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斌武
清明節捏燕燕,是陜北清澗鄉下一些農家婦女的拿手戲。那么多的飛禽、野物、家畜,大都在仿捏范圍之內。可是,為什么不叫其他名字,只稱為燕燕呢?因為平常我們看到的那春天的使者燕子,在城鄉的上空飛來飛去,輕盈矯健,燕語呢喃,其形象好,意義佳,象征著吉祥快樂。
在清明節的前幾天里,鄉村有不少人家推碾滾磨準備食物,捏燕燕、蒸子錘、蒸攤黃、攤黃煎。早一段時間還生豆芽,以綠豆、黃豆為主,為清明節前后食用。特別是捏燕燕,是一道非常精巧的活兒,必須周到細致,馬虎不得。記得在我們暖泉坬村上,有的女人不會捏,有的不熟練,對此有些頭疼。因為家有孩子,不做不行。怎么辦?民間有高手。那就只好請人,約好村上的巧手媳婦,邀請到家里來幫忙。一聽到風聲的婆姨女子們,也就早早等候在那戶人家,想學一學手藝。
捏燕燕時,鄉村莊戶人家必須在頭天下午起面。第二天上午把發好的面團搭上適量堿面,起到中和反應,反復揉搓,去掉酸味,直至光滑柔軟,軟硬適宜,然后才好開捏。不過提前還得準備梳子、剪子、黑豆、顏料等一些工具和材料,梳子用來梳理翅膀和紋狀,剪子修剪四肢、尾巴和羽毛,黑豆點綴眼睛,顏料裝飾美化。
主家把案板放在黃土窯洞的炕中間,挖出面團擱在上面。那地上站著的,炕上坐著的,大家圍在一搭里聽看巧婦如何講,如何做。巧手媳婦就是能干,她拿著小塊面團,三揉兩搓,三捏兩塑,三剪兩擺,現場表演,指導有方。有的有基礎,指點一下,舉一反三,效果明顯;有的基礎差,不會捏,還要手把手去教。俗話說:“三個婆姨一面鑼。”幾個婆姨湊到了一搭里,說說笑笑,嘰嘰呱呱,氣氛活躍。經過一兩次的現場學習,言傳身教,大部分家庭婦女基本學得差不多,掌握了一定的要領。可是,不管干什么,會得容易好可難。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真正要掌握好技巧,不是一次兩次就能學好的,必須平時多加操練,熟能生巧就是這個道理。
童年對過節日的盼望是強烈的、迫切的。孩子們也不懂什么大道理,反正就是有好吃的了,比啥都強。清明節前后,也不理解大人的辛苦勞累,只要是能看到捏好的、吃上蒸好的那些造型逼真、栩栩如生的燕燕,反正一句話就是高興,嬉皮笑臉,心滿意足。有時還帶上自家的燕燕走東家、串西家來炫耀,與其他孩子家的比一比,摸一摸,論一論,看誰家的最好。
趁著燕燕還綿軟時,大人們把吃過而剩的根據家里孩子多少分開,并且拿著長線一串一串地串起來,每一只燕燕中間夾上一顆紅棗兒,而后一串串地掛在窯壁上;另一種辦法是把燕燕扎在葛針上,同樣也掛在窯壁上,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等自然風干后,再放到鍋里烤到焦黃,那個味道也就更香美。清明節除了捏燕燕,還有那子錘,比平常的饃饃要大幾倍,也捏一些飛禽野物,盤繞在周圍。
清明節還被稱為“踏青節”“祭祖節”,據一些史料記載,清明節始于周代,與其歷法、官宦墓祭、民間祭祖都有著關聯,體現了一種自然與人文現象。二十四節氣中的清明,也就是上古農耕文明的見證。年年清明,陜北的鄉親去上墳,帶著節日的燕燕、子錘等祭品,孝敬祖先。返回時,在山頭上、溝里頭折一些柏枝或柳枝,帶回來插在大門上、土神旁、窯門上,以此辟邪,寓意吉祥。
清明節不僅過的是習俗和鄉愁,更是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