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秋花
摘? ?要:股東優先購買權制度在《公司法》和《公司法司法解釋(四)》中均有一些基礎性設定,尤其是《司法解釋(四)》的頒布實施,對“同等條件”的考量因素做了一些列舉式的規定,但這些考量性因素并沒有明確的界限,使其在司法實務適用過程中受到諸多條件的限制。“同案不同判”現象在司法實務中頻繁出現,是由于立法規定不具體而導致法官裁判案件形成不同的審判結果。因此,股東行使優先購買權的實質性前提就是要滿足“同等條件”,如何認定“同等條件”的標準就成為法官在司法裁判中必須面對的一個現實問題,解決好此類問題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為法院裁判案件提供法律來源。
關鍵詞:股東;優先購買權;“同等條件”認定
中圖分類號:F275?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3)01-0095-03
根據《公司法》規定,“同等條件”要素是股東主張優先購買權的關鍵要件,但“同等條件”的認定依據并未給出清晰的標準,尤其在轉讓價格、時間、交付地點等方面都沒有相應的規定。為化解該問題,《公司法司法解釋(四)》對“同等條件”在轉讓股權的數量、價格、支付方式及期限等因素做出了列舉式規定,但具體是怎樣的價格、時間、地點等沒有明確規定,這既不利于法院裁判的公正,還容易導致公信力喪失,進而導致該制度無法真正發揮其強制性規范的作用。本文以文獻研究、案例分析等形式為切入點,對現階段關于“同等條件”認定模糊而導致司法混亂的現象結合相關案例進行分析,對股東優先購買權“同等條件”考量因素存在的一些不足進行梳理,進一步思考有助于完善股東優先購買權“同等條件”的法律措施。
一、“同等條件”在司法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同等條件”的適用標準在我國現行的立法中仍處于灰色地帶,在實務的具體運用過程中也缺少詳細規定,從而導致“同等條件”這個前提條件難以在股權轉讓的過程中真正發揮作用。本文主要從若干案例中整理出一個典型案例進行分析,這個案例經過一審、二審以及再審幾個階段,在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認定結果,這足以說明“同等條件”在司法適用過程中的認定依據不夠規范而導致歧義。通過對案件的梳理進一步探究“同等條件”的認定要素在實踐操作中“適用難”的問題,并根據相關的認定梳理法院的裁判。
(一)典型案例及分析
A某與B某、C某、D某股權轉讓糾紛案。其中,一審爭議焦點:股東行使優先購買權時需要具備哪些前提條件。審判理由:首先,A某附加的交易條件明顯低于B某、C某、D某等與第三人在轉讓股權合同中約定的條件,無論在價格還是付款方式等方面都不構成“同等條件”,而且僅僅股權轉讓合意也不能認定為股東行使優先購買權的“同等條件”。其次,A某提交的證據也不能進一步證明B某等人與第三人存在簽訂陰陽合同的行為,故判決駁回A某的訴訟請求。法律依據:《公司法》第71條第三款以及第72條。結果:價格未滿足“同等條件”,不能行使優先購買權,駁回訴訟請求。
二審爭議焦點:“同等條件”的形成時間。審判理由:根據雙方在股東會決議中的簽字,A某已明確做出優先受讓購買其他股東股權的意思表示,因此A某行使優先購買權的前提條件已符合。故判決撤銷一審法院的判決,支持A某的訴訟請求。審批理由:根據雙方在股東會決議中的簽字,A某已明確做出優先受讓購買其他股東股權的意思表示,因此A某行使優先購買權的前提條件已符合。故判決撤銷一審法院的判決,支持A某的訴訟請求。法律依據:《公司法》第71條以及《公司法若干問題的規定(四)》。結果:撤銷一審判決,判決A某享有優先購買權。
再審爭議焦點:A某是否符合優先購買權的“同等條件”。審判理由:出讓股東與股東以外的第三人就股權轉讓達成合意是股東行使優先購買權的前提條件。該合意應當將對外轉讓的意思表示和股權價格、付款時間、付款方式等在內的因素考慮進來。法律依據:《公司法》第71條《公司法若干問題的規定(四)》。結果:一審認定的事實、依據不充分,駁回一審判決,維持二審判決。
(二)“同等條件”認定中存在的問題
第一,“同等條件”形成的時間點無法確定。雖然所有的股東都被通知參加了股東大會,但A某主張購買其他股東股份的時間是在股東大會完成后,B某、C某、D某僅僅只是對轉讓價格有所了解,但如何轉讓、違約方式、交付方式等都未做出明確約定,A某以此作為主張依據是不合理的。后來B某、C某、D某與第三人簽訂轉讓股權協議的相關信息函復A某時,A某并未明確主張行使優先購買權,只是強調按照在股東大會上的要求主張受讓股權。A某主張行使購買權的時間點到底是在股東會決議上的請求還是之后函復的請求,也很難界定。因此一審、二審以及再審均做出了不同的規定。
第二,“同等條件”的判定要素是否意味著各類條件完全相同。在本案中,股東會決議后,B某、C某、D某均分別與第三人簽訂股權轉讓合同,并將與第三人簽訂的股權轉讓合同要求通知給A某,A某復函主張行使優先購買權。A某即函復行使優先購買的價格與第三人受讓的價格完全等同,但付款期限、違約條款等交易條件明顯低于第三人,即何種情況才屬于“同等條件”。其他股東行使優先購買權,前提是主張的購買條件能夠與第三人主張購買條件同等或者對轉讓股東更有利,如不僅要滿足價款、履行期限、付款方式等方面的要求,而且在違約責任以及其他轉讓條件等方面也要勝過第三人。
第三,價格是否為“同等條件”的唯一認定要素。股東轉讓股權最主要的原因是期待獲得出讓股權的價款,作為一個轉讓合同,合同的價款無疑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但不是唯一的認定要素。這一點在司法實務中還是值得商榷的,因為在實踐中經常發生轉讓股東與相對人惡意串通只約定一個明確的轉讓價格。另外,除了在股權轉讓合同中約定一個確定的價格外,還附加了其他的條件,如相對人完成一定事項即可獲得更優惠的價格或者承諾在成為股東后繼續向公司注入資金等。在此種情形下,其他股東很難知道轉讓股東與第三人的轉讓協議內容,這導致其他股東很難及時主張優先購買權。
二、“同等條件”的法理分析
在立法條件下法官是否行使自由裁量權無關緊要,在個別情況下或未來《公司法》的修訂將進一步闡明“equal條件”的意義。根據一些學者的說法[1],如果優先購買權本身的主要目的是保護他人利益,那么同等條件的保護對象則更關注轉讓方,絕對等同、相對等同以及折中說一直是學術界爭論的焦點,具體表述為以下內容。
(一)絕對等同說
絕對等同說認為,必須對主張優先購買權的股東做出嚴格規定,即其他股東行使購買股權的條件無論在價格還是支付方式等方面必須與轉讓股東和第三人簽訂的合同內容達到均等同,即不得低于受讓方主張更為有利的條件,否則將有損于轉讓方經濟利益以及實質利益最大限度的實現,進而違背了“同等條件”進行購買[2]。
絕對等同說立足于有限責任公司的人合性,更多考慮的是保護轉讓股東的利益,不可否認的是該說在操作和規范上有一定優勢,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因其規范得過于嚴格、剛性而導致無法解決司法適用中的實際問題?,F實生活中的合同錯綜復雜且形式多樣,有的是有名合同,有的是無名合同,如只采納絕對同等說進行認定,會違背《公司法》的性質,轉讓方和第三人就可以隨便約束條件而使優先購買權制度形同虛設。
(二)相對等同說
該說在一定程度上沒有絕對等同說要求的“完全一致”的條件那么嚴苛,它僅僅對購買條件的范圍進行了限制,只要與第三方提出的條件相當或者更加有利,就可視為“同等條件”[3]。該觀點是較絕對等同說對等同程度要求較低的另一主張,主張股權轉讓涉及轉讓人利益的是價格條件和價款支付的條件,目的設置平等的條件是為了保護有限公司的個性化,維持有限公司股東的合理期望,并在個別案件的司法裁量中保持公平正義。在對這些目的約定的基礎上,筆者還認為“同等條件”具有重要意義,即讓與人的實質利益轉讓方交易對象受限制時不受影響。換句話說,受這種平等條件保護的對象主要是讓與人。因此,優先購買權權利人行使權利時不得損害轉讓人以外的其他利益對象[4]。
(三)折中說
該觀點認為股權轉讓過程中,交易價格和支付條件是認定“同等條件”的前提,這樣能夠保證交易過程中轉讓股東的期待對價,行使優先購買權股東的利益也能得到保障。因為優先購買權的主要目的不僅僅在維護轉讓股東的利益,更重要的是平衡交易各方的利益。但需要強調的是這些條件不能單獨適用,在理論上沒有所謂的完全對等的客觀意義,而且很難確定它們在實踐中是否完全相同。但對于約定的優先購買權,則有關于成立時間、期限和持有人的信息優先購買權必須全部登記。有限責任公司中的優先購買權關系股權,必須向登記機關登記。在這種情況下,也有必要防止轉讓方和第三方的介入。
三、優化“同等條件”的司法適用路徑
結合上述典型案例,筆者認為“同等條件”的認定,應該以轉讓股東和第三人體之間訂立的股權轉讓協議確定的價格作為一個判斷基點,這樣更有利于平衡轉讓股東等各方的利益,也不會損害其他股東的合法權益。但約定的價格明顯是結合股權轉讓雙方的合法利益關系或者特別承諾的考量所形成的,那么,這些相關因素也應作為認定“同等條件”的必要因素[5]。
(一)明確“同等條件”確定的時間節點
股東行使優先購買權的條件在什么節點成立,對這一問題學術界也有不同的呼聲。有的學者堅持應在轉讓股東與公司以外的第三人簽訂轉讓合同之后,履行通知公司其他股東并詢問其是否行使優先購買權的義務。另有學者認為應在簽訂轉讓合同之前,由轉讓股東將確定轉讓的價款等事項通知公司其他股東并征求其是否愿意行使優先購買權的意見。還有個別學者認為,在合同尚未簽訂時第三人向其他公司征求意見并將其作為轉讓股權的最終條件,而不是擬轉讓條件。從司法實踐方面來考慮,具體條件應當載明在雙方簽署的股權轉讓協議上。
(二)明確“同等條件”的認定要素
第一,價格要素?!巴葪l件”的認定,股權出讓價格是最為重要的因素之一,因為股東轉讓股權是為了實現資本回收和利益最大化。股權轉讓價格有一定的優勢,如較直觀、簡明,還有利于提升審判效率和質量,價格標準也是各地法院考慮的最為核心要素之一,在這一點上法官觀點較為統一。相較于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責任公司股權的價格穩定。雙方當事人可在股權轉讓合同中對股權的價格進行約定和協商。因此,其他股東購買股權的價格低于受讓方,不僅股權轉讓方的目的不能得到滿足,而且也會損害第三人的利益,降低公司的運營效率。
第二,支付條件要素。股東利益的實現在一定程度上受支付時間的約束,因此轉讓股東在轉讓股權時常常會對會支付方式提出一些要求。如明確要求一次性付清,那么其他股東就不能附加分階段付清的請求,否則有違“同等條件”的初衷;若要求分期付款的方式,一次的比例是多少以及分幾次完成,都是其他股東需要考慮的因素。
第三,數量要素。優先購買權中的“同等條件”是不以價格條件作為單一的認定標準,還要考慮多方面的要素,如數量、期限在內的多元化集合。司法實踐中存在這樣一種情況,股東為了自身的利益經常聯合起來把自己持有的所有股份轉讓給除股東外的第三方,其他股東在此情形下就擬主張優先購買的“同等條件”,即以整體價格作為原則。為平衡“同等條件”的司法功能,應從廣義的角度來理解“數量標準”,即多名股東整體出讓的股權的比例應當視為“同等條件”。
第四,期限要素。從保護股權轉讓人、股東和第三人的合法權益出發,履行期限也是股權轉讓的重要因素之一,即履行的時間點或者期限要完全一致。這不僅體現了公平公正原則,還有利于市場經濟交易的自由和效率。原則上,股東優先購買權的付款期限應與第三人在股權轉讓合同中約定的付款日期相同。筆者認為,可在不使擬轉讓股權股東轉讓價款受到影響的情況下,對受讓股東的付款期限進行限制,如經轉讓股東催告后不得晚于第三人付款期限1個月內。
結語
為了保障公司人合性以及維護多方利益平衡的初衷,我國《公司法》規定有限責任公司股東享有優先購買權。但“同等條件”界定不清的問題使股東優先購買權制度在實踐中造成糾紛矛盾的現象常有發生。為了優先購買權制度發揮實操作用,如何確定股份轉讓中的“同等條件”成為解決相關糾紛的重點。即使相關司法解釋對“同等條件”做出了規定,但僅是一個原則性規定,無法真正解決司法實踐中“同案不同判”的情形。因此,為減少股東之間的糾紛以及保障股東的利益、建立穩定的交易秩序和社會關系,本文就有限責任公司股東行使優先購買權“同等條件”認定問題提出相關建議。
參考文獻:
[1]? ?許尚豪,程思.優先購買權制度中“同等條件”的法律思考[J].山東警察學院學報,2017,(3):12-14.
[2]? ?陳立斌.股權轉讓糾紛:第3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5:119.
[3]? ?徐尚豪,單明.優先購買權制度研究[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6:328-329.
[4]? ?毛亞敏.公司法[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8:128.
[5]? ?徐曉松.公司法[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8:37.
[責任編輯? ?立? ?夏]