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聰 祁博 李哲

關鍵詞:朗讀美學;審美價值;電視新聞;播音主持;有聲語言
張頌所著《朗讀美學》中對新聞有聲語言傳播的特點概括為:表達的難度最大,聽者的要求最嚴,審美的維度最高,美感的推力最弱。的確,有聲語言傳播作為語言傳播藝術的一種,不僅需要發揮實際的社會作用,其審美功能也不容忽視。有聲語言傳播所研究的重要領域是“有聲語言”。它將“新聞性”作為立根之本,同時其“藝術性”又不可或缺,將“語言”作為創作載體,又通過“文學”的熏陶和感染來提升其品味,夯實文化的根基,最終再結合“哲學”上升到“美學”的高度。電視作為主流媒體,其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以及在新聞真實性和權威性方面擁有絕對優勢。所以,運用美學理論實現電視新聞播音主持的有效傳播不僅是追求審美價值的需要,更是促進媒體融合的必然要求。
筆者認為,在電視新聞節目播音主持這一有聲語言傳播活動中,應遵循語言規范、內容準確、表達自如的創作原則,三者相輔相成、有機統一,共同構成了電視新聞的朗讀美感,完成了電視新聞播音主持這一實踐活動從部分到整體的層層遞進和環環相扣。
朗讀美學在電視新聞播音主持中的體現
語言規范
近年來“文化自信”一直成為熱詞,而媒體是一個時代文化的記錄者,這就要求我們留下文化的印記,樹立文化的標準。作為新時代的播音主持工作者,應該去樹立中國語言的審美范例。傳統媒體在社會中的特殊地位決定了播音語言的規范性,播音主持語言特點是老一輩播音主持工作者經過不斷探索和實踐,在發展中形成的理念與積累的經驗,是語言表達的獨特樣態。拿新聞節目來說,同樣一則新聞經過播音主持工作者與不同人的表達,受眾會有不同感覺,因為播音主持工作者能夠準確地把握時代的政策、新聞的背景和宣傳的目的,傳達黨和國家政策的聲音是清晰規范的。不僅如此,播音主持語言具有獨特的創作規律,內部技巧和外部技巧的運用,能夠讓受眾從新聞中獲取信息,從綜藝節目中感染動情,在解說中身臨其境。
在播音主持實踐中,可能會出現一些極端情況,比如,現在很多節目主持人為了接地氣,往往使用“大白話”甚至一些很粗俗的語言,好像越是這樣越能貼近受眾,其實不然。中國的語言非常多元化,既有各地區口音不同的方言也有字正腔圓的普通話。這些都是中國語言的組成部分,所以在融媒體時代,不能一味地追求某一特定的表達方式,根據節目的特點靈活運用語言表達,讓今天的表達為明天的受眾展示文化的印記,提供審美的典范。
作為黨和國家的“喉舌”,播音主持工作者有責任、有義務傳達新時代中國的文化自信,那么如何傳達出這種自信,筆者認為這個自信一定不是虛張聲勢,而是實實在在去表達,表達出更多的自信需要嚴謹的語言,來增添播音語言的美感。
內容準確
新聞是客觀的,有視角的。新聞播音占據了有聲語言傳播的“半壁江山”,隨著融媒體時代的來臨,人人都可以成為傳播者,在網絡自媒體上發布各式各樣、五花八門、良莠不齊的信息,這導致假新聞事件時有發生,但傳播主體作為有聲語言話語權的持有者,信息的真與假、事件的是與非、事實的善與惡、主人公的美與丑都需要傳播主體自身去辨析。
“美”是建立在準確之上的,如果傳播內容不實,那么美也無從談起。電視新聞播音主持作為一種大眾傳播活動,傳播主體既把控著傳播的內容和形式同時也受制于傳播要求,扮演著新聞工作者和語言傳播者兩種角色,也肩負著“澄清謬誤”的重任,所以在傳播過程中需要保證“零失誤”,任何把關不嚴的行為在大眾傳播活動中都可能會造成嚴重后果。所以準確不只是文稿轉化為有聲語言的準確,也包括基調、情感等方面的準確。作為電視新聞播音員主持人不僅要在鉆研業務、提高能力上下功夫,還應該增加與職業要求相匹配的社會責任感實現電視媒體人的社會價值。
表達自如
“自如”是在新聞播音主持中對傳播主體的狀態要求,摒棄“播音腔”的僵化表達方式,為不同類型的稿件賦予不同類型的話語樣式,賦予新聞更鮮活的生命力,增加感染力和帶動性。播音員主持人在直播中要排除一切心理負擔和其他影響播音創作的外部因素,找到合適的狀態去進行有聲語言傳播。
中國正在日益強大,如今我們的表達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親和力,盡管隨著媒體融合趨勢更加凸顯,很多媒體也在嘗試改文風,但我們不得不承認的是,媒體和受眾之間那一層隔閡并沒有完全被打破。有很多受眾會有這樣的感覺:今天看了一期新聞節目,知道內容很重要,但是沒有完全真正看懂。這就說明傳播還沒有達到完全有效。而破除這一層隔閡不僅僅在于主持人多一些微笑或者降低一些聲調,而是要在語言表達當中增強傳播的有效性,讓受眾只要一聽就能明白,從而激發受眾的情感共鳴,實現“以情動人”,做到“目中有人、心中有情”,拉近與受眾的距離。
每期節目的時間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時間內,如何增強傳播的有效性,讓受眾能接收到有效信息,進而為其提供精神指引,最終為社會創造更大價值,這是所有播音主持工作者應該去思考的問題。
電視新聞有聲語言傳播中實現審美價值的路徑
感性:讓新聞更有溫度
新聞這一體裁相較于評論、詩歌、散文等文學形式具有其獨特的特征。如果播音主持人沒有感性思維,就無法做到新聞的有效傳播。換句話講,“語言感覺”與文本不匹配就無法讓受眾聽懂。
張頌指出:“在新聞報道上的媒介較量,永無寧日,已經和正在成為媒介競爭的主戰場。就像一條河,日夜奔流,千姿百態,任何人都可以觀察它本體的各個部分,并以自己的視角、思路形成文本,賦予它或輕或重的分量,給予報道。”這足以說明了感性表達的重要性。
試舉一則有關甘肅蘭州交警接力救助重癥新生兒的新聞:
“近日,甘肅蘭州一名出生僅一天的新生兒出現呼吸困難等癥狀,情況危急,急需轉院。蘭州交警橫跨三區共同協力,讓原本需要50分鐘的車程,僅用20分鐘就順利到達,為患兒贏得了寶貴的搶救時間。
上午十一點半左右,蘭州市西固區一名出生一天的新生兒出現呼吸困難、肺出血、消化道出血等癥狀,情況危急,需立即將嬰兒和一臺500斤重的新生兒轉運系統,一起由西固區醫院轉往蘭州大學第二醫院。而此時正值中午下班高峰期,路面車流量大交通擁堵,情急之下,患兒家人求助蘭州交警。
接到求助之后,蘭州交警指揮中心立刻下達指令,由多個交警大隊共同接力,一路拉響警笛,為患兒打通一條生命通道。20分鐘后,患兒被安全送達搶救室,經搶救,目前患兒生命體征平穩,已脫離危險。”
從導語到正文,這則新聞短短308字,敘述、描寫、畫面、聲音兼具,不僅對客觀事實進行了敘述,更對蘭州交警爭分奪秒救助的細節及對生命的敬畏和尊重的態度有了傳播者主觀情感的抒發。播音員通過語速的輕重緩急、語氣的抑揚頓挫、節奏的循環往復傳達出“生活中原本沒有什么歲月靜好,只不過是有人在替我們負重前行”的社會理念,從而感染受眾。
在有聲語言的表達中,傳播者要突出對文稿的理解,做到“有感而發”,將感性化作為具體的語言表達,通過在表達過程中的感性差異使語言情聲和諧、形神兼備,使觀眾身臨其境。
知性:讓是非更有判斷
知性判斷是對語言目標行為的主觀確認,無論是任何節目的文稿或選題,傳播主體在準備稿件過程的同時勢必伴隨著對稿件內容的知性判斷,其表現在對事實內容、事實意義、話語結構、情感調動、表達方式這五方面的確認。
任何文稿在話筒前、鏡頭前必然有其“不可不說”的深刻意義,傳播主體只有將這層“不可不說”意義挖掘出來并通過有聲語言正確地表達出來才能彰顯新聞作為有聲語言在傳播過程中的生命力。此外,任何稿件中所要傳遞的事實和意義都需要傳播主體調動情感,運用播音主持創作方法通過有聲語言表達出來。知性判斷的力度就表現在對情感的具體化上。在這其中,無論是情感的抒發還是分寸的拿捏,抑或是語氣節奏或表情神態的變化都要根據新聞的文本內容來決定。最后傳播者對新聞背景、時代精神、大眾心理以及語言環境等因素都要做到心中有數,將這些因素用于正確的創作表達中。
理性:讓語言更加規范
理性是指人們對人、事、物、理做出判斷、推理的思維運動。要特別指出的是,這里的語言規范不單單是指普通話標準,更多的是指語言符合時代和社會、內容與形式、邏輯和形象的定位。首先,有效傳播的實現途徑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傳播主體和接收主體的互相吸引和互相認可。在不同時期不同階段由于國情、省情的變化都影響著傳播主體處理有聲語言的方式方法。其次,確定話語樣式和話語樣態是傳播主體的內在素養,除此之外不為文稿所限,靈活運用語言處理技巧打開創作思路也是衡量一位傳播主體素質的重要因素。
有聲語言的感性使得傳播內容更加具體化,知性使得內容更具豐富性,而理性在綜合前兩者的特質后更加綜合化。
悟性:讓“傳者”更能“善傳”
“傳者善傳”顧名思義就是傳播者能夠將有價值的信息運用合適的方法手段傳播給受眾。如果說上述提到的感性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階段、知性和理性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階段,那么悟性階段又會使傳播主體在經歷過種種有聲語言表達的實踐經歷后,創作思路重新由復雜回歸簡單,重新回到“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境界。
張頌先生在《朗讀美學》中用“悟性”一詞概括了朗讀美學的最高境界。的確,在有聲語言傳播實踐活動中,傳受雙方以有聲語言為中介構成聯系,“傳者”作為主要矛盾存在于這段對立統一的關系之中。
在新聞有聲語言傳播中,傳播主體要獲得悟性離不開日積月累的實踐經驗和對受眾接收信息的反饋。在大眾傳媒中,有聲語言傳播要求“創作自覺,語感通悟”。語言不僅僅是工具,也是文化的載體,更是政治經濟的體現。每檔節目、每則新聞都會折射當下社會的思想、政治、經濟、文化等,這就要求傳播主體靠悟性去表達并在表達中增長悟性。
本文基于朗讀美學這個切入點也力求為業內的創作和研究提供一個新的實踐方向。美作為人們的共同追求,也是在新聞有聲語言傳播中傳播主體不可不思考和注重的一個因素。催生有聲語言典范的重任理應由廣大播音員主持人所承擔,在達到有效傳播的同時更應為社會提供語言美的典范,這正如張頌先生所提到的:我們的朗讀(包括播音主持)便可在審美層面上,創造美,生產出具有“美的尺度”的有聲語言典范作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