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軍
動物也有語言,雖然不像人類語言那么豐富,但也可以表達它們的思想和感情。不同的動物有不同的“語言”。那么,動物怎樣通過這些“語言”來“聽”和“看”呢?
信鴿被帶到千里之外,放開它后,它能準確地返回家園,是靠地球磁場作為自己飛行的定向標認路的。南遷北徙的大雁,是憑借太陽和星座作為飛行的定向標的。
夜晚,蝙蝠在空中來回飛行,是靠它們發出的超聲波來定位的。有一種生活在河道中的鰻魚,每年順流而下,入海產卵,然后又找到河口,逆河而上,回老家生活,它是靠水流的偏振光來探路的。
科學家已經證實,蜜蜂沒有真正的耳朵,但在它的額部卻長著一些用來感應聲音的樹枝狀的毛。
蚊子的“耳朵”長在頭部的兩根觸角上。每根觸角的第二節中藏著一個收聽聲音的器官,并把接收的聲音傳至中樞神經。
生長在海洋中的水母,總是能在風暴到來數小時之前,找個安全的地方躲起來。原來,水母的腔體能與風暴發出的次聲波產生共振,從而預感到風暴的來臨。
人們研究發現,在小雞出殼前3天,胚胎就開始同“鄰居”“談話”,共同向母雞發出“我太熱了”或“我凍壞了”之類的信號,讓母雞在孵蛋時候調整坐姿,使得整窩雞同時出殼。科學家已經破譯了這些信號,還在此基礎上制造了人工聲音“孵蛋雞”,并應用到工業孵化器中。這不僅加速了蛋的發育,使小雞能同時破殼而出,而且使出殼后的小雞更容易聚集到一起。
馬走進一個陌生山林里去吃草,吃飽后又順著原路回到主人家中,是靠著景物、顏色、聲音、氣味等外界環境對大腦的刺激識別方向的。
螞蟻離開洞穴去覓食。天快黑時,它們各自銜著食物及時趕到了洞口。這是因為螞蟻爬過的地方會留下它們的氣味,靠這些氣味螞蟻可以找到回家的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