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漢龍
季羨林先生曾說“年,像淡煙,又像遠山的晴嵐。我們握不著,也看不到,當它走來的時候,只在我們的心頭輕輕地一拂,我們就知道:年來了。”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在千百年的歷史傳承和發展中,中華大地逐漸形成了各具地域特色的年俗,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在每一位中國人心中有著無比重要的地位。
在客家人最主要聚居地的粵北地區,各縣區傳統人文如出一轍,民風民俗大致相同,很多客家年俗活動在久遠的時光沉淀中歷久彌新。年俗充滿溫情,寄托了我們一代又一代人對美好生活的無限憧憬。近年來,環保低碳、綠色文明過年的理念更是逐漸融入到客家年俗文化中,并演繹出適應現代社會的新年俗。
甘泉出佳釀 品味新瓊漿
春節期間,如果您到客家人家里做客,主人必將八仙桌抬出來,將您引至長凳上座,除了在桌上擺放各色菜肴,肯定還會奉上一壺熱氣騰騰、綿柔甜美的客家娘酒。當酒壺蓋打開,一股濃郁的香氣襲來,眾人都斟上一碗小酌一口,口感溫順,芳香甘甜,唇齒留香,瞬間一股暖意從喉嚨流到胃里。席間,主賓之間推杯換盞,把酒言歡,共敘新春美好愿景。
冬季釀造娘酒是客家人迎接春節的重要習俗之一,至今已傳承了千百年。客家娘酒以糯米為主要原料,用天然微生物白曲和紅曲發酵而成,是客家人釀造的純天然飲品。雖然客家娘酒被歸類為黃酒,實際上它的顏色并非黃色,而是紅色,這為喜慶的春節再添上了一抹醉人的紅,更加烘托出節日氣氛。
每年入冬,幾乎家家戶戶的婦女都會在過年之前精心釀上好幾甕娘酒。她們選米、洗米、浸米、蒸米、攤飯、拌曲、發酵、取酒、酵藏、炙酒……經過10余道工藝和幾周時間,才能釀出佳飲。
釀酒流程看似簡單,但操作起來非常講究技巧和經驗,蘊含著樸素的生態智慧。釀酒需要準備大鍋、蒸籠、背箕、瓦缸、大圓篩、酒甕等器具。清洗這些器具時不用洗潔精,而是用客家地區房前屋后隨處可見的一種四季常青灌木“布驚葉”來泡洗干凈。糯米則采用剛脫殼的當季晚糙米。釀酒用水特別關鍵,要用純凈而清甜的山泉水或古井水。因此,客家娘酒堪稱源于自然、無防腐劑和無污染的“綠色食品”。
待娘酒釀好了,客家婦女們便完成了春節前的一件大事。因為自家釀的娘酒不單是春節宴席的必備品,也是親朋好友間相互贈送的賀年禮物。對于很多異鄉工作定居的客家人來說,母親釀造的客家娘酒,永遠是世上最香最醇的酒。
為什么客家人對娘酒有如此特殊的情感呢?據說,是甘露般的娘酒滋潤了客家人的歷史。千百年前,客家先民因為戰亂幾度南遷,背井離鄉、翻山越嶺,苦苦尋找一方安居樂土。在艱辛的遷徙途中,相伴客家人左右的,就有其獨有的娘酒。
常言道“好山好水出好酒”,名聞遐邇的客家娘酒需要優質糯米和水源來釀制。春節前夕,筆者前往客家古邑河源走訪了一家廣東省環境教育基地——客家傳統食品文化生態產業園,探尋用好水釀造客家娘酒的故事。該生態產業園位于首批“中國好水水源地”萬綠湖上游的東源縣澗頭鎮,是廣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主營客家酒生產、農產品種植及加工、傳統美食研發等。
生態產業園的創始人李振偉是客家子弟,他從小就有創業夢,1995年從廣東工業大學畢業后,曾做過公司部門經理、河源電臺主持人。1998年,他回到家鄉,決意將客家娘酒文化發揚光大,在輾轉多地廣泛調研后成立綠純釀酒廠。李振偉表示,“綠純”代表著自己創業的純凈初心——做好有益于人民健康的綠色食品開發。
這些年來,李振偉帶領技術團隊,自主培育優質糯米品種,加工釀造客家娘酒,攻克娘酒防酸工藝技術,與廣東省農科院生物研究所共同研究制定客家糯米酒標準化生產技術規程,創建了客家酒傳承工作站,并將酒廠升級為客家傳統食品文化生態產業園。憑借突出的業績,李振偉被評為廣東省勞動模范、全國農村優秀人才、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廣東十佳最美新型職業農民等。其酒廠被評為河源市首家國家標準化良好行為企業,產品通過綠色食品認證,并獲廣東省著名商標。
李振偉告訴筆者:“在我看來,河源最大的財富是萬綠湖,最寶貴的資源是客家文化。我的家鄉位于萬綠湖上游,山清水秀,環境優美,特別適合釀酒。將萬綠湖和客家文化結合起來,釀造客家娘酒,是我想到的傳承、創新客家文化的最好思路。”
“秉承傳統、開拓創新、扎根農村、放眼世界”這16字標語印在綠純釀酒廠的創業墻上,李振偉說,正是這16字激勵著他扎根故土,讓傳統客家文化煥發生機、走向世界。隨著河源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的步伐加快,越來越多粵港澳的消費者也能品嘗到好水釀造的上好娘酒。
傳承舊年俗 抒寫新畫卷
筆者老家梅州地處廣東省東北部,是全球最大、最有代表性的客家人聚居地,被譽為“世界客都”。它既是客家人南遷的最后落腳點,也是客家人衍播四海的主要出發地。客家先民所背負的中原傳統文化在這里開枝散葉、發揚光大,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客家習俗,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過年文化。
在梅州,傳統過年是從農歷臘月二十五開始到正月十五才結束。臘月二十五日是當地“入年架(界)”的日子。“入年架”后,家家進行大掃除,接著幾天忙著炙娘酒、煎煎圓、炸芋丸、蒸缽粄、捶肉丸、釀豆腐、鹵雞鴨等置備各種年貨和采購香燭煙花爆竹。
年三十是過年氣氛最為熱烈、最為喜慶的一天。戶戶貼春聯,掛起堂名姓氏燈籠,點上長明小煤油燈,俗稱“點年光”,寓意新的一年財丁興旺。年三十下午,同姓族人紛紛挑著三牲(雞肉、豬肉、魚)、年糕、齋果、酒、茶等供品和祭祖用蠟燭、油燈、爆竹等聚到圍龍祖屋祭祖。這是過年里最隆重的一項儀式,客家人祭祖祈求先輩庇佑子孫,祈禱來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除夕夜,男女老少會穿上新衣服,在圍龍屋前的禾坪敲鑼打鼓直至跨年,期間鞭炮聲此起彼伏。一家老小圍坐一桌吃團圓飯,不僅享受著滿桌的美味佳肴,更享受著濃濃的親情,長輩還會給小孩發“扎年錢(壓歲錢)”。正月初一凌晨擇吉時開大門接財神,人們競相歡慶,熱鬧非凡,在連綿的爆竹聲中迎來新年。天亮,金獅隊敲鑼打鼓,走村串巷,到每家“拜新年”。
正月初二、初四人們忙于走親訪友,婦女們和丈夫帶著子女和禮物趕著“轉妹家(回娘家)”。家家熱情待客,處處談笑風生,說不盡新年快樂。舊俗正月初三為“窮鬼日”,這天不走親戚,但會把春節前幾天的煙花爆竹屑、糖果紙等垃圾清掃干凈。到了正月初五,就“出年架(界)”,表示年已過完,人們可以投入生產或出門謀生了。
但此時年味依然正濃,祭春、祈福、賞燈、燒煙架、打龍燈、舞火龍等傳統民俗活動接連不斷至元宵……伴隨著鞭炮聲和人們歡愉的笑聲,一幅幅異彩紛呈的客家人文畫卷徐徐展開。
雖然傳統年俗熱鬧非凡,年味十足,但是梅州市區四面環山,秋冬季空氣擴散條件差,在春節期間尤其是除夕夜和年初一燃放煙花爆竹的祈福傳統致使空氣污染,同時爆竹也因噪聲擾民、紙屑垃圾而飽受詬病。2016年以來,梅州市連續5年正月初一出現輕度以上污染天氣,其中2018年2月16日(年初一)更是污染指數達292,最高峰值為430,為全省之最、全國第六高位。
2021年春節前,梅州市委市政府通過媒體向公眾發出《不燃放煙花爆竹的倡議書》,并開展禁燃限放宣傳活動。除夕當天,發動社會力量5千多人次積極行動,呼吁市民成為煙花爆竹禁燃限放的踐行者、監督者和宣傳者。得益于政府部門科學管控和市民積極響應,2021年2月12日(正月初一)梅州市實現了空氣質量AQI指數為85,良,PM2.5濃度為63微克每立方米,達到國家二級標準要求,刷新梅州市按國家新標準開展PM2.5監測8年來正月初一最低日均濃度記錄,為廣大市民營造了一個干凈、舒適的城市環境。
“我市連續多年通過擴大禁燃區和燃放管控等措施,改善春節期間空氣質量。2022年春節當日梅州城區環境空氣質量更是首次達到優,空氣質量改善有目共睹。”梅州市生態環境局大氣環境科科長魏湘東告訴筆者,2022年全年梅州城區環境空氣質量達標率(AQI)為99.2%,排名全省第一。
如今,雖然春節期間梅州城區禁止燃放煙花爆竹,但是梅州人過年增添了一些新的內容,傳統節日有了新的色彩。“燃放鞭炮雖是小事,卻也關系千家萬戶。我們通過和有關部門合力,耐心細致的引導居民積極響應禁燃倡議。現在我們轄區的居民間因為燃放煙花爆竹產生矛盾糾紛的事情也沒有了。”梅州市梅江區江南街道辦事處黨工委書記林峰表示,文明健康和綠色環保已經成為越來越多市民選擇的生活方式,大家共同用實際行動繪就綠美梅州新畫卷。
文化潤新春 唱出新風尚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特色造就一方文化。粵北地區自然風光優美,山巒疊翠,溪流蜿蜒,田園鳥鳴,獨特的生態環境培育出客家人溫柔細膩的感情,孕育出豐富醇厚的民俗文化。
客家山歌是客家文化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被稱為流淌在客家人血液中的律動。它在廣東省內主要流傳于粵北的韶關、河源、梅州、清遠以及惠州、廣州增城、深圳龍崗、汕尾陸河、東莞清溪、中山五桂山、潮州饒平、揭陽揭西等其他客家人的聚居地。經過不斷發展,客家山歌吸引了世人的目光。2006年5月20日,梅州客家山歌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客家山歌最遠可溯源至《詩經》之《十五國風》,后來隨著客家人的遷徙,它與江淮民歌以及畬、瑤族歌謠交融形成新的音樂形態。客家山歌是格律化的民歌,以七字一句,四句一首,與舊體詩七言絕句相似,第一、二、四句押韻,且常用比喻、雙關、夸張、重疊等技巧。演唱時往往觸景生情,隨口而出,情深意切,曲調豐富,旋律優美,委婉動聽,老少皆宜。
客家山歌還有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善于通過日常生活中的具體事物,來表達人的思想感情。不論日月星辰、風云雨露、山川田野、花草竹木、鳥獸蟲魚,無一不被運用到山歌里面,而且無一不是和人的思想感情連結在一起,顯得非常融洽、自然,富有感染力,極能打動人。
每逢春節,上述客家地區都會開展形式不同、各具特色的客家山歌會,男女老少聚在一起,以唱山歌的形式抒發對新年的美好期盼。時至今日,當筆者游走于粵北地區一座座生態宜居的城市和鄉村時,在城區公園、村莊涼亭、河堤長廊等仍可聽到山歌聲隨風飄來,看到越來越多的民眾切實享受到了人居環境綜合整治的成效。
客家山歌在漫漫歲月中非但沒有蒙塵,反而隨著時代發展融入了現代生活,煥發出了新的活力,發揮出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促進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等方面的積極作用。近年來,粵北地區的劇團以客家民俗和風情為基調,創作推出《春鬧》、《合家福》、《桃花雨》、《山歌聲聲賀新年》、《賞燈謠》等一系列展現生態文明、鄉村振興、新春年俗相關主題的新客家山歌、客家山歌劇,充分展現客家優秀文化的新時代價值。
“歲歲元宵燈,今年好風景,品不夠人間真愛,唐宋詩情,歲歲元宵燈,今年好風景,賞不完百姓安寧,盛世太平……”《賞燈謠》不僅唱出了百姓人家的紅紅火火和濃濃喜慶,更唱出了對祖國風調雨順、國運興隆的美好祝福。“冬有冬的雪花,春有春的草綠,天有藍色的湖水,白云愛沐浴……山更青啊水更綠,讓中國更美麗……”客家話版的《讓中國更美麗》使觀眾通過歌聲和畫面,領略粵北良好的生態環境和獨特的客家文化。
兔年春節嘹亮的客家山歌陸續在粵北地區唱響。韶關大年初二在翁源縣城文體廣場舉辦“翁源客家山歌”擂臺賽。河源組織文藝輕騎兵送文藝下鄉活動,讓山歌走進基層。梅州開展“我們的中國夢——文化進萬家”惠民展演,以“線下匯演+線上展播”的方式為廣大市民獻上山歌劇等文化盛宴。清遠拍攝“啟航新征程 幸福中國年”——2023年全國“鄉村村晚”示范展示活動,客家山歌、佛岡非遺項目等均在文化和旅游部的國家公共文化云平臺進行展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