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與經濟快速發展,各座城市也在這個過程中高速發展,同時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城市人口的持續增長,也引發了不同程度的生態問題。城市濕地作為城市綠地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開始逐漸產生濕地生物生存環境惡化、濕地面積縮減、濕地植物群落退化等問題。在全面倡導生態文明建設的大環境下,我國越來越重視濕地的保護與開發,生態環境修復就成為城市濕地公園設計的焦點。基于此,針對城市濕地公園景觀設計涵義進行系統的闡述,并從生態環境修復角度入手,全面闡述城市濕地公園的景觀設計策略。
關鍵詞:生態環境修復;城市濕地公園;景觀設計
濕地公園作為整座城市生態系統當中至關重要的一部分,具有生態、游憩等諸多功能。在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城市人口持續增長的情況下,各座城市面臨著越來越嚴峻的生態問題,城市濕地環境整體上也表現為破碎化發展趨勢[1]。城市濕地公園景觀設計不僅需要注重觀賞性、適用性,同時也需要重視社會服務功能、生態環境修復功能。在大力倡導生態文明建設的情況下,生態環境修復逐漸成為各座城市關注的焦點,圍繞生態環境修復推進城市濕地公園景觀設計成為當前研究的焦點。
一、城市濕地公園景觀設計涵義
濕地主要指的是人為的或者自然的、暫時性的或者長期的水域、沼澤地、泥炭地,包含水庫、人工濕地、稻田、沼澤、湖泊、河流等。從工具功能特征的角度來看,濕地主要包括工業濕地、城市濕地、水庫濕地、水產養殖濕地、農用濕地等。城市濕地公園作為一種具有顯著濕地特征的公園,不僅完全符合濕地的概念,同時還可以被納入城市生態綠地系統中,能夠在生態觀光、運動休閑、濱水游憩、文化科普、濕地保護等各種領域發揮生態功能[2]。
生態修復是以增強生態系統自我恢復能力為目標,綜合利用人為工程措施來促進生態系統的有序恢復,最終實現調節氣候、凈化水質、涵養水源的目標。生態修復必然需要對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進行平衡,通過多元化的人為措施,保障生態系統在這個過程中得到有效修復。
城市濕地公園進行生態修復,主要是通過人工修復技術,在不對濕地生態環境產生負面影響的背景下,對濕地進行有效的保護。具體來說,主要是通過人工措施對退化、受損的濕地進行修復,以此促進自然生態系統的順利修復,最終促進系統完成自我修復。
因為生態系統存在顯著的連貫性特征,城市生態系統受到破壞和干擾時必將給城市區域帶來影響,受到干擾之后的區域必然有相應的反饋,而城市內的濕地系統在此種情況下承受著整體城市生態環境帶來的影響,此時人為的正向干預和調節就顯得十分必要,實現城市濕地系統內部的生態環境修復就成了重中之重[3]。進行生態環境修復視域下的城市濕地公園景觀設計,能夠有效提升城市濕地公園的自我修復能力,從而有效改善城市生態環境。
二、生態環境修復視域下城市濕地公園
景觀設計策略
(一)生態水系規劃設計
大部分城市濕地公園中的水域面積占公園總面積的50%左右,對生態水系進行規劃設計無疑是基礎。這就需要充分結合城市濕地公園實際情況進行規劃設計,包括場地內外聯系、基礎條件、水文條件等,綜合措施包含駁岸設計、水系梳理、水體修復等[4]。
1.整體水系分析
從當前城市濕地公園的建設情況來看,基本都是以城市郊野、周邊鄉村的自然濕地為主,而這些濕地基本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人為因素干擾。從水系結構來看,主要包含點狀型、核心型水系。點狀型水系的主要特征在于水體分散凌亂,存在若干個水體斑塊,可以針對這些水體斑塊進行引導、連接,最終建立起一個完整的水體,以此對濕地生物生存空間進行拓展,同時延長岸線[5]。對于核心型水系來說,其典型特征在于水體環境遼闊,生態環境修復需要結合具體的情況制定具有針對性的方案,鞏固遼闊水體環境的優勢。
2.地形與基底設計
濕地基本都屬于低洼或者平坦的積水地區,對于當前城市濕地公園存在的生態環境退化問題,主要是采用基底改造、基底清淤的方案促進基底土壤肥力的全面提升。基底豐富的形態能夠促進水生生物的繁衍生息,可以采用凹凸式基底模式,全面改造傳統鍋底式的基底模式[6]。在針對基底進行改造的過程中生成的泥土,可以直接用于打造生態島景觀,以此打造出內部層次更為豐富的景觀形態。
濕地過渡水域與陸域濱水帶同樣具有不容忽視的生態作用,濕地公園水岸線應當在原本水岸的基礎上形成,適當增加一些自然彎曲,然后在過渡區位置引入植被群落,在有效加固駁岸的同時,又可以充分利用植物所具有的凈化作用,對地表徑流、雨水進行過濾處理[7]。
濕地水質是整個生態環境修復中的關鍵內容,各座城市在源頭上控制污水的同時,還需要綜合利用人工濕地、生態浮島等景觀設計,融入凈化、清淤、沉淀等相關措施,針對水質進行凈化處理。此外,也可以適當融入人工設施,搭配動物、水生植物所具有的修復功能,使得城市濕地公園能夠逐步形成完善的水循環系統。比如,成都府南河畔的活水公園(圖1)正是通過高差層級凈化方案,有效改善了府南河的水質。
(二)濕地植物群落修復設計
1.濕地植物選取
濕地植物的選擇與合理配置是提升城市濕地公園生態環境修復能力的重要措施。為有效保障濕地植物搭配的合理性,主要遵循以下幾點原則進行濕地植物的選取。第一,以鄉土植物為主。在植物選擇過程中應當有效保留原有范圍內存在的各種濕地植物,盡量針對內部生態系統進行有效的修復。第二,注重引入優勢物種。優勢物種的主要優勢在于受氣候條件的影響小、生長繁殖快等,優勢物種的有效應用,能夠在短時間內提升城市濕地公園的景觀效果,同時對成本進行有效的控制。第三,適當引入外來物種。適當引入外來物種能夠有效提升濕地公園物種的豐富性,但需要將外來物種作為輔助物種,要進行深入調查,在明確后期使用情況以后再引入,防止外來物種對生態平衡造成負面影響[8]。
2.濕地植物群落修復
對濕地植物群落進行修復,應當以原生鄉土植物為主進行搭配,綜合參考水文條件及水生—濕生—陸生植物的生長規律,對植被帶進行合理的搭配,最終建立起地被植物—草本植物—喬灌木的整體群落。
植物配置設計應當全面參考各個功能區的實際情況,綜合參考不同功能區內生態環境的生態敏感性差異,保障搭配的合理性,防止區域景觀出現過于單調以及同質化的問題。例如,廣東中山岐江公園進行生態環境修復的過程中,充分參考水位的變化及水深情況,選擇鄉土植物形成水生—沼生—濕生—中生植物群落帶,所有植物均為野生鄉土植物,如圖2所示。
(三)濕地動物棲息地修復設計
動物為生態環境中至關重要的一部分,生態環境修復視域下的城市濕地公園景觀設計同樣需要考慮動物對整體環境產生的影響。這就需要城市濕地公園充分考慮動物群體,圍繞動物群體開展景觀設計。
1.鳥類棲息地設計
鳥類屬于濕地生態系統食物鏈頂端,往往能夠直觀地反映出濕地功能的合理性、生態群落效果。鳥類對四周環境事物非常敏感,對于鳥類棲息地的設計,要重視根據不同鳥類的不同習性進行鳥類棲息島的設計,一些鳥類的棲息地需要與人類活動相對較多的游憩地保持距離,抑或是通過生態保育區完成隔離處理[9]。與此同時,要在區域內配置充足的喬木,使得鳥類能夠順利地進行筑巢和棲息。相關植物仍舊需要以鄉土樹種為主,盡可能采用適合鳥類筑巢的多枝喬木以及可為鳥類提供其喜愛果實的結果植物樹種和蜜源植物等。圖3為湖北襄陽長壽島國家濕地公園。
2.魚類等棲息地設計
魚類物種的多樣性能夠對水體質量情況進行反映,與水體本身的清澈度、流動性、含氧量存在密切的聯系。魚類主要以水生植物水下部分的根和葉、浮游動物,水中的有機碎屑為食。在不同水深培育水生植物,豐富濕地駁岸生境類型,能夠為兩棲動物、底棲生物、水生昆蟲等動植物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切實滿足魚類的生存需求[10]。
三、結語
濕地公園作為城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生態、游憩等均是其重要的功能,但在各方面因素的影響下,濕地公園的生態功能正在不斷降低,對其進行優化調整勢在必行。這就需要相關人員高度重視城市濕地公園的生態功能,充分結合生態文明建設要求,圍繞生態環境修復全面推進城市濕地公園景觀設計,從各座城市濕地公園的實際情況入手,通過生態水系規劃設計、濕地植物群落修復設計、濕地動物棲息地修復設計,全面發揮城市濕地公園的生態環境修復功能,為城市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張天騁,徐筱婷,魏成,等.以山水城市為導向的城市新區湖庫型城市濕地公園規劃設計:以長治市漳澤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為例[J].中國園林,2022(增刊1):45-49.
[2]任蓉,金鑫,張騫.城市濕地公園生物多樣性培育與展示:以長沙大河西先導區洋湖濕地二期為例[J].中國園林,2022(增刊1):96-101.
[3]韓迎欣,段煉孺.城市濕地公園植物營造研究:以西安雁鳴湖濕地生態公園為例[J].農業與技術,2022(16):121-125.
[4]呂堯.基于“濕地公園群”規劃的城市區域生態基底優化:北京市朝陽區北部城市濕地公園群規劃案例分析[J].林業資源管理,2019(6):127-131.
[5]姚嵐,梁琪.城市濕地公園規劃建設中的生態保護措施:以沙家浜國家濕地公園為例[J].鄉村科技,2022(4):107-109.
[6]史琦潔,付曉渝,翟俊,等.生態系統服務視角下城市濕地公園規劃設計策略探究:以蘇州三角嘴濕地公園為例[J].建筑與文化,2022(2):253-255.
[7]張馨.生態文明建設視角下貴陽小車河城市濕地公園保護的思考[J].綠色科技,2021(8):23-24,44.
[8]楊霄,劉森,賈超,等.城市濕地公園建設的生態效應:以濟西國家濕地公園為例[J].水土保持通報,2021(2):162-169,187.
[9]何穎.基于生態優勢的黑龍江城市濕地公園旅游文化產業發展的對策研究[J].文化月刊,2021(1):132-133.
[10]鐘嘉偉,吳韓,陳永生.基于協同發展為導向的城市新區濕地生態環境修復策略研究:以銅陵西湖城市濕地公園為例[J].中國園林,2020(7):93-98.
作者簡介:
孫方爍,山東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職業技術教育(旅游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