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紅兵
學校運行一段時間之后,校長需要反思總結一下,看學校管理中有哪些需要改進完善之處,以提高管理效率,提升管理質量。校長們經常講高效課堂,其實也應該經常講講高效管理。所謂高效管理,其本質與高效課堂是一樣的,就是低投入高產出,即用更少的投入,獲得更好的管理效果。這就需要校長對學校管理的規律有一個基本認識,尤其要關注元素和結構這兩個重要維度。
首先要關注元素。學校管理中最重要的元素就是人,包括教師和干部。
其一,關于教師—注重提升每個元素的“勝任力”。教師必須具備教書和育人兩種能力,既要上好課,也要育好人,缺一不可,其中育人更加重要,如果教師不具備育人能力,那么教學的任務不可能完成到位。校長對此要特別重視。當前不少新教師學歷較高、知識不缺,但育人能力欠缺、經驗不足,因此必須加以培訓,成熟教師與青年教師結對培養,就是一個傳統的好方法。如果教師經過培訓依然無法勝任工作,那就需要將其調整到適合的崗位。因為一個元素不到位很可能影響整個團隊,甚至影響整個學校的工作進展和社會形象。
其二,關于干部—注重提升每個元素的“實踐力”。校長一方面要給予青年干部一定的方法指導,另一方面要敢于放權,大膽放手讓青年干部獨立處置一些問題,甚至是棘手的問題,如與將要解聘的教師談話等,讓他們在面對特定情境、解決復雜問題的過程中錘煉各種能力。比如:青年干部經常會遇到與一些喜歡挑刺的家長溝通的問題,此時他們往往心有顧慮,因而選擇退避三舍、能推則推,甚至直接將問題交給校長。對此,校長前期可以帶著青年干部一起和家長交流,在“做”的過程中傳遞經驗和方法,但在一段時間之后,就要放手讓青年干部獨自應對,鼓勵他們尊重合理意見、不懼“無理爭辯”,在具體的溝通、說理中歷練自己獨當一面的能力。干部個體的能力提升了,就意味著元素的質量提高了,這樣一來結構的質量才有可能提高,當然最終提高質量還需要看結構本身的合理性。
其次要關注結構。學校管理中的結構包括人的結構、課的結構、物的結構、會議結構,等等。
其一,人的結構,即人員的組合配置。學校各層級組織中人員組合合理,才能保證組織高效運行。比如:班級導師的結構怎樣才算合理?一個班級通常由3~4位導師負責,此時一定要安排一位管理能力和協調能力都很強的導師擔任領頭導師,這樣班級管理才能正常運行,否則就會問題不少、矛盾不斷。
其二,課的結構,這里指的是教學的組合搭配。合理調整優化教學組合配置結構,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管理效率。比如:在英語分層次教學實施中,如果把一個行政班分成兩個教學班,那么就只能分兩個層次,每個教學班的學生數很少,學校人力成本必然增大,而且因為分的層次少,教學針對性弱,教學效果也不佳。如果把每個年級的兩個班級組合在一起分成三個層次、三個教學班,那么就會多一個層次,且節省了一個教學班的人力成本;如果將三個年級打通,分成四個教學班、四個層次,則針對性更強,人力成本也不浪費。因為英語學科沒有非常強的邏輯知識結構,優秀學生向上跨年級上課沒有問題,基礎薄弱學生向下重新調整起點也是實事求是,而這樣的組合也會大大提升管理效率。
其三,物的結構,這里指的是學校物質環境的配置組合。物質環境的合理配置、優化組合,既可以產生更高的效率,也可以產生較好的審美觀感。比如:新建學校的軟裝需要總體設計、總體定調,如果學校的建筑風格總體來看是西式的,清新典雅,那么學校的軟裝就不能是大紅大綠的,否則就會風格違和、不匹配。對此可以請專業人士來設計,最好是請學校建筑設計方來設計整體軟裝方案和局部軟裝方案(如教室、功能室等),這樣容易保持風格一致。在總體軟裝方案出臺之后,再做具體的裝飾,這就是學校軟裝的結構關系。當然物的結構絕不僅僅局限于此。
其四,會議結構,這里指的是學校各類會議的議程安排。會議結構也有一個優化組合的問題。如果會議結構條理清晰、主次分明,那么大家按照既定的軌道走,可以聚焦問題、討論深入,自然會提高會議效率。反之,如果會議沒有結構,開會就容易東拉西扯,主題不聚焦,內容不集中,會議就會低效甚至無效。尤其是學校每周的干部行政例會更應該有清晰的結構,因為它直接關系到學校當下教育教學等方面問題的及時解決,如果會議低效,則問題遲遲得不到解決,積少成多,勢必積重難返,影響學校發展。
校長應關注學校管理中的元素與結構,學校管理就是在不斷反思與改進的過程中逐步提高效率并逐步優化完善的。
(編輯?謝?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