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元甲 沈洪偉 張欽波



臨沂市具有葡萄產業發展所需要的優越的地理位置和適宜的氣候條件,一直以來,臨沂市積極發展葡萄產業,積累了大量的種植管理經驗,葡萄產業已經取得了長足的發展,成為臨沂市農民發家致富的主導產業。然而,近年來,隨著國際國內市場的復雜變化和農產品競爭的日益加劇,阻礙臨沂市葡萄產業發展的諸多問題愈發明顯。筆者立足臨沂市葡萄產業生產實際,剖析存在問題,并提出合理化的措施和建議,為持續做大做強臨沂市葡萄產業提供借鑒。
1 發展情況
1.1 地理位置優越,氣候條件適宜
臨沂市常常被人們稱為沂蒙山區,地理位置處于山東省的東南方向,是名副其實的農業大市,臨沂市的氣候特征呈現為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春夏秋冬季節分明,氣候舒適溫和,年平均氣溫在13 ℃左右,雨量充沛,一般年平均降水量800毫米,自然條件下光照充足,年平均日照時數在2500小時,無霜期約為200天,地理位置優越,氣候條件良好,適合優質葡萄的持續和大力發展。
1.2 發展進程快速,面積產量增加
20世紀80年代前后,臨沂市葡萄栽培步入真正的大發展時期,臨沂、平邑、蒼山、沂水等地區先后被列入山東省葡萄生產的重點區域。1987年,臨沂市葡萄的栽培面積超過1880公頃,達到7年前的20倍左右;1988年葡萄總產量提升至2500噸,約為8年前的40倍。其中,巨峰葡萄品種在80年代末期就得到了大量的發展,直至90年代中期,臨沂市葡萄產業的發展進入相對平穩的階段,90年代后期葡萄產業再次步入發展的快車道,2010年之后,臨沂市葡萄產業發展穩健,產量持續提高,品質不斷提升,為臨沂市葡萄種植帶來較高的經濟效益。
1.3 更換新優品種,更新栽培模式
產區,山東省中國葡萄的生產大省之一,其中,臨沂市的葡萄面積和產量在山東省的占比位于地級市的前列,并且露天栽培方式為臨沂市葡萄栽培的主要栽培模式,目前,避雨栽培方式在臨沂市得到快速發展。臨沂市葡萄生產主要以費縣、平邑和沂水等縣為重點,這些地區葡萄栽培在發展的初期,主要的栽培品種以巨峰、藤稔和京亞等為主。近幾年,臨沂市陸續引進的葡萄新優品種有陽光玫瑰、夏黑和克瑞森等。目前,陽光玫瑰葡萄品種頗受當地果農的偏愛,國內外市場行情好,發展速度迅猛,產品收益高(圖1)。
1.4 果農年齡偏大,管理方式落后
一直以來,丘陵地和平原地塊是臨沂市葡萄的主要栽培區域,廣大果農依然是葡萄生產的主體力量,呈現出農戶自發、一家一戶零散建園、小果園小地塊的栽培特點。根據實際調查,臨沂市長期從事葡萄栽培管理的果農,95%的從業者平均年齡基本都在48~65歲,文化程度為初中以下的人數占到總人數的98%,其中女性從業者至少占88%以上,大多沿用傳統理念和經驗積累從事果園的生產工作,葡萄管理所需的關鍵性、創新性和科技性技術需求十分缺乏,果園智能化控制、智慧化管理、市場化營銷等新舉措新手段在少數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栽培大戶和較大規模經營者中得到較好應用,取得了顯著效益,對廣大葡萄栽培戶產生一定的示范和帶動作用。
2 存在問題
2.1 主要品種栽培結構單一
葡萄果實過于集中成熟和上市,一直是臨沂市葡萄生產和銷售面臨的大問題,過于單一的栽植品種,優良的早熟葡萄品種、優質的晚熟葡萄品種和無核化的葡萄品種相對較少,造成絕大多數的葡萄產品產期一致,大量集中成熟涌向市場,造成滯銷現象時有發生,葡萄售價偏低,果農務果積極性受挫嚴重。
2.2 管理技術標準化程度低
長期以來,臨沂市葡萄產業仍然存在著生產經營方式傳統而落后,現代化經營程度低,果園的機械化應用水平低,缺乏系統化配套技術、先進實用的果品生產和全程化的質量控制技術標準體系做為支撐,生產的葡萄產品追可溯性差、栽培管理過程中技術化水平總體偏低、生產管理模式老舊等,導致臨沂市葡萄生產的標準化程度總體仍然處于偏低的狀態,葡萄生產成本較高,果實品質參差不齊,市場競爭力偏弱。
2.3 重產量輕質量思維固化
目前,臨沂市大量的老舊果園不斷得到更新,果園增產增收潛力較大,然而,長期以來存在的傳統落后的作務方式,以及不合理的管理技術等因素,導致品質不佳,誤導大量果農產生追求產量、提高總量、確保收入的錯誤認知。在一些區域,依然能夠看到負載量過大、密度過大、激素應用過多、輕施有機肥重施化肥等不良現象,葡萄品質整體不高,價格普遍偏低,銷售艱難的不利局面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困擾著廣大果農。
2.4 葡萄生產和管理成本高
近年來,由于農業生產資料價格持續攀升、實際生產中人工費用快速增長、肥料價格連年提升,以及不斷增加的農藥價格、昂貴的農用機械等生產投入品的成本逐年增加,葡萄產業投入(投資)的費用大幅度增加,嚴重影響了葡萄產業增效和果農增收。
2.5 品牌意識薄弱銷售不暢
目前,臨沂市大多數葡萄種植戶依然呈現出大量而分散的經營管理特點,生產過程缺乏統一的技術指導做支撐,果農在生產中缺乏一定的組織性,集體觀念和品牌意識不強,龍頭企業或專業合作社的數量依然較少,經營規模和企業體量偏小,不能匯聚成較強的市場競爭能力,對葡萄產業的引領性和帶動性不強,模范帶頭作用無法得到很好的發揮,一些先進的、現代化的營銷模式和技術手段不能得到有效的推廣和普及。
2.6 新技術推廣應用難度大
面對日新月異的農產品生產和銷售形勢,臨沂市順應農業新發展新變化,整合各種渠道,通過各種形式推廣和應用葡萄生產和管理新技術,然而卻常常受果農自身局限性和農業投入成本偏高等因素的制約,以及傳統管理理念和模式等影響,葡萄新技術新成果的推廣難度依然很大,應用率一直偏低。
2.7 信息化機械化水平較低
數十年間,農村青壯年勞動力一直在大量轉移和輸出,大量有文化懂經營的年輕農民長期進城務工,造成農村勞動力極度緊缺現象,成為制約葡萄產業興旺的關鍵因素,加之農業生產資料價格的連續上漲,葡萄的生產成本表現出逐年提高的態勢,農業機械應用成為改善這一不利局面的重要手段。目前,在密植化栽培方式的推廣下,防病除草、施肥灌溉、整形修剪、采摘儲運等大量繁重緊急的田間管理工作,急需信息化機械化為葡萄生產賦能。
3 建議和措施
3.1 調整優化葡萄產業結構
政府機關管理人員、廣大企事業單位的科技人才,應該堅持長期深入葡萄生產的田間地頭,通過自身實踐和典型案例,引導果農自發開展葡萄品種結構優化,更新和改造老舊不合理樹形,改進栽培管理方式;指導果農因地制宜選擇新優品種,合理配置不同品種,達到早、中、晚葡萄品種成熟時期的合理搭配。另外,還應通過適度發展早熟設施葡萄,提前上市,以獲取價格優勢,增收增效。還應加大設施葡萄栽培管理新技術的推廣力度,宣傳葡萄產業化栽培的優點和益處,加速葡萄產業化步伐。
3.2 實施規范化的栽培管理
針對臨沂市地方特點和實際情況,組織高精尖葡萄專業技術人才制定葡萄管理地方規范,為葡萄生產提供科學指導。在注重葡萄產業整個生產周期管理的基礎上,緊抓葡萄關鍵管理環節不放松,在果實套袋、整理果穗、合理負載、果園生草、肥水施用、病蟲草害綠色防控、輕簡化修剪、智能機械化(圖2)等關鍵的生產環節,堅持省時省力、節本增效、優質安全的宗旨,促使葡萄生產管理更加規范化、科學化和標準化,提高產品品質,降低生產成本,提升臨沂葡萄市場競爭力。
3.3 大力推廣避雨栽培技術
清晰認識臨沂市雨熱同季的氣候特點,注重防范葡萄成熟期常常會遭遇秋雨的危害和影響,從而減少和避免葡萄果實裂果和病蟲害的嚴重發生、果實品質明顯變差甚至失去商品價值的現象。實踐證實,葡萄避雨栽培技術可有效避免這種現象的發生,同時顯著減少農藥的使用次數和使用數量,省時省力,生產出更多綠色優質的葡萄產品。大量事實證明,加強葡萄避雨栽培技術的大規模推廣,是提升臨沂市葡萄產業化水平的重要舉措(圖3)。
3.4 打造葡萄休閑觀光產業
人才振興推動產業振興,產業振興促進鄉村振興,臨沂市葡萄產業要實現長足的發展,同樣應該借助鄉村振興的良好機遇,將做大做強葡萄產業融入鄉村振興的戰略之中。普遍認為,葡萄產業在休閑觀光方面具有一定的功能和強大的優勢,臨沂市可以通過大力發展集采摘、觀賞、科教、休閑、體驗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的觀光葡萄產業,并加大葡萄加工力度,研制葡萄醋、葡萄汁、葡萄酒等加工品,延伸葡萄產業鏈條,促進三產融合和均衡發展,助推臨沂葡萄升級轉型。
3.5 創制拳頭產品知名品牌
打造臨沂特色葡萄品牌,加大做好“兩品一標”農產品的認證工作,全方位、多渠道宣傳和推介臨沂葡萄品牌,打造出市場上叫得響亮、消費者充分信賴的知名拳頭品牌,增強臨沂葡萄的市場占有率和競爭力,培植和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立多種形式的利益聯結機制,逐步將分散性粗放型小農經營模式改良為集約化、規模化、企業化經營的新模式,實現葡萄產業的快速發展。
3.6 建立種苗無毒化繁育基地
加強苗木企業實力,提升現代化技術水平,不斷向專業化和規范化方向邁進,提高出圃苗木的整齊度、質量的標準化水平、品種的純度等。實踐證實,臨沂市未來葡萄產業的高效發展,脫毒優質新品種苗木的供給是極為重要的一環,應充分調動專業種苗公司或企業種苗經營者的積極性和責任感,促使其主動肩負起種苗繁育和推廣這一重任,建立完整的無病毒種苗產、銷、管、育系列體系,推廣葡萄無病毒苗木健康栽培技術,實現苗木持續健康發展(圖4),為做大做強臨沂現代果業夯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