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凡
人類社會正在步入萬物互聯的智能時代,“數字化轉型”成為近年來備受關注的熱詞之一。2022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實施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為教育數字化轉型開啟新的征程。教育數字化轉型是教育信息化發展的新階段,既指向數字化技術的應用、數字化思維的轉換、數字化能力的培養,更瞄準教育生態的全方位系統性重塑,將為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賦予新動能、提供新引擎。
對于中小學校來說,數字化轉型意味著學校教育需要匹配智能時代的新要求,進而實現理念變革、機制創新、制度優化、流程重構。一方面,我們看到一線學校在“智慧校園”“數智校園”“學校大腦”“智慧云平臺”建設中的多樣態探索,看到越來越多的智能機器和平臺正在為改善教學管評測、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助力。另一方面,很多學校出現智慧空間的無序建設、平臺系統的盲目引進、數字資源的冗余閑置、機器設備的“生搬硬套”,在炫目的技術展示和耀眼的數據算法中,卻忽略了人的智慧。因此,在人工智能與人類智能博弈的時代,如何讓教育回歸本真、讓育人彰顯智慧,以真正的智慧管理穿行數字化的“叢林”,可能是對學校管理者最大的挑戰和考驗。
其一,人機協同,提升管理的“效度”。面向未來的管理應該走向人機協同模式,通過人與智能機器的協作互動,為管理決策提供參考和依據。為此,學校管理者首先要有需求導向的整體思維,即要有數字化“為何”的基本思考。“數智校園”建設不應局限于硬件設施的數字化、功能應用的全面化,而是要通過對學校辦學中痛點與需求的系統梳理,以智能技術支撐問題的解決、目標的達成。其次,學校管理者還要有技術支持的戰略思維,要嘗試依托智能機器實現流程自動、基于信息搜集實現更有效率的任務分配、通過數據分析支撐教育教學改進、運用數字技能挖掘合作伙伴,從而走出瑣碎事務的羈絆,更專注于判斷決策、戰略謀劃和方案制定,而這些更需要人的洞察力和創造性思維,更需要融入同理和共情,絕非單純依賴數據能夠獲得。
其二,連接共生,延伸管理的“寬度”。連接與共生既是智能時代的一種生活方式,也將構筑新的教育生態。學校管理者首先要基于多維連接的理念,提供安全可靠、快捷響應、數據驅動的技術環境,促進全方位的要素互聯,包括人的聯通、物的聯通、數據的聯通,由此拓寬教育的場域。其次要基于協同共生的理念,打造開放的學習和交流環境,讓創造性協作在靈活的學習空間真實發生;要打破物理空間與網絡空間的壁壘,讓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跨越班級、年級、學校、地域、國家的邊界。最后是基于跨界共創的理念,實現資源的互惠共生。要將全社會最優質的資源引向師生,讓世界成為學生的教材;要推動家長、社區等各方力量實現最大化鏈接,以協同共建提升學校治理效能;要促進教育行政部門、企業、高校的多主體參與,為學校的數字化建設保駕護航。
其三,靈活應變,拓展管理的“深度”。推進學校數字化轉型,既要有頂層規劃的戰略性構想,更要有因校制宜的精細化流程設計。這就要求學校管理者首先要以育人為核心,以真正發掘學生潛能、適應個性成長,真正解放教師“手腳”、促進能力進階,真正服務學校變革、助力質量提升為根本目標,整體架構數字化建設的系統框架。其次要讓數字化落地于具體的場景應用,通過對學校業務流程的各個環節進行細致梳理,在了解需求、探究問題的基礎上,借助工具和方法破解實際場景中的痛點難點,為不同教育場景提供智能化、個別化的解決方案,實現對學生、教師和學校發展差異化及個性化的關照。最后還要考慮數字化在不同場景應用的兼容性,提高管理的靈活度。為更加從容地應對各種不確定性帶來的挑戰,學校可通過精心設計“云上學校”實施方案,讓在線教學與線下教學的無縫切換成為可能。
其四,文化賦能,升級管理的“溫度”。數字化轉型的最終目的是以數字技術改善人類生活,讓生活更加美好。因此,讓管理回歸人本,關照人的獨特價值,關懷并支持個體的成長和發展,通過文化與價值觀的塑造為個體賦能,成為智能時代更重要的組織使命。為此,學校管理者在關注以技術促進學生智能發展、以數據精準測算學生成長曲線的同時,更要關照他們的社會和情感能力發展;要讓學生在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的穿梭中,觸摸四季的溫度,感受情感的熱度,體悟科技背后閃爍的人性光芒,由此積蓄可持續發展的能量。同時還要通過組織體系和互動機制的創設,構筑人與人之間更有意義的深層次鏈接,由此激發教師持續的創新創造。這些都需要作為學校數字化轉型領頭人的校長親自“下水”,主動擁抱技術革新,從而讓思維模式和決策模式更好地跟上智能化的步伐。
每一個人都是時代的見證者、開創者、建設者。每一位學校管理者都能以智慧管理創造美好的教育圖景,這便是迎接智能時代最好的姿態。
(作者單位:中小學管理雜志社)
(編輯 崔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