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紅色文化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學生是傳承紅色文化的重要群體之一。本文以陜西理工大學1500名在校學生為調查對象,調查表明,高校學生加深對紅色文化的認識有助于其銘記先輩英烈的奮斗史,領悟當今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振奮精神、增強使命感等積極作用。高校學生對紅色文化有較強認同感,普遍樂于了解紅色文化,并受到了紅色文化的激勵。深度探析當前高校教授紅色文化過程中存在課程設置單一、師資力量不足、課程設計呆板和社會實踐缺乏等問題,提出高校通過構建系統化的課程體系、引進大量優秀青年教師、利用以移動互聯為基礎的新型信息平臺及探索多元課程形式有助于提高教育實效性。
關鍵詞:紅色文化,高校學生,認識深度
紅色文化是黨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中所形成的一種文化形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現有研究成果來看,在對高校紅色文化的制度化構建[1] 、高校對紅色文化的傳承研究[2]及紅色文化對提升大學生理想信念的現實價值[3]等方面取得了很多極具啟發性的成果。然而,紅色文化在高校學生中認識現狀的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因此,有必要沿著上述學者開辟的問題領域深化紅色文化在高校學生中認識現狀的調查研究。有鑒于此,本研究基于陜西理工大學學生對紅色文化的認識現狀調研,剖析當前高校學生紅色文化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增強紅色文化教育實效性的實踐路徑。
陜西理工大學自建校起堅持全面育人的教育理念,充分挖掘當地紅色教育資源,為響應黨中央號召,同時,增強學生對紅色文化的理解深度,學校多次組織開展重游紅色革命根據地、講紅色故事、集中觀看紅色影視作品等方式,增強高校學生對紅色文化的理解深度。
1.研究對象
本次研究采取問卷調研方式,隨機選取了陜西理工大學1341名學生作為調研對象,共發放1550份問卷,成功回收1341份問卷,有效問卷回收率為86%。納入標準為:陜西理工大學8個院系的在校學生;自愿參與。由于陜西理工大學主要面向全國招生,并且文理兼收,所以此次調查樣本具有一定代表性。通過問卷數據的收集整理和統計分析,并結合文獻研究、集中座談等方式對問卷調研予以補充和完善。
2.調研內容
(1)對紅色文化的興趣程度。從本次調查的學生興趣程度(圖1)來看:對紅色文化不感興趣和不太感興趣的學生人數占比同為1.72%,對紅色文化非常感興趣的學生人數占比為25.86%,對紅色文化興趣一般的學生人數占比為34.48%,對紅色文化比較感興趣的占比為36.21%,由此可以看出,大多數學生對紅色文化都是具有一定的了解和學習興趣的,只有極少部分學生對紅色文化缺乏興致,所以在課程設置上,要開設更多符合學生學習興趣的課程,同時,豐富課堂教學形式,在日常教學活動中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原則,采用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激發部分學生對紅色文化的學習興趣。

(2)了解與學習紅色文化的方式。從本次調查的學生了解與學習紅色文化的方式(圖2)來看,通過學校學習了解紅色文化的學生人數占比為86.32%,通過相關文化及影視作品了解紅色文化的學生人數占比為77.59%,通過新聞廣播了解紅色文化的為62.07%,通過參觀紅色文化基地了解紅色文化的學生人數占比為56.9%,通過與他人交流了解紅色文化的學生人數占比為39.66%,由此可見,隨著學校加強對紅色文化的宣傳與教育及不定期組織學生參觀紅色文化基地,新聞媒體加大對紅色文化的宣傳以及《長津湖》《1921》《覺醒年代》等相關影視作品的宣傳,這三種途徑也成為學生了解紅色文化的主要途徑,但與此同時,學校要定期組織分享會,讓學生分享“我家的紅色故事”,以便提高學生對紅色文化的理解程度。
(3)自行學習紅色文化的組織方式。從本次調查的學生自行學習紅色文化的組織形式(圖3)來看,選擇觀看紅色影視作品學習紅色文化的學生人數占比為79.31%,選擇參觀紅色景區基地的方式學習紅色文化的學生人數占比為75.86%,選擇組織大家自行學習紅色知識的學生人數占比為32.76%,不愿意組織學生學習紅色知識的學生人數占比為5.17%,由此可見,由于教室配備多媒體設施為放映紅色革命影片提供了場所,所以大多數學生愿意通過觀看紅色影視作品的便捷方式學習紅色文化,大多數學生也愿意通過參觀紅色景區等社會實踐的方式了解紅色文化,也有少部分同學愿意通過組織紅色文化知識競賽的方式讓更多學生了解紅色文化,只有極少部分同學對組織學生了解紅色文化興致缺缺。
(4)觀看紅色影視作品的數量。從本次調查的學生觀看紅色影視作品的數量(圖4)可以看出,看過四部以上紅色影視作品的學生人數占比為58.62%,看過2~4部紅色影視作品的學生人數占比為29.31%,看過一部紅色影視作品的學生人數占比為8.62%,沒看過紅色影視作品的學生人數占比為3.45%,由此可見,隨著近年來紅色影視作品的制作越來越精良,多種類型的如《長津湖》《1921》《覺醒年代》等精品影視作品的出現,影視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日漸豐滿,對學生群體的吸引力在增加,紅色影視作品逐漸成為學生了解紅色文化的重要途徑。
(5)紅色文化對學生的影響。從本次調查的紅色文化對學生的影響(圖5)可以看出,認為紅色文化可以讓學生銘記革命先輩歷史,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和振奮精神,表達愛國情懷的學生人數占比為89.66%,認為紅色文化可增強自身使命感,在日常生活中努力奮斗的學生人數占比為82.76%,認為紅色文化還有其他積極影響的學生人數占比為17.24%,由此可見,大多數學生認可紅色文化具有讓學生銘記歷史、緬懷先輩、激勵自我、振興中華的作用。
(6)對繼承紅色文化的認識程度。從本次調查的學生對繼承紅色文化的認識程度(圖6)可以看出,認為紅色文化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當繼承發揚紅色文化并宣傳革命精神的學生人數占比為62.07%,認為學習精神,為理想奮斗的學生人數占比為32.96%,認為紅色文化只需宣之于口,無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學生人數占比為3.45%,認為紅色文化無需繼承,革命精神已經過時的學生人數占比為1.72%,由此可見,大多數學生都認可紅色文化是當代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應對其繼承并弘揚,革命精神可激勵青年人為理想奮勇拼搏,只有極少數學生認為革命精神過時,紅色文化只需宣之于口,對于這部分同學,在日常教學活動中,要加深其對紅色文化、革命精神的理解。
(7)當今弘揚紅色文化的不足之處。從本次調查的學生認為當今弘揚紅色文化的不足之處(圖7)可以看出,認為相關組織方組織學習時,重形式、喊口號,缺乏實際內容的學生人數占比為43.1%,認為優秀的紅色影視文化作品較少,雷劇神劇較多的學生人數占比為39.66%,認為紅色景區及相關基地建設單調雷同,沒有突出地方特色的學生人數占比為13.79%,認為在弘揚紅色文化過程中還存在其他問題的人數占比為3.45%,由此可見,大多數學生認為弘揚紅色文化還存在很多不足之處,在教學活動中,老師講授紅色文化時不能只是政治口號式宣講,更應注重紅色文化的內涵講解,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影視文化工作者應多創造精良的影視作品,更好地弘揚紅色文化,地方政府在建設當地紅色旅游基地時,應注重發揮地方特色,使其脫穎而出,才能提升紅色景區的吸引力。
(8)現階段傳承并弘揚革命精神的途徑。從本次調查的學生認為現階段傳承并弘揚革命精神的途徑(圖8)可以看出,認為充分利用互聯網時代的信息共享,傳播紅色文化的學生人數占比為81.03%,認為當地政府可利用好本土紅色資源,打造優質紅色景區,弘揚紅色文化的學生人數占比為72.41%,認為影視工作者需創造更多的革命影視作品的學生人數占比為70.69%,認為要加強學校對青年人的紅色文化教育的學生人數占比為58.62%,認為要運用影視小品音樂等藝術形式弘揚革命精神的學生人數占比為53.45%,認為還可以用更多方式弘揚革命精神的學生人數占比為12.07%,由此可見,大多數學生認為可通過互聯網、打造當地紅色景區、加強學校教育和運用多種藝術形式傳承并弘揚革命精神。

(9)對革命精神的了解程度。從本次調查的學生對革命精神的了解程度(圖9)可以看出,認為不畏艱難是革命精神內涵的學生人數占比為87.93%,認為勇于犧牲是革命精神內涵的學生人數占比為82.76%,認為實事求是是革命精神內涵的學生人數占比為63.79%,認為革命精神還有其他豐富內涵的學生人數占比為15.72%,由此可見,通過大量的宣傳教育,大多數學生對革命精神的深刻內涵都有深刻的理解。
3.談話調查與分析
本次調查隨機對82名學生進行談話,其中女學生64名,男學生18名。談話的題目為:1.如果課程進行改革,紅色文化知識列入考試范圍,您持什么態度?2.您認為開發紅色文化資源對于增強一個城市的文化實力是否有好處?3.您認為學習紅色文化的最好形式是?4.您認為傳統的紅色經典不能吸引你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大多數學生支持將紅色文化知識納入考試范疇并認為開發紅色文化資源有助于增強城市的文化實力。由此可見,大多數同學對紅色文化的學習興趣高,并認為紅色景區可通過紅色旅游的形式,成為當地經濟新的增長點。對于第三個問題,62個學生認為學習紅色文化的最好形式是課堂學習和參加課外社會實踐活動相結合,20個學生認為學習紅色文化的最好形式是參加課外社會實踐活動,由此可見,學生認為學習紅色文化的最好形式是課堂學習與參加課外社會實踐活動相結合。對于第四個問題,50個學生認為紅色經典不能吸引他的主要原因是內容枯燥無味,同質化嚴重,32個學生認為紅色經典不能吸引他的原因是形式單一化,由此可見,藝術工作者應該深入挖掘紅色文化資源,創造更多經典的紅色文化,提高其對廣大青年人的吸引力。
1.課程設置單一。教師主要是將紅色文化融入《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及《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兩門課進行教授,這樣不利于學生系統化掌握紅色文化,容易對紅色文化的理解浮于表面,不能深入理解其思想內涵。
2.師資建設不足。主要負責教育教學的馬克思主義學院老師以碩士學歷為主,博士研究生參與教學工作較少,師資力量有待提升。
3.課程設計呆板。在教學活動中,由于教師年齡整體偏大,青年教師人數占比較少,教學方式還是主要采用填鴨式教學,教學方法單一,學生的課堂參與度較少,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4.社會實踐缺乏。教師教學方式還是采取傳統的知識性教學和觀看革命影片的方式讓學生了解紅色知識,通過參觀紅色旅游景區的社會實踐方式,讓學生親身感受紅色文化的教學方式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有所欠缺。
1.構建系統化的課程體系。課程內容分散在多門課程里,導致課程系統化不足,所以,構建系統化的課程體系對提升學生對紅色文化知識的理解至關重要。要構建完整的課程體系首先要將大量的專業教師納入其中,由專業教師聯合開發一套較為系統的紅色文化課程體系用于教育教學。課程設計要更為豐富。例如,可通過不同的歷史時期將紅色文化分為新民主主義文化、社會主義文化等。
2.引進大量優秀青年教師。當前課程教師團隊,以碩士學歷為主,博士研究生較少,本校教師團隊的建設有待加強。碩士研究生的學歷決定了課程內容的廣度和深度可能不夠,在課程的開設上缺乏前瞻性,在課程的講授上也缺乏明確的指向性,授課內容較為松散且在授課方式上由于經驗不足、學識有限,往往缺乏一定的授課技巧,更沒有深刻思考面對青年人這一教育群體如何更好地提高教育實效性。因此本校引進大量青年教師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校大量優秀青年教師的引進是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紅色文化的深刻內涵,學習先輩革命精神的重要條件之一。
3.利用以移動互聯為基礎的新型信息平臺。隨著科技的進步,
大多數青年學生都有使用qq和快手app的習慣。這也啟示我們在課堂教學之余,要根據青年學生的行為習慣方式及時調整教學方式,開發教學資源、豐富教學信息交流,通過利用新型信息平臺來豐富課程內容、幫助青年學生更好地理解紅色文化知識。
4.探索多元課程形式。課程設計應以知識性為主,同時兼具趣味性與互動性,需要探索出更多元化的課程形式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升教育實效性。比如,利用課外時間不定期組織學生去參觀紅色景區或革命根據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此外,還可以開展紅色經典誦讀活動,在學校舉辦紅色經典朗誦比賽,吸引更多的青年學子參與其中,領略紅色文化的精彩之處。
參考文獻:
[1]鄭舒婷;李鴻凱.論高校紅色文化教育的制度化構建[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1,(21):7-9.
[2]肖洋;陳中奇.文化自信視域下高校對紅色文化傳承的探究[J].華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1(06):79-83+88.
[3]藍飛鵬.紅色文化對提升新時代大學生理想信念的現實價值[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1,5(32):30-33.
[4]肖軍.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面臨的困境及應對策略[J].理論與當代,2021,(05):39-42.
[5]程綾綃;盧雷.紅色文化在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價值與實現[J].常州工學院學報(社科版),2021,39(02):135-140.
[6]魯君;楊文選.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21):83-85.
(作者簡介:胡露娜,單位:陜西理工大學 陜西漢中 723000;學歷:在讀碩士 ;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責任編輯:李雪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