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環境設計學科的視角,對新疆喀什地區的村落進行了為期一年的田野考察,主要考察業態組織模式下村落環境的產生、分配、重組、融合的過程。在考察的基礎上,以喀什地區岳普湖縣阿其克鄉為重點展開研究,探討鄉村振興語境下村落新業態的發展與環境設計價值。分析推動喀什地區岳普湖縣阿其克鄉村落新業態發展與環境更新的三個因素。從三個方面闡述村落新業態發展與環境設計共同作用力下形成的新局面,從使用人群的變化,到呈現形式的變化,并從村落新業態與環境設計可作用方向進行村落新業態劃分,分析其創新產業模式、創新驅動力。從環境設計學科的角度歸納總結村落新業態發展中的環境設計價值。
關鍵詞:鄉村振興;環境設計學科;村落新業態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2年度新疆藝術學院校級科研項目“鄉村振興語境下的新疆地區村落新業態與環境設計價值研究”(2022XYKYYB07)研究成果。
我國發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鄉發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農村發展不充分。2021年2月25日,國家鄉村振興局正式掛牌成立,拉開了鄉村振興的大幕。鄉村振興戰略不僅給村落中農業、養殖業等領域的發展以新的資源和動力,也讓更多的資金力量、知識力量、技術力量、設計力量助力村落發展,使村落發展取得了積極的成效。本文依托對喀什地區村落的田野考察,以喀什地區岳普湖縣阿其克鄉為重點展開研究,依據村落新業態的發展與村落環境的更新,以小見大、由近及遠,探討鄉村振興語境下村落新業態與環境設計價值共同作用下的發展動力、發展規律、發展前景。
一、喀什地區岳普湖縣阿其克鄉現狀
目前,喀什地區岳普湖縣阿其克鄉下轄的行政村包括紅星村、阿熱買里村、其色日克村、吾斯塘博依村等,共16個。喀什地區岳普湖縣阿其克鄉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為主,主要經濟作物為蔬菜,畜牧業以飼養牛、羊、雞等為主。從村落新業態發展與環境設計學科角度觀察喀什地區岳普湖縣阿其克鄉各村落的環境發展變化,可發現村落新業態發展與環境設計價值的更新,源于以下三種因素。
一是外部因素,主要強調城市、龍頭產業的業態發展對村落新業態發展與環境設計價值的影響。在城市業態帶動下,旅游資源由城市進一步深入村落,喀什地區岳普湖縣阿其克鄉多個村落的傳統種植業、養殖業等不斷呈現新的發展業態,煥發出新的生機。在龍頭產業帶動下,村落新業態也得到了發展。以喀什地區岳普湖縣阿其克鄉托瑪村為例,該村規劃建設了200座現代化拱棚,并按照“產業基地+企業+訂單”的生產模式進行運營。這項規劃建設的落地,不僅帶動了該村整體村落環境的規劃與改善,提高了村落產業化經營水平,同時也拓寬了村民的增收渠道。
二是內部因素,主要依靠村民利用自有資源,主動拓展新業態,自內向外地增加業態模式,規劃并優化村落環境。喀什地區岳普湖縣阿其克鄉下轄的村落在原有的棉花、紅棗、甜瓜等種植基礎上,還進一步發展了新的種植項目,例如阿熱買里村的樹莓、其色日克村的金銀花等。這些特色種植項目的引入,不僅發展了村落的種植業,而且給村落帶來較高的旅游價值。村民通過多種渠道對外售賣特色產品及特色產品的深加工產品,也體現了村落新業態的發展。此外,非物質文化遺產元素的加入豐富了村落文化活動,為村落旅游帶來了新方向,開拓了新思路。多個村落開發了“農業+文化+旅游”“自用環境+公用環境+增值環境”融合的“內動力式”發展模式。
三是混合因素,即在外部因素和內部因素的混合作用下呈現出的村落新業態對環境提出了新的需求。在國家政策的支持與引導下,在電商經濟的助力下,喀什地區岳普湖縣阿其克鄉的村與村之間突破了“信息泡泡”,形成了融合發展模式,推動了生產、生活、生態“三生合一”的美麗鄉村建設。村與村之間村與鄉之間鄉與鎮之間在環境資源與公共資源方面互相借力,形成“城—郊—鎮—村”的串聯及反哺。
二、村落新業態發展與環境設計價值研究
(一)環境設計從注重村民使用性到注重大眾使用性
在村落建設的初期,空間環境以滿足村民使用為主,注重生產生活、畜牧養殖等功能。而在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村落環境空間得到了進一步的功能劃分,生活區、養殖區、種植區等都在環境規劃下有所布局。村落旅游、村落文化產業的發展,要求村落環境從多方面進行功能與審美的提升。村落新業態的發展對老舊街道的修復和美化及新街道的建設提出了要求:一方面,環境設計的尺度應以人為本;另一方面,環境設計的主題應關注大眾生活,塑造貼近大眾的空間形態,符合大眾的審美觀念。在此提到的“大眾”包含在當地居住的本地居民、外來務工人群、外來投資人群、短期游玩或長期游玩的旅游人群等。為滿足大眾的需求,各類主題的商業步行街、文化街成為重要的景點,環境設計在村落中的應用也不僅僅是道路規劃、室內空間設計,而是包含了多種形式的公共空間內的藝術,比如建筑、景觀小品、公共設施、夜景亮化等。環境設計在村落發展中的應用,已經從服務大眾生活需要,到表達獨立精神,再到滿足居住在此的各類人群的多維度需求。
(二)從實用形式到文化現象
在村落新業態的拓展過程中,環境的基礎使用功能與大眾的多維度需求,成為村落環境發展的橫向黏合劑;文化交流與文化體驗成為村落環境發展的縱向開發點。
在喀什地區岳普湖縣阿其克鄉,村落環境與使用者之間的環境實踐息息相關,形成了生活、種植、養殖、貿易交流的基礎空間環境格局。喀什地區岳普湖縣阿其克鄉的村落在環境賦值過程中增加了文化活動空間,構建了旅游消費空間的框架。在環境情感聯想過程中積極嵌入當地歌舞演繹文化元素、紅色文化元素、屯墾戍邊文化元素,同時積極挖掘當地非物質文化元素。在環境實踐、環境賦值、環境情感聯想過程中,使得環境空間的分配、環境的配置進一步細化。以村落自有實用環境生態為落腳點,拓展并衍生出新的文化業態環境。
(三)村落新業態發展與環境設計可作用方向
1.“集市+業態”
鄉村旅游就是以鄉村地域及農事相關的風土、風物、風俗、風景組合而成的鄉村風情為吸引點,吸引游客前往村落進行觀光、體驗。自古以來,集市生態很好地展現了人們的生活變遷,對集市生態的研究也有利于從經濟和文化的視角看待現代社會的發展和變遷。在新疆,村落集市的呈現形態是多種多樣的:有在規律性的日期聚合的趕集集市;有在交通路口聚合的路口集市;有固定的四方聚合形態集市;也有流動的,因季節、貨品、特產等因素聚合的集市。無論何種形式的村落集市,都蘊含當地貿易往來習俗、民俗文化等值得挖掘與可形成特色的因素。不同屬性的“集市+業態”不僅能夠滿足村民的自身需求,也能夠進一步吸引游客體驗當地特有的集市風俗。
2.“種植+業態”
在傳統種植業態的基礎上,人們越來越重視人、植物、動物、微生物多種生物體與自然環境協調共生的種植環境。種植環境愈發傾向景觀種植。這種景觀種植,能夠很好地與周邊多種資源相結合,例如:采摘共享果園、食堂自采摘承包菜地、歌舞表演舞臺、農田生態休閑區、自然花草坡區、景觀走道等。同時,景觀種植能夠促進種植地的農閑增收,吸引更多外來投資者、經營者的支持。圍繞種植環境展開設計與規劃,能夠不斷拓展原有種植業的吸引力,同時不斷挖掘環境規劃的新創意。
3.“民宿+業態”
近些年,在村落民宿發展的過程中,能夠體驗美食的農家樂大院逐漸增多。“吃農家飯、住農家屋、干農家活、享農家樂”成為我國鄉村旅游的主要內容之一。尤其是在綜藝娛樂節目的帶動下,村落“沉浸式、體驗式”居住成為人們在旅游中追逐的熱點。在村落中,寬敞的院落可以滿足人們的交流需求,同時也可以滿足人們對私密性的需求,繼而發展出配套設施更加完善,可以整租整住的家庭式民宿。居住的房屋,院落內外的種植業、養殖業,村落中的生活習俗等都包含在人們對村落的體驗中,這種“民宿+業態”將村落的發展從“白天經濟”延伸到“夜晚經濟”。而“夜晚經濟”的發展,又進一步推動了村落道路亮化、夜景環境設計的提升。
4.“工作站+業態”
在村落發展過程中,電商孵化、技術服務、人才培養、物流服務等項目之間有了更多的相互協調與配合。以往,單一的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模式也逐漸發展為村民參與度更強、不同領域合作性更強、市場與媒體助力共贏的綜合工作站模式。因此,對工作站進行外觀設計和內部功能、布局設計,以及周邊的整體環境設計也是村落新業態發展與環境設計可作用的方向。
5.“體育文化+業態”
近幾年,在鄉村振興大背景下,國家對鄉村體育的發展也更加重視。人們在追求村落中的山與水、時令蔬菜與新鮮水果的同時,也在追求村落中更為舒適的空間環境與更為開闊的風景與視野。在村落中,中心地有公園,山坡上有木棧道,更有可拓展的馬拉松賽道、自行車賽道、滑板坡地等空間,可滿足人們的運動需求。鄉村體育文化的繁榮,預示著村落新業態與環境設計有著更多元的發展方向與發展價值。
三、村落新業態發展中的環境設計價值
(一)提升村落韌性
村落韌性是村落系統的基本屬性,體現了在面對外界沖擊時,村落通過經濟、社會、生態等子系統的調整與適應,最大程度避免沖擊,并保持自身功能穩定與發展水平不變的能力。借助村落新業態,通過環境設計提升空間環境設施基礎,可以很好地提升村民的幸福感,吸引更多外出打工的村民返回家鄉就業、創業。同時,通過環境設計賦能主題性空間環境,形成的各類展館、民俗街等,可不斷增進村落與城市的良性互動。此外,通過環境設計打造的創新型空間環境,形成的“網紅打卡”環境資源,可讓村落的增收來源更加多元化。村落新業態的發展,激發了村民與村落建設參與者自內而外的主觀能動性,在環境設計的幫助下,能夠更好地展現村落新業態發展的活力與內生動力。
(二)促使公眾參與村落文化建設
在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每個村落都在努力打造自身IP形象,嘗試尋找屬于自己的“新標簽”。村落的品牌類別、品牌定位、品牌效應,并不只是一個單一的自評過程,更需要公眾的參與。購買與消費,是公眾參與對村落品牌建設的基礎作用力。而如何打造村落豐富的圖像情景,達到裂變式傳播的效果,是公眾參與對村落品牌建設的重要作用力。這需要村落以打動公眾的內心為目的,在“文化潤疆”大環境中梳理出一條脈絡清晰的文化故事線,該故事線可以是對人物形象的描述、對事情的敘述,也可以提取村落地域文化元素,例如村落的民俗文化、特色產品、農耕用具等,從而讓更多人參與村落的文化建設。此外,可讓公眾置身村落品牌建設,使其“有故事可聽,有故事可講,有故事可傳播”,再通過環境引導、環境營造、環境視覺設計等形成系統化且獨特的村落圖像情景。
(三)優化村落空間的價值分配
村落空間的分配,是在村落自身社會關系、社會空間結構、產值價值等元素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村落新業態的發展使村民和空間分配的關系變得更多元。空間環境的優化意味著空間價值的提升。村民作為村落空間的交互主體,在村落環境內外動力的共同推動下,可使每一塊土地充分發揮其特有的價值。最終使每個村民都能夠活躍在空間之中,以積極參與互動,實現空間的生產、分配。
四、結語
空間環境可以影響人的生活狀態和情緒,在村落環境中,村民可通過環境實踐、環境賦值、環境情感聯想、環境媒介化,以村落自然生態為起點,拓展并衍生出村落新業態。而村落新業態可助力人們的幸福生活。需要注意的是,在“吃、住、行、游、購、娛”的深度開發進程中,村落新業態的持續發展需要更多參與者,而參與者的良性反饋需要依托不斷更新與完善的村落環境。在鄉村振興大背景下,新疆地區村落呈現的新業態與環境設計價值互為助力,共同促進了村落的發展。由此可知,在村落發展中,環境設計的價值在于提供“方向感”,不僅要涉及環境如何服務人,還要涉及環境如何塑造人,以更好地推動村落新業態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把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新時代“三農”工作總抓手[J].社會主義論壇,2019(7):4-6.
[2]自然資源部辦公廳關于加強村莊規劃促進鄉村振興的通知[EB/OL].(2019-06-08)[2023-02-23].http://www.gov.cn/xinwen/2019-06/08/content_5398408.htm.
[3]劉德謙.關于鄉村旅游、農業旅游與民俗旅游的幾點辨析[J].旅游學刊,2006(3):12-19.
[4]郭煥成.發展鄉村旅游業,支援新農村建設[J].旅游學刊,2006(3):6-7.
作者簡介:
張琪,碩士,新疆藝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環境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