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國富 朱念



摘要:2001—2021年,中國對歐盟農產品出口貿易總體保持增長態勢,產品種類數量持續增擴,國別市場格局趨于優化。近年來,中國對歐盟農產品出口貿易合作中仍存在著總量相對不足,增勢較為乏力;產品種類數量有限,合作層次偏低;國別結構不夠合理,市場集中度較高;農業投資發展滯緩,全產業鏈合作不足;貿易互補性偏弱,國別差異較大等問題。新時期,加速推進中歐自貿區進程,完善雙邊農業合作機制;拓展出口產品種類數量,優化產品結構;挖掘國別市場合作潛力,優化地區結構;推進農業全產業鏈合作,提升合作層次;推動中國對歐盟農產品出口貿易合作全面升級發展。
關鍵詞:中國;歐盟;農產品出口貿易;農業全產業鏈合作
歐盟(EU27)作為當今世界最大經濟體與農產品進口貿易重點市場,也是我國農產品出口貿易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之一。農產品貿易是中歐雙邊經貿合作的重要內容,20余年來,中國對歐盟農產品出口貿易總量增長,產品種類數量拓展,國別市場結構優化,惠及雙邊社會民眾。新時期,繼續深化中國對歐盟農產品出口貿易合作發展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一、新世紀中國對歐盟農產品出口貿易發展的特征
(一)貿易總量與地位
根據聯合國商品貿易統計數據庫(UN Com- trade)資料顯示:2001年,中國對歐盟農產品出口貿易金額為17.86億美元,歐盟在中國農產品出口貿易中所占比例為11.18%。2003年,中國與歐盟宣布建立“全面戰略伙伴關系”。2003—2008年,中國對歐盟農產品出口貿易保持高速增長。2009年,受世界經濟危機影響,中國對歐盟農產品出口貿易下挫10.94%。2010—2011年,中國對歐盟農產品出口貿易實現復蘇增長。2012年,中國與歐盟簽訂農業合作協議,助推雙邊農業領域合作縱深發展。2012—2020年,中國對歐盟農產品出口貿易持續徘徊。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及全球蔓延,中國對歐盟農產品出口貿易同比下降6.47%,貿易金額跌至75.76億美元。2021年,中國對歐盟農產品出口貿易止跌回升,大幅增長17.42%,貿易金額達88.96億美元,再創歷史新高,歐盟在中國農產品出口貿易中所占比例小幅升至10.55%,排名第四位,僅次于東盟、日本和中國香港(地區)(如圖1)。
(二)產品種類與結構
2001年,中國對歐盟農產品出口貿易產品種類主要為HS03(魚、甲殼動物、軟體動物及其他水生無脊椎動物)、HS20(蔬菜、水果、堅果或植物其他部分的制品)、HS05(其他動物產品)所占比例為19.22%、17.62%和13.43%,合計為50.27%。2001—2020年,HS03(魚、甲殼動物、軟體動物及其他水生無脊椎動物)曾保持位居中國對歐盟農產品出口貿易首位。2021年,中國對歐盟農產品出口貿易產品種類主要為 HS15(動、植物油、脂及其分解產品,精制的食用油脂,動、植物蠟)、HS03、HS20,所占比例為15.02%、14.83%和8.08%,合計為37.93%,其中,HS15呈現“井噴式”增長,增幅高達119.25%,并首次躍居中國對歐盟農產品出口貿易首位,成了雙邊農產品貿易合作的“新增長極”(如圖2)。
以聯合國商品貿易統計數據庫《商品名稱及編碼協調制度(2017)》6位為基準:2001年,中國對歐盟農產品出口貿易產品種類數量為364種,其中,出口貿易金額超1億美元的只有2種,HS030420(凍魚片)位居首位,出口貿易金額為2.32億美元,占比12.97%,HS050400(動物內臟)出口貿易金額為1.86億美元,占比為10.40%,其他出口貿易產品金額相對不足。2021年,中國對歐盟農產品出口貿易產品種類數量增至419種,其中,出口貿易金額超1億美元的增至24種,HS151800(動、植物油、脂及其分離品,稅目HS1516的產品除外)位居首位,出口貿易金額為8.80億美元,所占比例為9.89%,增長率達96.84%,主要出口對象為西班牙(4.78億美元)和荷蘭(2.48億美元)等(如表1)。
(三)國別市場分布
2001—2021年,中國對歐盟農產品出口國別市場主要集中于德國、荷蘭、西班牙、法國、意大利等少數發達經濟體,其中,德國和荷蘭穩居前列,兩者所占比例合計接近“半壁江山”,成了拉動中國對歐盟農產品出口貿易持續增長的“雙引擎”;但中國對歐盟成員數量超過一半的其他國家農產品出口貿易金額持續低迷,所占比例均不足1%。2021年,中國對荷蘭、德國農產品出口貿易金額分別為21.97億美元、20.02億美元,增長23.04%、9.96%,所占比例為24.70%、22.50%;對盧森堡農產品出口貿易金額僅為61.50萬美元,所占比例約為0.01%,增長率為48.98%(如表2)。
(四)產品競爭優勢
2001—2021年,中國農產品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RCA)總體趨于下降,2001年中國農產品 RCA 為0.77;2021年,該指數持續下降至0.28,為比較劣勢。以聯合國商品貿易統計數據庫《商品名稱及編碼協調制度(2017)》6位為基準:2021年,中國對歐盟農產品出口貿易中,競爭優勢類產品種類數量及貿易金額所占比例較2001年均呈下降趨勢(如表3)。2021年,中國對歐盟農產品出口貿易前十位產品中,中度競爭優勢和比較劣勢產品金額所占比例較高;極強競爭優勢產品只有 HS030475(冷凍鱈魚片)和HS130219(生漆)兩種,所占比例僅為3.75%和2.18%;比較劣勢產品種類數量及金額所占比例大幅上升。
(五)貿易互補性
2001—2021年,中國對歐盟農產品貿易互補性指數呈下降趨勢,其中,2001年,中國對歐盟農產品出口貿易互補性指數為0.85;2021年,中國對歐盟農產品出口貿易互補性指數連續下滑至0.31,跌至歷年來最低水平(如圖3)。
二、中國對歐盟農產品出口貿易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其原因
(一)貿易總量相對不足,增勢較為乏力
中國對歐盟農產品出口貿易發展相對不足,金額尚不足百億美元,近年來,歐盟在中國農產品出口貿易中所占比例基本處于10%上下波動,增勢緩慢。2021年,歐盟農產品進口貿易金額達6183.92億美元,約占世界農產品進口貿易總額的三分之一,但中國在其農產品進口貿易中所占比例低微,徘徊于1%左右,2021年,僅為1.51%,較2001的1.05%上升幅度較小,約為同期歐盟自巴西農產品進口貿易金額(173.23億美元)的一半;另外,歐盟自英國、美國農產品進口貿易金額分別達137.58億美元和130.79億美元,均高于中國。中國農產品在具體國別市場上所占份額相對偏低,2021年,荷蘭位居中國對歐盟農產品出口貿易榜首,但中國對荷蘭農產品出口貿易金額(21.97億美元)僅占其進口貿易總額(805.92億美元)的2.73%。中國對歐盟農產品出口貿易中缺乏一批帶動效果明顯的重點產品,2021年,第一大出口農產品 HS151800(動、植物油、脂及其分離品)貿易金額尚不足10億美元,同期,巴西對歐盟農產品出口貿易第一大產品 HS120190(大豆)金額高達48.88億美元,比2020年(31.61億美元)增加17.27億美元,進而大幅拉動其對歐盟農產品出口貿易的快速增長。誠然,歐盟作為當今世界最大經濟體和最重要農產品進口市場,未來中國有待進一步挖掘對歐盟農產品出口貿易合作潛力。
中國對歐盟農產品出口貿易發展不足、增勢緩慢的根源在于:首先,距離遙遠導致物流成本高昂,進而大幅削弱產品出口競爭優勢。中國與歐盟各成員地理距離基本在7000~10000公里左右,雖然雙方已于2011年開通中歐班列,并覆蓋歐洲全境,但目前中國貨物通達歐盟各成員仍基本需12天以上,且鐵路運輸運力相對有限,尤其大宗農產品較制造業產品而言物流費率相對偏高;如采用海運方式則耗時更長,航程將近需要30天,再加上報關、裝卸等則至少需約40天,固然,對各類鮮活農產品貿易合作極為不利;空運方式對部分經濟價值較高農產品尚具優勢,而大宗農產品單位價值低,采用空運不經濟。其次,中歐雙方各自農產品的產品標準體系差異大,歐盟各類非關稅貿易壁壘嚴重阻礙中國農產品對其出口。歐盟大多數成員為發達經濟體,對農產品品質要求及進口檢驗檢疫標準相對較高,我國農產品質檢標準普遍低于歐盟水平,以致我國農產品在對歐盟出口貿易中時常遭遇其各類非關稅壁壘(技術性貿易壁壘、綠色貿易壁壘)阻礙,制約了我國對歐盟出口貿易的全面發展,如歐盟食品安全局(EFSA)對茶葉農藥殘留(MRL)檢測指標多達497項,而我國《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中農藥最大殘留限量》(GB2763-2021)僅涉及69項,且大多數指標均高于我國國標要求。第三,當前我國大多數農產品缺乏國際競爭力,在歐盟市場中同世界其他國家農產品競爭中多處于劣勢地位,以致出口增勢乏力,后勁明顯不足。
(二)產品種類數量有限,合作層次偏低
2001—2021年,中國對歐盟農產品出口貿易中產品種類數量拓展有限,較大程度上束縛了雙邊貿易合作潛力的全面挖掘。尤其近十年來中國對歐盟農產品出口貿易產品種類數量一直徘徊于420種左右,2021年,產品數量種類為419種,甚至較2020年的435種減少了16種,而歐盟農產品進口貿易產品種類數量基本維持在1000種左右,歐盟自英國和美國農產品進口產品種類數量分別達882種和716種,大幅多于中國。誠然,雙方在較多產品領域中尚無合作往來,交集拓展不足。另外,中國對歐盟農產品出口貿易中前十位產品集中度呈上升趨勢,2021年,該比例攀升至39.01%,為近十年最高水平(如圖4),出口風險集聚,一旦該類產品產量銳減或出口受阻等,都將影響和波及雙方整體貿易合作的平穩發展。
2001—2021年,中國對歐盟農產品出口貿易產品類型以初級產品為主,所占份額均超六成以上,制成品(HS16—HS24,HS3301,HS3501—HS3505, HS380910,HS382460)所占比例偏低(如圖5)。2001—2007年,中國對歐盟農產品出口貿易產品中制成品所占比例波動上升,2008—2021年,中國對歐盟農產品出口貿易產品中制成品所占比例持續下降,2021年,制成品所占比例降至33.01%。2021年,中國對歐盟農產品出口貿易飆漲,其較大程度上得益于初級產品HS15(動、植物油、脂及其分解產品,精制的食用油脂,動、植物蠟)的劇增,其中,HS151800(動、植物油及其分離品,稅目 HS1516的產品除外)增長96.84%,HS151620(植物油、脂及其分離品)增長386.29%。誠然,初級產品附加值低,貿易綜合效益不顯著,且易受國際大宗商品市場價格波動影響,導致雙邊貿易合作發展缺乏穩定性。
(三)國別結構不夠合理,市場集中度較高
2001—2021年,中國對歐盟農產品出口國別市場格局分布不夠合理,對德國、荷蘭、西班牙等少數國家出口貿易規模較大,而對歐盟其他大多數成員出口貿易規模偏小且增勢乏力。近年來,中國對歐盟農產品出口前三位國別市場集中度持續走高,所占份額已超六成以上,2021年,高達65.43%,為歷年之最,將加劇出口市場風險集聚,一方面易受到合作伙伴國內諸因素影響,如兩國政治關系、經貿摩擦與爭端等,另一方面也常忽視對其他成員市場合作潛力的有效開發,最終不利于出口貿易的全面、均衡、和諧發展(如圖6)。
(四)農業投資發展滯緩,全產業鏈合作不足
中國對歐盟農業領域(農、林、牧、漁業)直接投資流量與存量金額均相對不足,數量少,占比低,波幅大,項目規模小,綜合實力弱,輻射和帶動能力偏弱。截至2021年年底,中國對歐盟農業直接投資存量金額僅為5.2319億美元,占中國對歐盟全行業投資存量總額的0.5%,遠不及同期的制造業(30.2%)、采礦業(19.9%)和金融業(14.0%)(如表4)。
(五)農產品貿易互補性偏弱,國別差異較大
2001—2021年,中國對歐盟農產品貿易互補性關系持續減弱,2021年,互補性指數僅為0.31,顯著低于同期巴西(5.08)、美國(1.33)、英國(3.08)對歐盟農產品貿易互補性水平。同時,中國對歐盟各成員農產品貿易互補性指數差異較大,具體表現為對貿易合作大國的互補性指數普遍偏低,而對貿易合作小國的互補性指數相對較高,其中,中國對荷蘭、德國、西班牙等貿易互補性指數分別為0.41、0.24、0.36,而對塞浦路斯、馬耳他、盧森堡等貿易互補性指數分別高達0.49、0.37、0.38。除愛爾蘭外,2021年,中國對歐盟其他所有成員農產品貿易互補性指數較2001年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如圖7)。
三、推動中國對歐盟農產品出口貿易全面升級發展的建議
(一)推進中歐自貿區進程,完善雙邊農業合作機制
截至2022年年底,中國已同全球26個國家(地區)簽署了19份自貿協定,但至今中歐雙方尚未啟動自貿談判,而歐盟已與越南、新加坡、日本等簽署雙邊自貿協定。中歐作為世界第二、三大經濟體,長期合作已形成較強的經濟共生關系,中歐雙方應繼續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適時啟動雙邊自貿區談判,協商削減農產品貿易關稅與非關稅壁壘,推進產品互認合作,優化農產品通關流程,提升貿易自由化與便利化水平。推動“中歐農業合作關系提質升級”,促進農業發展戰略精準對接,完善雙邊農業合作機制,謀劃農業領域中長期合作發展規劃,細化目標,分解任務,明確步驟,有序推進,高效落實;構建一批重大農業合作項目清單,增強示范效應與引領作用,實現雙邊農產品貿易全面升級發展。
(二)拓展出口產品種類數量,優化產品結構
根據歐盟農產品消費市場需求特征及其趨勢,有針對性增擴對歐盟農產品出口貿易產品種類數量,培育貿易合作新增長點,充分挖掘合作潛力,降低產品集中度,優化產品結構,提升出口抗風險能力。推進農產品精深加工,提升產品附加值。推進綠色農業發展,推進農業“特”“優”戰略,重視對農產品生產全流程的標準化經營管理,確保產品品質的穩定性與統一性。完善我國農產品出口檢驗檢疫標準,以歐盟市場的高標準倒逼國內企業生產經營改革,如歐盟良好農業規范(Eurep GAP),注重出口農產品的包裝、標識。重視歐盟農產品進口管理制度與檢驗檢疫標準,建立非關稅貿易壁壘信息共享平臺與預警機制,幫助企業有效應對貿易摩擦與爭端,提振信心,增擴貿易規模。
(三)挖掘國別市場合作潛力,優化地區結構
挖掘歐盟國別市場合作潛力,以深化同重點國家雙邊貿易合作為引領,德國、荷蘭、法國、意大利、西班牙、比利時均位居世界農產品進口貿易前十位,其國內市場消費旺盛、層次高、潛力大。立足我國農產品的競爭優勢,結合歐盟各成員國內市場需求發展特征和動態,制定差異化的國別出口貿易政策,完善對歐盟區域內農產品物流配送與分銷體系,降低費用,提高效率,提升農產品競爭力與市場占有率。鼓勵農產品出口企業在歐盟地區布局建立“海外倉”“中轉倉”,拓寬出口渠道,完善物流配送體系。
(四)推進農業全產業鏈合作,提升合作層次
增進農業領域產能投資合作,建立農業科技國際合作平臺,發揮雙方比較優勢,打造農業全產業鏈,延伸產業價值鏈,豐富內涵,提升層次,增強貿易綜合效益。立足我國農業領域資源稟賦與比較優勢,發展勞動密集型農產品的精深加工,如園藝產品、食品,提升產品的科技含量與附加值。共建中歐國際農業產業園示范項目,增進優勢互補,拓展上下游產業鏈,增強聯動效應。探索農業領域服務貿易合作,拓展合作交集,培育新增長點,增進農業數字經濟領域合作,發展農產品跨境電商新模式、新業態,推動雙邊貿易合作全面升級發展。▲
參考文獻:
[1]孫致陸,李先德.中國與歐盟農產品貿易的比較優勢和增長前景研究[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5(4):521-527.
[2]陳世聰,徐士元.中國與歐盟農產品貿易發展前景[J].安徽農業科學,2018(20):199-201+205.
[3]吳宇桐、曾華鋒.我國農產品出口歐盟的現狀及對策研究[J].對外經貿實務,2021(8):60-64
[4]楊蓮娜、李先德.中國農產品對歐盟出口結構分析[J].商業經濟與管理,2007(4):55-61.
[5]劉武兵,李婷,林玥含.歐盟農產品貿易政策研究[J].世界農業,2016(8):69-74.
[6]劉名多,張志新“. 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國—歐盟農產品貿易特征研究[J].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2):42-51.
[7]李燕瓊.從歐盟農產品進口標準看我國農產品出口競爭力[J].桂海論叢,2003(1):84-86.
[8]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EB/OL]. http://www.moa.gov.cn/ztzl/2023yhwj/zxgz_29323/202302/t20230214_6420463.htm.
[9]康成文、黃挽坤.中國—歐盟農產品產業內貿易影響因素分析[J].商業經濟研究,2022(22):157-161.
[10]李勤昌.歐盟農產品貿易保護制度的政治經濟學分析[J].國際貿易問題,2010(3):43-53.
[11]馬靜.中國與歐盟農業領域合作發展面臨的問題及解決途徑[J].對外經貿實務,2016(8):36-39.
[12]劉源.中國對歐盟農產品出口的研究[D].廣州:廣東外語外貿大學,2013.
[13]左滕達.中國和歐盟農產品貿易研究[D].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20.
[14]農業農村部關于印發《“十四五”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提升規劃》的通知[EB/OL].http://www.moa.gov.cn/nybgb/2022/202203/202204/t20220401_6395163.htm.
[15]農業農村部關于印發《“十四五”農業農村國際合作規劃》的通知 [EB/OL].http://www.moa.gov.cn/govpublic/GJHZS/202201/t20220128_63879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