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震義
摘 要
課后服務是義務教育階段學校面臨的新課題,在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的同時,還要確保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教師可以在課后服務的形式上進行創新,充分挖掘校內外教育資源,為學生提供優質的服務套餐,可以用“閱讀+辯論”的形式豐富課后服務內容,達到“雙減”政策下提質增效的目的。
關鍵詞
“雙減” 課后服務 閱讀 辯論
國家“雙減”政策的出臺,對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的課后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利用課后服務,減輕學生課后作業負擔的同時達到“提質增效”的目的?這是每一個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我校一直秉持“讓每一片羽毛都閃亮”的育人理念,充分挖掘校內外教育資源,為每一個學生的成長助力。在課后服務中,我們將“泰州教育大閱讀”作為重要內容,圍繞一個“辯”字,開展“閱讀+辯論”活動,努力實現課后服務與“教育大閱讀”促進學生發展的雙輪驅動。
一、做好閱讀規劃:思考合適的“辯題”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閱讀不止于“讀”,更重要的在于“思”。如何引導學生從閱讀中生發出自己的思考?我們以“辯論賽”為抓手,統籌規劃三個年級的大閱讀工作。如何根據三個年級學生不同的年齡特點來規劃大閱讀工作?我們以必讀書目、選讀書目、雜志推薦三個方面為規劃路徑,為學生量身打造“閱讀套餐”。如七年級春學期必讀書目是《駱駝祥子》《海底兩萬里》,選讀書目是《創業史》《基地》,雜志推薦是《初中生世界》。學生從規劃閱讀的篇目中自主思考合適的辯題,語文教師從學生思考的辯題中選擇優秀的辯題加以指導和修改,供學生辯論。從閱讀到思考,到最后形成可以辯論的話題,這是學生從感知到探究,再到感悟的思維跨越。
二、設置網格小組:尋找合適的“辯友”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尤其在閱讀方面,更需要有兩三知己,才能共同享受讀書的樂趣,才能產生共同的話題,繼而擦出“辯論”的火花。為了讓彼此找到合適的辯友,我們在各班開展“網格化小組”管理模式。每一個“網格化小組”人數控制在4~6人,男女生搭配,優等生與學困生搭配,至少有2人具備一定的表達能力。這樣的管理模式,一方面是我校課堂教學改革(助學規劃案)實施、班級常規管理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課后服務與教育大閱讀融合的需要。在課間、午間,在綠色掩映的通幽曲徑處、教室門口的文化走廊前、晚霞映照的操場上,“網格化小組”的成員聚在一起分享閱讀的感受,討論辯論的選題,研究辯論的策略,成為校園里一道最美的風景線。
三、開辟綠色書吧:搜集合適的“辯據”
“讀書是在別人思想的幫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學生通過閱讀有了自己的感悟和思考,但是要形成辯論的邏輯思維,還需要有更多有力的論據來武裝自己的思想。我們為學生創造武裝思想的陣地,在每周課后服務的時間內,將計算機教室、閱覽室向學生開放,每個樓層開辟“鳳凰綠色書吧”,讓學生自主搜集資料,整理合適的論據。例如,七年級優秀辯題:閱讀《西游記》后,有同學對書中主要人物這樣評價——“悟空可頌,悟凈可敬,悟能可氣,唐僧可憎”,你同意這樣的評價嗎?八年級優秀辯題:閱讀《昆蟲記》后,你認為這本書到底是文學性更強,還是科學性更強呢?九年級優秀辯題:閱讀《水滸傳》后,有人說武松血濺鴛鴦樓,殺人如麻,濫殺無辜,即使被稱為打虎英雄,他也不是真正的英雄,結合小說中的人物談談你對英雄的理解。對于這些辯題,有很多的資料可供學生參考。學生在下午課后服務的時間內,通過查找這些資料,最后形成辯論的論據,這是對作品的深度閱讀,并形成自己思想的過程,既培養了閱讀的興趣,提升了閱讀的能力,又能解決考試中遇到的題目,可謂一舉多得。
四、走進鳳凰書苑:搭建合適的“辯臺”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教育大閱讀絕不是僅僅讓學生讀幾本書這么簡單,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能從愛讀書走向愛學習、愛生活、愛家鄉、愛祖國。我校將圖書館閱覽室、教室里的溫馨港灣、融合教育中心改造成具有文化特色的“鳳凰書苑”,每天安排3個班級開展班級辯論賽,為學生搭建自信表達的舞臺、生命成長的自由天地。
辯論賽由語文教師組織,并就“如何進行辯論”對全體學生做一次專題指導。辯題提前一周公布,可以初步選定2~3個辯題,確保學生能充分搜集、整理資料;各班“網格化小組”現場抽簽決定辯論的對手,并隨機抽取一道辯題;每場辯論時間為10分鐘,最終通過自我評價、同學評價、教師評價等確定獲勝小組、最佳辯手、人氣辯手等獎項。每次辯論結束以后,各班要對一周的閱讀情況進行總結,并布置好下周的閱讀與辯論任務。
總而言之,課后服務是義務教育階段學校面臨的新課題,在減輕學生課后作業負擔的同時,還要確保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我校以“辯論賽”為抓手,通過課后服務開展“閱讀+辯論”活動,就是要以“辯”促“變”,讓學生變得更加有思想,變得更加有自信,變得更加有能力。學校的每一處場景都變成了育人的場所,每一個學生都有了展示自我的舞臺,提質增效的目的也就達成了。
(作者單位:江蘇省泰州市鳳凰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