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章榕
麻陽溪畔,玉枕山上,坐落著一個恢弘的仿古建筑群。只有山腳下一座苔痕水漬洇染著歲月沉淀的高大石牌坊,為四柱三間五牌樓結構,上面刻有麒麟、雄獅、仙鶴、鳳凰等祥禽瑞獸,以及牌坊匾額上的宋理宗御筆“考亭書院”,是僅剩的歷史遺存,讓人懷古之幽思,旋即產生了一種溯古道今、蕩氣回腸的文化氣息……
考亭書院位于福建省南平市建陽區考亭村。宋紹熙二年(1191)五月,朱子從漳州告老還鄉回到閩北,做出了人生的一大抉擇,從崇安五夫里遷居建陽考亭。主要是承父遺愿。考亭是父親朱松生前選定的居住地,新居建成后命名“清邃閣”,源自其父“考亭溪山清邃,可以卜居”之遺言;其次是擴大教學規模。在朱子之前親自建造的三所書院(寒泉精舍、云谷晦庵和武夷精舍)皆因地盤局促,隨著晚年思想成熟、名氣增大,求學弟子趨之若鶩,他萌生了擴大教學規模的念頭。
紹熙三年(1192)六月,在購得舊屋稍事改造成前堂后室,起名為竹林精舍。紹熙五年(1194)十二月,因生源日多,便將精舍加以擴建,因村前有一片濱水的綠州,叫滄洲,意為隱士的居處,朱子有詩曰:“永棄人間事,吾道付滄洲。”故更名為滄洲精舍。重新復建的考亭書院依然保留著“滄洲精舍”的匾額,以及朱松的楹聯手跡——“佩韋遵考訓,晦木謹師傳”。
“道遵前圣統,朋自遠方來”(朱子考亭書院題聯)。從紹熙三年至慶元六年(1192—1200)前后約8年,朱子大部分時間都在考亭講學和著述。在此編撰的著作有《周易參同契考異》《楚辭后語》六卷、《楚辭辯證》二卷、《楚辭集注》,修訂《韓文考異》十卷,編訂《禮書》《儀禮經傳通解》,考訂《堯典》《舜典》《大禹謨》等。即便在生命的最后時光,他一生心心念念的仍然是《四書章句集注》,他在垂暮之年說“平生精力,盡在此書”。“致廣大、盡精微,綜羅百代”,完成了理學思想的最后體系,實現了其復興儒學、賡續道統的人生志向。據《朱熹考亭書院源流考》一書分析考證:創建滄洲精舍前后有名有姓、生平仕履可考的門生多達200人以上。其中有不少是從江西、浙江、安徽、江蘇、湖南、湖北、廣東、四川等遠道負笈而來。即便是在慶元黨禁之時,門生仍絡繹不絕。群賢畢至,求學問道,研經讀史,窮究理學,滄洲書院成為了南宋學術研究、書院教育的中心,福建也一時為“執全國學術之牛耳”的理學圣地。
慶元六年(1200)三月,一代鴻儒在“偽學”的討伐聲中憂郁離世、病逝考亭。蔡元定、黃榦、蔡沈、陳淳等弟子接過考亭書院的薪火,賡續延綿。在12世紀末至13世紀初的數十年時間里,以建陽為中心的閩學形成了著名的“考亭學派”。
淳祐元年(1241),宋理宗趙昀詔令“崇獎”理學,并正式規定《四書章句集注》作為官學和科舉的教材,肯定其繼承孔孟之學的道統地位。康熙四十四年(1705),康熙帝御書“大儒世澤”匾額,配以“誠意正心闡鄒魯之實學,主敬窮理紹濂洛之心傳”對聯,彰顯后人對朱子的推崇與敬仰。
在考亭講學期間,“諸生自遠而至者,豆飯藜羹與共”,盡管貧寒,然朱子仍以極大的毅力,“日夜講學不止”。盡管竭盡全力擴大教學規模,但就當時的校舍而言,考亭書院遠不能與四大書院(通常指白鹿洞、岳麓、嵩山、應天)相比,但就其在中國教育史上的影響而論,則不比中國歷史上任何一座書院遜色。朱子亦被尊為“朱考亭”。誠如清人之評價“天不生考亭,仲尼如長夜。”顯然,這是從前人“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演繹而來,也是對朱子一生致力于道統的褒獎。中國歷史延續和文化傳統,突出表現為對道統的賡續傳承。是朱子及同道成就了考亭學派,成為閩學代稱,是考亭學派完成了復興并發展了儒學的使命。
從幾間“前堂后室”的簡陋居所,經元、明、清三朝的修葺或擴建,光是從明正德六年到明萬歷二十六年,經歷了7次的修繕。后期不僅具有藏書、奉祀、教學三大功能,考亭書院之影響益隆。終因年湮代遠,風雨侵蝕而傾圮。留存于世的僅有明嘉靖十年(1531)巡按福建監察御史蔣詔及巡建寧道僉事張儉創修的石牌坊一座。
當地政府于1983年將牌坊遷移至玉枕山下。2015年重修考亭書院,主要參考明萬歷朱子十三世孫朱世澤所編撰的《考亭志》布局重新規劃設計,建有石坊、儀門、集成殿、道原堂、慶云樓、清邃閣、燕居堂、碑廊等,形成了雕梁畫棟、古樸典雅、錯落有致、恢弘大氣的建筑群。考亭書院已然成為當今海內外朱子后裔及朝圣者的“南閩闕里”。
考亭書院之所以在歷史上備受重視,除了是閩學(考亭學派)淵藪外,以考亭為代表的南宋書院,傳承歷代書院的祭祀的傳統,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祭祀儀式。
祭祀通常被視為中國書院的三大基本功能之一。而以考亭書院為代表的福建書院,書院祭祀方面在中國書院發展史上的影響尤為突出。
朱子創辦考亭書院時,即舉辦祭祀活動,其目的是要讓他的弟子從先圣先賢的身上吸取教益,強基固本,培植道德教化,增強文化自信。更重要的是,通過祭祀活動,能使儒家的道統學說得到生動的、立體的呈現,從而使門人文脈不絕、道統不墜。
考亭書院在祭祀方面有兩大創舉:一是配祀孔門四大弟子;二是從祀本學派之先賢。
紹熙五年(1194)十二月,朱子在考亭滄洲精舍主祀孔圣,并以顏淵、曾參、子思和孟子配祀,此為全國書院開啟了祭祀孔子,并以四位門人配祀之先河。而在此之前,北宋時僅有顏子和孟子兩位配祀,左顏右孟;曾子、子思加入配祀則是在宋理宗咸淳三年(1267),與朱子考亭書院“四配”崇祀相比,晚了70余年。
朱子逝世后,為論定他的道統地位,闡揚他的閩學思想,并使他成為各地書院、祠堂崇祀對象的,是當時學界公認的朱門領軍人物黃榦。黃榦在《朱文公行狀》中,全面論述了朱子的學術思想和人品道德,并給予他“紹道統,立人極,為萬世宗師”的高度評價,并將前人所創由堯舜開其端,一直到孔子、孟子的道統之傳,下延至周敦頤、張載、程顥、程頤和朱子。誠如林則徐提聯考亭書院贊曰:“道通闡新傳,洙泗真源今未墜;儒型垂梓社,滄洲精舍此重開。”
將朱子作為祭祀對象落實到考亭書院,則是朱門后學劉克莊。南宋寶慶元年(1225)秋,在朱子逝世25年后,劉克莊任建陽知縣,在考亭書院內建文公祠,次年(1226)落成。祠中張掛朱子遺像主祀,而以門人黃榦配祀。這是考亭書院創建以來祭祀朱子的開端,也是從祀考亭學派先賢這一創舉的肇始。在后來的考亭書院集成殿就是后人祭祀朱子的場所。大殿內正中立著的是朱子塑像,旁邊是他的四配塑像:蔡元定、黃榦、劉爚和真德秀。南宋寶慶三年(1227)率先舉行朱子祭祀典禮,明景泰六年(1455)上升為國家行為。
劉克莊不僅在實踐層面上將朱子考亭滄洲精舍的祭祀活動發揚光大,并且還努力在理論層面上加以總結,將朱子考亭滄洲精舍所確定的“四配”、學派先賢和朱子親手制定的祭祀程序《滄洲精舍釋菜儀》等,書院崇祀孔圣和四配逐漸成為定例,通稱為“滄洲之制”,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到宋度宗時期,全盤采納這個道統規范,從此全國各地孔廟就依次序排列。
南宋后期,朱子理學成為官方的統治思想七百多年以來,朱子理學得到朝廷的進一步推崇,淳祐元年(1241)正月,在朱子逝世41年后,得享“配祀孔廟”的尊榮,初始只是列在東廡;到了康熙帝時,將其上升成為唯一非孔子親傳弟子而位列大成殿的“十二哲”,并取得與周、張、二程并列的五大道統圣人的地位。這在春秋以來是唯一的,“北孔南朱”從此不脛而走。
斗轉星移,歲月更替,書院祭祀活動隨著書院制度的廢除而漸行漸遠。欣慰的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復興與轉化,書院中興,文脈延續。據不完全統計,如今中華大地各式書院逾兩萬所,約為古代書院總數的三倍。新修的考亭書院還原了朱子當年講學的處所——道原堂,正中間墻上懸掛著孔子及四配像。在兩邊廡壁掛有宋十賢像:周敦頤、程顥、程頤、邵雍、張載、司馬光、楊時、游酢、羅從彥、李侗。每年10月18日(朱熹誕辰日),考亭書院及福建有關地方都會舉行朱子祭祀大典,已被列入福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考亭書院,朱子在此終老,考亭學派則在此誕生。考亭書院與考亭學派,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朱子生前是以書院為陣地,對孔孟之道進行改造與創新,使之具有與時攜行的時代特征,進而形成了獨樹一幟的考亭學派;考亭學派的形成與影響,又確立了考亭書院的歷史地位,成為中華五千年文明對道統賡續傳承的一座令人景仰的高峰。
為了彰顯考亭書院的歷史地位,2021年底,南平市人民政府聯合中國社科院等多家單位,成功舉辦首屆考亭論壇,聚焦“新時代朱子學與人類文明新形態”,多維闡發朱子學的時代價值和當代意義。中國社科院時任副院長姜輝在論壇致辭中有兩句新評價:“在孔子之后,朱子開辟了中華文化的新時代。正是以朱子學為標志,中華文明進入了一個新的千年發展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