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兵娟 鄺詩杰
【摘要】文廟作為傳承儒家文化的重要載體,是中華民族重要的精神標識。河南地處中原,歷史文化底蘊深厚。通過對河南文廟進行實地調查,了解目前河南現存文廟的保護利用與傳播現狀,探討河南文廟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而提出行之有效的傳播策略。新媒體時代,打造文廟精神標識,促進文廟文化傳播功能的傳承與延續,對增強大眾文化自信、傳承中華文明起著重要作用。
【關鍵詞】文廟;文化自信;傳播現狀;傳播策略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體學習時強調:“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當代中國文化的根基,是維系全世界華人的精神紐帶,也是中國文化創新的寶藏。”[1]文廟作為傳承儒家文化的重要載體,在展示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標識方面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對國內現存文廟的保護利用與傳承創新,有利于引導大眾特別是青少年增進對中華文明的認同感、增強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心,從而營造傳承中華文明的良好社會風氣。
文廟又稱孔廟、夫子廟、先圣廟、學宮等,是紀念祭祀孔子和其他先賢的祠廟建筑,也是傳播傳承儒家文化、開展文化教育活動的重要場所。目前我國現存文廟數量達1600多所,遍布全國,是儒家文化的重要傳播媒介。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指出,“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以及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儒家思想,對中華文明產生了深刻影響,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2]。河南地處中原,在相當長一段時期是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作為中華民族與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源遠流長,是儒家文化形成、傳播和發展的主要地域。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傳播和教育功能的河南文廟,不僅推動了儒家文化在中原地區的傳承與發展,也使其內涵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豐富拓展。
然而由于歷史和現實的種種原因,河南地區現存的文廟數量較少,許多文廟存在重視程度不夠高、保護利用不充分等問題。因此,了解河南地區文廟歷史與傳播現狀,充分挖掘其內在的文化傳播與教育價值,對發揮文廟在新時代環境下的社會功能具有重要意義與價值。本文通過對河南省內的4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鄭州文廟、郟縣文廟、汝州文廟、許昌文廟)、2所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歸德府文廟、開封府文廟)進行實地調查,梳理歸納目前河南省文廟在保護利用中存在的問題,探討提出有效的傳播策略,希望能夠為當今社會更好地發揮文廟的功能提供重要借鑒。
一、河南省現存文廟概況
中國孔廟網顯示,河南省內列入參考名錄的文廟有39所,其中,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4所,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所,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6所。孔祥林在《世界孔子廟研究》一書中指出,河南省現在轄區內原有的府、州、廳、縣、鄉學校文廟117所,現有45所文廟有建筑遺存,其中以只保存大成殿的為多。[3]從文廟的歷史來看,河南地區的文廟歷史悠久,據《鄭縣志》記載,鄭州文廟始建于東漢永平年間(58—75年),由此可以得知早在漢代河南就已經有了文廟,是中國現存第二古老的孔廟,僅次于山東曲阜孔廟[4];就其保護現狀而言,河南大部分文廟已被公布為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相關政府部門已對其進行復建、修繕與保護。
二、河南文廟的傳播與利用現狀
通過對文廟進行實地考察,河南省內文廟的傳播與利用現狀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三種情況。
(一)利用儀式傳播,定期舉行祭孔大典
利用文廟場地舉辦孔子生平、思想、科舉史等歷史文化展覽、祭祀活動等,將文廟免費向社會公眾開放。例如自2006年始,鄭州文廟在每年的9月28日都會舉行祭孔大典,來自全省各地的文化教育界代表齊聚于此,共同祭奠圣賢孔子。典禮采用三獻禮,由上香迎神、代表致辭、初獻、奠帛、獻爵、讀祝、誦孔子贊、全體參禮人行傳統揖拜禮、齊唱《大同文》等環節組成。祭祀人員身著漢服,現場還同時進行古琴、國學經典吟誦、傳統樂舞、中華古劍道等文化展演活動。祭孔典禮將中原傳統漢文化與祭祀儀式相結合,在緬懷先圣先哲的同時,傳承中華禮樂文化。另外,在文廟大成殿兩側的東西兩廡,還陳列有瓷器等文物以及有關孔子的歷史事件和書畫展覽等。通過在文廟內定期舉行祭孔大典,激活大眾的文化記憶、引發大眾的情感共鳴,進而增強大眾的文化自信。
(二)創新傳播方式,文廟建筑局部改建
文廟部分建筑被用作單位辦公場所,或將文廟與博物館、藝術館結合,僅部分建筑開放給民眾進行免費參觀。例如汝州文廟結合當地汝瓷特色,其部分建筑被改建為汝州市汝瓷博物館,這也是全國唯一以收藏、展覽汝瓷為主的專業性場館。文廟前院建筑被市政府改建為市文化局,文明坊兩側的東西廊房被改建為工作人員的辦公室和汝瓷博物館的展廳。北側院落為三寶藝術館使用,大成殿北側的啟圣宮,現已被改建為馬永安書院,書院內陳列著字畫古玩。大成殿平時不對外開放,僅在過年時才開放,供人上香祭祀,汝州文廟整體開放區域僅為20%。文廟建筑另作他用,使得文廟本身的文化內涵被弱化。[5]
(三)重視傳播主體,文廟維護修繕復原
部分文廟處于維護、修繕狀態,文廟的文化遺產價值有待進一步開發。例如在2017年,郟縣文廟周圍部分房屋被拆除,郟縣文廟處于修繕階段。2018年3月,郟縣文廟保護維修項目工程作為河南省唯一成功入選全國優秀古跡遺址保護項目,為進一步對郟縣文廟的保護開發打下堅實基礎。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郟縣文廟,在性質上屬于孔子家廟,其創建年代久遠、雕刻精美,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與藝術價值。近年來,郟縣政府對郟縣文廟進行保護修繕,并作了開發規劃,逐漸重視對郟縣文廟的宣傳與推介,但就宣傳效果而言,仍僅局限于周邊地區,郟縣文廟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尚待進一步開發與推介。
三、河南文廟傳播中存在的問題
(一)公眾對文廟的認知度較低
歷史上,修建文廟是歷朝歷代的國家大事,文廟也是古代讀書人心中的圣地。至明清時期,從中央到地方,文廟幾乎遍布全國各地。隨著歷史的變遷,許多文廟消逝不見,或僅留下斷壁殘垣,文廟已不復當年的輝煌,甚至逐漸被人們所遺忘。例如位于開封文廟街的開封府文廟,經過歷史的滄桑變遷,部分原有古建筑被改建、損毀,目前僅留存欞星門這一古建筑。欞星門臨街而立,門前有兩個石獅,為元明時期遺留下來的文物。目前,對于文廟的關注僅限于學界的部分學者以及文物保護部門,社會公眾對于文廟有一定的距離感與陌生感。對大眾而言,文廟更多的是文物建筑層面上的概念,對于其內在的歷史意義、文化遺產價值、教育功能等認知度較低。
(二)文廟基礎設施、展示利用條件差
就目前而言,河南省內的文廟更多的是作為人文景觀向社會公眾開放,而在景區的開發利用過程中,基礎設施起著重要的作用,但目前河南省內文廟基礎設施有待進一步完善。例如郟縣文廟雖然已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但其處于郟縣老街南側,其建筑周邊多為民居,位置隱蔽,不易尋找,且文廟管理人員較少,周邊缺乏配套的商業服務設施,文廟周邊基礎設施較差,不利于增強游客的體驗感。
在文廟的展示利用方面,總體而言,河南文廟展示條件較差。進入文廟景區,唯一的信息來源是文廟內部的路標指示牌,大部分文廟沒有提供基本的講解、語音導覽、宣傳頁、數字化展示等服務,文廟難以給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人們對文廟建筑的含義、歷史、價值、文化內涵等無從了解,目前多數人仍把文廟視為文物保護的建筑、游覽觀光的場所,而忽略了文廟本身所承載的祭祀、文化傳播、教育等多重功能,因此文廟的文化傳承功能仍待加強。
(三)缺乏當代創新,對文廟的作用重視不夠
現在文廟的建筑格局多是近年來復建后所形成,目前對于文廟的復建多停留在形式上的恢復,而對于其原有的建筑功能卻缺乏時代思考。以鄭州文廟為例,鄉賢祠與名宦祠原本是祭祀對本地作出杰出貢獻的歷代鄉賢與名宦的祠堂,是今天的人們了解本地歷史上著名人物事跡的重要途徑。位于大成殿后的尊經閣,原為貯藏儒家經典及百家子史諸書,以供學宮生員學習的藏書之所,但鄭州文廟的鄉賢祠、名宦祠、尊經閣平時卻未向公眾開放。即使用來陳列文物、書畫、孔子事跡展覽的東西兩廡免費向公眾開放,但其展覽內容卻長時間不更新,且普通民眾欣賞起來也較為困難。因此,如何最大化地利用現有的文廟建筑空間,結合當今社會的需要發揮其新的作用與社會功能,是現在文廟所面臨的一個共性問題。
四、河南文廟的發展與傳播策略
(一)打造文化標識,強化文廟文化傳承與教育功能
對于文廟的開發與保護,不能僅僅將其作為“遺產”來對待,更要挖掘其蘊含的文化與教育價值,使之成為地方文化的文化標識。如云南建水文廟就結合地方特色,將文廟融入精神文明建設之中,通過每年的祭孔大典舉辦豐富多彩的活動,塑造自身文化品牌,提升文廟建筑空間的利用率,將文廟打造成為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陣地。其他如浙江衢州孔廟結合地方文化,創設了成人禮、開筆禮等活動,讓廣大青少年及家長親身感受中國禮樂文化,培養尊師重道品格。同時,衢州市還運用孔廟作為文化標識,全力打造“南孔圣地,衢州有禮”的城市名片,收到了良好的傳播效果。
(二)借力新媒體,傳播文廟的厚重文化
新媒體時代,信息傳播逐漸呈現出移動化、影像化、場景化、交互性的特點,在新媒體環境下,應充分運用新媒體平臺對文廟進行宣傳推介。在傳播者層面,要提高傳播主體的儒學素養,熟知文廟的歷史、人物、典故等。在傳播內容上,在保證知識性的同時要兼顧趣味性,轉變文廟傳統意義上嚴肅、高冷、神圣的媒介形象,拉近文廟與大眾之間的心理距離。在傳播形式上,要綜合運用現有的新媒體平臺,針對不同的傳播受眾采取靈活多樣、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增強文廟對公眾的吸引力。在傳播對象上,應以廣大青少年群體為主,同時也要盡可能吸納普通社會公眾,加強本地居民與文廟的互動,擴大傳播主體覆蓋面。總之,在新媒體環境下,要創新表達形式,通過對文廟內典型人物形象的開發與塑造,使歷史人物的思想觀念、精神品質、價值追求在當代社會中得以傳承。
(三)文旅融合,推動文廟大眾化傳播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讓收藏在禁宮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6]如今現存的文廟作為珍貴的文化遺產,對于文廟的保護與利用,在注重挖掘其文化內涵的同時,也應充分發揮文廟的經濟效益,推動文廟可持續發展。例如北京孔廟在崇圣祠內推出《大成禮樂展演》項目,以傳統禮樂為素材,在提煉文化精髓后進行現代化改編,使之成為集樂曲、樂舞、吟誦三者于一體的極具觀賞性的演出,以樂的形式展現禮的內涵,潛移默化地影響著觀眾關于禮的認知,涵養著觀眾的道德情操和美學素養。禮樂展演每天在固定的時間段進行表演,這也成為北京孔廟的一大特色。通過文旅文創融合發展,實現歷史傳統與時代流行的巧妙結合,推動文廟大眾化傳播。
五、結語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文廟作為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載體,國家崇儒重道的象征,對中華文明以及中華民族性格精神的塑造及影響發揮了巨大作用。如今,伴隨著中華傳統文化的復興,作為傳統文化象征的文廟,仍是我們堅定文化自信的深厚精神支撐。因此,“推動個體行動者與群體行為的社會性連接、認同主體與認同客體的價值性鏈接、歷史傳承與未來發展的現實性銜接,借此實現中華精神標識文化層面的社會化導引”[7],仍將是我們面臨的艱巨任務。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傳播策略研究”(編號22&ZD313)]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把中國文明歷史研究引向深入 推動增強歷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N].人民日報,2022-05-29(1).
[2]習近平.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09-25(2).
[3]孔祥林.世界孔子廟研究[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1:357.
[4]齊月鳳.河南文廟遺產保護和利用研究[D].開封:河南大學,2013.
[5]路佳凡.汝州學宮的價值與現狀之調查分析[J].文化學刊,2015(8):26-28.
[6]習近平.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著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N].人民日報,2014-01-01(1).
[7]詹小美.中華精神標識的要義凝練與國際傳播[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8(17):56-61.
(張兵娟為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鄺詩杰為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20級碩士生)
編校:董方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