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芒

粵西,是廣東省西部沿海地區的簡稱,包括陽江、湛江、茂名、云浮四地,本土文化以高涼文化、雷州文化為代表,風土人情與廣東其他地區相比,自有其與眾不同的一面。以“年例”為代表的粵西年俗,更是以獨特的形式吸引著人們的目光。作為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的生態屏障,粵西各市牢牢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堅持“標本兼治,生態惠民”,深入推進“綠美廣東”生態建設。讓我們透過年俗感受粵西“綠動”,品味嶺南大舞臺上這曲無法或缺的樂章。
藏糧于南海 年例大過年
“歡迎過年來我們這里吃年例!人來就行了,不用封紅包!”每個生活在廣東的人,也許都聽到過粵西朋友發出的類似邀請。這番盛情并非空談,過年來粵西,還真有機會品嘗到“免費”大餐。
“年例”盛行于鑒江、羅江流域及雷州半島一帶,是粵西傳統賀歲方式。其主旨是敬神、拜祖先、祭祀社稷,祈禱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一般包括“擺盅”、“游神”、“燒炮”三個部分,持續時間為一至三天。如連做三天,則又會分為“起年例”“正年例”和“年例尾”。
粵西每一條村都有固定的年例日,從正月初二開始,各村就開始擺年例,可謂是“你方唱罷我登場”。家家張燈結彩,村鎮街道布置彩樓畫廊,路旁遍布彩旗,鞭炮鑼鼓聲此起彼伏,舞龍、舞獅、舞春牛、木偶戲、采茶戲、跳花棚、飄色、游魚、儺舞等民俗活動紛紛亮相。作為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年例還有著悠久的歷史傳承和豐富的文化內涵。自漢唐以來,中原文化習俗逐漸滲透粵西大地,與本地習俗結合,逐步演變成“年例”這一隆重熱烈、極受重視的民俗節日。
年例還是粵西地區經濟發展的一大動力。期間,各村都要大擺筵席,帶動了當地海鮮肉菜水果的銷售;各村還會修路葺屋,整治村容村貌;同時,請來民俗藝術團表演助興,既能保護鄉土文化,還能促進經濟發展。難怪年例在當地人眼中有著如此重要的地位,他們常說:“年年有例,年例大過年嘞,不搞年例,過年還有什么滋味兒!”
琳瑯滿目的海鮮菜式,讓“吃年例”成為當之無愧的重頭戲。對蝦、花螺、扇貝在年例餐桌上都只能算“小菜一碟”,鮑魚、龍蝦、石斑魚等“貴嘢”也屬常見,巨大的膏蟹在盤子里堆得小山一樣……整個餐桌盆滿缽滿,展示著富足紅火的生活景象。對此,粵西人總是輕描淡寫地表示:“靠海吃海嘛,這些東西沒有你們想象的貴!”
粵西臨南海,海鮮種類繁多,價格實惠,普通人家也能吃得起,這得益于廣東海洋漁業資源豐富,從粵東到粵西,海洋牧場遍布,仿佛取之不盡的“藍色糧倉”。截至2022年6月,廣東已創建15個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數量位居全國第一。
“海洋牧場”是在特定海域通過人工魚礁、增殖流放等措施,構建、修復海洋生物繁殖場所,改善海域生態環境,最終實現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漁業模式。發展海洋牧場,已成為我國保護海洋生態環境、養護漁業資源、轉型升級漁業產業結構的重要國策。
為做好沿海居民“靠海吃海”的民生保障,相關部門還將科技與生態繪入海洋漁業發展的藍圖中。2022年初,《廣東省漁港建設攻堅行動方案(2021-2025)》印發,優化近海傳統養殖、大力開展生態養殖改造、近海養殖將向深遠海養殖轉移等工作被提上日程。陽江、湛江被列入將要建設的“五大”深遠海養殖區名單中,南鵬列島海域還將建設深海智能養殖平臺,為廣東海洋漁業逐步引入智能化打造樣板項目。
“建設可持續性海洋牧場等重要海岸帶生態系統,發揮浮游植物、藻類和貝類等生物的固碳功能,試點研究生態漁業的固碳機制和增匯模式”也被列入《廣東省海洋經濟發展“十四五”規劃》,為全省海洋漁業發展指明了方向。
將保護和改善海域生態環境與海洋漁業緊密結合,正是為后世子孫“藏糧于海”的民生大計。未來,粵西地區相關部門將按照規劃,全力建設“生態漁業”“碳匯漁業”,深耕碧海,牧漁未來。隨著粵西海洋牧場建設日趨完善,海洋生態修復、漁業資源保育等生態效益成效顯現,守著“海上糧倉”的粵西人年例餐桌上將會出現更多“又平又靚”的海鮮。
引水保糧倉 年年過好年
年俗活動大大增強了人們的歸屬感,代表著原汁原味的鄉土文化。形式豐富的年例活動,除傳承祭祀祈福、營造熱鬧喜慶外,也蘊含著粵西人民與自然萬物和諧共生的樸素哲學觀。
有“雷州半島的傳統舞蹈之魂”之稱的人龍舞,起源于湛江東山鎮,其特別之處在于,它舞的不是紙龍,而是五、六十人相接而成的“人龍”。耍舞時,人龍追逐花球迂回扭動,動作粗獷威武又輕便靈活。歷史上粵西地區旱災頻發,傳說龍能行云布雨,于是當地先民就以人龍舞的方式祈求豐收。不用紙龍減少了資源浪費,齊心協力搭人龍也體現了古人“人定勝天”的團結精神。
另一種年俗形式是“游魚”,起源于清朝康熙年間的湛江市遂溪縣北坡圩。北坡地屬沿海旱坡地,十年九旱,生存環境惡劣,當地先人歷來珍惜水源并渴盼甘霖。“有水即生魚,魚來水至,水生豐年”,他們期盼用“游魚”喚雨,以保風調雨順。游魚時,全村人會手舉魚燈進行巡游,所到之處,鞭炮聲聲,千盞魚燈形態各異、栩栩如生。值得一提的是,很多人第二年會將舊魚燈重新裱糊再用,當地手藝人不僅十分樂意幫忙“翻新”,有些還會為了魚燈能循環耐用,特意用布代替紙進行裱糊。
粵西歷來重視農耕,然而古代農業生產方式落后,自然災害會對社會生產環境造成巨大影響。因此,粵西先人早早地將天地人合等生態環保理念注入生活的方方面面,年俗活動也大都蘊含著“敬天愛人”的傳統思想,體現著人們“尊重自然、順應自然、改造自然”的樸素價值觀。如今,粵西地區農業產業結構逐步優化,實現由傳統農業向效益農業、特色農業和生態農業的轉型,特別是科技創新和技術應用力度的加強,使粵西地區現代化農業得到大力發展。
在茂名信宜飛馬村一個果園里,拇指大的油柑子密密麻麻掛在枝杈上,果農陳伯笑容滿面地一邊采摘,一邊說:“今年風調雨順,我們的油柑子也比往年增產了10%左右,眼瞅著又能過個好年了!”
粵西一直都是廣東省主要商品糧基地和高效經濟作物主產區,優質糧食、水果、蔬菜、糖蔗、南藥等熱帶作物享譽世界,茂名和湛江更是穩坐廣東農業的頭兩把“交椅”,全國最大的荔枝、菠蘿生產基地也均在粵西,湛江徐聞“菠蘿的海”早已聞名全國,茂名高州泗水鎮也成為當地“北運菜生產第一鎮”。粵西農民默默耕耘,既保障著全國人民的“菜籃子”,也充實著自家的“錢袋子”。
然而,把“飯碗”托穩并不容易。受制于地形因素,粵西水系自然調蓄能力弱,豐枯變化大,水資源短缺一直是制約當地各類產業發展的主要因素。多年前,通過修建雷州運河和采集地下水,才短暫改寫了當地苦旱的歷史。近年來,廣東省委、省政府也一直采取各種治旱措施為粵西“解渴”,但僅靠運河輸水量和強化節水及本地挖潛措施難以從根本上解決當地水資源供需矛盾,建設新的引調水工程迫在眉睫。
“以后喝水、種田都不用愁了!”聽到環北部灣廣東水資源配置工程將要開工的消息,湛江市徐聞縣下橋鎮橋南村委北山村村民們喜上眉梢地奔走相告。2022年8月31日,環北部灣廣東水資源配置工程正式開工建設,這是廣東省迄今為止引水流量最大、輸水線路最長、建設條件最復雜、總投資最多的重大水利工程。作為廣東省“五縱五橫”水資源配置骨干網其中一“橫”,該工程覆蓋云浮、茂名、陽江、湛江4市13個縣城區、112個鄉鎮,從西江調水到粵西,開辟供水“生命線”,將從根本上解決該地區水資源短缺問題。該工程完工后,將幫助粵西新增灌溉面積185萬畝,保障廉江等國家糧食核心區的口糧田穩產,每年可退還被擠占的生態環境用水1.85億立方米,大幅度改善區域水生態環境。
治水有方,才能糧食滿倉。廣東省“五縱五橫”水資源配置骨干網全部建成后,可基本解決長期以來困擾廣東省的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衡問題,有效應對極端干旱事件、枯水期咸潮上溯、水污染事件等風險,是真正“引水生財”的生態工程、惠民工程。水源得到保障,豐收勝利在望,農民兜里不缺錢,年年都能過個好年了。
“綠動”新粵西 年俗有新意
隨著粵西人居環境改善,公民生態環境意識提升,一些產生污染和安全隱患的傳統年俗日漸消弭,不少粵西人將“春節生態游”列入了“年俗清單”,“春節紅”慢慢滲入了“生態綠”。
“過年有什么安排?來我們這兒一起觀鳥吧!”今年春節,候鳥南歸,疫情消散,觀鳥正當時,熱情好客的粵西人對外地朋友發出了這樣的邀請。
“生態環境好,處處聞啼鳥”,鳥類對環境、氣候變化較為敏感,是監測環境質量、氣候變化的重要指示生物。廣東省曾經評選出“廣東十佳觀鳥勝地”,其中,湛江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茂名電白水東灣紅樹林濕地、陽江陽西縣北寮村紅樹林濕地均入選“十佳”。鳥兒們不遠萬里前來粵西過冬,其中不乏一些對環境和水質要求非常苛刻的瀕危物種,如黃嘴白鷺、黑臉琵鷺、中華鳳頭燕鷗等,也從側面反映出粵西生態環境質量優良。
紅樹林作為“海岸衛士”、“海洋綠肺”,不僅吸引眾多鳥類棲息繁衍,更是海水環境質量良好的天然標志,在凈化海水、防風消浪、固碳儲碳、維護生物多樣性等方面均發揮重要作用。歷史上,由于圍海造田等破壞自然的行為,粵西沿海紅樹林遭到較大破壞。如今,在全世界紅樹林面積逐年遞減的形勢下,粵西紅樹林生態卻逐漸得到恢復,面積不減反增,已成為“世界濕地恢復的成功范例”。從湛江到茂名,沿著海岸線,粵西近年著力打造“紅樹林城市帶”,將獨特的人文和自然生態環境轉化為城市發展軟實力。
近年來,湛江市傾力打造“紅樹林之城”,將綠色作為發展底色,在生態修復行動中勾勒未來城市輪廓,構建生態競爭優勢。
2022年,湛江紅樹林入選“奮進新時代”主題成就展。據湛江市生態環境局工作人員介紹,除了加大種植修復力度,湛江市還加強紅樹林資源保護宣傳教育工作,向民眾普及紅樹林保護知識,增強公民生態意識。
如今,粵西沿海很多村莊都自發制定村規民約來保護當地生態,一邊保護紅樹林,一邊集體抵制捕鳥食鳥陋習,更是將候鳥當做“貴客”悉心照顧,廉江安鋪就有這樣一位被稱為“鳥叔”的民間護鳥人梁一元。“鳥叔”自建桃花島,十幾年如一日,義務守護飛來的鳥,使桃花島不僅變身“小鳥天堂”,還在2020年獲評“廣東省環境教育基地”,更是憑一己之力在當地掀起愛鳥護鳥熱潮。“政府一直幫我想辦法,現在島上的基礎設施比以前好多了,春節都有好多人來我島上參觀!”所以,“鳥叔”過年不回家,他說自己要留守桃花島,“以鳥會友”。
“我們協會統計過,目前湛江境內的鳥類記錄超過310種。霞山觀海長廊、雷州烏石天成臺、經開區西灣村海岸等觀鳥點早就‘火出圈啦。每年春節期間,我們都會組織觀鳥活動。”湛江市愛鳥協會負責人表示,“觀鳥生態游”如今一派火熱,不少外地游客專程來湛江觀鳥,特別是春節期間,許多鳥友從北京、貴州、廣西、四川、云南等地跑來,一呆就是兩三天。
粵西還擁有廣東省最長最美最天然的海岸線,海濱條件是除了海南三亞以外受污染最少的,茂名放雞島、湛江東海島、吳川鼎龍灣、陽江海陵島及沙扒灣等都是熱門的海濱旅游勝地。碧海、藍天、綠道、青山,優越的自然環境吸引了無數游人春節期間前來旅游度假,枕風聽浪,洗肺滌塵。
2022年,粵西各市生態環境部門有所作為,不斷為當地人居環境“加分”。前三季度,陽江市國家地表水考核斷面水環境質量變化情況排名全國第10,廣東第1。湛江紅樹林整改也成為2022年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正面整改典型案例,被社會各界“點贊”。同年,茂名市被授予“國家森林城市”稱號,化州市還被生態環境部命名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成為粵西地區唯一入選縣區。云浮也在全力構建以“生態農業、綠色工業、生態旅游”為主體的產業體系,努力打造粵港澳大灣區休閑旅游首選地。2023年,各地生態環境部門也早已鉚足干勁,投入到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中,可謂是“全域美麗宜居畫卷繪就,現代生態強區建設正酣”。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人居環境優美,百姓富裕,產業興旺,過年自然更有滋味兒。隨著疫情陰霾漸漸散去,被沖淡了三年的“年味兒”也將火熱回歸,讓我們在粵西的熱鬧年例和綠水青山間,“綠動”起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