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耀龍

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沿著河西走廊自東向西分布,它們的命名也反映了漢王朝對待疆域由近及遠的態度。武威距離中原僅一山之隔,必須以強大的武力震懾,以保證帝國核心區的安全;張掖位于河西走廊中部,也是青藏高原和蒙古草原交流的通道,肩負重要的政治責任,是施展帝國政治手段的重鎮;酒泉和敦煌是漢王朝建設共同體的示范區,兩郡的命名不再以漢王朝為主導,而是積極接受和尊重當地的民族習慣和舊俗,表達了因地制宜地推進行政建設,促進民族和諧共建的期許。
漢王朝建立河西四郡之后,把中原的大量貧民遷移到河西,開始了“西部大開發”建設。這些移民主要是在內地缺地、無地的農民,他們是帶著內地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到這里來的。那么河西地區的農業生產條件怎么樣呢?河西走廊中部都是平原地形,平坦的土地讓移民免去了平整土地的辛勞。祁連山是河西走廊的水塔,發育了石羊河、黑河、疏勒河等內流河,河網密布整個河西走廊,可以十分便利地引水灌田。河西走廊屬溫帶大陸性氣候,是全國光熱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谶@些條件,河西走廊很快發展出了成熟的灌溉農業,成為漢王朝的重要糧倉。
四郡的設立,使河西地區逐步由游牧區變成了發達的農業區,產業結構的轉型和經濟基礎的改變對河西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
四郡設置以前,在中國大地上,秦長城以南為農業區,以北為游牧區。蒙古高原、河西走廊、青藏高原有連續的畜牧帶,匈奴可以翻越河西走廊兩山之間的河谷地帶與青藏高原的羌族聯系,構成對中原王朝的包圍圈,在長城沿線的任何一點都可以長驅直入。
河西走廊長達一千多公里,天然地從中間把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區隔開,兩側還有高山作為隔擋,只要守住要害道路,兩地就完全無法聯系了。通過漢朝四百年的農業建設,河西四郡在經濟基礎和生活方式上分隔了同為游牧民族的匈奴和羌族的聯系,這也導致兩個民族群體逐漸走向各自演化的道路。后來,漢朝在敦煌又設置了陽關和玉門關,并將秦長城從令居(今甘肅省永登縣)延伸到了羅布泊附近,進一步加強了隔絕的作用。這就是《漢書》中說的“斷匈奴右臂”。
河西走廊的建設,也為新疆納入中國版圖提供了基礎。四郡的農業發展,使漢朝農業區與天山以南的農業諸國相連,增進了新疆地區的民族認同感,后來天山以南的農業諸國都歸附了漢朝。河西四郡的建設也把漢王朝與在巴爾喀什湖一帶游牧的烏孫的地理位置拉近,從而結成了抗擊匈奴的聯盟。
河 西 地 區 與 新 疆 毗鄰,兩者在政治、經濟與文化上的聯系是很密切的。敦煌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是整個西域的行政中心,比如東漢中期,西域校尉的辦公室就在敦煌,行使著西域都護的職權。后來人手緊張的時候,直接由敦煌太守兼管西域事務。
埃隆·馬斯克有星鏈計劃,河西走廊上遍布的農業區、城市、長城也組成了密集的“星鏈”,為絲綢之路提供了交通、經濟、軍事等各方面的保障。河西走廊本身也成為陸上絲綢之路的主干道,是兩千年絲路互動最頻繁的地區。
敦煌在河西四郡中尤為重要,它日漸成為絲綢之路的分叉點和樞紐。季羨林先生曾說:“世界上歷史悠久、地域廣闊、自成體系、影響深遠的文化體系只有四個——中國、印度、希臘、伊斯蘭,再沒有第五個;而這四個文化體系匯聚的地方只有一個,就是中國的敦煌和新疆地區?!睔W亞大陸上各個國家的文化因素都開始在這里匯流,造就了多元文化的敦煌。
(摘自北京聯合出版公司《敦煌大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