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中國繪畫藝術發展到北宋進入重要時期,這一時期繪畫的兩個突出特點是畫院發展繁盛和文人畫思潮影響下士人畫觀念形成。繪畫內容不單表現現實生活,更是多表現對現實生活、人生理想以及自在精神的追求。以蘇軾為首的文人士大夫群體在理論和實踐上開創了文人繪畫先河。這一時期美學思想的發展對文人畫產生影響,賦予了其獨特的審美精神。
關鍵詞:文人畫;審美;“詩畫一律”;筆墨意趣
北宋初期經濟發展穩定,實行的國策“與士大夫治天下”,提高了文人群體的政治地位。宋太祖與宋太宗創立了君主獨裁專制體制,吸收唐末五代藩鎮割據的歷史教訓,加強中央集權,削弱藩鎮、臣僚的權力。隨著貴族政治的瓦解,平民的文化地位得到提高。皇家宮廷畫院的繁榮發展都民間繪畫的迅猛發展、宋代繪畫美學思想的發展,與整個社會的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宋代繪畫作品從宣揚教化功能轉向審美功能,具有豐富的文化審美內涵。
一、文人士大夫繪畫興起的原因
(一)政治、文化環境變化
北宋時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文人畫時期,而是文人畫的一個發展期。晚唐五代時期政局動蕩,戰爭頻仍,人民遭受了巨大的苦難。北宋建國初期,宋太祖吸取了前朝滅國的教訓,實行“與士大夫治天下”的國策,士大夫的政治地位提高。宋代士人的待遇與別朝不同。在我國整個歷史發展進程中,宋朝可謂科舉制度發展的完善期和鼎盛期。魏晉南北朝時期實行的“九品中正制”在實施初期還比較注意士人的道德品質和真才實學,但司馬氏掌權之后,便把門第出身作為評級的唯一標準,形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局面。唐朝實行的科舉制改變了這一狀況,但通過科舉錄用的人才還是特別少。到了宋代,科舉制度真正打破了原本貴族取士的局面,為了公平公正采用糊名制,清除了貴族壟斷政治這一弊端。
宋代是一個重視教育發展的時代,在全國各地建立了專門培養人才的學校,著名的四大書院就是這個時期建立的,還設立了翰林圖畫院。原西蜀、南唐的畫家紛紛聚集到汴京,再加上中原地區原有的畫家,畫院規模極大。原先被歧視的畫工在這一時期也能通過自己的一技之長進入畫院。宋徽宗時期更是設立畫學,將類似科舉制度的考試機制引入畫院中,要求畫家不僅要有精湛的技術,還要有一定的文學修養,遂畫院制度逐漸完善,發展也逐漸步入正軌。這對弘揚“詩畫一律”的繪畫理論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宋代文人具有弘道和重德的時代性格,畫家不僅通過自己的繪畫技巧來進行創作,更是開始關注國家的政治和現實生活,并通過自己的作品來表現對國家政治事務的牽記以及對人民生活環境的關切。雖然這種精神發起人群是文士,似乎畫家涉及的范圍并不廣泛,但就思想傳播來講,畫家也會受到這種精神的影響。唐朝時期,唐太宗李世民推崇道教,實施的宗教政策完全是為了統治的需要。唐代繪畫多是宗教題材的人物畫或者是為政教服務的繪畫,例如閻立本的《歷代帝王圖》的創作意圖在于讓統治者“見善足以戒惡,見惡足以思賢”,起到維護統治的作用。北宋時期,寺觀壁畫作品減少,描繪現實生活的題材增加,多表現對國家社會和人民生活的關切。
(二)繪畫理論的完善
東晉顧愷之《魏晉勝流畫贊》提出了傳神論、以形寫神、遷想妙得等觀點,為中國繪畫理論的發展樹立了典范,對其后謝赫“六法論”的提出有啟示作用。從唐朝朱景玄《唐朝名畫錄》的“神、妙、能、逸”,到宋代黃休復《益州名畫錄》的“逸、神、妙、能”,反映了文人畫家藝術審美觀被提到了較重要的位置。文人社會地位提升,繪畫成為社會普遍能夠接受的藝術。
二、文人繪畫的藝術特點
(一)以德的內涵,作道的提升
孔子的儒家思想講的是仁和德,莊子的道家思想講的是道。北宋文人在詩文革新運動中將繪畫提高到道、德的程度。畫院特定的審美傾向受到帝王的影響,北宋初期繪畫的主要功能是滿足政教的需求,當時政治環境處于內憂外患的狀態,于是利用繪畫的政教作用來鞏固皇權。隨著政權的鞏固、皇帝審美趣味的轉變,佛道畫、肖像畫以及寺觀的建設明顯減少,花鳥山水題材成為繪畫創作的首選。唐代安史之亂前,文化藝術的特點是富有激情,情感跌宕起伏,總體是具有抒情意味的。安史之亂以后,士人的功名夢想破滅,為了安撫內心空虛,把情感寄托于佛學,尤其是結合中國文化的禪宗思想。北宋初期的新儒學思想持有批判精神,士大夫的自我意識逐漸覺醒。宋代理學是在新儒學基礎上發展出來的,其從關注外在世界轉向內心修養,受到文人畫家的極力推崇。理學融匯了三教思想,其中禪宗思想的核心是心凈,讓人反省自身,減少私欲。
宋代以前,士大夫的社會地位低下,難以與門閥士族相抗衡。北宋時期,士大夫階級地位得到提高,有了更多參與政治的機會和權力。宋代文人畫家從仕者眾,雖喜愛山水,卻不能時時都處在山水中,享受山水帶給人的樂趣。北宋郭熙在《林泉高致》中寫“不下堂筵,坐窮泉壑”。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在家里也能像在大自然中一樣欣賞自然的美景。文人畫家借用筆墨的技巧和自在的情感,在畫紙上描繪出大自然的風景,讓觀者如同身處自然之中,也滿足了居廟堂之高的士大夫內心對大自然的向往。這既是宋代文人現實生活的反映,也是其精神生活的折射。
李成的《寒林騎驢圖》,畫中古松高聳入云,又有枯樹與寒冷的溪流,一位戴帽的文士騎著驢行走在山間的小路上,前后有童仆作伴。畫面中,近景的古松直立挺拔,占據較大畫幅,遠景則被古松掩映。整個畫面蕭瑟荒涼,枯木上卻有嫩綠的枝條纏繞,在荒寒蕭瑟的冬日里透露出一絲生機。枯木用尖筆勾畫,而山石則只側面作皴,上部留白并以白色略加渲染,表現出寒冬的山石被大雪覆蓋的場景。范寬的《雪景寒林圖》(圖1)是全景式構圖,墨色濃厚潤澤,畫面的主體是正中央的峰巒,兩側的山峰以及峰巒下的村莊映襯出峰巒的雄偉。整幅畫面將北方冬日的雪景表現得淋漓盡致,山峰高聳而立,村莊在樹木的掩映下若隱若現,從遠方迂回而下的溪水生動地表現出北方雪后山川的壯美。畫面氣勢磅礴,意境清幽。
(二)詩書畫交互影響
蘇軾曾經對吳道子作出了極高的評價——“所謂游刃余地,運斤成風,蓋古今一人而已”,但在看了王維的詩畫之后又認為“吳生雖妙絕,猶以畫工論”。蘇軾曾經贊譽王維的畫:“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畫面呈現與文人的氣質是相聯系的。魏晉之后,文人參與繪畫創作之中,尤其是唐代中后期,文人從事繪畫者明顯增多。詩與畫相互滲透早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已有萌芽,題畫詩或根據詩歌進行繪畫的創作行為均是詩與畫相互滲透的表現。到了北宋,繪畫與文學的結合更加緊密。宋代文人受三教思想的影響,經常將自己的情緒、意趣、志向等在詩畫中表現出來,從而讓自己的內心變得平靜。宋代文人認為繪畫想要得到提升,繪畫體現的意境就要更加深刻,而在畫中題詩就是一種提升畫面意境、深化繪畫主題的重要方式。蘇軾提出的“詩畫一律”就強調了詩與畫的相通性。在他的影響下,“詩畫一律”已然成為宋代文人的普遍共識。
宋徽宗愛好書畫,有著極高的藝術追求。1104年,宋徽宗設立畫學,以正規的考試制度來挑選繪畫人才,通常以詩句為題進行考試,文人畫家將自己的文學優勢融入繪畫中。這種考試方法促使繪畫從再現性向表現性轉變。
北宋文人繪畫注重的是表達自身的思想和對繪畫立意的表現。魏晉時期,繪畫受到莊子哲學思想的影響,主張“傳神論”。謝赫的“六法論”中將“氣韻生動”作為繪畫品評的第一個標準。蘇軾則提出“取其意氣所到”。蘇軾的繪畫美學思想集中體現在他的作品中,他的作品《枯木怪石圖》內容極簡,僅枯樹、怪石和野草,畫面蘊含道家道法自然的哲學思想,枯木結合當時的環境又有枯木逢春之意。之所以叫“枯木怪石”是因為石頭形狀怪異,旁邊的樹木又是一奇怪的造型。蘇軾愛畫怪石,石頭雖然丑陋但又有山石本來的堅硬感。構圖上,枯木占據畫面中心,旁邊是怪石,野草的布局使整個畫面都活潑了起來,象征著生生不息的生命力量。結合蘇軾一生坎坷的經歷,欣賞者容易將畫面內容理解為枯木象征畫家本人,彎曲的枯木則象征著畫家政治上的失意,樹木彎曲著奮力生長象征畫家不屈的精神。從該畫筆墨的使用上可看出書法的表現力,怪石用飛白表現,枯木用屋漏痕,葉子用行書和楷書的撇捺稍作修改進行表現,每一用筆都充滿動感,筆法迅速有力,表現了枯木的頑強生命活力。文人繪畫不僅只表現客觀事物,而且注重表現畫家的感情。
文同為畫竹,常年在竹林子里頭觀察竹子。《墨竹圖》畫的是垂倒在畫面的竹子,從左上角向右下角伸展,整體呈S形生長趨勢,占據畫面大部分。竹葉有濃淡區別,正面是深墨,背面是淡墨,整個畫面不會因為竹葉多而顯得雜亂,新枝在后面若隱若現。畫中用捺表現長的竹葉,加以飛白表現竹葉隨風而動的態勢,筆力勁挺,可見畫家在書法上的功力極深。
(三)筆墨趣味
蘇軾說“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可見其并非不注重筆墨趣味。其作品《枯木怪石圖》,在筆墨的運用上看得出功力,他用較淡的筆墨表現怪石的輪廓和質感,藏在怪石后面的星點矮竹用濃墨表現,與怪石形成濃淡對比。米氏父子的“米點山水”是宋代文人在山水風景畫上的一大創造,獨樹一幟。米芾認為要改過去以墨線畫輪廓的傳統,把重在“筆”法改為重“墨”,尤其擅長潑墨法。這種畫法把水墨大寫意的渲染技法提高了一個臺階,對后世影響極大。五代荊浩是古代畫論中最早提出“筆”“墨”概念的,其作畫“有筆有墨,水暈墨章”。在中國傳統繪畫中,筆墨無疑占有重要地位,體現了中國繪畫的審美精神。唐代之前的山水畫是用線條勾勒山體外形,在實踐創作上并不算成熟,山石的質感沒有表現出來。唐代王維一改以往的青綠為水墨,以寫意代替寫實,將詩意融入畫中,體現獨特的文人氣質和詩人的情懷。荊浩的《匡廬圖》全幅畫面皆用水墨,在筆墨的結合上比前人更前進一步,畫面中勾、皴、染并用,注重墨色變化。
北宋山水畫家注重在畫面中呈現自然景色的真實細節和氣氛,筆墨技法所表現的是藏于山水之間的自然氣韻,包含著畫家對自然的深刻領會和思想情感。如果繪畫作品中沒有蘊含畫家的思想情感,那這幅作品就沒有生命力。筆墨技法的運用恰恰是能將畫家的思想情感真切表現出來的關建。通過筆墨技法,畫面的意境和畫家的心境得以表現出來。畫家需要有熟練的筆墨技法才能充分地在畫面中展現自己的意趣,表達自己的思想。不同的筆墨呈現不同的畫面意境,表現畫家不同的心境。
郭熙《早春圖》畫面表現北方初春山川的景色。整幅畫面,霧氣縈繞,山川沒有完整地表現出來,形成了山峰在半腰處直立、挺拔向上的氣勢。石頭使用卷云皴,運用濃淡干濕不同程度的墨色皴染表現出石頭的質感,著色沒有邊界限制,巧妙暈染更能體現出整個畫面的空靈。
三、結語
宋代是中國繪畫藝術的鼎盛時期,文人畫蓬勃發展,文人畫士眾多。隋唐開始,畫家深入自然觀察感受,生動地表現所描繪的客觀事物。五代到北宋期間,南北方山水畫派注重技法的創新,注重個人個性的表達和筆墨的審美意趣。北宋繪畫的發展與宋朝的政治、文化環境密切相關,且前人豐富的美學理論為宋代文人畫發展奠定了基礎。宋代社會各階層對繪畫的喜愛傳達了宋人的審美精神和審美意趣。伴隨技法的成熟,繪畫的表現形式從真實的再現轉移到抒發個人情感。受到禪宗思想的影響,有些文人深入自然找到心靈的寄托,在繪畫中尋找筆墨的樂趣。
北宋文人畫家對生命的感悟、對美的理解、對哲學思想的領悟均融匯在其繪畫作品中,北宋的畫學思想在理學精神的影響下,推崇真實地描繪自然,表現自然,深究物象本源,超脫于物外,領悟宇宙。在學習和觀摩北宋文人畫家作品時,應該注重體悟其審美精神。
參考文獻:
[1]陳師曾.中國繪畫史[M].北京:中華書局,2010.
[2]蘇軾.蘇軾詩集[M].王文誥,輯注.北京:中華書局,1982.
[3]黃休復.益州名畫錄[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64.
[4]鄧喬彬.宋代繪畫研究[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6.
[5]何延喆.中國山水畫技法學譜[M].石家莊:河北美術出版社,2011.
作者簡介:
劉寧,山西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