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近年來,城市公共空間變得日益復雜與重要,人們對環境的要求也變得多樣化和藝術化。公共藝術作為面向公眾的藝術,不同于傳統的城市環境設計,具備開放、共享、公共的特征。藝術家用藝術語言激發人們的審美需求和更多思考,引導大眾積極參與創作,讓大眾將自身的審美需求表達出來,達到自我價值的體現和認同。這對于塑造城市文化精神、提升大眾情感體驗及增強其歸屬感、幸福感具有重要意義。針對公共藝術如何更好地與城市公共空間相融合并發揮價值這一問題,通過對國內外建筑、景觀設計案例等的研究分析,探討公共藝術的敘事性設計方法。
關鍵詞:景觀設計;公共藝術;敘事性設計
基金項目: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廳2021年度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資助性計劃項目“新時代下城市地鐵空間公共藝術規劃設計研究——以鄭州地鐵為例”(2021-ZZJH-459)研究成果。
一、敘事性設計概述
公共空間的藝術設計涉及空間與藝術兩個維度,比人們狹義上理解的公共藝術設計(如雕塑、繪畫、舞蹈等)多了對空間的理解與思考。公共空間中包含的景觀與建筑,其設計過程和涉及的問題都非常復雜。在進行公共空間的藝術設計時,如果能有一種專屬的語言或切入點,那么設計思路的梳理就會相對簡單和清晰。針對這個問題,筆者進行資料收集及研究,發現建筑設計中的敘事性設計方法同樣可以作為獨特的設計語言被運用在公共空間的藝術設計中,并且能夠在藝術與空間之間建立有效的聯系,增強場地與人的情感溝通,促進體驗升級。
敘事性設計通過設置特定使用場景,以講故事的方式創造出能引起詩意反應的物品,從而使受眾獲得娛樂感受和內在情感的體驗。敘事性設計在過去多被應用于文學領域,后來橫跨多個學科,并延伸至設計領域。敘事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是在20世紀60年代的法國被確立的,到20世紀80年代逐漸拓展至設計領域,催生了敘事性設計等概念。敘事性設計最早被運用于建筑、室內、景觀設計中,然后延伸到產品、視覺傳達和動畫等領域。敘事性設計是受敘事性思維影響而進行的設計,其與各設計領域的融合是近年來人們特別關注的熱點,如倫敦藝術大學(UAL)建立的一個講故事學院——AKO故事研究所,致力于研究故事如何引發過去的變化,并開發新的語言和未來的轉型敘事形式,對敘事和講故事如何帶來變革有世界領先的理解。
二、設計案例分析與設計方法初探
(一)空間敘事方法
伯納德·屈米在《曼哈頓手稿》中說:“建筑不僅關乎空間和形式,也關乎事件、動作,以及空間里發生了什么……在那同時,平面、剖面和圖描繪了空間,并指出了不同闖入建筑‘舞臺的主人公的運動。”人們可由運動提煉出空間,同時空間也暗示著運動,可見敘事性設計脫離了單純的建筑形式,注重空間場景的體驗和內涵寓意。伯納德·屈米認為,能夠定義建筑的不是形式,也不是簡單的功能,而是發生在其中的事件,建筑師不僅僅是在設計某種形式,而且是在創造社會性的公共空間。建筑空間的敘事方法中,有一種是將人們熟知的歷史事件及文脈或當地特有的產物等轉化為符號,并作為設計元素。例如:安藤忠雄用清水混凝土營造了具有日本傳統園林禪意的空間;林瓔用水、花崗巖以及鐫刻時間數字的“女子桌”來反映耶魯女學生平權歷史事件;凱瑟琳·古斯塔夫森用流水在閉環流泉內的不同狀態,反映戴安娜王妃的一生經歷。這些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來說都在敘事,只不過有的故事內容抽象,有的故事內容具象,有的需要輔助說明才能讓觀者理解敘事內容,有的不太需要解讀就能讓觀者理解。由于設計者也是挑故事、選片段進行呈現,所以觀者從場地直接獲得的也并不是原本完整的故事,而是故事的片段與體驗者自身感受的混合體。因此,空間的敘事可以說是在對故事本身內容的抽象與具象之間尋求平衡的過程。
(二)案例分析
敘事和語言都是一種交流方式,就如挑選和排列事件以構造一個有意義的故事與選擇和排列單詞以組成一個有意義的句子有相同之處。改變一個故事里所講述事件的次序,就會改變故事的意義,所以敘事的時間序列很重要。景觀是空間的藝術,景觀的敘事性設計需要把時間與空間相融合,再進行組合排列,通常用故事的發展推進空間變化,也可以是以空間變化推動故事發展。由此,空間尺度成了故事的范圍或者戲劇的舞臺,同時增添時間維度可以讓人對于場地的記憶更加深刻。景觀中的樹木、巖石、土地、氣候及其他要素,都可以用作某種象征進行敘事。
建成于1984年的唐納噴泉位于哈佛大學校園內,是極簡主義景觀設計大師彼得·沃克的經典作品之一。沃克采用了159塊馬薩諸塞州當地產的天然石塊,組合成了一個直徑約為18.3米的圓形巨石陣,巨石陣中央是一座霧噴泉。巨石陣一部分掩在土里,與周圍的大樹自然融合,仿佛與樹一樣從地下生長出來。唐納噴泉的周圍有喬治時代的哈佛庭院、現代科學中心和維多利亞時代的哥特式大會堂,設計師希望將英格蘭鄉村意境融入校園,營造一個安靜、自然的戶外空間。唐納噴泉旁巨石陣的打造是以英格蘭南部沙利斯伯里的巨石陣遺址為靈感的,那里的每一塊石頭似乎都在訴說著古老的故事。沙利斯伯里的巨石陣建造得比埃及金字塔還要早,既神秘又美麗。我們熟悉一個地方,往往是因為熟悉它的故事。沃克借用巨石陣的故事和形式,利用當地的石材和場地,傳達某種哈佛精神,就像校徽上刻著的“真理”二字一樣。自由教育——在自由探究精神指導下的不預設目標、不與職業相掛鉤的教育,是哈佛大學在近400年的歷史中一直堅持的一個理想。在越來越世俗化和功利化的今天,這種堅持已經變得越來越艱難。有一種說法是“自由教育就像教堂,專業教育則像醫院”,大家都知道醫院是干什么的,但說不清楚教堂到底有什么用,但它確實還有某種深遠的影響和作用,比如慰藉和回答人的真正需要。唐納噴泉里的水景就是巨石陣中央產生的噴霧。在春天的時候,噴泉會被花草覆蓋,石頭、霧噴泉、草地、圓形這些簡單、質樸的要素,共同構成一組幾何自然景觀,開放美好,平易近人。人們可以在里面學習、交流、游玩等,不被定義,自由隨性。
設計者展現的故事內容可抽象也可具象,故事越抽象,就越能激發人們更多的想象,同時他們的解讀也越容易偏離原有的故事。具象可以強化原本的故事和設計,如適當添加具象的符號可以起到引導與強化敘事的作用。例如戴安娜王妃紀念噴泉(圖1、2),其位于倫敦海德公園,是由景觀設計師凱瑟琳·古斯塔夫森設計的。噴泉是由545塊花崗巖砌筑成的一個長達210米的橢圓形水渠,像一條美麗的項鏈靜靜放置在綠蔭上,與周邊的風景相互輝映。設計師還借助了一些元素進行敘事性設計,如場所空間的節奏、季節、光線和活動等都能激發人們對生活事件的回憶。戴安娜王妃紀念噴泉以“Reaching Out-Letting In”(敞開雙臂-懷抱)為概念,順應場地坡度,呈現跌水、小瀑布、渦流、靜止等不同狀態,象征著戴安娜王妃平易近人和包容的氣質。噴泉容器底面設計了六種不同質感,水渠從高點流向兩個不同方向:一個方向的池底凹凸不平,水流急湍奔涌;另一方向的池底平滑,水流平穩寧靜。最終,兩股水流匯集在水渠最低處的開闊處。參觀者坐在水渠巖石上,通過水不同的流速、聲音、形態等,感受戴安娜生命中的起伏和跌宕。
(三)公共藝術的敘事性設計方法
相信不少人在公園中散步時經常可以看到一些敘事性的細節,例如大樹上刻著的“紀念某某生于某年”等。當看到這些內容的時候,人們也許不禁會聯想刻下這些字的究竟是怎樣的人,以及他有著什么樣的故事。就這樣,一行小字如同一枚鐵錨,將場所緊緊地和記憶聯系起來。園林史學者克雷戈·克魯納斯提出,中國古代的“園”的概念并不是對某種空間用途的限定,而是文人通過繪畫和文學描述的對象。換句話來說,園林不是先于主觀描述而客觀存在的事物,而是通過描述的過程而形成的主觀概念。
在公共藝術設計中,敘事方式可以是靜態的,也可以是動態的,如果在設計時營造不同場景,以游覽路徑進行串聯,則可以使游覽過程的體驗和看連環畫或者解迷一樣,產生一種類似電影蒙太奇的效果。如在越戰紀念碑沿墻步行,就好像在不同的時空來回穿梭,當時間線匯合時,人們會感到困惑,甚至會產生疑問:戰爭的起因是什么?戰爭是如何開始的,又是怎樣結束的?敘事就像把詞語組合起來,構成易懂的句子。語言除了用文字、符號表達之外,還可以用手勢、標記或其他方式來表達,同樣,敘事可以用包括景觀在內的幾乎任何方式來講述,營造空間序列、空間層次。
修辭是人們在語言、敘事和景觀中構建意義的基本手段,可將事物與事物聯系起來,將“閱讀”景觀比作閱讀書本,用熟悉的說法來表達復雜的思想。常用的景觀修辭有隱喻、轉喻、提喻、反諷等。就隱喻而言,可以在一個故事的開頭和結尾來運用,從而以一種狀態替代另一種狀態,如越戰紀念碑用撕裂的傷口作為造型,以訴說戰爭的殘酷,表達哀思。轉喻是通過聯想表達,反復使用一件事物,將其同另一件事物聯系起來,因此可以被看作另一件事物的符號,比如建筑師習慣用流線造型詮釋自然與建筑的融合。就反諷而言,其他的修辭是說服人,而反諷具有冷漠感。這種冷漠感會產生批判,包括改變表現手法本身的性質。反諷在啟蒙運動批評中被用作一種修辭手法,主要用于揭秘過去的教義、迷信和傳統。在后現代主義文化和不穩定的真實中,反諷是一種受歡迎的模式,創造了更多混合的或多元的表達方式。例如景觀設計師瑪爾莎·舒爾茨設計的懷特海德生物研究中心屋頂花園“拼接園”(Splice Garden)。甲方的要求是設計一個沒有土壤和水的屋頂花園,舒爾茨運用染成綠色的塑料來模仿法國園林那種幾何形植被及日本枯山水般的抽象形體,暗示一種文化上的沖突,同時通過這種荒誕的戲劇性批判地提出了“什么是園林”“什么是自然”等問題,對傳統的自然觀進行了挑戰。
雖然敘事有一定的方法可循,但總的來說,敘事是雙向、開放的。景觀的意義存在于設計者的構建中,也產生于觀者的理解、思考中。
(四)公共藝術的敘事性設計原則
在運用敘事性設計方法時應遵循一些原則。第一,邏輯性。敘事性設計強調敘事的條理性、主次性,注重事物之間的關系,強調景物之間的邏輯關聯,以形成明確的場景感、場所感,是承載記憶片段的空間,是一種能對人們的物質、精神、肉體乃至心理產生影響的生活環境。第二,時序性。敘事性設計是一個動態的設計過程,設計作品的展示往往也是一個歷時性的過程。空間意義和場所精神不是設計師可以虛擬的,是通過生活體驗,在使用者和景觀之間的互動中產生的,這是一個未完成的、無限的過程。第三,場所性。敘事性設計注重場所與人性。敘事性設計不能脫離場所而存在,它講述的故事都是發生在特定場所的基礎之上的。敘事性設計尊重設計師的個性,尊重使用者的個性體驗。
三、結語
敘事性設計就像設計者給觀者留下的謎,當人們將這個謎解開之后,會感到滿足和喜悅。景觀試圖講述一個什么樣的故事,它是怎樣講述的,這些都是人們在欣賞一個景觀時應該思考的問題。本文上面所講的案例,其設計都是有力量且含蓄、自然的。現代城市公共空間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緊密聯系,不僅是人們舒緩身心、釋放精神壓力的場所,更是促使人們產生心靈交匯、情感交流的重要空間形式,所以一定要避免牽強附會、流于表面、乏味、無意義的敘事方法。敘事性設計的意義在于可以塑造空間的感情,使空間場景與城市的歷史、傳統生活、文化、民族等一系列主題密切相關,這些主題賦予了城市空間更豐富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波泰格,普靈頓.景觀敘事[M].張楠,許悅萌,湯莉,等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5.
[2]孫哲琪.新時代下城市公共藝術發展研究[J].大眾文藝,2018(17):235.
[3]王立山.建筑藝術的隱喻[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8.
[4]王向榮,林箐.西方現代景觀設計的理論和實踐[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
作者簡介:
付瑞華,碩士,鄭州輕工業大學易斯頓美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景觀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