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不曾辜負人,或者被辜負
只是,一定莫要辜負了這
一月細雨,二月春芽,三月桃李
四月芳菲,五月香粽,六月輕雷,七月流火
八月秋高,九月菊黃,十月斜暉,十一月霜白,十二月雪飛
1月5日·小寒
忽吹微雨過,便覺小寒生。隨著小寒的到來,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也開始了,但你知道嗎,小寒也是二十四番花信風的起點。
中國傳統以五日為候,三候為氣,故一年有七十二候,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中有二十四候,對應著八個節氣,是植物開花最活躍的時節。
古人認為,在花開的前一天,會有風先來報信。《呂氏春秋》上說:“風不信,則其花不成。”風是守信的,到時必來,所以叫花信風。二十四番花信風,就從小寒的梅花始。
小寒: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
大寒:一候瑞香、二候蘭花、三候山礬;
立春:一候迎春、二候櫻桃、三候望春;
雨水:一候菜花、二候杏花、三候李花;
驚蟄:一候桃花、二候棠梨、三候薔薇;
春分: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蘭;
清明:一候桐花、二候麥花、三候柳花;
谷雨:一候牡丹、二候荼蘼、三候楝花。
“風有常,花有信,以花事次第記載時光,于是歲月含香。”從小寒的梅花,至谷雨的楝花,從嚴冬到暖春,花開次第的美好,這就是中國人獨有的浪漫。
正月初七·人日
傳說女媧創世,在造出了雞、狗、豬、羊、牛、馬等動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人,故此農歷正月初一至初六依次為雞日、狗日、豬日、羊日、牛日、馬日,正月初七為人日,即人的生日。
神話里為何要把“人”安排在第七日呢?這或許是老祖宗們在告誡后人,要懂得敬畏自然。
漢、魏以后,人日已發展成為一個重要的節日。《太平御覽》中的“正月七日為人日。以七種菜為羹,剪彩為人或鏤金箔為人,以貼屏風,亦戴之頭鬢。又造華勝以相遺,登高賦詩” 講的就是當時人日的習俗。人們相信,如果正月初七天氣晴朗,則主一年人口平安,出入順利。
時至今日,部分地區仍保留有過人日的習慣。如大部分廣東人會在這一天吃“大(芥)菜、厚合、芹菜、蒜、春菜、韭菜、芥藍”等蔬菜同煮的“七樣羹”,寄寓“新(芹)春發(蒜)大財(大菜),久(韭)合各人(芥藍)”的吉祥彩語。在成都,市民則會在這一天相偕至草堂憑吊“詩圣”杜甫。清代四川學政何紹基為草堂撰聯:“錦水春風公占卻,草堂人日我歸來”,就是記人日游草堂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