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尚榮
2022年歲末,寒潮時時來襲,花草樹木不斷凋零。可是當我們走進課堂,看到的卻是另一番景象:熱氣騰騰,生氣蓬勃,孩子們像花兒一樣綻放。這樣的情景讓我們有種特別的溫暖和感動—課堂里有著永遠的春天。
年前,我聽了好幾堂課,有中學的,也有小學的;有語文,也有數學。我還專門訪談了十多位特級教師,請他們談談對課堂教學改革的看法。他們各抒己見,對課程改革、教學改革充滿信心和期待。這使我愈發堅定了一個理念:課改必須改課。課改,指的是課程改革;改課,指的是課堂教學改革。課改一定要落實在課堂教學改革中,最終要將先進的理念、改革的要求轉化為真實豐富的教學實踐,否則課程改革的目標和愿景就難以有效達成。
前段時間,我又聽了顧明遠先生的三次講話。每次講話,他都強調:“上好每一堂課,教好每一個孩子。”這是顧先生發自內心的呼喚,也是殷殷囑托。每聽一次,我的心里總是翻起一股熱浪:對呀,上好每一堂課才是真功夫、硬功夫;上好每一堂課,才能深入實施課程改革,才能保證課程方案、課程標準真正落實。
其實,把課上好是一個老問題。大師、大家們歷來十分重視上課。國學大師錢穆先生在臺灣的家里給學生上了最后一堂課,結束前,他合上書本凝視遠方,像是對學生又似乎對自己說:“不要忘記,我們是中國人啊!”文史學家程千帆先生曾說過:如果明天上課,今天晚上絕對不會去應酬。我記憶中還有另一位哲學大家,上課前一定要換上整潔的衣服,把皮鞋擦亮……這些細節固然體現了上課的儀式感,但我想更深層的原因是,課堂是神圣的,教學擔負著育人的使命。
一天晚上,我讀到詩人徐剛懷念艾青的一篇文章。他說,第一次見到艾青的名字,是在小學五年級的語文課本上,當時上面有一首艾青的詩—《春姑娘》。詩的大意說,春姑娘來了,在她挽著的柳筐里,裝了很多東西,有紅的花、綠的草……課上,老師帶著學生朗讀,然后講解。徐剛舉手說:“春姑娘的柳筐里少了一種花—崇明的油菜花。老師,您能不能給艾青提個建議?”同學們哄堂大笑,老師則走到他的座位旁,輕輕摸了一下他的頭,對徐剛又是對全班同學說:“沒有思考,沒有想象力,就不會有這種想法,這是了不起的!但是我找不到艾青。徐剛,你還小,以后或許有機會遇見艾青,當面告訴他。”教室里一片肅靜……讀到這兒,我好不感動,一股激情涌上心頭。后來,徐剛真的遇到了艾青;再后來,徐剛也成為詩人。這堂課和學生的“后來”有著多么重要的關聯啊!課堂既是為了學生的當下,也要為了學生的“后來”。
上好每一堂課又是新問題。對于課堂教學改革,我們還不能過于樂觀,還要冷靜客觀地審視。盡管課程改革極大地推動了教學改革,使課堂教學發生了很大變化,涌現出一大批好課、一大批好教師。但從整體上看,課堂教學還沒有發生根本性改變,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習為中心的理念還沒有真正落實;探究性學習,學生主動提出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還沒有形成氣候;學科育人、教學育人、實踐育人還沒有取得突破性進展……總之,從學習方式走向育人方式變革,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關于什么是好課有許多標準,我想最根本的標準是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再往深層次看,好課之好,在于為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打好基礎。黨的二十大報告已經發出強烈號召,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這一時代使命也應體現在課堂教學之中,課堂應當成為人才培養的搖籃。郭華教授說,“在課堂里看見未來”。未來需要拔尖創新人才,拔尖創新人才從課堂里走向未來。這是好課的樣子,也是好課的最高標準,徐剛記憶中的那堂課不正驗證了這一理念和愿景嗎?
好課開在春風里。春風里的好課,像是一粒粒種子,撒遍田野;又像一顆顆火種,點燃大地。近幾年,北京明遠教育書院推出教師公益研修項目“好課燎原”,旨在通過教改實踐引領教師上好課。是啊,當好課燎原時,才是課改成功的標志;當好課燎原時,才會有高質量的學習和高質量的教育;當好課燎原時,拔尖創新人才的幼苗才會春風吹又生。
2023,讓好課燎原!
(編輯 王淑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