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占文 劉繼峰 鄭興臣 周勛 賈紅梅



摘 要:目前很多果園的雜草很多,影響樹木的生長。采取土壤清耕和使用除草劑的方法,雜草能夠清除得比較干凈,但是卻對果樹生長不利,對果園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不利。現(xiàn)在生草栽培技術正在被廣大果農認可,被應用于果園管理中。生草栽培不僅可以保持水土、改善果園環(huán)境,促進果樹健壯生長,而且果實產量明顯增加,果品品質也有所提升,經濟效益更加明顯。從草種選擇、生草管理等方面詳細闡述了現(xiàn)代果園生草栽培的作用,指出生草栽培中應該注意的事項,供廣大果農在生產實踐中借鑒參考。
關鍵詞:果園管理;生草;栽培技術
作者簡介:陳占文,男,林業(yè)工程師。研究方向:森林資源培育與保護管理。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水果產業(yè)迅速發(fā)展,已成為農業(yè)經濟的重要支柱。但是果園長期清耕導致果品產量下降,果實品質變劣。為改變這一現(xiàn)狀,我國借鑒日本、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家的先進果園管理辦法,在園區(qū)推廣種植生草綠肥,根據生草長勢一年收割 3~4次,割下的生草作為綠肥覆樹盤中,增加土壤中有機質含量,提高土壤肥力,生草栽培技術對建設綠色生態(tài)無污染果園、提高果園管理水平和經濟效益具有重要意義。
1 果園常見的幾種耕作方式
1.1 清耕法
清耕法就是園區(qū)工人勤于翻地耕作,果樹株行距間不保留任何植被,土壤因為勤于耕作始終保持疏松和無雜草狀態(tài)。此種方法在短期內,可使土壤疏松通氣,但長此下去,可造成土壤有機質含量減少,土壤結構被破壞,土壤板結現(xiàn)象嚴重。
1.2 免耕法
此法主要是利用除草劑來滅除園區(qū)內的雜草,也就是不需要利用任何機械進行土壤翻耕,免于耕作(見圖1)。這種方法能夠保持土壤自然結構不被破壞,而且免耕還可以節(jié)省勞動力,降低果園管理成本,目前很多果園都在使用免耕法。
1.3 覆蓋法
覆蓋法主要是就地取材,在樹冠下覆蓋雜草、秸稈、地膜等。其中以果園覆草最為普遍,果園覆草是指在果園水分缺乏、園內雜草又不能滿足保墑的要求時,從園外收集雜草在樹盤下覆蓋的管理方法。簡言之,就是將雜草粉碎后,均勻鋪在果園行間和樹盤下,通常覆草厚度為5~10厘米不等。覆蓋能防止水土流失,抑制雜草生長,減少土壤水分蒸發(fā),覆草腐爛,還能增加養(yǎng)分和有機質含量。
1.4 生草法
生草栽培作為一種先進的果園土壤管理模式,對于協(xié)調果樹與環(huán)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有著重要作用,可有效改良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調節(jié)果園小氣候。果園生草目前正在被廣泛推廣應用,此法主要是在果樹行間、株間或全園種植生草,生草多為1~2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果園生草具有隔熱保墑作用,既減少日間太陽暴曬引起的土壤升溫,又減弱夜間地面散熱降溫,縮小晝夜的地溫差距,使一天中土壤溫度變化趨于平緩。此法可有效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增加土壤肥力,改善果實品質,提高果品產出率。
2 果園生草的作用
2.1 改善土壤理化性質
果園長期清耕和使用化肥可造成土壤板結、結構被破壞、生物多樣性下降等諸多問題。而在園區(qū)內種草能在很大程度上激發(fā)土壤中酶的活性,有利于土壤中有益生物的繁衍生息,進一步提升養(yǎng)分的可利用性能。果園生草經過刈割、覆盤、腐爛后,草葉中的有機質在土壤中經過充分降解,轉化為一定量的腐殖質,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狀,增大土壤中的孔隙,促進土壤團粒結構的形成,增強土壤的通氣性、透水性。
2.2 延長根系活動時間
果園生草覆蓋可有效提高地表溫度,較之經常進行清耕的果園,在春季果樹根系開始活動的時間大約能提前15~30天;在炎熱的夏季亦可有效降低地面的高溫;在深秋還可以減緩地表溫度的下降速度,這樣果樹根系可延長活動時間約30天;冬季生草覆蓋能保持根層適宜的有效水含量,提高果樹根層特別是土壤近表層的溫度,有效避免低溫對根系的凍害。
2.3 促進果樹生長,提高果實產量和品質
生草覆蓋能有效提高地面植被覆蓋率,提高葉片的生理活性,形成果園特定范圍內的微域小氣候環(huán)境,有利于果樹根系對水分和養(yǎng)分的吸收,有利于果樹的茁壯生長。生草栽培能增加土壤中的有機質含量,使果品產量逐步提高,質量逐步提升,有利于生產綠色有機果品。
2.4 有利于天敵昆蟲的繁殖
果園生草提高了園區(qū)內地表植物的多元化,為自然界中各類害蟲天敵的棲息、活動提供了場所和源源不斷的食料,昆蟲和微生物種類的多樣性、富集性以及自控作用得到很大提高,生態(tài)環(huán)境得到保護,有利于天敵昆蟲的繁衍生息。
3 果園生草栽培模式及草種選擇
3.1 果園生草栽培模式
果園生草栽培模式有全園生草(見圖2)、行間生草(見圖3)及株間生草三種,生草一般包括人工種植的草木和自然生長的草木。果園內自然生長的草木即在拔除摻雜其間的惡草、雜草及劣質草木后,任由園區(qū)內的雜草自由隨意地生長。目前很多果園的生草多為自然生草(見圖4),自然生草省去了種植生草的環(huán)節(jié),可大大節(jié)省勞動力,減少資金支出。人工生草栽培,常常選擇三葉草、雞眼草、黑麥草、鼠茅草、酢漿草、結縷草等易生長的草種,對改良土壤有良好的作用。
3.2 生草草種選擇標準
3.2.1 成活率高 果園生草種植主要集中在果樹冠層下的土壤,與自然雜草形成資源競爭關系。因此,應選擇耐陰性強、容易繁殖、易于成活、有極強生命力和極強適應能力、容易控制的生草品種。這樣的草種對環(huán)境、氣候和土壤條件具有廣泛的適應性,在與果園雜草競爭中有較強的優(yōu)勢,能迅速覆蓋地面,有效控制雜草的生長。
3.2.2 對果樹根系生長無不利影響 為避免生草與果樹之間爭奪養(yǎng)分、水分,應選擇對肥水需求少、須根發(fā)達、固地性強、根系集中分布于地表 10~15 厘米內的淺根性草種最為適宜,生草栽植不影響果園通風透光,能夠很好地保護水土不流失。若要選擇根系深一些的草木,建議在果樹行間種植,株間、樹冠下則采取清耕土壤的方法或覆蓋法管理。
3.2.3 有利于培肥土壤 選擇生長快、產草量高、富集養(yǎng)分能力強的草種進行種植,根據生草生長速度適時收割,割下的生草覆蓋于果樹下,生草易腐爛成為綠色肥料,可以提高土壤酶活性,改善土壤結構,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提高土壤肥力,培肥土壤。
3.2.4 具備一定的病蟲害抗性? 生草須選擇與園區(qū)樹木無相關病蟲害的品種,對果樹的健康生長不會構成威脅。果園生草為天敵昆蟲提供了豐富的食物,為天敵的繁殖生息提供了場所,能有效減少各類害蟲對果樹的危害,有利于保護果園害蟲天敵,保護生物多樣性。
3.2.5 不影響果園田間作業(yè) 果園生草栽培后,雖然果園土壤免于耕作,但為了不影響果園噴藥、施肥、采果和修剪等作業(yè)的正常進行,方便果園管理和作業(yè),所選草種應該是高度不超過40厘米的矮小植株,耐踐踏耐干旱,不具纏繞莖或攀緣莖,覆蓋性能好。如果選用的草種植株較高,就要適時收割,將其控制在一定高度內。
4 果園生草栽培的管理方式
4.1 種草方法
生草播種在春、夏、秋三季均可進行,以春、秋兩季最好。當春季地溫升高到 15 ℃以上時開始播種,利于發(fā)芽,稱為春播,播種時間一般在3 月5 日至5 月15 日;秋季播種一般在8 月15 日至10 月15 日,此時氣溫適宜生草栽植,長出來的生草能夠順利越冬。注意播種前要先細致整地,清除雜草,然后旋耕土壤、耙平土地、施用有機肥,再進行大水灌溉,增加土地濕度。如果恰逢雨后,要立即撒種,這樣生草出苗整齊、成活率高。
4.2 草皮維護
生草出苗后,要根據墑情及時灌溉,及時去除雜草、施肥。一般在夏季生草生長茂盛時,要施以氮肥、磷肥,這樣生草長勢良好,越來越密集,能迅速覆蓋地面,覆蓋密度大。灌水主要在春天干旱時進行,一般夏季進入汛期,雨水比較多,無需再另外澆水。若夏季干旱,視墑情加以澆水灌溉。
4.3 控制收割頻率
為緩解生草與果樹之間競爭水肥,果園生草管理過程中,對草高有一定的要求。根據生草生長速度,草高超過40厘米時,要及時收割,收割后一般留茬高度在10 厘米左右,割下的生草覆蓋在樹盤下,可有效改善土壤有機質含量,提高土壤肥力。根據果園的生草長勢,每年收割生草的次數為3~4次,灌溉條件比較好的果園,收割次數可視墑情相應增加1~2 次。晚秋果樹落葉后,用割草機進行最后1 次生草收割,割下的草掩埋在樹盤下。
4.4 收割后的處理
生草收割完成后,要采取后期處理。全園生草的果園,要開溝對割下的生草深度掩埋,或將生草拋散用于漚肥;在果樹行間帶狀種植的生草,則須把割下的生草聚集覆蓋在樹木底部,可有效提高根部土壤的肥力,并控制一些雜草隨意生長。生草生長 5 年后,草地土壤表層開始老化板結,果樹根系的吸收功能受到一定影響,此時就要對老化生草更新,可在春季用旋耕機旋耕土壤,破壞板結土層,將生草翻卷土內。注意旋耕土壤不可過深,避免傷到果樹根系。旋耕后,待土壤休閑 1年后,再重新進行生草栽培。
5 生草管理中的注意事項
5.1 野草管理
野草管理是指對果園內自生自滅雜草的管理。當園區(qū)內野草高度不影響果樹下層空間、不與果樹爭搶水肥時,可任其自由生長,不用人工管理;當野草高度超過40 厘米,即使不與果樹爭搶水肥,也要及時修剪,通常在高度10~15厘米處平剪;當野草出現(xiàn)爭奪水肥現(xiàn)象時,通常用割草機割倒,草高控制在5~10厘米,割下的鮮草覆蓋在樹盤下,起到保水保墑的作用,鮮草腐爛后又起到綠肥的作用。
5.2 播種的特殊性
果園種植生草時,為有效防止生草與果樹競相奪取肥料、養(yǎng)分,須將準備好的草種播撒在果園樹行中間,也就是在行間帶狀種草,草帶距離樹盤外緣一般在45厘米左右。對于一些老果園,果樹根系已經深扎,而生草都是淺根系,可以采取全園播撒草種的栽培模式。
5.3 重視苗期管理
生草種植以后,要及時查看出苗情況。在進行定苗的時候,一定要多留苗、留足苗。雨季汛期,一定要注意果園排澇,及時觀察苗木的生長,第一時間補齊缺苗。另外園區(qū)內隨意生長的亂草、惡草要清理干凈,防止與生草進行惡意競爭,可進一步加快生草的生長速度。
5.4 加強水肥管理
在生草出苗期,為了促使草苗快速生長,應該適當加施化肥或有機肥。干旱時則要及時對果園進行灌水。生草蓄存水分,保持土壤濕度,能減緩干旱帶來的水分流失。生草接近成熟的時候,勢必要消耗越來越多的水、營養(yǎng)物質,此時需要及時補充肥水,才不會造成草與果樹之間的肥力競爭,不會對果樹生長造成影響。
5.5 科學收割
生草收割是果園生草栽培中的重要一環(huán),收割時機的選擇十分重要。第1 年生草根系較小、抗性較弱,可適當收割1~2次。從第2 年開始,當生草高度超過40厘米時,可進行適當的收割處理。一般一年收割的次數要控制在3~4次,割下的鮮草作為綠肥及時覆蓋在樹盤下。
6 結 論
長期以來,大多數果園采取的都是較為傳統(tǒng)的果園管理模式。在這種傳統(tǒng)模式下,需要足夠的勞動力,花費大量的時間來旋耕雜草或者使用除草劑滅草、人工拔草等,這無形中增加了工作量及人員支出費用。而果園生草栽培模式之所以先進,就是省去了除草這一繁瑣的勞動,使果園始終保持完整的生物鏈和產業(yè)鏈,有利于保護果園生態(tài)平衡,有利于果樹健康成長,更有利于果園經濟效益的提高和果園的長效持續(xù)、穩(wěn)定發(fā)展。
?通信作者:賈紅梅,女,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林業(yè)有害生物防控、森林病理及昆蟲系統(tǒng)。E-mail:grxlbz@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