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第六屆中源協和生命醫學獎頒獎典禮暨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行。本次大會揭曉了第六屆中源協和生命醫學獎獲獎者名單,中國科學院院士葛均波(上圖左)、中國工程院院士詹啟敏(上圖右)獲“成就獎”。
葛均波是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內科主任。他長期致力于推動我國重大心血管疾病臨床技術革新和科研成果轉化,引領我國重大心血管疾病救治理念和科技創新,推進關鍵適宜診療技術惠及廣大病患。
詹啟敏為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北京大學國際癌癥研究院院長。他長期專注于腫瘤分子生物學和腫瘤轉化醫學研究,在分子腫瘤學和食管癌研究領域取得創新性成就,在國家生物技術戰略層面作出了杰出貢獻。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日前正式公布了2023年度榮譽博士學位授予名單,決定授予包括國際知名數學家丘成桐在內的 7 位知名人士榮譽博士學位。授予儀式將于2023年5月17日哥倫比亞大學畢業典禮上正式舉行。
丘成桐,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美籍華裔數學家,以在數學和理論物理方面的諸多貢獻而聞名。他和孫理察(Richard Schoen)證明了廣義相對論中的正質量猜想,發現了質量匯聚形成黑洞,這是第一個證明黑洞存在的定理。他又發展了準局域質量的定義,得以測量任何有限擴張區域上的引力能量。他與合作者利用準局域質量的觀點,解決一個長期存在的問題,即在廣義相對論框架下定義準局域角動量。
近日,年近70歲的華人光伏科學家趙建華、王艾華夫婦,榮獲被譽為“工程界諾貝爾獎”的伊麗莎白女王工程獎。這是該獎創設立10年來,華人科學家首度獲此殊榮。趙建華、王艾華夫婦因共同發明PERC(鈍化發射極和背面點接觸)太陽能電池技術,與另兩位來自澳大利亞的教授共同榮獲該獎項。
趙建華在1988年制造了第一個高效PERC電池,實現了創紀錄的21.8%效率。通過夫妻倆默契的科研合作,他們的科研效率也得到了極大的提升。上世紀90年代,趙建華和王艾華共同將這一數值逐步提升到25%。如今,PERC技術是太陽能電池板的最具商業可行性的硅太陽能電池技術,已使太陽能發電的成本在過去10年下降了80%以上,在全球太陽能電池市場中占比超過90%。
近日,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信息工程學院助理教授袁粒及三名碩博生組成的團隊開發了一款名為ChatExcel的AI辦公輔助工具。該工具可以通過文字聊天,實現Excel的交互控制。ChatExcel測試版于2023年2月28日發布。僅僅半個月,公測網頁的日活用戶峰值達到11萬,獨立IP累計訪問量逾 200萬人次。
ChatExcel是通過文字聊天實現Excel交互控制的AI輔助工具。袁粒表示:“用戶不需要去記住各種操作公式,直接以文字形式向它說命令,這個軟件就能在Excel里完成各項任務。我們目的就是降低這種專業軟件的使用難度。”
袁粒的研究方向是計算機視覺、深度神經網絡架構設計與機器學習。作為一名“90后”教師,袁粒與學生在科研上亦師亦友,他希望學生在人工智能領域自由選擇真正感興趣的方向。而他也真正實現了自己對學生的期望,ChatExcel的誕生來自于團隊中一位同學的想法,袁粒在了解學生想法后,帶領志同道合的師生一起鉆研,不斷迭代,最終讓這款AI工具在ChatGPT火爆全網時成功“出圈”。
4月9日,“建行杯”第八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冠軍爭奪賽在重慶大學舉行。來自國內外高校的6支參賽隊伍,經過近2小時的激烈角逐,最終由南京理工大學“光影流轉”團隊斬獲大賽冠軍。
南京理工大學“光影流轉”團隊項目定位于遠距離寬視場智能探測感知成像系統創新,采用編碼孔徑的思想來實現圖像超分辨率成像,以有效解決圖像像素化的問題,提升對遠距離弱小目標的探測精度與作用距離,打破了國外高端熱像儀產品的封鎖。
近日,武漢科技大學姚凱團隊設計出新型通用基因編輯工具,并首次應用于失明小鼠的治療,讓小鼠重見光明。相關科研成果日前在《實驗醫學雜志》上發表。
姚凱帶領四名博士生,通過改變基因編輯的方式,構建了一種新的通用型基因編輯工具,命名為“PESpRY”。該基因編輯工具克服了原有的技術缺陷,既不受基因突變類型的限制,也不受基因突變位置的限制,能對全基因組進行無限制修正。經該技術治療后,失明小鼠視覺能力幾乎恢復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