主要從三個方面針對紅色文創產品設計展開研究。第一是元素提取方面。姜夏旺等人通過紅色符號現代化、紅色元素插畫化等結合現代性的設計方式對紅色文創進行研究[1];侯可新針對市場上原封不動照搬紅色符號的狀況提出從材料、造型、功能等多維角度綜合考慮進行紅色文創設計等[2]。第二是開發路徑方面。李枝秀等人認為應當結合地域從設計理念和營銷方式的改變上來提升其紅色文創的文化內涵和經濟價值,并打造超級品牌IP[3];鮑嫻等人針對紅色文創的創造性開發提出了屬地優勢資源開發、新生代共創共享、藝術性與實用性結合以及多業態立體化四種開發策略等[4]。第三是從用戶角度出發。杜軍等人研究接受心理的主體性、主觀性、主動性與期待視野之間的關系并引入函數進行紅色文創設計路徑研究[5];溫雨馨等人通過KJ法得出有關用戶購買紅色文創產品意愿的可視化數據,并基于此從用戶視角提出紅色文創的發展策略等[6]。這三種角度的設計方法大多都是從紅色文化表現方式和用戶需求方面著手展開來實現紅色文創產品設計年輕化、創新化、系統化和市場化。
(二)現存設計方法的問題提出
從現有紅色文創產品的設計方法和發展現狀來看,與一般產品的設計路徑十分相似,其大多數都是從“物”出發,結合“人”的需求將紅色文化進行元素提取所做的設計,之后再賦予設計理念形成一個完整的紅色文創產品(如圖1),這樣的設計路徑所設計出來的紅色文創產品往往生硬且背離了以文化理念為核心的要求。而海派紅色文化作為一種人文文化,本質上與自然科學相關的研究對象不同,在文化背景上也與其它文化有差異,甚至與其它紅色文化也有不同之處,因此要想對不斷變化主觀情感和主觀意識的并具有本土特征的海派紅色文化進行創新研究,研究者們就必須要以嶄新的、極具創意的視角去研究真正適合于其的設計模式與方法論。
(三)海派紅色文創設計方法的提出
1.設計理念的轉變
海派紅色文創產品與一般產品研究路徑上具有本質的區別,一般產品是需求導向型設計理念,以用戶為中心并根據用戶需求確定進設計方向和功能,從而達到實用的目的。而海派紅色文創是觀念導向型設計理念,其核心在于需要向人們傳遞紅色故事和紅色精神,并通過產品在潛移默化中改善人們的行為和心理,具有社會教育意義。兩種設計方法的根本不同之處在于,前者是為需求找形式,且在找形式時將美學理念灌輸進去,后者則是為文化理念尋找載體,并在設計過程中既要考慮實際的使用功能,又要考慮其文化感染力(如圖2)。因此海派紅色文創的設計方法首要考慮的不是用戶需求,而是文化內涵的挖掘。
2.文化內涵的挖掘
海派紅色文化是由一段真實歷史所孕育出來的,其重點是文化所孕育出的紅色精神,因此文化內涵的挖掘方式與一般文化是有差異的。意大利維柯和德國赫爾德提出文化哲學概念,認為文化是人的創造物,文化哲學的功能性范式不再將世界看作是與人無關的實體,而是人類符號化活動的結果。海派紅色文化作為一種具有鮮明的人文色彩和人類學特征的研究對象,需要有適合的研究角度和方法論,按著文化哲學的角度則要求有嚴格的批判性思維和學術定位。由于海派紅色文化是在特定歷史時期的社會實踐活動中產生出來的,因此具有一定的母體性。研究者們往往會將視角著眼于文化本身,忽略了文化是歷時性維度與共時性維度共同作用的結果。再者,紅色文化不僅要研究特定的用戶對象以及不同社會的文化境界,還要不斷地調整和提高自己的境界,為進一步全面認識、體驗、理解、感受和發展打好基礎;最后,由于紅色文化的表現形式是研究者們將充滿情感的個性化符號即“文”“物”化的結果,是承載著特定的個人和群體情感的精神體現,因此需要系統地認識紅色文化的歷史起源、生成過程、基本內容以及內涵意義后才可將其發展路徑和創新價值揭示出來。
3.感知體驗的設計
感官指的是感覺的整個系統,包括視覺、聽覺、嗅覺、觸覺以及味覺系統,感知的出現則是建立在各個感官系統上的[7]。感覺和知覺是人在進行體驗活動時的重要途徑,在設計領域中離不開對身體感知體驗的研究,以歷史真實事件中的意識精神為核心的海派紅色文創產品設計更是如此。對于歷史的陌生感和距離感讓新一代年輕群體無法真正感受到那段熱血無畏的革命時期所遺留下來的寶貴精神財富,而從之前大火的《覺醒年代》備受年輕群體的喜愛可以看出,并非紅色文化是陳舊和過時的,相反不同時期的年輕群體會從文化中看到屬于自己時代的新革命精神,因此海派紅色文創與年輕群體拉近距離的重點則是提升使用者的身心感知程度。在海派紅色文創產品設計中,要想讓文化能夠深入影響到使用者的審美認知感受以及介入身體感知,將用戶置于立體多維的沉浸式體驗中去是個很好的方式,而單一的感官體驗是無法完成立體多維感知的,需利用多種感官體驗共同刺激用戶的感知從而建立用戶的多維感知體驗。因此,無論是在使用者審美感受的完整性和完善性方面,還是海派紅色文創產品設計的新穎性和體驗性上,多維感知體驗的介入都會加深使用者對于產品的共情和心物交感。
三、海派紅色文創的美學價值
審美體驗是產品是否能夠吸引現代用戶至關重要的部分,海派紅色文創更是蘊含著豐富的美學價值,以下將從四點展開細究。
(一)現代都市美學價值
上海文化的源頭雖是江南文化,卻摒棄了浙江一帶小橋流水似的柔弱,由于近代以來歐美的工業文化、商業文化以及消費主義逐漸流入上海這個交通便利的經濟貿易中心,因此逐漸形成了在吳越文化的基礎上融合西方工業文明的上海獨特都市文化,上海也成為了近代都市文化的代表。近代以來,眾多流行文化例如民初言情小說鴛鴦蝴蝶派、具有商業元素的海派京劇和最初的報紙媒體以及先進技術現代印刷業的出現等,使得上海成為先進文化云集地和輿論中心,面向社會面傳播紅色文化的進步思想。海派紅色文化孕育在這樣一個背景下,也同時具備包容萬象、消費娛樂、進步啟蒙以及言論自由的現代都市文化特色,海派紅色文創相較于湖湘革命性紅色文創也更添現代都市美學元素。
(二)生命哲學美學價值
相比較西方哲學,中國哲學更多傾向于生命哲學。朱熹認為生命指的不僅僅是生物學意義上的生命,也包含人的日常生活狀況和生活環境,生命的意義可從自然哲學、政治哲學以及人生哲學三個方面來理解[8]。海派紅色文化孕育于中國真實的歷史革命長河中,在此期間眾多的革命先烈和民間愛國人士為偉大的革命事業獻出自己的生命,從生命哲學的角度來說這些生物學意義上的生命雖已消失,卻通過滋潤萬物、精神傳揚、意識永駐等方式轉化生命的意識形態而存活于世間,為原有生命增添額外價值,并且通過世人的歌頌傳揚與歷史的沉淀和認可打通時間空間的局限,開拓了生命的意義空間。對原始生命的持有者來說,不僅完成了生命的開顯和擴充并充實了自己的生命,同時這些意識精神將含蘊積蓄并轉換形態浸潤下一代新生命,從有限的生命走向無限的不朽,進而達到延續生命的結果。這樣生生不息的生命傳承構成了人與人、人與自然萬物共生的世界觀,不僅實現了自身生命價值和人生價值,對社會、自然、萬物也帶來了生命共育的和諧。
(三)中國傳統美學價值
海派紅色文化是孕育于中國傳統文化中具有時代性和永恒性共生的文化,明顯具備中國美學的審美原則。唐代思想家柳宗元寫道:“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蘭亭也,不遭右軍,則清湍修竹,蕪沒于空山矣。”大致的意思就是自然景觀如果要成為審美對象,就必須要有人的感性意識去“點亮”它。中國美學講究美在意境,在物理世界之外去構建一個意象的世界,欣賞的并不是邏輯上的美,而是存在著的美,追求意象世界才可體驗到“真”的美。海派紅色文化是誕生于中國本土并受中國傳統美學價值濡染的文化,不應用西方理性主義哲學進行審美思考,需用意境之美去表達才可真正呈現出具有審美價值。意境之美的塑造基于“情”以“物”為興發手段,“物”對“情”具有生成意義,在人物主體和外在之物的自然深層交流中達到心靈的滿足和與自然親密無間的交融,這是一種心物交感的和諧共處之美。
(四)美育價值
海派紅色文創的審美教育性本身就是一種美學價值,蔡元培先生認為,美育不但可以輔助德育的完成,而且可以促進智育的飛躍,達到“知識之外兼養感情”“治科學以外兼治美術”的目的,從而能夠更好地體會到人生的意義及價值。產品設計不斷地在思索功能與形式的關系,海派紅色文化作為一種具有時代精神與理想信念的重要資源,其內涵意義大于功能需求,更加深刻體現其文化內涵可通過研究美育的方式來實現,而海派紅色文創產品作為一種美學研究的載體是具有研究價值的。當我們將海派紅色文創的目標定于美育的話,將不僅對發展紅色文化本身達到一個飛躍,也更加容易將用戶、環境、教育改造成一個積極狀態。
四、海派紅色文創的設計實踐
根據海派紅色文創的設計方法改善以及美學價值的研究進行設計實踐,“海上書香”系列套裝是筆者選自上海的孫中山故居、宋慶齡故居、陳云故居以及上海工匠館進行設計,整體設計分為三個子系列,主打“紅色伴手禮”概念,包含四套書簽,香水及紅色回憶錄。設計方案提取了各紅色紀念地建筑、展陳文物的形態元素,同時將設計師對對各紅色紀念地的感官印象和文化體驗以香氛的形式具象化,借助空間體驗營造的方式,使人看到、聞到、觸摸到紀念品的一霎那,能直面上海曾經的崢嶸歲月。書簽的設計源于各紀念館的外觀建筑,簡單的線條勾勒出各紀念館的建筑輪廓,書簽彎曲的下方取水流動之相,這一靈感來源于上海像水一樣的包容性。同時書簽的設計與數字化相結合,可進行手機掃書簽互動,掃描后將出現該系列產品背后的紅色人物故事以及更多的文化信息,并可在社區中進行評論與分享自己的感受。香水是基于可進行意境營造的特殊載體,它可以通過造型的可觸摸性、香氛的可感知性,香水造型產生了文化聯想,由不同的香水對應的不同的使用場景產生深度心理濡染,使海派紅色文創所想表現的文化內涵以一種立體的方式呈現出來,使用戶在使用海派紅色文創的同時,自然地沉浸在洶涌澎湃的紅色聲息中。
五、結語
當下的海派紅色文創設計依然存在許多問題,從設計理念轉變、文化內涵挖掘和感知體驗設計三個角度對設計方法提出改進意見,結合美學思想對海派紅色文化進行分析和設計實踐,可促使文創產品的表達重點由“理性”轉向“感性”,幫助設計出符合紅色精神與時代變化的海派紅色文創產品。以此為海派紅色文創的創意性設計提供新的思路和指導,也為紅色文化的傳播和發展起到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姜夏旺,羅方妍,李潔等.基于紅色文化的革命類紀念館文創產品設計研究[J].家具與室內裝飾,2021(5):66-69.
[2]侯可新.紅色文化元素融入產品設計的路徑研究[J].包裝工程,2020(8):323-326.
[3]李枝秀,渠悅.紅色旅游文創產品品牌設計理念創新研究——以J省R市為例[J].企業經濟,2021(11):136-141.
[4]鮑嫻,管慧勇.紅色文創出版價值與立體開發策略[J].中國出版,2021(6):39-42.
[5]杜軍,劉春堯,任思林.接受心理視域下的紅色文化創意產品設計研究[J].包裝工程,2020(8):154-159.
[6]溫雨馨,李文嘉.基于KJ法的紅色文創用戶購買感知意象研究[J].設計,2021(22):104-106.
[7]ROLLAND C.Trends and Perspectives in Conceptual Modeling[M].Berlin:Springer,1998.
[8]徐剛.試論朱熹生命哲學思想[J].哲學研究,2002(10):31-36.
作者簡介:吳潤閏,華東理工大學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