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帆?王成超
摘 要: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生態文明思想的論述為我國社會經濟轉型升級提供了科學指引,為應對生態環境質量與產業持續興旺之間的矛盾提供了中國方案。從定位、原則、方向、內容和方式五個方面學習和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佛山市形成了“破解土地制約瓶頸”“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促進產業升級”“構建綠色發展格局,筑牢生態屏障”等實踐路徑。對于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加強環境保護和治理,創新綠色低碳發展模式,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提供了理論與實踐意義。
關鍵詞: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 佛山市 實踐路徑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一個系統全面的理論體系,是新時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的根本遵循和持續指引。佛山市全面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并在事業中深耕細蘊,經濟、社會、生態盛花碩果,于2020年成功摘取“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金字招牌,打造出制造業城市的生態文明建設“佛山樣板”。本文芻議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佛山市建設中的土地、產業、污染防治攻堅戰中的實踐路徑,希望為地區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提供借鑒。
一、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對建設的重大指引意義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五位一體”的主線和綱領,是筑牢城鄉、區域、經濟社會、人與自然、國內和對外開放五個統籌發展的旋律和基調。從定位、原則、方向、內容和方式五個方面來看,其思想原則一是以人民訴求為要旨和以強調惠普、共建共享體現出的真切性;二是以融匯現有經驗、熟練運用生態規律,將制度建設和路徑設計系統化體現出的真理性[1];三是以辨識自然生產力[2],輻合世界發展歷史需求錨定方式方法的真實性。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以涵蓋最廣大民生福祉的以人為本方向,立足于現實的持續發展方向,突破和豐富生產力三要素理論的綠色發展驅動力方向[3],立足實現全民、共治、共享的大同方向。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內涵體現在以綠色循環低碳發展等理念引領國內外發展理論,以謀求民生福祉為目的解決發展瓶頸,以制度強化、規劃引領、科技支撐、融合協同為路徑設定。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工作方式體現在以頂層設計和問計于民來加強規劃引領[4],以國家強盛之基、民族進步之魂來部署科技創新支撐,以保護和利用同時、開發與修復并舉、治污并改革共進來建設美麗中國,以鄉村振興、城鄉融合、產業升級轉型等為抓手落實生態文明思想。
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引領佛山發展瓶頸的研判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體現在佛山經濟發展、社會文明、生態建設各方面。秉承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原則,對佛山發展瓶頸進行研判。
(1)土地資源用量瓶頸
2019年佛山建設開發強度達37.15%,超過30%國際警戒線;工業用地面積約占城市現狀建設用地面積的33%,屬于開發強度極高地區。人均耕地0.077畝,低于聯合國糧農組織0.795畝警戒線。生態用地120774.14公頃中未利用地25809.54公頃,為河流水面、湖泊水面、內陸灘涂、沼澤地等,使用現實條件苛刻。多年來“點狀擴散、軸向蔓延”式擴展造成建設用地對生態用地、農用地不斷侵蝕,2005—2018年間城鄉建設用地每年新增1953.77公頃,2019年比2015年森林減少7791公頃。
佛山城鎮土地低效利用和閑置問題凸顯。“三舊”改造圖斑的低效用地36737.04公頃,占建設用地26.54%。2019年,佛山單位建設用地固定資產投資額336.49萬元/公頃,單位建設用地二、三產業增加值為750.81萬元/公頃,每萬元GDP地耗為13.12平方米,工業用地地均增加值為12.60億元/平方公里。用地效益仍遠低于廣州,與發達國家城市相比仍有較大提升空間。
(2)產業先發劣勢
佛山市制造業占56.2%。龐大體量的制造業由改革開放后傳統工業構成,高污染高耗能、體量偏小、工藝水平低端等是產業先發劣勢的典型體現。產業結構、能源結構有待優化,工業碳排放占碳排放總量比重達到72%,碳達峰面臨較大壓力。
(3)生態環境提升壓力
佛山市生態環境質量提升在各方面都面臨壓力。二氧化氮、揮發性有機物防治存在困難,流域水污染防治不均衡、不系統的問題依然突出,機動車保有量超270萬(廣東省排名第3)且持續較快增長。2018年底佛山市人均生態承載力需求是生態供給的3.3倍,總赤字達53981.5公頃,生態赤字嚴重;2019年佛山生態環境指數顯示水土流失、土地沙化達20%左右;市域林地景觀較為破碎,破碎度為0.32,污染負荷指數2.4,生態環境受污染影響明顯;水網密度呈下降趨勢,水體連通性變弱。高生態連接度區域、中生態連接度區域(占18.0%)及低生態連接度區域(占60.5%)間物質和能量流動障礙影響效應極大。同時還存在著生態用地受侵蝕且連通性較差、森林質量低破碎度高、水系連通不暢、局部水生態系統退化及自然保護地內存在不合理建設用地、未有序遷出等問題。
三、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佛山發展中的實踐
(1)保護和挖掘兩手抓,破解土地制約瓶頸
挖增量優存量。通過舊城改造、村級工業園整治、河心島生態提升等多種措施,深入開展國土、城鄉、產業、生活、生態五空間再造。確保公共用地、政府戰略性用地、集體土地三部分的平衡,處理好增量與存量關系。按照“保大保優、集中連片、提高效益”原則,劃定450平方千米以上工業用地保護紅線。以用地指標激勵制度改革、鼓勵閑置土地優先使用等措施促進集聚連片,鼓勵改建、擴建和利用地下空間、建筑密度、零散邊角存量等,提高土地利用率,使土地、生態、產業、城市功能格局和效用更加清晰,初步構建了以土地置換和混合開發機制為核心的推動城鄉空間集聚政策體系,帶動了產業集群、城鄉人居環境質量大幅提升。
(2)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創新工作模式。全國率先實施移動源污染防治“環保取證、公安處罰”模式及“島長制”落實環境保護監管責任。全省率先成立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構建環保“大監管”體系。設置市級危廢試點綜合收集單位、專業收集試點單位,實施“區域環評+環境準入負面清單”環評改革試點等一系列全國全省開拓性的創舉。
引導治污模式。推廣環境服務超市、環境服務隊等第三方治理;結合制造業優勢和市場需求,推動環保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及技術研發基地建設和發展,形成了國家環境服務業華南集聚區、順德環保產業園、佛山環保科技小鎮、南海固廢產業園等環保產業集聚區。
系統性治水。深化工業企業污水輸送和排放規范化,推進重點領域污水的有效收集、處理和回用。預計2025年全面完成68個鎮級工業“污水零直排區”建設。逐步推進主河道和支涌岸線聯通系統整治打造示范效應和水生態建設“碧道”,深化大氣污染防治。研究鋪排臭氧和PM2.5協同控制措施,開展重點行業大氣污染治理提升,推進清潔能源改造。依法劃定國Ⅲ柴油貨車限行區、禁燃區,率先淘汰政府國Ⅲ柴油車,重點鎮街推進公共服務車輛新能源化。
探索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2022年生態環境部“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區”和“地下水污染防治試驗區”已落戶佛山,為土壤污染和地下水污染防治的提升提供了高標平臺。
(3)促進產業升級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產業升級、特色經濟、產業鏈供需等多方面提供了指引[6,7,8]。2007年佛山市300多家污染較大的企業關停轉移,同時傳統行業也開始調整能源結構。“十三五”期間全市超一半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開展技術改造,工業技改投資規模連續多年位居全省首位,有力扭轉了傳統產業能耗高、污染大、效益低局面。以國家制造業轉型升級綜合改革試點為契機,聚焦發展新一代戰略性新興產業,大力發展綠色制造,打造綠色供應鏈。推進資源節約利用和循環利用,建立節約用地激勵和約束機制,全面開展省級以上園區循環化改造升級。推進粵港澳清潔生產伙伴計劃,加快南海國家環境服務業華南集聚區、南海區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建設。
(4)構建綠色發展格局,筑牢生態屏障
佛山市通過自然生態文明建設專項規劃,制定了“四大行動、25個生態建設項目”,嚴守城市發展底線。以自然資源稟賦和環境承載能力,劃定生態保護紅線254.34平方千米,筑牢“三屏、六楔、兩脈、兩環、兩網”多層次自然生態安全格局。特別是將獨特的河心島生態系統列入生態功能重要區域,并入森林公園、地質公園、飲用水水源地的一級保護區、林業一級保護線、科學評估區等生態保護紅線重點區域,實施嚴格的生態優先保護區總體管控制度。劃定“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方案,從區域布局管控、能源資源利用、污染物排放管控和環境風險防控四個維度,建立生態環境準入清單體系,提升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充分考慮佛山市生態環境的特點構建富有本地特色的城市森林景觀,優選綠化樹種形成季季有景的景觀效果;恢復河流生態系統功能使河流水系連通成網,加強城市河流水系生態修復力度實現水質自然凈化;通過工程措施恢復內河涌連通性,構建城市水上綠色交通網絡;通過河涌活水深化、水系岸線生態化改造、河心島生態修復工程等實施河流生態修復基塘水系的重建工程。
四、結語
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的建設是佛山經濟轉型、生態蛻變的過程,是對標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落地生根的歷史進程。下一步佛山市要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的“打造生態防護屏障、加強環境保護和治理、創新綠色低碳發展模式”的部署,研究構建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綠色產業格局,重點解決生態環境質量與國際一流灣區存在較大差距、面向區域的生態環境協同治理體系尚不完善等問題,全力推進對標國際一流的高水平美麗大灣區建設。(作者張俊帆系佛山市生態環境局四級主任科員,王成超系佛山科學技術學院教授)
參考文獻:
[1] 李剛.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哲學意蘊[J].理論月刊,2021(11):15-21.
[2] 王鐵柱.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理論創新[J].理論導刊,2021(02):11-16.
[3] 顧世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對生態中心主義的四重超越[J].理論導刊,2022(01):19-23+29.
[4] 孟阿麗,柳友榮.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對教育理念更新的深層影響[J].學術界,2022(01):193-201.
[5] 張雷聲.新時代中國經濟發展的理論創新——學習習近平關于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論述[J].理論與改革,2020(05):1-11.
[6] 李宗圓,伍山林.中國共產黨工業化思想百年演進[J].上海經濟研究,2022(03):20-30.
[7] 周文.習近平經濟思想的實踐邏輯、理論邏輯與歷史邏輯[J].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2022,8(05):17-27.
[8] 劉志彪,凌永輝.論新發展格局下重塑新的產業鏈[J].經濟縱橫,2021(05):40-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