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盼麗
一片茶葉,“泡”出一個億元全產業鏈;
一條魚,“游”出全國唯一一個國家級良種場;
一粒米,“長”出31個5000畝以上優質專用稻生產基地;
……
安徽銅陵是中國重要的銅工業基地,一直以來,這座城市都以“硬核”形象示人。
但今天,我們一起來了解一個不一樣的銅陵:這座工業城市昂揚奮進的背后,現代農業正綻放出獨特的魅力。
什么是現代農業?銅陵市委書記丁純認為:“現代農業是一種新的發展理念,需要以工業化手段推動農業做大做強,以產業化理念引領傳統農業轉型升級?!?/p>
那么,銅陵在發展現代農業的道路上,走出了怎樣的新步法?創造出哪些新手法?
農業生產根植于當地自然資源,區域色彩濃厚,要想“出圈”,就得先“出名”,正如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中提到“做好‘土特產文章”。
說到銅陵的土特產,白姜首屈一指。銅陵白姜有2000多年的種植歷史,享“中華白姜”之譽,是銅陵一張靚麗的名片。
早前,白姜是一家一戶的家庭作坊種植模式,經營分散,品牌雜亂、市場良莠不齊、產業發展緩慢。
為讓白姜品牌“吃得開”,銅陵決定走品牌化道路,打造自己的白姜IP。
如何走品牌化道路?“要立標桿,提升特色化、品牌化,錨定‘優、新、精發展之路。”銅陵市市長孔濤說。
早在2011年銅陵便制定了《銅陵白姜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管理辦法》,成立白姜研究會,嚴把質量關、對接產學研服務;銅陵還陸續印發了《銅陵市白姜保護辦法》等地方法規,規范市場主體行為;同時,開展白姜文化旅游節等各類活動,為擴大白姜知名度提供平臺。
不止于此,銅陵還重點培育了銅雀二喬、佘家貢等一批龍頭企業,并投資建設白姜現代農業產業園和中華白姜文化園,持續打響銅陵白姜的金字招牌。
一組數據,令人振奮:10年前,白姜的種植面積只有百余畝,現在已經達到6000多畝;10年前,沒商標時每公斤白姜只能賣4元至6元,現在每公斤能賣24元至30元。
白姜品牌的塑造也為銅陵實施品牌強農“打了個樣”。在立足本地優勢的基礎上,銅陵大力實施品牌強農工程,在打造區域農產品公用品牌上持續發力,誕生了一批特色鮮明、品牌豐富的鄉土產業品牌。

白姜品牌的塑造為銅陵實施品牌強農“打了個樣”。?圖/ IC Photo
提到“小樅”“e見樅情”,很多人可能不太熟悉,但提到它們的“子品牌”——樅陽媒鴨、樅陽大蘿卜、樅陽黑豬……大家一定耳熟能詳。樅陽縣在打造農業品牌上,將當地特色、優質農產品統一裝進“一個籃子”,統一冠名“小樅”“e見樅情”農產品區域公共品牌,讓農產品銷售從“單打獨斗”向“抱團發展”轉變,實現分散農產品的“大一統”。
除此之外,白蕩湖大閘蟹、胡家茶干已被認定安徽省“老字號”;2022年,銅陵白姜、樅陽媒鴨獲評“皖美農品”區域公用品牌,銅雀二喬、佘家貢獲評“皖美農品”企業品牌,“白鰭豚”牌麻油等7個品牌獲評“皖美農品”產品品牌……

銅陵“空中草莓”助農增收 助推鄉村振興。圖/ IC Photo
銅陵的“土特產”文章越做越大,“鏈”文章同樣也亮點頻現。
如果說彰顯特色靠品牌,那么決定產業實力更多靠的是規模。如何將現代農業的規模做大?“產業鏈”思維是一把關鍵鑰匙。
2021年,銅陵義安區張林漁業有限公司獲批國家級大口黑鱸良種場,這是目前全國唯一一家國家級大口黑鱸良種場。
在開展大口黑鱸育種養殖的同時,銅陵以國家級大口黑鱸良種場為依托,發展鱸魚全產業鏈,搭建“以水產養殖為基礎、以種苗繁育為重點、以深加工產品為核心”的戰略布局,推動鱸魚初加工、精深加工、綜合利用加工協調發展,并配套冷鏈物流,開展預制菜、休閑食品等系列產品開發和生產,延伸產業鏈,打造銅陵鱸魚加工產業集群。此外,銅陵市政府出臺了《銅陵市開展農業信貸融資擔保支持鱸魚產業發展實施方案》,并與安徽省農擔公司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授信總額達19.6億元。
根據發展規劃,2027年,銅陵大口鱸魚養殖規模將達到7萬畝。
但大口黑鱸只是銅陵布局特色農業全產業鏈中的一環。銅陵圍繞“一塊姜、一朵花、一片茶、一粒米、一頭豬、一條魚、一只蟹”七種特色農產品上下游產業鏈,抓住“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畜頭肉尾”,實施產銷加一體化模式,支持“七個一”特色產業龍頭企業做大做強。更重要的是,銅陵要等高對接長三角區域大發展,匹配長三角農產品高端市場需求,做好長三角綠色“菜籃子”“米袋子”。
在政策扶持上。銅陵陸續出臺《銅陵市現代農業和綠色食品產業鏈“鏈長制”招商工作方案》《銅陵市現代農業和綠色食品產業鏈“鏈長+鏈主”制鏈上招商包保推進行動方案》等政策?!鞍凑铡畯婃?、補鏈、建鏈的要求,銅陵著力引進高效種養業和精深加工項目,積極把銅陵市打造成為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重要示范基地,促進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銅陵市農業農村局局長程志華說。
在技術支撐上。銅陵引導轄區企業長期與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安徽農業大學、江南大學等科研院所、學校開展技術合作和攻關。2023年1月17日,銅陵市政府與安徽農業大學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共建“兩強一增”研究院。
在生產組織形式上。銅陵通過“公司+農戶”“合作社+農戶”“訂單農業”等形式,與農戶實行訂單生產、入股分紅等多種利益聯結機制,帶動千家萬戶由過去農業單項生產環節向全產業鏈增收拓展。
在園區平臺打造上。銅陵已創建國家農業科技園區1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區4個,即義安區天門現代農業產業園、郊區陳瑤湖現代農業產業園、普濟圩現代農業產業園和樅陽縣現代農業產業園。
2022年,銅陵現代農業和綠色食品產業鏈新開工項目64個,總投資額246.33億元;規上農產品加工產值增長10.2%,增速居安徽省第2位;一產固定資產投資增長43.3%,增速居安徽省第5位。
如今,農業特別是現代農業,不再是低利潤的同義語,不再是弱質產業、微利行業的代名詞,已變成了優質高效的富民產業。
推動農業現代化,要有工業化思維。工業需要科技支撐,農業亦然。
在人們日常印象中,草莓一般都長在地上,但是銅陵的草莓卻可以長在“空中”。
“與傳統種植草莓的方法不同,我們的草莓長在玻璃大棚中,采用架式立體、無土栽培技術,用滴灌精準施肥,做到無污染、無公害、無農殘?!庇袡C地標(樅陽)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姚文良介紹說。
不止草莓大棚,整個園區處處都蘊含著科技元素。
“空氣濕度90.5%,土壤溫度10.6℃?!边@些氣象感知數據是有機地標“神農大腦”數字農業系統的一個組成部門?!吧褶r大腦”通過對光照、溫濕度、二氧化碳、土壤等數據的采集計算,能讓生產全程可感知、可控制,進而提高生產效率,促進規?;蜆藴驶a。
從本質上講,農業現代化的過程就是各種工業要素不斷滲透、融合、代替傳統農業要素資源的過程,而像有機地標這樣將以數字技術為表征的工業要素嵌入農業領域,更是賦予了農業工業化的鮮明特征。
為進一步加快推進銅陵數字農業建設,提升農業數字化應用水平,銅陵積極對上爭取項目支持,以種植業、畜牧業、漁業等行業為對象,選擇一批數字化應用基礎較好、產業規模較大、主體實力較強、效益顯著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及省級農業物聯網示范點,進行數字農業工廠建設。同時,銅陵還把支持數字農業發展納入現代農業專項資金政策扶持范圍,促進農業節本增效,加快農業數字化轉型發展。
2022年,銅陵出臺《2022年銅陵市數字農業建設項目實施方案》,計劃創建數字農業工廠1個、數字應用場景4個;并單列市級財政專項補助資金,采取“先建后補”方式,推動數字農業工廠建設。截止2022年底,新增省級數字農業工廠4個,累計建設數字農業農村應用場景64個,均超額完成全年任務。
隨著政策支持引導力度的加大,農業生產“數字”引擎激活,一批有特色的農業數字化生產主體正不斷涌現。
普農集團實施了區域性良種繁育基地建設工程物聯網項目,開發“智慧農業大數據”平臺,智能監測作物生長環境、各項數據,打造“五網合一”的普農數字大米;張林漁業利用物聯網技術給鱸魚原種注入芯片,監測優質基因繁育種苗,已繁育出“皖鱸1號”新品種;在建中的魚立方溫室智慧大棚,未來將打造成“魚立方”數字平臺,形成更大規模更高品質的水產養殖示范基地……
目前,銅陵有機地標(樅陽)等4家數字農業工廠已獲得安徽省農業農村廳數字農業工廠認定,樅陽數字鄉村試點工作也在穩步推進。
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蛻變,不僅需要塑造品牌、產業化、數字賦能加持,更需要保障好農業生產的關鍵要素。
農業發展,關鍵在人,關鍵在干。銅陵在現代農業發展的人才保障上,一個顯著特色就是“產才融合”的思維。
銅陵高度重視鄉村人才振興工作,出臺了《關于加快集聚產業人才的若干政策(試行)》(即銅陵“產業人才8條”)《關于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的實施意見》《銅陵市推進科技特派員工作實施方案》等政策,并實施“農技特崗計劃”,加快培養農業農村科技人才。
目前,銅陵招引了2支鄉村振興領域高層次科技人才隊伍;打造了5個省級鏈式復合型科技特派員團隊,建立科技特派員市級標桿點1個,縣(區)級樣板點4個,長期幫扶點36個;并選拔47名應屆大學生擔任農技員,充實基層一線。
土地是農業生產最基本的要素,同時也是農村社會發展的基本要素。在保障用地方面,銅陵積極推動“小田并大田”和“大托管”,逐步把117.9萬畝永久基本農田建成高標準農田,同時,每年安排不少于5%的新增建設用地指標,并印發《銅陵市耕地保護補償激勵及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2022年,銅陵新增耕地達到了3200畝,超額完成安徽省下達任務1700畝,完成率位于全省第一方陣。
在保障“人”和“地”之外,銅陵還拿出“真金白銀”的投入。
銅陵與人行銅陵中心支行等部門聯合印發《銅陵市金融服務鄉村振興工作方案》。2022年,銅陵有11家銀行設立鄉村振興部門,全市金融機構涉農貸款余額436.39億元,同比增長21.33%,增速居全省第4位。同時,銅陵市本級安排了1.13億元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及3500萬元的現代農業專項資金。
銅陵還積極開展黨建引領信用村建設,出臺《銅陵市金融村官日常管理考核辦法(試行)》,遴選“金融村官”,成立“金融工作室”,開展“一站式”金融服務,打通金融服務“最后一公里”。
就拿銅陵郊區的大院村來說,該村通過“黨建引領+整村授信”模式,農戶累計授信500萬元,村集體經濟組織累計授信100萬元,銀行金融機構根據村級信用評級情況,為村民辦理業務咨詢、小額貸款、代繳水電費等業務,持續提升金融服務質效。
作為一座工業城市,銅陵用工業化思維擘畫現代農業發展的新藍圖,走出了一條具有銅陵特色的現代農業發展之路,在促進現代農業發展上的手法與步法,也為其他工業城市發展現代農業提供了可學可借鑒的經驗。在下一步推動農業產業化轉型升級上,丁純說:“銅陵將貫徹落實中央、省委關于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各項部署,大力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推動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