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軍
天津醫科大學第二醫院,天津 300200
突發性耳聾是突發的、原因不明的感應神經性聽力損傷,常伴有耳悶、惡心、嘔吐等癥狀[1]。耳鳴常在無電刺激、無相應聲源的環境下產生,為個體主觀體驗,缺乏客觀、有效的檢測手段。突發性耳聾并發耳鳴對聽力造成極大損害,且其疾病不確定感依賴個體主觀評估能力,患者易產生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甚至產生自殺傾向,嚴重影響患者身心健康及生活質量。因此,突發性耳聾并發耳鳴患者疾病不確定感影響因素成為醫學界重點研究對象。目前,醫學界關于疾病不確定感影響因素研究主要針對于性別、年齡、耳聾部位、耳鳴、聽力受損程度等因素,但關于文化程度、婚姻狀況等一般資料研究較少,且缺乏對突發性耳聾并發耳鳴患者疾病不確定循證干預措施的深入研究[2]。鑒于此,本研究探討突發性耳聾并發耳鳴患者疾病不確定感影響因素及對循證干預措施,現報告如下。
按照隨機數表,選取天津醫科大學第二醫院2018年3月—2020年10月收治的130例突發性耳聾并發耳鳴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男78例,女52例,年齡21~50歲,平均年齡(35.18±3.28)歲,病程1~15 d,平均病程(8.21±0.98)d。(1)納入標準:①符合臨床關于突發性耳聾合并耳鳴診斷標準。②認知良好。③資料完備。(2)排除標準:①交流溝通障礙。②資料不全。③其他原因無法完成測評或中途退出。
符合《突發性聾的診斷和治療指南(2015 年版)》[3]中關于突發性耳聾相關診斷標準,包括體格檢查顯示(耳膜內骨膜破壞、外耳道腫脹、耵聹堵塞)、輔助檢查顯示(聽力及純音測聽力曲線異常)、影像學檢查顯示(內聽道、顱內有明顯器質性變化)等特點,符合上述特點即可確診為突發性耳聾。符合《歐洲耳鳴多學科指南:診斷、評估和治療》[4]中關于耳鳴相關診斷標準,包括體格檢查顯示(外耳、中耳病變)、影像學檢查顯示(中耳、內耳、聽神經病變)等特點,符合上述特點即可確診為耳鳴。
(1)整個過程采用發放健康狀況問卷調查表的形式,在設計健康狀況問卷調查表時,綜合考慮其代表性與可接受性。實施調查研究前,對所有調查人員進行統一專業培訓,保障調查人員具有良好的溝通與應對能力。針對不同對象,可采用不同填答方式,如存在書寫障礙問題者,可通過調查人員問詢進行輔助填寫。(2)采取Likert 5 級評分方法,分別為非常不認同、不認同、不知道、認同、非常認同,各評分1~5分,得分越低,代表不確定感越低。
將研究對象分為以下幾個方面:(1)根據性別、年齡(21~30 歲、31~40 歲、41~50 歲)、婚姻狀況(已婚、未婚)、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上、初中以下)、經濟來源(自身、其他)進行一般情況統計。(2)詢問并評估研究對象聽力損失程度,通過氣短純音對500、1 000、2 000、4 000 HZ 平均聽閥為判斷基礎,并分為4 個等級。27~40 dB HL,輕度;41~61 dB HL,中度;62~82 dB HL,重度;>62 dB HL,極重度。(3)耳鳴等級主觀分級,分為6 級。偶爾耳鳴,無明顯痛苦感為1 級。耳鳴發生較頻繁,且安靜環境中會持續加深為2 級。持續性耳鳴,且噪音環境中會加深為3級。持續性耳鳴,且影響睡眠質量為4 級。耳鳴已嚴重影響生活質量為5 級。耳鳴導致有自殺傾向為6級[5]。
給予循證干預措施,具體方法如下。(1)提出循證問題。根據突發性耳聾并發耳鳴患者疾病不確定感進行分析,持續觀察患者的情緒及行為,結合患者及其家屬的訴求與意見,提出關于突發性耳聾并發耳鳴引發的相關問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做好疾病不確定感影響因素應對措施。(2)尋找循證支持。針對提出的循證問題,以“突發性耳聾并發耳鳴”“焦慮”“抑郁”“生活質量”為關鍵詞,在知網、WIND 數據庫、萬方等平臺檢索,結合醫院以往循證干預經驗及患者具體情況,最終匯總出適用性循證護理干預文獻,由此得出可供參考的循證護理路徑。(3)循證干預措施實施。觀察婚姻狀況、文化程度、聽力損失程度、耳鳴等級主觀分析等因素對突發性耳聾并發耳鳴患者疾病不確定感的影響,對危險指標進行有針對性的處理與預防,并對疾病不確定感造成的負面情緒及生活質量影響進行循證干預。針對患者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通過心理干預,由專業醫護人員進行心理疏導,幫助患者釋放壓力,并對患者及其家屬詳細地講解突發性耳聾并發耳鳴病因及影響療效的相關因素,幫助其了解治療的各個階段。循證干預過程中,與患者及其家屬保持聯系,及時排解其不良情緒,促進患者治療依從性的提高。針對生活質量,由醫護人員進行環境護理干預,減少噪音影響,并對飲食進行干預,幫助改善患者飲食,以低鹽、低脂為主,減少食用刺激性食物。循證干預措施效果采用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0~56 分)、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0~54 分)、生活質量量表(SF-36)(0~54分),分別進行焦慮度、抑郁程度、生活質量評估及統計。HAMA、HAMD評分越高,表明焦慮度、抑郁程度越重。SF-36評分越高,表明生活質量越好[6-7]。
采用SPSS 18.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相關變量通過logistic回歸方程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婚姻狀況、文化程度、聽力損失程度、耳鳴等級主觀分級是突發性耳聾并發耳鳴患者不確定感主要影響因素,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影響突發性耳聾并發耳鳴患者不確定感單因素分析(±s)分

表1 影響突發性耳聾并發耳鳴患者不確定感單因素分析(±s)分
項目性別男(n=78)女(n=52)年齡21~30歲(n=61)31~40歲(n=23)41~50歲(n=46)婚姻狀況已婚(n=69)未婚(n=61)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上(n=54)初中以下(n=76)經濟來源自身(n=60)其他(n=70)聽力損失程度輕度(n=21)中度(n=35)重度(n=39)極重度(n=35)耳鳴等級主觀分級1級(n=13)2級(n=51)3級(n=37)4級(n=33)5級(n=9)不確定性感評分t值1.106 P值0.680 83.37±8.12 85.29±8.54 0.620 0.541 84.64±8.19 85.34±9.46 86.49±8.49 1.966 0.007 84.46±7.09 88.47±9.94 1.711 0.032 91.27±9.64 87.67±7.37 1.087 0.736 89.97±9.57 86.58±9.18 10.080<0.001 82.67±7.16 85.35±7.27 94.33±10.79 90.97±9.96 2.760 0.030 83.49±7.39 90.24±10.95 87.17±7.09 90.78±10.82 95.34±10.98
文化程度(初中以下)、聽力受損程度(中度、中度、極重度)、耳鳴等級主觀分級(3、4、5級)均為突發性耳聾并發耳鳴危險因素,見表2。

表2 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循證干預后HAMA、HAMD 評分均低于循證干預前,SF-36 評分高于循證干預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循證干預前后焦慮、抑郁、生活質量情況(±s)分

表3 循證干預前后焦慮、抑郁、生活質量情況(±s)分
時間循證干預前循證干預后t值P值HAMA 25.64±2.37 16.49±1.97 1.447 0.037 HAMD 26.98±2.67 16.64±1.28 4.351<0.001 SF-36 68.68±6.76 90.36±9.25 1.872<0.001
循證干預后,輕度、中度、重度及極重度聽力損失程度均有所改善。
突發性耳聾并發耳鳴發病原因不明,發病后聽力受到影響,從而誘發患者產生不良情緒,增加疾病不確定感,降低患者治療依從性,且一部分患者治療后仍存在病情反復的現象。相關研究[8]表明,該疾病呈現年輕化趨勢,對患者身心健康、生活質量及社會發展造成不良影響。因此,如何改善突發性耳聾并發耳鳴患者的病情,減少患者疾病不確定性程度,成為現階段國內外醫療界與學術界重點研究問題。目前,關于突發性耳聾并發耳鳴療效研究廣泛,但缺乏疾病不確定感研究。歐梅輝等[9-10]提出,國內大多研究對突發性耳聾并發耳鳴循證干預措施重視程度較低,討論深度存在不足。
為進一步研究突發性耳聾并發耳鳴患者疾病不確定感,國內外常通過性別、年齡、耳鳴、聽力受損程度等因素進行研究。劉穎等[11]提出,婚姻狀況在耳鳴單因素分析中有顯著差異,但在多因素回歸分析中無顯著差異,考慮為混雜因素。本研究結果表明,在單因素分析中,婚姻狀況與突發性耳聾并發耳鳴患者疾病不確定感有相關性,但在多因素分析中則無顯著相關性,與上述學者觀點一致。這提示突發性耳聾并發耳鳴主要為主觀不適感,疾病全過程受婚姻狀況影響程度小。楊孟鳳等[12]提出,由于文化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應認知與學習能力,患者往往受教育程度越低,對疾病認知越低,不確定感程度越高,導致加重負面情緒,從而誘發耳鳴,耳鳴又進一步影響其情緒,形成惡性循環。本研究結果表明,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為突發性耳聾并發耳鳴危險因素,證實兩者具有相關性。Atsushi Fukuda 等[13]提出,聽力受損程度越高,療效越差,更易引發突發性耳聾并發耳鳴。本研究結果表明,聽力受損程度中度、重度、極重度均為突發性耳聾并發耳鳴危險因素,聽力受損程度越重,疾病不確定感評分越高,證實與上述觀點一致。此外,由于耳鳴主要是人的主觀體驗,因此耳鳴等級主觀分級因素對疾病不確定感評分影響較大。本研究通過單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得出,耳鳴等級主觀分級中3、4、5級與突發性耳聾并發耳鳴具有相關性,為危險因素。高敏倩等[14-15]提出,耳機主觀分級越高,表示疾病不確定感越強,與本研究結論一致。王園等[16-18]提出,護理人員的護理工作能夠通過心理護理、放松治療等方式,改善患者不良情緒,提高其治療依從性,從而提升其療效。本研究結果顯示,循證干預后HAMA、HAMD 評分均低于循證干預前,SF-36 評分高于循證干預前,輕度、中度、重度及極重度聽力損失程度均有所改善,與上述研究結果基本一致,證實循證干預措施的有效性。但本研究仍有不足,由于時間及空間的局限性,樣本量較小,結果欠缺一定說服力,且自身的專業知識存在欠缺,創新力有待進一步完善。目前,對于突發性耳聾并發耳鳴患者疾病不確定感及循證措施研究仍需加強,有待后續研究佐證。
綜上所述,突發性耳聾并發耳鳴患者疾病不確定感受多因素影響,循證干預措施可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